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73周年 馬英九再向受難者及家屬致歉

2020-12-24 環球網

馬英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今天是臺灣「二二八」事件73周年,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近代史上巨大的歷史傷痛,無論如何療傷止痛,都不容易完全抒解。他再次向「二二八」、戒嚴時期不當叛亂及匪諜審判案件受難者及家屬表達歉意與慰問。

馬英九上午出席「無悔的鬥士—陳明忠先生追思會」,他致詞時說,「二二八」事件邁入73周年,昨天他到「二二八」紀念碑前,緬懷這段傷痛歷史,今天他則參加追思會,紀念這位「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雙重受難者。

馬英九說,1990年他擔任臺當局「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就開始參與「行政院」推動的「二二八事件」平反工作,出版報告、建紀念碑等。1993年他出任臺當局「法務部長」,奉命推動「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的「立法」工作,199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2007年改為「賠償條例」。他表示,在他卸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前,已大致完成「條例」設定的目標,例如賠償受難者、4次延長賠償申請時間至13年、恢復受難者名譽、成立基金會、為受難者立傳、設立紀念館、繼續發掘真相、普及相關歷史教育等。

他提到,有一些朋友不以為然,認為「二二八」已經過了這麼久,臺當局賠償了72億新臺幣,為什麼他還要每年紀念道歉。他表示,他30年來都是一貫想法,「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近代史上巨大的歷史傷痛,無論如何療傷止痛,都不容易完全抒解。面對歷史,必須就事論事,是非分明,面對家屬,必須將心比心,療傷止痛。

馬英九說,「二二八」事件雖然不能跟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鄰邦、屠殺數百萬平民的罪行相提並論,但秉持理性的處理態度並無不同,「歷史的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的真相不容遺忘」,倘若無法從反思歷史中記取教訓,就無法正視並改正錯誤,歷史悲劇可能就會重演。

馬英九表示,今天是「二二八」事件73周年,在追思陳明忠的同時,他再次向所有「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的受難者與家屬,表達歉意與慰問。他祈願人民安居樂業,兩岸和平繁榮,永遠不再發生類似事件。(中國臺灣網 李寧)

相關焦點

  • 臺灣舉辦多場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
    中新社臺北2月28日電 (記者 黃少華)今天是臺灣二二八事件發生65周年紀念日。臺北、新北、臺中、高雄等地舉辦多場追思、祈福、展覽、音樂會等紀念活動。  距臺灣光復僅一年餘的 1947年2月28日,臺北市民為前一天軍警打死商販而罷市、遊行請願,並聚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抗議,遭衛兵開槍射擊,激起全省民眾憤怒,爆發了大規模暴動。
  • 「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的轉型正義
    無論是臺北市長任內,亦或是以國民黨主席、地區領導人的身份,每一年2月28日,馬英九都會慰問「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家屬。年年鞠躬道歉,十幾年堅持下來,以致被質疑為「道歉達人」,但當局和國民黨一直在用誠懇的辦法,跨過了歷史的仇恨。  發生在1947年2月28日的政治事件曾一度是臺灣社會不能提及的「政治禁忌」。
  • 臺灣各地舉行「二二八」紀念活動
    28日是「二二八」起義69周年紀念日。臺灣各地紛紛舉行紀念活動,對這起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致以哀思,期盼悲劇不再重演。  當天上午,「二二八事件69周年紀念儀式」在臺灣「二二八」紀念館戶外廣場舉行,在潔白的帳篷下,八根花柱綴滿白色的花朵,現場氣氛莊嚴、肅穆,受難者家屬及各界代表逾兩百人參加儀式。
  • 二二八事件紀念碑碑文
    紀念碑碑文共642字歷時一年,近30次會議字斟句酌,二二八事件紀念碑碑文昨天終告定案,共642字,全文如下: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消息傳來,萬民歡騰,慶幸脫離不公不義之殖民統治。為解決爭端與消除積怨,各地士紳組成事件處理委員會,居中協調,並提出政治改革要求。不料,陳儀顢頇剛愎,一面協調,一面以士紳為奸匪叛徒,逕向南京請兵。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聞報,即派兵來臺。3月8日,二十一師在師長劉雨卿指揮下登陸基隆。10日,全臺戒嚴。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
    原標題: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   新華網臺北2月28日電(記者曹典 李寒芳)28日是「二二八」起義68周年紀念日,當天台當局及社會各界舉行追思會、座談會、紀念展等活動,紀念這一對臺灣社會造成深遠影響的歷史悲劇。
  • 228謝長廷陣營臺北會師 馬英九南北追思祈安(圖)
    228謝長廷陣營臺北會師 馬英九南北追思祈安(圖) 2008年02月18日 09: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馬蕭臺南縣競選總部成立大會,馬英九(右3)與年輕人大跳街舞,爭取年輕族群支持。(圖:臺灣《中國時報》)
  • 馬英九出席臺灣「二二八」紀念館開館儀式(圖)
    馬英九出席臺灣「二二八」紀念館開館儀式(圖) 2011年02月28日 10:5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看天下】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
    原因有三:一是今年以來臺灣一直很火,蔡省長一直把臺灣放在火上烤,幾乎烤焦;二是臺灣自由行停止後,短期難以恢復,對於沒有去過的朋友是個遺憾;三是10月下旬,臺灣舉行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儀式,再次引起人們對「二二八」事件的關注,也引起我的關注。10月24日,「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在臺北舉行。
  • 臺灣《遠望》雜誌:蔡英文不願面對的二二八真相
    在這樣局部「黑暗的歷史」陰影下,他們才能進行「去中國化」與「再皇民化」的「臺獨」工程。我們因此預期:今年的二二八70周年,「臺獨」必將利用「執政優勢」,大肆「紀念」這一不幸歷史事件,強力刻劃「中國萬惡論」,以合理化其「『臺獨』正當論」。 果然越逼近二二八,各種「臺獨」觀點的紀念活動越密集出爐。
  • 二二八紀念公園——以愛與寬容抹平歷史傷痛
    走在臺大醫院舊址前的常德街上,位於公園路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每到假日是親子散步、悠閒娛樂的地方。原名新公園,於二二八事件發生五十周年時1997年正式開館改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希望透過興建紀念館的方式,將苦難提升為進步或再創造的力量。  走進二二八公園的中間,其中深具意義的二二八紀念碑拱立在其中,當你參觀228紀念碑時,潺潺流水聲,會喚起你心中一絲絲平靜安息。紀念碑內部的尖拱、甕口欄杆代表漢民族遺物,石鋤代表著原住民遺物,流泉般的水池,更加添了一股肅穆的氣氛。
  • 臺北舉辦紀念李友邦特展 回顧二二八事件(圖)
    原標題:臺北舉辦紀念李友邦特展 回顧二二八事件(圖) (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二二八事件」滿67周年,臺北市文化局策劃「臺灣先鋒─李友邦與二二八受難者紀念特展」,透過李友邦將軍歷經「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時被槍決的生命軌跡,並以其在戰後籌組的「三青團」為主軸,呈現「二二八事件」的多元面向。
  • 追思228事件 雲林縣長蘇治芬:不要讓憾事重現
    東南網3月1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雲林縣政府昨天在古坑鄉二二八紀念公園,舉辦228追思活動,分持白色洋桔梗向受難者默哀追思;民進黨雲林縣黨部在三姓公廟舉辦二二八追思音樂會,受難者家屬王清培不顧身體不適,遠從臺北到虎尾祭拜大哥王濟寧。
  • 基隆舉辦二二八追悼活動 市長盼不再重蹈歷史覆轍
    原標題:基隆舉辦二二八追悼活動 市長盼不再重蹈歷史覆轍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基隆市二二八紀念追悼會今天(28日)在中正公園和平紀念碑前廣場舉辦;基隆市長張通榮說,期盼不再重蹈歷史覆轍,攜手創造未來。
  • 王曉笛:大陸為什麼要紀念「二二八」?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曉笛】 在臺灣,「二二八」是一個敏感的存在,它會在每年的二月末,將人們的悲傷和恐懼都拿出來曝曬。形形色色的人會在這一天表達各種各樣的訴求,不僅代表本土勢力的民進黨及其綠營支持者,要罄竹難書地聲討國民黨的暴政,表達對受難者的哀思,代表外省勢力的國民黨也要低聲下氣,表示要尊重人權,崇尚和平。
  • 歐陽健||臺灣問題是抗日戰爭的遺留問題:從二二八事件的本質談起
    武器由各地處理委員會及憲兵隊共同保管,以免流血衝突事件發生。」之5:「政府絕不得再移動兵力,或向中央請求派遣兵力。企圖以武力解決事件,必更引起流血慘案,而受到國際幹涉。」之6:「於政治問題未根本解決之前,政府的一切施策(當然包括軍事、政治)須與處理委員會商量,不使人民懷疑政府的誠意而引起種種誤解。」及前三十二條之23:「本省之陸海空軍儘量採用本省人。」
  • 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原標題: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中新社臺北5月31日電 (記者 鄭巧 黃少華)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5月31日在臺北首映。該片由白崇禧之子、臺灣作家白先勇監製,費時兩年拍攝,力圖透過影像還原白崇禧在臺灣「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 02月28日 陳雲林結束首次赴臺經貿之旅 臺「二二八紀念館」正式開館
    「二二八紀念館」日正式開館,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陪同受難家屬一同出席典禮儀式。不過,王金平接受臺媒採訪時表示,只有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說的才算數,自己並沒有聽說,更沒有收到馬英九的通知。來自大陸入境旅客佔四成以上,較2009年增加73萬多人次。
  • 白先勇披露父親白崇禧與臺灣二二八事件秘聞
    他在基隆看到一艘商船上擠滿了人,一問都是外省公務員的家屬,還有公務員。這些人有的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打了,有些人還被殺了。他們很恐慌,紛紛要回大陸。  打外省人的時候,那些真正貪汙的高官沒打到,打的是一般民眾,外省的民眾,有些是商人,有些是公務員,還有好多老師,因為那時候臺灣的很多老師只會講日語,不會講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