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就像一粒種子,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曆程。過程中遇到諸如人際交往、兩性關係等等,實際上都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一如《原生家庭》 一書中所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他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
《原生家庭》是一部經典的家庭心理療傷之作,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本書通過多大量真實案例,不僅分析了七類「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以及對子女產生的各種傷害,而且還傳授了具體的脫離原生家庭傷害的具體方法,鼓勵和幫助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使他們獲得勇氣和力量,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重拾愛和被愛的信心,走向幸福。
01.
你是「有毒的父母」嗎?
書中將「有毒的父母」的七種行為模式: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的父母、酗酒型的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無論是哪種行為模式,對於成長的孩子來說,都是致命的。
正如樊登老師所說的: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02.
以愛之名,行操控之實
操控型的父母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控制型,即簡單直接、毫無掩飾的控制,包括威脅、恐嚇和羞辱。另一種是巧妙控制,即「幫手型」父母,兒女大小事務一應包辦,讓兒女們離不開他們的幫助。
這兩種類型的子女,常常出現投降和叛逆兩種表現。前者是子女向父母屈服,後者是子女對父母的反抗,不願意再當為父母意志下的孩子,為了反抗而反抗,往往忽視自己的內心需求。
娛樂圈裡的「優質男」朱雨辰,他的母親,對朱雨辰的工作生活,事無巨細,全部包辦,用她的話說「完全沒有自己,用整個生命去對待自己的兒子」。
一人承包下兒子的生活起居,就算是朱雨辰到劇組,也必須讓孩子吃好,幾十年如一日,親力親為,為這個孩子掏心掏肺。
但是對於朱雨辰找對象,她卻數次幹涉,造成的結果就是她看上的女孩朱雨辰不喜歡,朱雨辰喜歡的女孩她不同意,過多的幹預,給朱雨辰的感情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渴望愛但是不敢愛不會愛。不僅如此,家裡的姐姐看到母親如此付出,心有戚戚,至今未嫁。
這就是秉持著「愛」的名義,控制自己的孩子,然而,造成的是,孩子不敢愛,而自己卻認為這是理所應當,殊不知,她的愛卻成為孩子愛人的枷鎖。
03.
你所認為的愛,其實是一把「殺人刀」
「我這都是為你好」;
「你怎麼就不知道好歹呀?」
「我們這麼勞心勞力、省吃儉用都是因為你?」
「你怎麼那麼笨,說了多少次,怎麼還是不會?」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
最近有一個詞叫PUA,什麼叫PUA?就是借著愛的名義,打著為你好的口號卻不斷的嘲諷、打壓、否定、批評從而達到控制你的最終目的。
PUA不僅僅是只發生在兩性之間,其實,父母更佔據著更大的比重。
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上犀利的指出一個真相:「權利,是在中國的家庭中繞不過去的東西。如果父母虐待孩子,人們只是會說,這種教育方式不對,但是本意還是愛孩子的。但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只是為了發洩自己。所以,在中國,你要當皇帝,只要生一個孩子就行。所有的道德輿論和文化,不僅是父母,甚至是包括孩子,都可以說,父母這麼做,都是為了愛你。」
於是乎,很多人成為父母后,都對PUA無師自通。生了孩子,你可以「以愛之名,以孝之義」,不需要太大的能力,就可以對另一個生命,完全掌握支配權,支配他的整個人生。
04.
不要讓「刀子嘴」變成一種病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你太張揚了,我要壓一壓你,不然你會飄。」
「你太弱了,我要推你一把,你才能變強大。」
在無數的中國家庭中,最典型的PUA控制就是打壓教育。否定和打擊孩子,告訴孩子你差在哪裡,哪裡做得不夠好,你應該怎樣做,而往往欠缺了鼓勵和包容。被父母否定長大的孩子,自卑會相伴一生。
坐擁千萬粉絲的育兒大咖年糕媽媽,有令人豔羨的家庭和成功的團隊,是數以百計寶媽仰望的榜樣。但是在近期的訪談中談到自己的父親的時候,也忍不住落淚。
她自述兒時與父親的所有溝通都是關於學習的,父親不曾給過她擁抱,她以為只有考得好成績才配得到父親的愛。
言語上的冷漠,肢體上的不表達,導致她的內心非常渴望愛,很擔心對方不滿。以至於在她成長後的與人交往中,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特別在兩性溝通中,總是認為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刻意的去迎合對方,非常在意對方的評價。她認為自己在30歲前都是為別人而活,沒有自己。父親的冷漠變成了一把刀,深深的刺傷了她的心,同時影響了她的人生。
05.
孩子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愛我們
每一個成為父母的人,請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其他孩子是你的孩子呢」?有一個小男孩給了我們答案:
《挑媽媽》 朱爾 8歲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答 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兒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裡
父母與子女一場,是一次修行。我們足夠優秀,孩子才選我們做他們的父母。
無獨有偶。文學泰鬥泰戈爾在《孩童之道》:
「只要孩子願意,他此刻便可飛上天去。他之所以不離開我們,並不是沒有緣故。」
每一個孩子,到我們身邊,都是帶著愛而來。
有一個實驗,記者採訪了十對孩子和媽媽。當記者問媽媽們,自己的孩子有什麼不足,媽媽們有的說,太調皮,挑食、不按時睡覺。
記者又問,給自己的孩子打分能打多少分,媽媽們認真考慮了一會,有的給5分,有的給6分,最高是7分;鏡頭轉到孩子組,記者問孩子們,你覺得媽媽有什麼地方不好的呢,孩子們有的說媽媽有時候發脾氣比較兇,有的說,媽媽經常加班,陪他的時間少。
然後讓孩子們給自己的媽媽打分,所有的孩子幾乎第一時間,回答都是10分!還有的給100分。一說到媽媽,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驕傲和幸福!
就算全世界都覺得你不好,但只有你的孩子,只是簡單的用盡全力的毫無條件的,愛你。
06.
請擁抱這個愛你的孩子
每個孩子帶著愛而來,每個孩子都應該值得溫柔以待。
家,是愛與溫暖的港灣,也是恨與傷害的通道。
請先給自己一個擁抱,你的父母對你所做的,並不是你的問題,你是最好的孩子,你不需要為任何人負責;然後,抱一抱你的孩子,告訴他,你是最好的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將責備變成鼓勵,將催促變成等待,將辱罵變成擁抱,請看看自己的初心,想一想他剛出生時的樣子,他是為了改變我們而來,讓我們變成一個充滿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