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已到了野山筍即將接檔的時間,從去年11月份開始忙碌的筍農也開始盤算覆蓋筍的收入。去年冬天的氣溫較往年偏高,覆蓋後出筍早,而且產量高,但筍農一算帳,帳本上只增產未增收的為多。
今年雷筍上市以來,臨安市太湖源、青山湖等地的筍農就一直為雷筍賣不上合適的價錢發愁。除了去年暖冬高產的因素,記者昨天走訪菜市場和雷筍交易市場了解到,今年雷筍價格走低,江西省弋陽縣、東鄉縣和貴溪市的雷筍大量進入本地雷筍交易市場也是原因之一。江西筍低價銷售,影響了本地筍的口碑,更是苦了本地筍農。
邵觀夫在挖筍
外地筍大量到貨 天目筍跌價到低谷
錦北街道泥川村的陳春是個泥水匠,料理家中3分竹林地也是他一年中少不了的「常規工作」。這幾日,他去竹林裡挖筍的工具已經從原來的麻袋換成了小菜籃子,「這段時間量少了,一天只能挖個十幾株筍,前段時間一天百來斤。今年算高產。」
「今年的雷筍真賣不上價錢,每斤只有6元左右,算上成本真沒什麼花頭。往年產量不好的情況也能有3萬左右的收入。」陳春一家人原本想著拿著這筆進帳,給兒子集齊首付錢在杭州買套婚房,沒成想今年的筍這麼不值錢。
2016年的筍市讓很多筍農都摸不著頭腦,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雷筍的價格走入歷年來的最低谷?太湖源鎮橫徐村秧田弄竹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邵觀夫也在為這個事情發愁,他愁的是「天目雷筍」這塊品牌。
與竹筍結緣30年的邵觀夫已經是半個「土專家」,近年來,竹林退化嚴重,邵觀夫帶著社員科學料理竹園,改良退化竹林頗有成效,今年合作社雷筍豐產。但精心培育的雷筍也同樣沒能賣上好價錢。
邵觀夫每天都會去一趟太湖源筍交易市場,他發現市場交易的部分雷筍外觀看著不像本地雷筍,生咬口感不香脆。邵觀夫買了些回家,與幾個社員燒了盤油燜筍,口感不同於本地筍。
「10斤裝的天目筍裡,有一半是外地筍。」邵觀夫說,這些雷筍因為口感不好賣不出去,打著天目筍的牌子低價格銷售雷筍,影響本地筍的價格和口碑。今年全市雷筍產量高,品質好,但就只有每斤6元的身價,口碑也無故受了影響,本地筍農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外地筍「變身」冰庫筍 待價而沽影響市場
對今年雷筍品質頗有芥蒂的除了本地消費者,上海等其他省市的顧客都吃出了異樣。臨安市雷筍外銷市場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等地。今年邵觀夫的上海朋友聊天中卻跟他反映,今年的筍沒有往年爽口,天目筍變味了。
據太湖源鎮橫徐村筍農介紹,太湖源竹筍交易市場今年添了幾個冰庫,江西進來的外地筍就存在冰庫裡,看準天目雷筍春節市場,低價跑量銷售。新鮮筍為什麼會進冰庫?冷凍後的江西筍又怎樣變身天目筍?要解答這些問題,還得從製造起這場筍質小風波的雷筍商販說起。
3月1日,為了深入了解情況,市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還專門前往江西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實地了解。市竹子首席專家張有珍了解情況後,得知一些數據:有近50位臨安筍農在江西省承包土地種雷筍,三三兩兩抱團經營,面積規模都在百畝以上。
臨安市一些竹農在江西省貴溪市承包土地經營雷竹園。他們說,江西冬季氣溫高出臨安三度左右,雷筍可以早兩周上市,貴溪靠近臨安運輸便利,但市場不夠健全,而臨安有市場,所以運回來賣。
但經過長途運輸和冰庫冷凍兩次受損,江西筍口感並不好,銷售自然困難,像付木良這樣的商販就降低價格,看準市場就出手。
祝年龍是江西人,以前臨安是他的礱糠銷售點,現在他轉行種了600畝的雷竹,覆蓋雷筍,「我們省裡雷筍產業還出在起步階段,政府扶持力度大。我對臨安的雷筍市場情況了解,沒猶豫就轉行了。」據悉,目前江西省有雷竹面積約15萬畝,集中連片承包經營優勢明顯,政府扶持力度大,這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當地雷竹產業的發展。
天目雷筍響品牌 關鍵還需品質優
臨安市天目雷筍已經有30年的大規模種植歷史。目前,「天目雷筍」這張金名片受到了衝擊。品牌要打得響,關鍵還需竹筍品質好。出現問題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克難攻堅補短板的同時,以「人有我優」這一戰略定位,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
張有珍表示,打造高品質品牌竹筍離不開科學管理竹園,最重要的還是要筍農樹立生態化經營理念。
土地流轉、承包經營的竹筍經營模式有利有弊。張有珍說,土地流轉模式讓拋荒地被利用起來,適度規模經營有利於機械化操作,完善基礎設施。但是很多筍農在自己的承包期內不顧竹園死活過度開發,沒有長遠的發展眼光。
臨安市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建議將退化竹林改造納入鄉鎮考核機制。在美麗鄉村建設當中,通過對竹筍產業的扶持,實幹謀出路,品牌闖新路,實現臨安市雷竹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讓美麗鄉村飛出美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