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潛在危險
血管迷走性暈厥極易誤診、漏診 血管迷走性暈厥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女孩多於男孩。 大多數應用傾斜試驗診斷的暈厥研究顯示,隨訪中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死亡率幾乎為零。這些患者心臟大都正常,無猝死報導。美國佛明翰研究顯示,血管迷走性暈厥(其中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和藥物引起的暈厥)平均隨訪17年,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險性未見增加。但與之前提到的患者類似,由暈厥引起摔傷的情況在臨床上並不罕見。
-
血管迷走性暈厥——不容忽視的「危險」!
如何診斷血管迷走性暈厥?長期以來,明確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一直是間接、費時而且昂貴的,並且常常沒有明確的結果。直立傾斜試驗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檢查方法,對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陽性反應為試驗中患者由臥位改立位傾斜後發生暈厥伴血壓明顯下降或心率下降。
-
血管迷走性暈厥該怎麼辦
最常見的暈厥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在封閉悶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的站立或情緒劇烈波動下,很容易發生。暈厥易復發,發生時很難預測,易增加外傷風險,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正常工作,所以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們來看看血管迷走性暈厥到底該怎麼辦!
-
認識血管迷走性暈厥——不容忽視的「危險」!
一系列檢查發現,傾斜試驗檢查結果呈陽性,於是醫生按照「血管迷走性暈厥」,給以β受體阻滯劑治療,患者病症緩解。儘管患者已平安出院,但血管迷走性暈厥給患者遺留下的後遺症,不得不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血管迷走性暈厥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女孩多於男孩,通常表現為立位或坐位起立時突然發生暈厥。
-
血管迷走性暈厥
Gower氏症候群 血管迷走性暈厥即一般常見的暈厥,是由於周圍阻力突然而急驟降低,不僅小動脈張力降低,靜脈緊張度也下降,周圍血管擴張而不伴隨心臟搏血量的增加,因此腦血流量減少,從而產生暈厥。臨床表現:患者突然出現頭昏,眼前發黑、面色蒼白、出冷汗,噁心,繼而暈厥,意識三喪失,血壓急驟下降,脈搏常緩慢。當患者取乎臥位或跌倒後,一般經過數分鐘後症狀即可自然消失。
-
防治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 - 新民晚報 數字報紙
血管迷走性暈厥為反射性暈厥的一種,多由外界因素刺激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心率減慢,血壓下降,腦血流減少而發生暈厥。它是非常普遍的,常常會復發,尤其是當情緒受到相當壓力,極度疲勞、疼痛、恐慌,或置身於擁擠、悶熱的房間裡更容易發作。
-
暈厥系列---(1)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
暈厥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一過性暈倒,發作時間通常很短,(幾秒~十幾秒鐘,長者偶可持續數分鐘),醒來後言語、肢體活動不受影響。臨臨床上也經常遇到一些病人因為暈厥住院,一部分病人經過系統檢查後可以知道原因,而實際上約30%左右的病人卻無法準確查出暈厥原因。暈厥可以由許多疾病引起,如神經介導性因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情境性暈厥、頸動脈竇性暈厥)、體位性因素、心源性因素等,一般心源性因素引起的暈厥猝死風險比較大,而神經介導性或體位性因素所引起的死亡風險則大大降低。今天我們先了解神經介導性暈厥之一—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
-
女子頻繁暈倒,居然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在作怪
淄博10月16日訊 生活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意外情況,而暈厥就是其中一種。典型的暈厥發作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0秒,少數也可持續數分鐘。臨淄的孟女士近期頻繁暈倒,經多次檢查確診為血管迷走性暈厥。直到在淄博市市立醫院做了直立傾斜試驗,才發現居然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在作怪。有同樣經歷的還有袁女士,她在家時突發心慌、胸悶不適,隨後出現意識不清,呼之不應,持續十餘分鐘後緩解。住院後完善相關檢查後排除了心血管疾病的可能,綜合其症狀與檢查,大夫考慮意識不清原因很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安排袁女士做了直立傾斜試驗。
-
孩子不明原因暈厥 6成以上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暈厥
杭州市一醫院兒科主任黃先枚提醒家長,60%到80%是血管迷走性暈厥,家長切莫輕視。拿榮榮的情況來說,一開始,爸爸媽媽以為他只是玩累了,並沒有太在意。結果一年後,榮榮又暈倒了兩次,送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才通過直立傾斜試驗檢查確診為血管神經性暈厥。黃主任說,暈厥是兒科的常見疾病,其發病原因複雜,除腦源性、心源性、血液成份異常外,約60~80%兒童為血管迷走性暈厥。
-
血管迷走性暈厥/心跳呼吸驟停30分鐘 復甦成功患者5年隨訪
提起暈厥,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突然暈倒後心跳呼吸驟停搶救不過來的事例,也能聽到。暈厥的病因中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稱為「血管迷走性暈厥」,一般不嚴重,暈倒後平躺數秒或數分鐘後大多數可以自己清醒,但極少數嚴重者,可以因為嚴重的低血壓、心率極度緩慢或者繼發室顫,最後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搶救不及時則可能死亡。
-
阜外醫院姚焰團隊Heart Rhythm發文:右前神經節叢是血管迷走性暈厥...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姚焰團隊在Heart Rhythm首次報導,右肺靜脈口前外處的右前神經節叢,是消融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和緩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靶點,近遠期治療效果好,可有效抑制暈厥復發。
-
MedSci學院首場直播 | 姚焰: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治
血管迷走性暈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是臨床上最常見暈厥類型,約佔急診暈厥病人的66%。2016年1月14日(周四)晚上17:00我們將請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一病房主任姚焰教授為我們帶來題為《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治》的精彩講座直播,歡迎大家積極參與!1.聽課方式下載安裝MedSci醫學APP,進入學院即可預約聽課,註冊後即可參與 MedSci學院所有課程直播及往期課程視頻。
-
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病情復發,泫雅推遲回歸計劃
去年泫雅首次向大眾坦言自己患有憂鬱症及恐慌障礙,被診斷為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為了能在原本於下周進行的回歸活動中展現最佳狀態,她一直堅持治療。但最近又發生了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情況,作為有義務保護藝人的經紀公司,我們現在得出的結論是泫雅需要充分的治療和狀態的穩定,暫時將回歸活動延期至泫雅健康恢復為止,本公司將全力支持泫雅身體恢復穩定,以健康的面貌重新開始活動。
-
泫雅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健康問題將推遲回歸,網友熱議:快快...
虎撲8月27日訊 8月22日,泫雅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健康問題將推遲回歸。新聞發出後引起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泫雅因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健康問題將推遲回歸去年泫雅首次向大眾告白自己患有抑鬱症及恐慌障礙,被診斷為迷走神經性昏迷之後,為了能在回歸中展現最佳狀態,長期堅持治療。儘管其間不斷的意志和努力,但最近又發生了迷走神經性暈厥的情況。現在對於藝人來說最優先需要的是充分的治療和穩定。
-
BioSync CLS研究:起搏治療對迷走神經性暈厥的療效丨ESC2020
ESC2020大會上,來及義大利的Michele Brignole教授團隊公布了起搏器閉環刺激功能(Closed Loop Stimulation, CLS)治療傾斜試驗誘導的伴有心臟停搏的血管迷走性暈厥的研究結果。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源君、董穎雪、高連君教授對該研究進行了介紹和點評,現整理如下。
-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或是進化遺蹟?
在近期科普中,我們談了最常見的一種獻血不良反應——血管迷走神經反應(Vasovagal reaction, VVR)。極少數可能伴有一過性意識喪失,即暈厥(Syncope)。要強調的是,這種反應並非與獻血特定相關,在很多情況下都可能出現,常見的如因體位改變引起的一過性低血壓。
-
18歲青年反覆暈厥,原因竟是...
近日,桂醫附院心血管內科二病區主任李金軼帶領的電生理團隊為一名18歲的青年男性患者成功實施了血管迷走性暈厥導管射頻消融術。該手術為桂北地區首例,且李金軼是目前廣西唯一開展此類手術的醫生。患者因反覆不明原因的暈厥到桂醫附院門診就診。
-
七旬老人烈日行走,起身時暈厥!警惕:「眼前一黑」可能是血管崩潰...
眼前發黑但沒有倒地,醫學上稱作「一過性黑矇」;眼前發黑且伴有倒地或意識喪失,叫做暈厥。別以為眼前一黑可以自行恢復,不用去醫院,這種症狀可能預示某些嚴重的疾病。為什麼會突然眼前一黑?自主神經介導性暈厥:站太久會暈青少年眼前發黑、暈倒約70%為自主神經介導性暈厥,15~19歲最高發。常見誘因為長時間站立、體位突然變化、精神緊張、悶熱環境、體內缺水、缺鈉等。
-
兒童暈厥是怎麼回事?自主神經介導性暈厥較為常見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兒童暈厥。暈厥是指由於大腦短暫的供血不足所致的一過性意識喪失,常伴有肌張力減低或喪失而不能維持自主體位,具有起病迅速、持續時間短暫、可自行恢復的特點。暈厥為兒童時期常見急症,國內資料顯示20-30%的5-18歲兒童至少經歷過1次暈厥,女孩發生率高於男孩。
-
起死回生說暈厥
隨著醫學的發展,我們現在對暈厥的原因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最多見的原因是「血管迷走性暈厥」。首先有一個條件就是:發作時一般是站立位,而且是久站。這就是血管迷走性暈厥。血管迷走性暈厥非常常見,就像剛開始說的:瘦弱的女性洗澡時、一些人坐公交車久站時突然暈倒都是這麼回事兒。因為這些人比較瘦弱,他們的血壓一般偏低,上壓(收縮壓)90mmHg左右,下壓(舒張壓)60mmHg左右,碰到這種神經反射的時候更加容易由於血壓過低而暈倒。血管迷走性暈厥,又稱為良性暈厥,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大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