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投胎」的技巧(二)——別讓孩子在原生家庭的暗影中掙扎

2020-09-24 站在你身後

我們做一個假設題,如果人死後真有靈魂,並可以自主選擇家庭去投胎,你會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呢?很多人會說:我要選擇一個富豪家庭、官宦家庭或明星家庭,然後含著金鑰匙出生,直接踏上人生的巔峰。雖然這是一個很無釐頭的假設,但相信如果是一個心理學家,特別是發展心理學家就會這樣回答:我要選一個有充分而穩定的愛與關懷的家庭,而且這些愛與關懷是協調一致的肯定,而不是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把孩子當作一個大玩具或貓貓狗狗一樣。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家庭呢?因為這樣的家庭,在兒童早期有著支持性的自我形成,以及整體的自我感覺與自信心,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孩子順利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家庭體系就像一場接力賽,不同類型的父母播下不同的種子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合格的父母種下的是愛,是獨立,是尊重的種子;相反,不合格的父母種下的是負擔,是恐懼,是負罪感的種子。健康家庭的孩子今天在這裡不用說,他們長大以後有責任心,有愛心,有耐心;而不健康的家庭,這些孩子在原生家庭的暗物質中掙紮成長,長大後會受到很多問題的困擾,心理上、人格上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嚴重的還會形成機體外化反應,形成實質性的健康問題。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熊孩子」就是實例,他們就是受到原生家庭負面影響的「見證人」。

當前有很多人羨慕娛樂界的一些小童星、小童模,認為他們小小年紀就很出名,並能掙錢養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早紅透半邊天。我愛人以前就有位同事,她兒子從三四歲開始就接拍一些廣告片,後來開始在一些電影、電視劇中扮演角色,成了一個比較有名的小童星。我愛人的這位同事也辭職專門陪孩子到處去拍戲,兼職經紀人、保姆、廚師等諸多角色,而且總是不經意地要炫耀一下。很多人羨慕她兒子小小年紀就可以養家了。殊不知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沒有任何好處。後來她兒子長大了,先不說學習怎麼樣,反正我前年和去年看過的都是他一些負面新聞。

孩子的年齡還小,如果這時候他的心中就被種下了一顆家庭負擔的的種子,而孩子還不懂得什麼是責任,有的只能是被束縛、被擺布的戲劇化的童年。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責任感、沒有主見,長大後與同齡人相比,顯得很幼稚、很淺薄。這種現象我們也經常可以從一些「小鮮肉」的身上見到。這就是虛榮、浮誇的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

還有一種父母,因為夫妻關係不好,經常拿孩子撒氣。有些母親和父親吵完架後,會對自己的孩子說:「都是因為生了你這麼個負擔,要不然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這句話也許只是氣話,但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是非常巨大的,讓孩子從小就有一種負罪感,並且衍生出恐懼或仇恨。在這種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有比較強烈的自卑感,膽小、怕事、心靈扭曲;還有的會產生變態心理,傷害他人或傷害自己,極端的甚至仇視社會,形成反社會人格。

父母對子女最重要的就是養育、保護及教育的責任。很多人認為這三個責任很容易就能做到。沒錯,從表面看,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保護他們別受傷並接受完整的教育,讓孩子順利長大成人,就算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但實際上呢?捫心自問,有多少家長是合格的家長?有幾個家庭從沒給孩子帶來過傷害呢?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呢?或者換一句問法,什麼樣的父母最容易讓孩子受傷?

天下無不是型的父母。這種文化為我國和大部分亞洲國家的文化所接受。父母認為自己的話都對,不對也對,整天用自己的價值觀叨叨孩子,實際上這是這是一種言語虐待型的父母。比如有些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成績不理想,就會對著孩子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那麼好,你怎麼就不行?家裡不少你吃,不少你穿,啥都不用你幹,就是個學習你都學不好,你幹嘛去了?」 《milk and honey》有這樣一段話:「每一次你告訴女兒,你吼她是因為愛她,便是教她混淆了憤怒與好意。這樣似乎是還不錯的主意。等她長大後便會信任傷害她的男人。因為,他們看起來跟你好像。」

操控型父母。這種父母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複製品或附屬品,自己想要孩子怎樣孩子就得怎樣,這比「天下無不是型的父母」的父母更勝一籌。而且這種父母還經常打著愛護孩子的旗號,把孩子的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心願安排好,孩子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學什麼,聽什麼,說什麼,甚至想什麼都要按照自己安排好的來。最後的結果如何呢?看看那些媽寶男就知道了。

身體虐待型父母。身體虐待,不用說了就是家暴孩子。有些家長因孩子調皮或闖禍,氣極了會揍孩子一頓,讓孩子長長記性,這還屬於教育範疇之內。但是家暴和教育卻是兩個概念,家暴是父母把自己受到的委屈、遭遇的挫折轉嫁到更加弱小的孩子身上,通過對孩子肉體上的折磨達到自己內心的平衡。有些虐待子女的父母會在施暴後請求孩子諒解,或者將一些不合時宜的秘密分享給年紀尚幼的兒女,期望從孩子身上得到感情慰藉。(寫這段話時,我的心裡都會產生一種不適感,但這樣的父母越來越多了些。)。

心理虐待型父母。這種虐待是對孩子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漠視。有的父母窺探甚至曝光孩子的隱私,他們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窺探孩子的隱私,喜歡把孩子的隱私當作玩笑來看。有的父母抓住孩子曾經的過錯不放,用過去懲罰現在。這樣做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擺脫以前所犯的錯誤,也就不再願意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還有的父母人為製造挫折,忽視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簡單粗暴的挫折教育,忽視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離。

缺乏溝通型父母。許多父母為了快速讓孩子聽話,常以父母的權威去命令孩子行動。這種情況下的溝通是單向溝通而非雙向溝通,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而不聽孩子說出自身感受及困難。很多父母因孩子很聽自己的話而沾沾自喜,父母說一孩子不敢說二,孩子雖然暫時屈服於父母的威權之下,但是也關閉了溝通之門,內心非常對抗。

不稱職的父母還有很多種類型,如酗酒型父母、封建型父母、說謊型父母、幼稚型父母、虛榮心型父母,甚至性虐待型父母(這種父母已經涉嫌犯罪,最近媒體也有報導)等等。由這些父母組成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雖然形式不同、嚴重程度不同,但造成心理創傷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會給孩子帶來一輩子的影響的。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她研究認為:不論人在兒童期的經歷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還是被獨自留在家,是遭受性虐待還是被當作傻瓜對待,是被過度寵溺還是為負罪感所累,這些「中毒」的孩子成年後所表現的症狀都驚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覺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本文的最後用青年心理學家翼乃欽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束:原生家庭是我們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不是絕對的,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在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儘可能地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相關焦點

  • 別再用你愚蠢的行為傷害你的孩子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那麼原生家庭就可以塑造一個人。書中有7種有毒家庭,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2.不稱職的父母,3.操控型父母,4.酗酒型父母,5.身體虐待型父母,6.言語虐待型父母,7.性虐待型父母中國家庭裡面最典型的就是虐待型父母和操控型父母,很多父母(包括我)經常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用「脾氣」管教孩子。有毒家庭的真正可怕之處在於代代相傳,潛移默化的傳給孩子,孩子未來也會是這樣。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8(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本來這次想寫一篇長文,但考慮到後面還準備給每個人物單獨寫一篇評論,所以這次只以《小歡喜》第5集中的劇情來談「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縮影」這個話題。心理學裡要分析一個人的性格,最常用、最準確的方法就是去了解這個人的家庭出身和生長曆程,因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是決定性的。
  • 原生家庭理論,別太當真!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反對這一點,也是在否認一個存在的事實,否認一個經過大量實踐檢驗,而廣泛被心理學領域接受的事實——這種否認本身,也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關係。但是原生家庭的理論本身,或者理論在傳播或者應用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漏洞或者誤區,導致了人們的疑慮或者內心的衝突。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近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種新聞以及文章中。,都不能忘了:現在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為了將來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不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心生怨恨,也為了他失敗後不會有理由將責任全部推給原生家庭,更為了孩子的未來不會遭受我們遭受過的傷害。現在,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是至關重要的。
  • 努力奮鬥,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
    什麼是原生家庭?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結婚後的家就不是原生家庭。我們從原生家庭繼承而來的不僅僅是關愛與呵護,還有可能是苦澀與傷害。努力奮鬥讓自己變得開明,就算無法給孩子優越的生活,但是至少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善待每一個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在原生家庭的深淵中掙扎,讓樊勝美變得虛榮和現實,一心想要嫁個有錢人,只有錢才能給她安全感。
  • 別讓原生家庭毀了孩子,下面9種原生家庭的傷害,你中了幾個?
    大家都知道,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不恰當的教育,不管是對孩子的生活還是對孩子的發展影響都非常大, 而家庭情況不一樣,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是不一樣的,本文就給大家帶來了9種原生家庭的傷害,看看每種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哪些吧!
  • 別把原生家庭的創傷帶給孩子!父母做到4點,降低原生家庭的創傷
    忙著上班的我,又是一團火在胸中熊熊燃燒,抱怨他,責備他,就知道添麻煩,早不去上廁所……上小學後,因為他的活潑好動(其實這是多數男孩的天性),老師告狀,我對他又是批評責備偏多。我恍然大悟:我的思維模式,對待事物的行為態度,在家庭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而我的行為模式,性格特徵,又是受父母的影響,尤其是我的母親。我現在的膽小、不自信、喜歡抱怨、害怕面對困難,其實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記得母親講過我幼年時候的一件事。那時候我剛出生不久,不知道什麼原因,每日哭鬧。而母親是傳統的婦女,沒文化,也沒主見。
  • 「原生家庭」教育問題的根由
    (一)針對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利弊進行辯論,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二)其實,我們只要靜下心來來回回反覆仔細的想一下,你就會發現,目前存在教育方面的所有問題幾乎都與當事人的個人品德修養有關
  • 原生家庭的影響(四)// 坐月子
    話說月子做不好你會一生都記得,並且不會再為這個人生孩子了.更心寒的是他說了一句「生孩子就是女人的事」. 讓我想起他母親經常說的 「一般懷孕都是要在家裡待著的」. 有時候你期望他有所改變,或者說客觀去看待一件事,根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他自己看透了這其中的緣由. 否則根深蒂固的原生家庭影響將會伴隨一生,也影響一生.是好是壞則需要自己不斷學習去衡量.
  • 超越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家庭內部的運行機制,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在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我們到底在原生家庭中都扮演了什麼角色呢?這些過度溺愛孩子的父母就是功能過度者。而這些無法從家庭中獨立出來的孩子就是功能不足者。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之中,功能過度者與功能不足者應該時刻轉換。
  • 情感樹洞: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有多大,來看看網友們怎麼說
    文|遇見小媛導語:原生家庭對每個個體的成長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於因為家庭的影響,我們成年後自己組建的家庭也會蒙上原生家庭的影子,繼而影響到下一代。那麼,就原生家庭這個問題,網友們是怎麼看的呢?以下是來自網友的傾述,以及來自小編的建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示。
  • 能讓孩子感恩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看完就明白了
    1父母的行為決定孩子的未來這項研究是一個很瘋狂的故事,把學校裡表現好或者成年後變得健康、快樂或富有的小孩跟那些苦苦掙扎的小孩進行對比,從收集到的信息中進行篩選,試著從中找出為什麼他們的生活會變得大不相同。從上個世紀開始,這項調查橫跨了5代人。
  • 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學(二)
    近日,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楊金橋,在東北財經大學培訓與繼續教育學院線上直播課堂作了題為《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學》的講座。 最近,我又重讀了美國作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合著的《熱鍋上的家庭》。這部書講的是家庭當中不同的成員之間的關係的處理,讀後又有新的收穫和啟發。在多數人眼中,家庭就是由丈夫、妻子還有孩子構成的一個非常微觀的社會團體。
  • 原生家庭的傷,該怎麼癒合?(下)
    「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幾年漸漸為大家所熟知。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實際上,對於每個人來說,原生家庭也是千差萬別的。猶記得好幾年前,有一次跟媽媽聊天,我說:「你們給我的成長環境,算不上最好,也算不上最壞。」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文 | 丹鳳育兒(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什麼是原生家庭,什麼是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結婚、建立一個新家之前的這段家庭生活,通俗的說就是父母的家。都挺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原生家庭為劇情背景,描寫在同一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的3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孩子性格特點養成、事業、新生家庭組建的一系列影響。
  • 「婚姻課堂25」原生家庭(二)
    第二十五期:原生家庭(二)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晉中婦聯婚姻課堂,今天我繼續分享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系列之二。上一次的婚姻課堂中我們分享了心理學各個流派對原生家庭的詮釋,無一例外地認為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
  • 原生家庭怪圈:莫讓孩子一生都在療愈童年
    、矛盾、掙扎,而這些都基於原生家庭的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無論是《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還是《不完美的她》中的林緒之,都講述著那些遭受過原生家庭傷害,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青年女性。周迅主演的《不完美的她》熱播,整部劇聚焦原生家庭,主要講述了林緒之(周迅飾)撕開過去,尋找真相,守候愛與希望的故事。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小樓的父母在十八線小城市,工資很低,他的媽媽很喜歡打麻將,這也是樓山關非反對的事,給家裡打電話不忘提醒媽媽別打麻將。他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階層,無論是經濟還是事業上都沒有能力助力孩子。其實小樓的原生家庭是最接地氣的,也是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狀態體現。還有電影《芳華》,講的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男女主角都是在家庭裡缺愛的孩子。
  • 別再怪原生家庭了
    01當你意識到自己,改變就開始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刻影響,這一點很多人都認同。但我最近的感受是,儘管有影響,我們依舊可以自救。人,時刻都在成長。在《由內而外的教養》這本書中說了一個很重要的點:意識到自己,接受自己。然後通過改變自己的模式,來跟孩子更好的互動。有個心理學家說:當你意識到自己,改變就開始了。
  • 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宿命?別「甩鍋」,聽聽心理專家怎麼說!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每個人一生都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後結婚成家,重新組建的家庭。其中第一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而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又變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