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血管迷走性暈厥——不容忽視的「危險」!

2020-12-20 復禾健康

而立之年的小張在一家外企上班,前不久在上班途中因突發暈厥不幸摔倒,導致顱骨骨折,顱內出血等嚴重顱腦損傷,後經北京天壇醫院救治脫離了生命危險。

患者自述,他7歲時就曾發生過暈厥,意識喪失約2-3分鐘。後來,每2-3年發作一次。他也多次到醫院就醫,但是腦電圖、頭顱CT、核磁以及心臟超聲和心電圖等檢查,都沒有發現異常,因而也未接受特殊治療。此次發病後,先在神經科對頭部治療了一段時間治療,病情穩定後轉入心內科。一系列檢查發現,傾斜試驗檢查結果呈陽性,於是醫生按照「血管迷走性暈厥」,給以β受體阻滯劑治療,患者病症緩解。儘管患者已平安出院,但血管迷走性暈厥給患者遺留下的後遺症,不得不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血管迷走性暈厥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女孩多於男孩,通常表現為立位或坐位起立時突然發生暈厥。發病前可有短暫的頭暈、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蒼白、視、聽覺下降,噁心、嘔吐、大汗、站立不穩等先兆症狀,嚴重者可有10-20秒的先兆。如能警覺此先兆而及時躺下,可緩解或消失。發病初時心跳常加快,血壓尚可維持,以後心跳減慢,血壓漸下降,收縮壓較舒張壓下降明顯,故脈壓差縮小。當收縮壓下降至80mmHg時,可出現意識喪失數秒或數分鐘,少數病人可伴有尿失禁,醒後可有乏力、頭昏等不適,嚴重者醒後可有遺忘、精神恍惚、頭痛等症狀,持續1-2天症狀消失。發作時查體可見血壓下降、心跳緩慢、瞳孔擴大等體徵。發作間期常無陽性體徵。可被誤診為癲癇。高溫、通風不良、勞累及各種慢性疾病可誘發本病。

引起血管迷走性暈厥的原因?

正常人在直立傾斜位時,由於回心血量減少,心室充盈不足,有效搏出量減少,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傳入血管運動中樞的抑制性衝動減弱,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引起心率加快,使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患者,此種自主神經代償性反射受到抑制,不能維持正常的心率和血壓,加上直立傾斜位時心室容量減少,交感神經張力增加,特別是在伴有異丙腎上腺素的正性肌力作用時,使充盈不足的心室收縮明顯增強,此時,刺激左心室後壁的感受器,激活迷走神經傳入纖維,衝動傳入中樞,引起縮血管中樞抑制,而舒血管中樞興奮,導致心動過緩和/或血壓降低,使腦血流量減少,引起暈厥。

如何診斷血管迷走性暈厥?

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一直是臨床一道難題,並且常常沒有明確的結果。直立傾斜試驗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檢查方法,對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陽性反應為試驗中患者由臥位改立位傾斜後發生暈厥伴血壓明顯下降或心率下降。直立傾斜試驗對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機理尚未完全明了。有人認為抑制性反射引起的心動過緩是由於迷走神經介導的,而阻力血管擴張和容量血管收縮引起的低血壓是交感神經受到抑制的結果。

血管迷走性暈厥的預後如何?

大多數應用傾斜試驗診斷的暈厥研究顯示,隨訪中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死亡率幾乎為0%。這些患者心臟大都正常,無猝死報導。佛明翰研究顯示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其中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和藥物引起的暈厥),平均隨訪17年,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險性未見增加。但類似本例患者由暈厥引起的摔傷在臨床上並非罕見,應當引起醫生和患者的共同重視,並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預防暈厥的發生。

如何預防血管迷走性暈厥?

宣教和改善生活方式。血管迷走性暈厥常由某些因素觸發,有些可能只在特定情況下發作。因此,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宣教工作,儘量避免這些觸發因素,儘量停用可以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一旦發生暈厥前驅症狀時,患者要立刻平躺,既可避免外傷也能防止暈厥的發生。有研究報導反覆出現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患者,在前驅症狀時,進行手臂和腿部的屈伸運動,有助於防止暈厥發生,這可能與骨骼肌泵作用增加靜脈血液回流有關。增加液體和鈉鹽的攝入,也可能有助於預防暈厥發生。有研究發現,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每天至少攝入2L液體和120mmol的鈉(約7g鹽)可以升高血壓,增加血容量,減少暈厥發生的頻率。也有部分臨床醫生,建議站立訓練,類似於「脫敏」療法。讓患者每天靠牆站立10~30分鐘,逐漸適應這種體位性容量變化的影響。

如何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

治療的目標是要減少嚴重暈厥事件發生的頻率及減少外傷。

藥物治療

1.β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用於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已經有很多年,可能機制是:降低左室機械感受器的敏感性;阻滯腎上腺素的作用(暈厥前機體出現特徵性的血漿兒茶酚胺水平提高,兒茶酚胺釋放可以矛盾性增加對心動過緩和低血壓的敏感性,激活心臟機械感受器)。研究證實,服用β受體阻滯劑可能對年齡大於42歲的部分病人有效。

2.氟氫可的松。氟氫可的松是人工合成的鹽皮質激素,可以促使水鈉儲留,增加有效循環血容量,增加外用血管a受體的敏感性。在非對照研究中,氟氫可的松對減少血管迷走性暈厥的發生是有效的。

3.血管收縮藥。在美國,血管收縮藥被允許用於治療體位性低血壓,也能用於治療反覆的血管迷走性暈厥。甲氧胺福林是a1受體激動劑,能收縮血管,使患者暈厥發作頻率減少,生活質量提高。

4.選擇性5-羥色胺重吸收抑制劑。因為5-羥色胺能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的活性,因此,選擇性5-羥色胺重吸收抑制劑-帕羅西汀可能會減少暈厥的反覆發作。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

在直立傾斜試驗中觀察到,大約有1/3的病人在暈厥時有竇性心動過緩或停搏。對於其他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防止暈厥發生。應用頻率應答性雙腔起搏器比較理想,但由於目前缺乏臨床隨機試驗和充分的證據證實,因此起搏器不作為首選治療。但是有以下這些情況的患者可以考慮安裝:沒有或者很少有前驅症狀,或其他治療無效,暈厥時有明顯的竇性心動過緩或停搏。對於這些患者,心臟起搏器可能延長從前驅症狀到意識喪失之間的時間,從而讓患者能採取措施,如平躺等來防止暈厥發生。

導管消融治療。

左心房迷走神經節叢消融可能成為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有效的治療方法。血管迷走性暈厥發作是反射性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和迷走神經活性增強共同作用的結果。據研究,左心房壁中存在著一些富含迷走神經叢的區域,主要包括左上肺靜脈根部與左心房及左心耳交界區、右上肺靜脈前部、左下肺靜脈底部,在這些區域行高頻率刺激可出現心臟迷走神經活性升高表現(如短暫的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等),對這些區域進行消融,可有效阻斷神經反射的傳出通路,從而阻止心臟抑制及血管抑制反應的發生,防止血管迷走性暈厥的發作。左心房迷走神經節叢消融手術方式類似房顫導管射頻消融,而房顫射頻消融技術已於臨床應用多年,其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手術併發症低,左心房迷走神經節叢消融給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治療提供新的方法,可能給頻繁發作、症狀嚴重的血管迷走性暈厥、經傳統治療方法無效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其他治療。

還有一些藥物如:東莨菪鹼、丙吡胺、依那普利、茶鹼、麻黃素等也認為有效,但還需進一步證實。對於那些容易受情緒刺激誘發的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可能有效。(北京天壇醫院心內科陳步星林濤文,匡遠深整理)

相關焦點

  • 血管迷走性暈厥——不容忽視的「危險」!
    來源:新浪財經11月5日消息,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官網公布健康知識《血管迷走性暈厥---不容忽視的「危險」!》。小張,男性,32歲,在外地一家外企上班,因突發暈厥摔倒後導致頭部外傷來天壇醫院就診。如何診斷血管迷走性暈厥?長期以來,明確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一直是間接、費時而且昂貴的,並且常常沒有明確的結果。直立傾斜試驗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檢查方法,對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陽性反應為試驗中患者由臥位改立位傾斜後發生暈厥伴血壓明顯下降或心率下降。
  • 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潛在危險
    血管迷走性暈厥極易誤診、漏診     血管迷走性暈厥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女孩多於男孩。     大多數應用傾斜試驗診斷的暈厥研究顯示,隨訪中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死亡率幾乎為零。這些患者心臟大都正常,無猝死報導。美國佛明翰研究顯示,血管迷走性暈厥(其中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和藥物引起的暈厥)平均隨訪17年,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險性未見增加。但與之前提到的患者類似,由暈厥引起摔傷的情況在臨床上並不罕見。
  • 血管迷走性暈厥該怎麼辦
    最常見的暈厥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在封閉悶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的站立或情緒劇烈波動下,很容易發生。暈厥易復發,發生時很難預測,易增加外傷風險,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正常工作,所以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們來看看血管迷走性暈厥到底該怎麼辦!
  • 血管迷走性暈厥
    Gower氏症候群      血管迷走性暈厥即一般常見的暈厥,是由於周圍阻力突然而急驟降低,不僅小動脈張力降低,靜脈緊張度也下降,周圍血管擴張而不伴隨心臟搏血量的增加,因此腦血流量減少,從而產生暈厥。臨床表現:患者突然出現頭昏,眼前發黑、面色蒼白、出冷汗,噁心,繼而暈厥,意識三喪失,血壓急驟下降,脈搏常緩慢。當患者取乎臥位或跌倒後,一般經過數分鐘後症狀即可自然消失。
  • 血管迷走性暈厥防治褲在重慶市研發成功
    近日,由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承擔的「血管迷走性暈厥防治褲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通過專家驗收。項目實施期間,大坪醫院圍繞非藥物、無創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的物理方法開展研究,實現了血管迷走性暈厥防治褲關鍵技術的實體化、產品化。    血管迷走性暈厥防治褲是全球首創物理方法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的先進醫療產品,採用輕便易穿戴的PVC複合布做氣腔材料,借鑑血壓計袖帶的魔術扣設計適應腿部不同粗細的患者,然後通過數字控制技術調節圓周壓力和梯度壓力,形成物理壓力治療模式。
  • 暈厥系列---(1)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
    暈厥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一過性暈倒,發作時間通常很短,(幾秒~十幾秒鐘,長者偶可持續數分鐘),醒來後言語、肢體活動不受影響。臨臨床上也經常遇到一些病人因為暈厥住院,一部分病人經過系統檢查後可以知道原因,而實際上約30%左右的病人卻無法準確查出暈厥原因。暈厥可以由許多疾病引起,如神經介導性因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情境性暈厥、頸動脈竇性暈厥)、體位性因素、心源性因素等,一般心源性因素引起的暈厥猝死風險比較大,而神經介導性或體位性因素所引起的死亡風險則大大降低。今天我們先了解神經介導性暈厥之一—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
  • 女子頻繁暈倒,居然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在作怪
    淄博10月16日訊 生活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意外情況,而暈厥就是其中一種。典型的暈厥發作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0秒,少數也可持續數分鐘。臨淄的孟女士近期頻繁暈倒,經多次檢查確診為血管迷走性暈厥。直到在淄博市市立醫院做了直立傾斜試驗,才發現居然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在作怪。有同樣經歷的還有袁女士,她在家時突發心慌、胸悶不適,隨後出現意識不清,呼之不應,持續十餘分鐘後緩解。住院後完善相關檢查後排除了心血管疾病的可能,綜合其症狀與檢查,大夫考慮意識不清原因很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安排袁女士做了直立傾斜試驗。
  • 孩子不明原因暈厥 6成以上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暈厥
    杭州市一醫院兒科主任黃先枚提醒家長,60%到80%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家長切莫輕視。拿榮榮的情況來說,一開始,爸爸媽媽以為他只是玩累了,並沒有太在意。結果一年後,榮榮又暈倒了兩次,送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才通過直立傾斜試驗檢查確診為血管神經性暈厥。黃主任說,暈厥是兒科的常見疾病,其發病原因複雜,除腦源性、心源性、血液成份異常外,約60~80%兒童為血管迷走性暈厥。
  • 防治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 - 新民晚報 數字報紙
    血管迷走性暈厥為反射性暈厥的一種,多由外界因素刺激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心率減慢,血壓下降,腦血流減少而發生暈厥。它是非常普遍的,常常會復發,尤其是當情緒受到相當壓力,極度疲勞、疼痛、恐慌,或置身於擁擠、悶熱的房間裡更容易發作。
  • 阜外醫院姚焰團隊Heart Rhythm發文:右前神經節叢是血管迷走性暈厥...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姚焰團隊在Heart Rhythm首次報導,右肺靜脈口前外處的右前神經節叢,是消融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和緩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靶點,近遠期治療效果好,可有效抑制暈厥復發。
  • MedSci學院首場直播 | 姚焰: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治
    血管迷走性暈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是臨床上最常見暈厥類型,約佔急診暈厥病人的66%。2016年1月14日(周四)晚上17:00我們將請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一病房主任姚焰教授為我們帶來題為《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治》的精彩講座直播,歡迎大家積極參與!1.聽課方式下載安裝MedSci醫學APP,進入學院即可預約聽課,註冊後即可參與 MedSci學院所有課程直播及往期課程視頻。
  • 血管迷走性暈厥/心跳呼吸驟停30分鐘 復甦成功患者5年隨訪
    提起暈厥,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突然暈倒後心跳呼吸驟停搶救不過來的事例,也能聽到。暈厥的病因中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稱為「血管迷走性暈厥」,一般不嚴重,暈倒後平躺數秒或數分鐘後大多數可以自己清醒,但極少數嚴重者,可以因為嚴重的低血壓、心率極度緩慢或者繼發室顫,最後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搶救不及時則可能死亡。
  • 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病情復發,泫雅推遲回歸計劃
    去年泫雅首次向大眾坦言自己患有憂鬱症及恐慌障礙,被診斷為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為了能在原本於下周進行的回歸活動中展現最佳狀態,她一直堅持治療。但最近又發生了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情況,作為有義務保護藝人的經紀公司,我們現在得出的結論是泫雅需要充分的治療和狀態的穩定,暫時將回歸活動延期至泫雅健康恢復為止,本公司將全力支持泫雅身體恢復穩定,以健康的面貌重新開始活動。
  • 泫雅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健康問題將推遲回歸,網友熱議:快快...
    虎撲8月27日訊 8月22日,泫雅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健康問題將推遲回歸。新聞發出後引起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泫雅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健康問題將推遲回歸去年泫雅首次向大眾告白自己患有抑鬱症及恐慌障礙,被診斷為迷走神經性昏迷之後,為了能在回歸中展現最佳狀態,長期堅持治療。儘管其間不斷的意志和努力,但最近又發生了迷走神經性暈厥的情況。現在對於藝人來說最優先需要的是充分的治療和穩定。
  •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或是進化遺蹟?
    在近期科普中,我們談了最常見的一種獻血不良反應——血管迷走神經反應(Vasovagal reaction, VVR)。極少數可能伴有一過性意識喪失,即暈厥(Syncope)。要強調的是,這種反應並非與獻血特定相關,在很多情況下都可能出現,常見的如因體位改變引起的一過性低血壓。
  • BioSync CLS研究:起搏治療對迷走神經性暈厥的療效丨ESC2020
    ESC2020大會上,來及義大利的Michele Brignole教授團隊公布了起搏器閉環刺激功能(Closed Loop Stimulation, CLS)治療傾斜試驗誘導的伴有心臟停搏的血管迷走性暈厥的研究結果。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源君、董穎雪、高連君教授對該研究進行了介紹和點評,現整理如下。
  • 兒童暈厥是怎麼回事?自主神經介導性暈厥較為常見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兒童暈厥。暈厥是指由於大腦短暫的供血不足所致的一過性意識喪失,常伴有肌張力減低或喪失而不能維持自主體位,具有起病迅速、持續時間短暫、可自行恢復的特點。暈厥為兒童時期常見急症,國內資料顯示20-30%的5-18歲兒童至少經歷過1次暈厥,女孩發生率高於男孩。
  • 七旬老人烈日行走,起身時暈厥!警惕:「眼前一黑」可能是血管崩潰...
    自主神經介導性暈厥:站太久會暈青少年眼前發黑、暈倒約70%為自主神經介導性暈厥,15~19歲最高發。常見誘因為長時間站立、體位突然變化、精神緊張、悶熱環境、體內缺水、缺鈉等。靠牆直立訓練有助改善:研究表明,自主神經介導性暈厥的患兒平均在站立23.5分鐘後發生暈厥,當患兒可以成功站立超過這個時間而不發生暈厥,就提示訓練成功了。
  • 起死回生說暈厥
    隨著醫學的發展,我們現在對暈厥的原因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最多見的原因是「血管迷走性暈厥」。首先有一個條件就是:發作時一般是站立位,而且是久站。這就是血管迷走性暈厥。血管迷走性暈厥非常常見,就像剛開始說的:瘦弱的女性洗澡時、一些人坐公交車久站時突然暈倒都是這麼回事兒。因為這些人比較瘦弱,他們的血壓一般偏低,上壓(收縮壓)90mmHg左右,下壓(舒張壓)60mmHg左右,碰到這種神經反射的時候更加容易由於血壓過低而暈倒。血管迷走性暈厥,又稱為良性暈厥,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大的後遺症。
  • 解析暈厥的診治流程
    >常見病因1、神經介導的反射性暈厥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緊張、久站;頸動脈竇過敏症候群:頸部受壓;情景暈厥:特定觸發因素(排尿、排便、咳嗽後)。註:(1)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是暈厥病因中最常見的原因。(2)心源性暈厥次之,以老年患者最為多見。(3)體位性低血壓所致的暈厥,多見於老年患者。(4)反射性暈厥多見於年輕患者。暈厥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