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橋,心理學博士,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東北財經大學「楊金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負責人。
近日,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楊金橋,在東北財經大學培訓與繼續教育學院線上直播課堂作了題為《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學》的講座。
最近,我又重讀了美國作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合著的《熱鍋上的家庭》。這部書講的是家庭當中不同的成員之間的關係的處理,讀後又有新的收穫和啟發。
在多數人眼中,家庭就是由丈夫、妻子還有孩子構成的一個非常微觀的社會團體。而在心理學家的眼中,尤其是在家庭治療師眼中,他們對家庭的理解往往更加深刻、更加立體、更加複雜,因為他們認為家庭作為一個系統,從總體上影響、甚至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以及其未來的成長走向,而一個人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狀態,通常也都跟他的原生家庭有著非常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個人所謂的社會面孔——他在社會到底會表現出什麼樣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他的原生家庭的。
通過對《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的感悟,我總結出三條比較典型的「家庭心理系統原理」:
第一,家庭成員的人格和行為具有非孤立性。在這裡特別強調的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因為一個人的人格狀態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極大的。家庭成員的人格並非是完全孤立的,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影響,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深遠的。當然,我們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成敗都歸於原生家庭,要想取得成功還得靠自己的奮鬥和進取。
第二,子代的人格養成是一條單行道。目前,在發展心理學當中有一個共識:一個人的人格基礎,通常情況下是在他6歲之前形成的。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孩子從出生到6歲這幾年一直被重視,有很多心理學家把一個人0~6歲的發展階段很形象地叫作人格發展的「潮溼的水泥地」時期。一旦過了人格發展的這麼一個關鍵期,父母再想去糾正孩子的人格問題,倒不是說不可能,只不過需要付出的成本會非常高昂。所以,中國一直有這麼一個說法,叫做「3歲看大,7歲定老」。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的人格是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的。恰恰是在這樣的一段時期,父母就更應該去注重自己孩子人格的培養。一旦過了這個關鍵期,父母再想去彌補過去曾經犯下的錯誤就非常難了。所以,這個原理提醒我們,一定要注重孩子幼年時期和童年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三,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夫妻關係永遠居於家庭關係的首位,親子關係必須得退居其次。但是,現在有很多家庭正好反過來了,夫妻一旦有了孩子後,立刻就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卻不注意夫妻之間關係的維繫。這樣長期以往,對孩子的傷害其實是更大的。其實,孩子越大越重視自己的父母是否相愛。大家將來如果做了父母的話,如果你真想為孩子好,就要首先去規範夫妻和親子之間的關係,一定要把它給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