別再用你愚蠢的行為傷害你的孩子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2020-09-07 原來是張大俠呀

你們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嗎

別著急回答這個問題,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是從小在爸爸的嚴加管教中長大的,小時候一直都很怕他,挨罵是常事,他的脾氣不好,會因為一點小事情就大發雷霆,然後什麼髒話狠話都往外噴的那種。
記得有次他要我去地裡把紅薯拿回來,我看電視就忘記這事了,晚上問起,我說沒有拿回來,他要我現在就去拿,當時已經天黑了,我哭著跑出去...

圖片源於網絡

長大後我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不要活成父母的樣子,我一定要對自己孩子好,好好培養他們,不亂發脾氣,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他們,前幾年都還好,但是現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我發現,我好像也活成了我爸爸的樣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就會大動肝火,前段時間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情也對孩子發火。其實事後,我也知道這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當時理智告訴我這是不對的,但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時,觸及到臨界點時,就會爆發,爆發的時候的跟我父親年輕時候的秉性越來越像,暴躁!易怒!要強!

圖片源於網絡

直到我讀了原生家庭這本書,我才知道早年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會伴隨人一生的,如果說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那麼原生家庭就可以塑造一個人。

書中有7種有毒家庭,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2.不稱職的父母,3.操控型父母,4.酗酒型父母,5.身體虐待型父母,6.言語虐待型父母,7.性虐待型父母

中國家庭裡面最典型的就是虐待型父母和操控型父母,很多父母(包括我)經常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用「脾氣」管教孩子。
有毒家庭的真正可怕之處在於代代相傳,潛移默化的傳給孩子,孩子未來也會是這樣。

圖片源於網絡

書中分為兩部分,一: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二:擁抱你的內在小孩(與自己和解)
在看第一部分的時候,感覺小時候很多經歷都是在寫自己,很多地方都感覺那麼的似曾相識。作者用對話、小故事的呈現形式出來,看起來的時候非常有畫面感。

第二部分的時候,作者教的不是原諒,而是如何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擁抱童年的自己),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後,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作者的主旨不在於控訴父母,而在於傳授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傷或者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父母關係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讀完這本書後,在我老公身上論證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朝夕相處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年時間,但足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行為習慣。誰在家庭的影響力越大,孩子受誰的影響就越大。現在再想想,你的脾氣秉性,行事風格上有他們的影子嗎。

如果你也是有毒家庭裡面長大的孩子,別再讓孩子得這種「病」了。(共勉此文)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毀掉你很簡單,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就夠了
    可是原生家庭不同,一個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習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更要認知到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
  • 趣談「投胎」的技巧(二)——別讓孩子在原生家庭的暗影中掙扎
    有些母親和父親吵完架後,會對自己的孩子說:「都是因為生了你這麼個負擔,要不然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這句話也許只是氣話,但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是非常巨大的,讓孩子從小就有一種負罪感,並且衍生出恐懼或仇恨。在這種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有比較強烈的自卑感,膽小、怕事、心靈扭曲;還有的會產生變態心理,傷害他人或傷害自己,極端的甚至仇視社會,形成反社會人格。
  • 案例:別讓你的原生家庭毀了你的愛情……
    別讓你的原生家庭毀了你的愛情和婚姻。1、追根溯源,原生家庭到底影響有多大?電影《鋼琴教師》講述的就是一個跟原生家庭關係密切的故事。片中主角艾麗嘉,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當她和喜歡的男人在一起的時候,讓人感覺不到她是愛對方,而是特別想控制男人的行為,總是想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當男主沒有按照她的想法做的時候,她就用暴力對待他,用了對方最不舒服的方式去對待他,結果還把自己弄的脾氣很暴躁。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小樓的父母在十八線小城市,工資很低,他的媽媽很喜歡打麻將,這也是樓山關非反對的事,給家裡打電話不忘提醒媽媽別打麻將。他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階層,無論是經濟還是事業上都沒有能力助力孩子。其實小樓的原生家庭是最接地氣的,也是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狀態體現。還有電影《芳華》,講的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男女主角都是在家庭裡缺愛的孩子。
  • 你就是未來孩子的原生家庭
    作者:石榴薔薇(富書籤約作者)01學生分享的一則新聞,驚顫了我的心。今年,泉州市某地發生一則母虐童事件。一位年僅12歲的小女孩逃離家門到外打工,後警方介入,才知這個小女因母親威脅要打她,她因害怕逃離家門。警察發現,這個女孩不僅身上有多處菸頭燙傷的痕跡,還發現她的一隻手指被其媽媽用剪刀剪掉了半截。
  • 「我過得不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是我聽過最愚蠢的一句話
    「我過得不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是我聽過最愚蠢的一句話。圖片來源:《金牌調解》01:沒有人可以毫髮無傷地長大人們之所以說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是因為他們覺得只有自己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事實上,每個人從原生家庭裡,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傷害。就拿電視劇《小歡喜》裡的幾個孩子來說吧。喬英子是個學霸,但她父母離婚,媽媽宋倩對她控制欲極強,還扇過她巴掌,她曾跳海反抗。
  • 《原生家庭》:孩子,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一生的幸福
    《原生家庭》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這本書主旨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給那些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傳授具體的對策,讓他們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和幸福。《語言虐待關係》的作者Patricia Evans認為,語言虐待(Verbal abuse)指的是:用消極負面的語言,如貶低、威脅、詛咒、指責、謾罵一個人或一個人的行為,帶有強烈的敵意,不允許對方回應,且施虐者沒有立即道歉或收回所說的話。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他只回了表弟一句話:「我記得你爸爸媽媽都不會打遊戲,你王者榮耀怎麼玩得這麼好呢?」作者的表弟最多也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但是卻把自己成績不好歸因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把自己的失敗推給了父母。,都不能忘了:現在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 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 請用愛擁抱你的孩子:擁抱《原生家庭》下的孩子
    每個人就像一粒種子,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曆程。過程中遇到諸如人際交往、兩性關係等等,實際上都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家長這些愚蠢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討厭你,別再和孩子隨便開玩笑
    家長總是會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所以也不會過於注重一些說話的方式,甚至還會和自己的小孩開各種玩笑。殊不知,小孩在這個年紀,並不會正確地區分出這句話是不是來自父母的玩笑,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生活中經常會有這些話出現在孩子的耳邊:「你再不聽話,小心壞蛋把你抓走。」這句話可能會讓孩子暫時地安靜下來,或者順從你的決定,但是已經在不斷地加深孩子內心的恐懼。
  • 別讓原生家庭毀了孩子,下面9種原生家庭的傷害,你中了幾個?
    大家都知道,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不恰當的教育,不管是對孩子的生活還是對孩子的發展影響都非常大, 而家庭情況不一樣,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是不一樣的,本文就給大家帶來了9種原生家庭的傷害,看看每種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哪些吧!
  • 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
    一方面幫助家長理清原生家庭的影響,消除或消減消極影響,提升家長心理健康水平,為孩子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氛圍;另一方面促使家長反思,避免重蹈覆轍,阻止不良的「家庭教育基因」傳遞下去。 理想化的原生家庭「消毒」過程是,孩子與父母進行坦誠溝通,告訴他們實情(感受與傷害),並為今後的交往模式重新定位。
  • 原生家庭:你的這些家暴行為,已經在毀掉孩子的人生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自我厭惡、缺乏安全感、在子女身上延續暴力行為、敏感、抑鬱等等,他們很難像一個健康家庭長大的孩子那樣長大,因為他們在情感上始終是那個瑟瑟發抖的孩子,傷痕累累。家庭暴力行為可以分為身體上的虐待行為和語言上的虐待行為,他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一樣的,甚至語言暴力造成的傷害更加嚴重,因為身受語言暴力的孩子連一個傾訴對象都很難找到!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
    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共讀《原生家庭》第9-11章。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了解到各種有毒的父母以及有毒的家庭體系。我們回顧我們過往的人生,發現我們在情感上、人生選擇上、性格養成上出現的問題,其根源就是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你一定要走出來
    可是,有時候父母的教育或者養育方式可能是錯誤的,而且父母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子女的傷害,那麼這種「有毒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持久的,可能是終身的。有些父母如果吸毒、酗酒、工作不順心,或者夫妻關係惡化,可能會經常指責、辱罵甚至毆打孩子。「有毒的」家庭帶給孩子的會是自卑、內疚、負罪感、恐懼和不懂得愛,所以「有毒的」種子會一直埋藏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
  • 依戀類型測試: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該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傷害?丨原生家庭測試
    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裡受傷、都會有遺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問題,當作是自己不肯成長、不肯改變的藉口。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幸福、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創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過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 請給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的傷害~~
    原生家庭,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地方,是我們最熟悉的環境。我們可以發現都是由一張白紙一樣開始長大的嬰幼兒,性格習慣都各不相同,毋庸置疑,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千奇百怪,在不同家庭環境教養出來的孩子,呈現了不同的樣子,人生也走向不同的道路。有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印記可以追溯嬰兒時期,可見原生家庭的種種對人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 別把原生家庭的創傷帶給孩子!父母做到4點,降低原生家庭的創傷
    他非常喜歡吃的零食,非要分給我吃,我不吃,他騙我說:「媽媽,你嘗嘗看,好像有點壞了……」而反思我這個當媽媽的,因為我之前不懂育兒,又不知道學習,有了很多傷害他的行為。我恍然大悟:我的思維模式,對待事物的行為態度,在家庭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而我的行為模式,性格特徵,又是受父母的影響,尤其是我的母親。我現在的膽小、不自信、喜歡抱怨、害怕面對困難,其實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記得母親講過我幼年時候的一件事。那時候我剛出生不久,不知道什麼原因,每日哭鬧。而母親是傳統的婦女,沒文化,也沒主見。
  • 心理學告訴你:親密關係的不幸,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中,經常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關注,用打壓式的教育不停地壓迫你,並且在相處中,很少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成長過程中,讓孩子不得不學會"自我獨處",父母在不在身邊,都對孩子沒有什麼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