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一個假設題,如果人死後真有靈魂,並可以自主選擇家庭去投胎,你會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呢?很多人會說:我要選擇一個富豪家庭、官宦家庭或明星家庭,然後含著金鑰匙出生,直接踏上人生的巔峰。雖然這是一個很無釐頭的假設,但相信如果是一個心理學家,特別是發展心理學家就會這樣回答:我要選一個有充分而穩定的愛與關懷的家庭,而且這些愛與關懷是協調一致的肯定,而不是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把孩子當作一個大玩具或貓貓狗狗一樣。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家庭呢?因為這樣的家庭,在兒童早期有著支持性的自我形成,以及整體的自我感覺與自信心,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孩子順利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家庭體系就像一場接力賽,不同類型的父母播下不同的種子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合格的父母種下的是愛,是獨立,是尊重的種子;相反,不合格的父母種下的是負擔,是恐懼,是負罪感的種子。健康家庭的孩子今天在這裡不用說,他們長大以後有責任心,有愛心,有耐心;而不健康的家庭,這些孩子在原生家庭的暗物質中掙紮成長,長大後會受到很多問題的困擾,心理上、人格上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嚴重的還會形成機體外化反應,形成實質性的健康問題。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熊孩子」就是實例,他們就是受到原生家庭負面影響的「見證人」。
當前有很多人羨慕娛樂界的一些小童星、小童模,認為他們小小年紀就很出名,並能掙錢養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早紅透半邊天。我愛人以前就有位同事,她兒子從三四歲開始就接拍一些廣告片,後來開始在一些電影、電視劇中扮演角色,成了一個比較有名的小童星。我愛人的這位同事也辭職專門陪孩子到處去拍戲,兼職經紀人、保姆、廚師等諸多角色,而且總是不經意地要炫耀一下。很多人羨慕她兒子小小年紀就可以養家了。殊不知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沒有任何好處。後來她兒子長大了,先不說學習怎麼樣,反正我前年和去年看過的都是他一些負面新聞。
孩子的年齡還小,如果這時候他的心中就被種下了一顆家庭負擔的的種子,而孩子還不懂得什麼是責任,有的只能是被束縛、被擺布的戲劇化的童年。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責任感、沒有主見,長大後與同齡人相比,顯得很幼稚、很淺薄。這種現象我們也經常可以從一些「小鮮肉」的身上見到。這就是虛榮、浮誇的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
還有一種父母,因為夫妻關係不好,經常拿孩子撒氣。有些母親和父親吵完架後,會對自己的孩子說:「都是因為生了你這麼個負擔,要不然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這句話也許只是氣話,但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是非常巨大的,讓孩子從小就有一種負罪感,並且衍生出恐懼或仇恨。在這種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有比較強烈的自卑感,膽小、怕事、心靈扭曲;還有的會產生變態心理,傷害他人或傷害自己,極端的甚至仇視社會,形成反社會人格。
父母對子女最重要的就是養育、保護及教育的責任。很多人認為這三個責任很容易就能做到。沒錯,從表面看,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保護他們別受傷並接受完整的教育,讓孩子順利長大成人,就算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但實際上呢?捫心自問,有多少家長是合格的家長?有幾個家庭從沒給孩子帶來過傷害呢?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呢?或者換一句問法,什麼樣的父母最容易讓孩子受傷?
天下無不是型的父母。這種文化為我國和大部分亞洲國家的文化所接受。父母認為自己的話都對,不對也對,整天用自己的價值觀叨叨孩子,實際上這是這是一種言語虐待型的父母。比如有些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成績不理想,就會對著孩子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那麼好,你怎麼就不行?家裡不少你吃,不少你穿,啥都不用你幹,就是個學習你都學不好,你幹嘛去了?」 《milk and honey》有這樣一段話:「每一次你告訴女兒,你吼她是因為愛她,便是教她混淆了憤怒與好意。這樣似乎是還不錯的主意。等她長大後便會信任傷害她的男人。因為,他們看起來跟你好像。」
操控型父母。這種父母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複製品或附屬品,自己想要孩子怎樣孩子就得怎樣,這比「天下無不是型的父母」的父母更勝一籌。而且這種父母還經常打著愛護孩子的旗號,把孩子的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心願安排好,孩子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學什麼,聽什麼,說什麼,甚至想什麼都要按照自己安排好的來。最後的結果如何呢?看看那些媽寶男就知道了。
身體虐待型父母。身體虐待,不用說了就是家暴孩子。有些家長因孩子調皮或闖禍,氣極了會揍孩子一頓,讓孩子長長記性,這還屬於教育範疇之內。但是家暴和教育卻是兩個概念,家暴是父母把自己受到的委屈、遭遇的挫折轉嫁到更加弱小的孩子身上,通過對孩子肉體上的折磨達到自己內心的平衡。有些虐待子女的父母會在施暴後請求孩子諒解,或者將一些不合時宜的秘密分享給年紀尚幼的兒女,期望從孩子身上得到感情慰藉。(寫這段話時,我的心裡都會產生一種不適感,但這樣的父母越來越多了些。)。
心理虐待型父母。這種虐待是對孩子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漠視。有的父母窺探甚至曝光孩子的隱私,他們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窺探孩子的隱私,喜歡把孩子的隱私當作玩笑來看。有的父母抓住孩子曾經的過錯不放,用過去懲罰現在。這樣做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擺脫以前所犯的錯誤,也就不再願意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還有的父母人為製造挫折,忽視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簡單粗暴的挫折教育,忽視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離。
缺乏溝通型父母。許多父母為了快速讓孩子聽話,常以父母的權威去命令孩子行動。這種情況下的溝通是單向溝通而非雙向溝通,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而不聽孩子說出自身感受及困難。很多父母因孩子很聽自己的話而沾沾自喜,父母說一孩子不敢說二,孩子雖然暫時屈服於父母的威權之下,但是也關閉了溝通之門,內心非常對抗。
不稱職的父母還有很多種類型,如酗酒型父母、封建型父母、說謊型父母、幼稚型父母、虛榮心型父母,甚至性虐待型父母(這種父母已經涉嫌犯罪,最近媒體也有報導)等等。由這些父母組成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雖然形式不同、嚴重程度不同,但造成心理創傷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會給孩子帶來一輩子的影響的。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她研究認為:不論人在兒童期的經歷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還是被獨自留在家,是遭受性虐待還是被當作傻瓜對待,是被過度寵溺還是為負罪感所累,這些「中毒」的孩子成年後所表現的症狀都驚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覺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本文的最後用青年心理學家翼乃欽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束:原生家庭是我們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不是絕對的,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在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儘可能地減少對孩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