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披露父親白崇禧與臺灣二二八事件秘聞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時隔68年,二二八事件為什麼仍然會被一遍遍提起

  ●要看懂臺灣,一定先了解二二八事件

  ●當年作為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中起到了哪些關鍵作用

  時間: 3月21日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101

  主辦方:廣西師大理想國 北京大學未名講壇

  嘉賓:白先勇 臺灣文學作家 白崇禧之子

  先聲明:我父親白崇禧不是桂系軍閥

  大家好!首先謝謝未名講壇邀請我來做一個演講。二二八事件在臺灣的近代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雖然是發生在68年前,但它的陰影一直到今天還影響著臺灣,影響著臺灣的政治,更影響著臺灣人的心理。所以要了解臺灣,還是要對二二八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切到二二八事件之前,對於白崇禧,我看到大陸方面對他的評價或者稱謂,很多時候是桂系軍閥。我說我父親不是軍閥,因為他參加過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他見證過中華民國的誕生;他18歲參加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到武漢去支援;他參加北伐,那時蔣介石是總司令,邀請他做北伐的參謀長,是他從廣州領軍一直打到山海關。

  臺兒莊大戰前期,蔣介石跟我父親飛到徐州,要我父親留下來,幫助李宗仁指揮臺兒莊戰役。臺兒莊戰役在中日戰爭中是關鍵一戰,那時候南京淪陷,南京大屠殺軍民死傷30萬人,整個國家士氣消沉,非常悲觀,以為抵不住日軍的侵略了。因為日軍從上海、南京打下來,一路勢如破竹。在山東臺兒莊這地方給日軍迎頭痛擊,打了第一次勝仗,那是1938年。那時候日軍想要三個月解決中國的戰事,這一戰對他們打擊很大,擊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也奠定了八年持久戰的根基。

  1938年4月打的臺兒莊,《良友》雜誌大家都知道,當時最流行的畫報,五月那一期以白崇禧做封面,四月以李宗仁做封面,所以那一仗非常重要,使全國士氣高起。

  臺兒莊、崑崙關、長沙大戰,我父親參加了很多戰鬥,打了很多勝仗。他一路上參與中央的事情,所以我提出他不是桂系軍閥,他參加過辛亥革命,參加過北伐,參加過中日抗戰,都是全國性的,並不是在地方。軍閥都是為了地方軍事利益,白崇禧是全國性的。

  為什麼派我父親去做善後工作?

  1947年,臺灣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其實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很偶然的事情。那時候菸酒是公賣的,不準賣私菸私酒。臺灣人民生活非常苦,有人就賣私菸。1947年2月27日,有一位老婦人賣私菸被抓到了,緝私人員沒收她的煙,這會使她的生活更沒有著落,老婦人就哀求這些人,但這些人用槍託打她的頭,把她打昏了,這就激起了民怨,幾個緝私人員一慌張,朝天開槍,那一槍打死了一個人。第二天,2月28日,有民眾開始遊行,很快野火蔓延。

  從2月28日到3月17日這段時間,臺灣有些曾經當過日本兵的人,一些流氓,把一股怨氣發洩到外省人身上,在街上看到人就問會不會講日語和閩南語,不會就打。有不少外省人被打傷,甚至危及性命。全省就這樣失控了,一直到3月8日,國民政府派軍隊來鎮壓。

  我們看看歷史,這一時期情況相當尖銳,那幾天蔣介石正派胡宗南部隊攻打延安,國民政府的整個重心在延安方面。二二八事件這邊,國民政府開始有誤判,沒想到那麼嚴重,覺得不行了,才派軍隊鎮壓。軍隊一去,就逮捕了很多人。不光是軍隊逮捕,警衛總部和便衣隊,很多機關也隨便捕人,一片混亂,很多人糊裡糊塗就被逮走了。這種情形下,蔣介石就派我父親去做宣慰工作,善後。

  為什麼派我父親去呢?第一,因為他是國防部長,有這個權限,對軍隊、軍警可以直接下令;第二,他在抗戰中有威望;第三,我父親跟蔣介石的關係很複雜,他們40年分分合合,恩恩怨怨,這個時候是合,是蔣介石信任他的時候。

  臺灣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聽到我父親要來臺灣,很緊張。因為臺灣光復一年多就發生二二八事件,不管怎麼樣行政長官都是要負責的,所以他多方阻擋我父親去。我父親本來12日就要過去,陳儀寫信給蔣介石,讓我父親晚點到,說等安定下來,這樣我父親3月17日到臺灣。

  我父親到臺灣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國防部長的身份下令,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話:「參加此次事變人員,除了共黨之外一律免究。」因為那時候是國共內戰,所以這麼說。其實共產黨在二二八事件中沒有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開始跟共產黨無關,中間在臺共問題上有些牽扯。「一律免究,情節輕者統統放掉,」這句話表示從寬處理,那時候已經好多人被判了死刑,馬上就要槍斃的。開始陳儀還想阻止,後來我父親在全省用飛機把傳單投下去,要安定民心。那時臺灣600萬人,人心惶惶,大家非常恐懼,尤其是軍隊來,我父親是國防部長,不知道他的態度怎麼樣,如果來了以後也是要報復鎮壓,就不得了了。

  這十六天,我父親都做了些什麼?

  從3月17日開始,沒停一天,總共十六天。這十六天裡我父親從北到南,從南又回到北。北是從基隆開始,然後到南部,到屏東,每天宣慰,廣播、演講、接待民意代表。在基隆,他對21師那些軍隊訓話,要他們守軍紀,不可以亂來。

  他在基隆看到一艘商船上擠滿了人,一問都是外省公務員的家屬,還有公務員。這些人有的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打了,有些人還被殺了。他們很恐慌,紛紛要回大陸。

  打外省人的時候,那些真正貪汙的高官沒打到,打的是一般民眾,外省的民眾,有些是商人,有些是公務員,還有好多老師,因為那時候臺灣的很多老師只會講日語,不會講普通話。

  3月20日這一天,我父親給這些外省公教人員訓話,請他們留下來,建設臺灣,並且保證不會再發生類似二二八這樣的事件。他到處走,在臺中,火車站,會集了很多民意代表,他到那邊去看他們,每天不停。

  他的訓話有幾個重要的點:第一,對外省的人;第二,對學生。二二八事件不少學生牽涉到裡面了,說逮捕時學生害怕了,跑掉不敢來上課。我父親就安慰他們,要他們復學。因為學生很年輕,他們不懂,我父親說只要家長帶回來,籤了名就既往不咎,而且答應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這個令下來後,很多學生復學了。

  有一個叫白克的,當時是臺灣製片廠廠長,廣西人。這十六天他全跟著我父親,拍照片,拍紀錄片。當時的原住民有好多民族,很多原住民被拉去當過日本兵,回來以後他們還有武器。二二八事件他們很多人參加了,事後很害怕,就統統逃回山上去了。我父親特別廣播,向他們喊話,

  要他們回來,說既往不咎:你們回來,把武器交出來就好了。他自己也深入到原住民當中,到部落裡面去。白克會日文,那些部落的人,原住民那時候除了自己的語言之外,會講日文,他們去安慰這些原住民。

  我父親雖然下令禁止濫捕濫殺,寬大處理,可是陳儀他們還是在做秘密處決的事。後來我父親聽到了,在3月28日那天召開特別會議,把陳儀他們都招來了,柯遠芬那時非常囂張,說寧願錯殺99個,只要殺對一個真的就行。他說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我父親當場拍桌子訓斥他,他說殺一個無辜天下不為也,你怎麼可以講這個話!我父親呵斥柯遠芬,也把他下面的軍警拘束住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時候很亂,什麼人都可以逮捕,也沒有公開審判。陳儀有兩個身份,一是行政長官,一是警備司令。我父親以國防部長的身份下令給警備司令,等於說除了警備總部可以逮捕人,其他單位不得隨便捕人。警備司令捕人後也要公開審判,要造冊,報國防部,等於把臺灣警備司令部的權限拿回國防部來了。你以前槍斃的人也要造冊往上報,所有逮捕的人犯,姓名、案情、處理經過,一律造冊。因為他聽了很多陳儀他們的陽奉陰違做法。

  另一方面是蔣介石派的,所有的情況我父親要向蔣介石呈報,還有蔣經國夾在裡面。他跟我父親一架飛機到臺灣,不過他在臺灣待了三天就走了,視察臺灣的三青團跟二二八事件什麼關係。他走了,留下三青團的一個人在我父親旁邊,我父親那十六天的行程統統要向他報告。所以我父親夾在中間,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做出這些事情,是不太容易的。

  這十六天,他救了很多人

  到4月2日,我父親回去了。這十六天非常關鍵,他宣慰臺灣,滅苦,善後,安定人心,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提了很多建設性的提議:比如把臺灣改成省政府,不設行政長官;要重用本省人;鼓勵通婚;土地改革。雖然只有十六天,但是這十六天他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影響很大。

  這十六天他沒有讓二二八事件擴大,把臺灣的民心基本安穩下來。當時那麼敏感,而且那麼焦躁的前提下,如果稍微處置不當就不得了。即使這樣,還是有陰影,還被很多政治人物操控。

  按理講,68年前的一個歷史悲劇,應該慢慢消除傷痕,但國民黨開始時掩蓋相關的資料,直到90年代才開放。但越是掩埋真相,越引起人民的抗拒。有些有政治野心的就趁機擴大宣傳,所以每年選舉的時候都拿二二八事件來攻擊國民黨,到今天為止還是這樣。

  二二八事件那些家屬本身不見得願意被利用,本來已經很傷痛的事情,每年再來說一下,心中不願意的,但是很多政治人物為了政治利益,就擴大宣傳外省跟本省的情結。其實在臺灣,每一個家庭都有外省和本省人的家屬,通婚幾代了。

  還有一點,因為二二八事件,我父親在臺灣聲望很高,但是現在臺灣官方出版物裡,對我父親做的事情很多是一筆帶過的。至於民間作者寫的那些書籍,他們因為要攻擊國民黨,而我父親是國民黨,是蔣介石派去的,所以他們對我父親做的這些事情也沒有一個公平的判斷。

  我講一個例子,二二八事件時有一位名叫蕭錦文的實習記者,才22歲。這個報紙對陳儀政府是有所批評的,報社社長是蕭錦文的舅舅。他舅舅是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委員。二二八事件後要逮捕他舅舅,他舅舅就逃掉了,逃哪兒去蕭錦文也不知道。一天剛好他值班,抓他舅舅不著就把他逮走了,嚴刑拷打,問他舅舅在哪兒,他講不出來,就被判了死刑。

  那時候臺北的派出所裡關了幾十個死刑犯,那天輪到他被帶去槍斃,眼睛蒙上,後面插個牌子,裝到卡車上,走到一半,非常戲劇性的,卡車又繞回警察局,把他放了。怎麼回事?原來卡車走到一半我父親的命令到了:禁止濫殺,公開審判。

  蕭錦文現在88歲,我訪問他時他腦筋非常清楚,他懂日文,現在在二二八紀念館當解說員。我訪問他,他講得很動人,我也非常感動。最後他講了一句,他說感謝你父親這道命令,讓我活命,讓我多活了66年。他老淚縱橫,我也陪著他掉淚。我說你命真大,天保佑你。他很了不得,我很佩服他,他很公正。二二八事件時蕭錦文還救過外省人,有一個外省人被打到水溝裡面,他把他救回來了。

  所以當時也不是那麼仇恨,很多外省人被打,到臺灣人家裡面,臺灣人就收留他們。後來臺灣人被打,外省人也會把他們藏起來。我想民間的人總不願意看著人家死,平常人互相救是有的。

  我父親回去一年,還關心二二八事件。警備司令部最後一批呈報上來,13個案子,28個人判刑,18個人判死刑。我父親看到之後把18個人全部改成徒刑,呈到蔣介石那邊去,蔣介石批了一個「可」,那個「可」字救了18條命。

  因為他在臺灣身份很高,所以蔣介石更加忌憚。外省人跟臺灣的士紳勾搭起來,是那時國民黨最大的噩夢。所以我父親在臺灣17年,都是受特務監控的,他本來要跟民國共存亡,但是蔣介石還是步步監控。

  現場提問

  提問一:謝謝白老師。我想大陸和臺灣之間有60年的隔閡,大家同為中華民族,怎麼打破我們之間的刻板印象?

  白先勇:我想第一步就是了解,大陸跟臺灣有幾十年的分隔,不容易的。我自己不太一樣,我在這裡出生,童年在這裡過,快14歲時才離開大陸,所以我有大陸的記憶。可是很多臺灣那邊長大的人,對大陸很陌生。在這裡沒有開放之前,我想大陸同胞對臺灣也很陌生,所以我想第一個就是了解。

  提問二:老師您好。您的紀錄片最後談到所謂止痛療傷要尊重歷史,還原真相。據我們了解,二二八事件(的影響)並沒有在臺灣消除,那麼臺灣政府在國民黨這屆任期內還有沒有進一步的空間?臺灣不只有二二八事件,還有白色恐怖,那些曾經遭受不公平對待的人,如何得到些公平?

  白先勇:臺灣現在執政黨是國民黨,他們做的事情不夠,要努力一點。我想臺灣二二八事件,第一步就是還原真相,把當年發生的所有事情還原起來。我相信臺灣的民眾也是如此,你看到的可能片面的事情比較多,如果客觀、全面地理解,我相信臺灣的民眾也有理性的判斷。

  提問三:老師您好,我來自臺灣。我在大一那年就針對二二八事件做過一些研究,今年二二八事件時我在臺灣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強調面對二二八事件,作為臺灣人要關注的是我們在歷史上關注了多少,而不是把目光放在早就已經癒合的事情上。我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國軍,也參與了,他們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本省族群的迫害,但是每年到歷史的關鍵點上,都承擔著一個被批評的角色。如果說您今天這個演講在臺灣多辦幾次,能夠讓更多的臺灣人了解這段歷史,並且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的話,(或者可以使)臺灣整個的史觀,以及今天的傷痕快速癒合,至少達到比較和平的境界。正如您剛才說的,我們要先了解,才能夠諒解。

  白先勇:的確是,因為很多人,每年臺灣選舉時就把二二八事件拿出來。另外,在那幾天很多外省人也遭殃的,很多人被毆打,甚至於死亡。這段不可以按下不表,所以我講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現在整個有一點偏頗了,國民黨政府好像失去了發言權一樣,他們其實可以更坦白的,把這個真相講出來。

  本版文字整理/桑青 供圖/桑青

相關焦點

  • 【本周活動@北京】白先勇、廖彥博: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
    :北京大學未名講壇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活動免費,無需報名 【活動流程】 1 播放「二二八事件」紀錄片(大陸首播) 2 白先勇、廖彥博對談 3 互動提問 【內容介紹】 沒有二二八,臺灣絕非現在的臺灣。
  • 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原標題: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中新社臺北5月31日電 (記者 鄭巧 黃少華)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5月31日在臺北首映。該片由白崇禧之子、臺灣作家白先勇監製,費時兩年拍攝,力圖透過影像還原白崇禧在臺灣「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 白先勇想為父親寫傳:看很多傳記 感覺不認識他了
    呂家慶/攝    「父親在我心中是個英雄」,白先勇在白崇禧冥誕100周年的今年,自覺終於對父親有所交代——《父親與民國》一書發行到了大陸,上個周末,還圍繞此書在臺灣舉行了展覽、講座和學術研討會,最讓他安心的是父親的墓園終於被臺北定為古蹟,這一切他盼了50年。
  • 白先勇:正確看待白崇禧與蔣介石的四十年恩怨分合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八千裡路雲和月》,文中的「父親」,指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是國民黨時期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先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大陸解放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在此期間,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頗為複雜。那麼,白先勇先生是如何看待白、蔣關係的呢?
  • 白先勇回憶父親白崇禧:他應該知道我的取向不同,感謝父親的尊重
    而白先勇的父親對兒子的與眾不同給予了極大的包容和理解。作家白先勇的寫作風格十分獨特,文字間經常流露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和認同。除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外,白先勇的取向,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01他曾公開表示自己的父親白崇禧對於自己的取向大約是知道的,並且非常尊重他個人的選擇。
  • 白先勇:我不為我父親講話我為誰呢
    不過,2012年4月,白先勇先行出版了《仰不愧天——白崇禧將軍傳》的「副產品」、兩卷本的《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同步出版的港臺版書名均為《父親與民國》)——該書涵蓋了白崇禧戎馬生涯中的北伐、蔣桂戰爭、建設廣西、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後赴臺宣慰等不同時期,記錄了從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軍政活動,澄清了他與蔣介石、李宗仁等人的微妙關係,描述了他1949年後在臺灣17年的交遊
  • 「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的轉型正義
    雖然事件死亡人數、哪個領導人應該負主要責任,本省人與外省人、地下黨、日本殖民殘餘力量在事件中各扮演何種角色等歷史真相的討論今天仍在繼續,但臺灣社會已經就事件達成基本共識:無人能壟斷二二八事件的詮釋權,錯在執政當局,應對受害者家屬進行賠償,不能對該事件進行政治消費。  人們有了共同的敵人  1945年,臺灣光復。國民政府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臺灣的對日本的受降典禮。
  • 臺灣「二二八」事件:消費和紀念
    背後隱藏的真實目的就是借228事件,來為「臺獨」路線博得同情分,為走臺獨死路壯膽。綠營不但玷汙了二二八事件的光榮,也褻瀆了慘死在國民黨暴政下的無數冤魂。把紀念日變成消費日,是島上分裂勢力的慣用手法。歷史從來不會孤立存在,它會影響著今天和未來。顛覆歷史,歪曲歷史的現像,在網絡上時常可見。
  • 臺灣的「二二八」事件究竟因何而發?
    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是所有涉臺學者的必修課。一方面,「二二八事件」是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材料,是來日人民政府合法性的來源;一方面,「二二八事件」業已被建構成臺灣反中意識形態的理論泉源,是「國民黨外來政權」暴力對待臺灣人民後激起後者「自主意識」的社會認識。
  •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
    輾轉多地的求學之路白先勇是國民政府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崇禧是一級上將,曾任"國防部長"。白崇禧一生只娶了妻子馬佩璋一人。婚後育有七男三女。有一個孩子性格內向,不大受白崇禧重視。但後來,他卻是白崇禧子女中最有名氣的兒子。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於桂林。當時正值戰爭時期,父親白崇禧常年在外作戰,甚至在白先勇出生後,父親都沒來得及陪伴就前往戰場。他與母親相伴,日子還算是衣食無憂。
  • 臺灣舉辦多場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
    中新社臺北2月28日電 (記者 黃少華)今天是臺灣二二八事件發生65周年紀念日。臺北、新北、臺中、高雄等地舉辦多場追思、祈福、展覽、音樂會等紀念活動。  距臺灣光復僅一年餘的 1947年2月28日,臺北市民為前一天軍警打死商販而罷市、遊行請願,並聚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抗議,遭衛兵開槍射擊,激起全省民眾憤怒,爆發了大規模暴動。
  • 臺灣「二二八起義」
    1947年發生在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在中國現代史上寫下了沉重的一頁。在紀念「二二八事件」55周年的時候,本文通過解讀有關檔案,力圖還其本來面目。大量的事實證明,發生在55年前的「二二八」起義,是臺灣同胞反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民主運動,是臺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的真實寫照。
  • 臺灣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係喺1947年2月到5月期間,臺灣所發生嘅一連串事件,其中包括官民武裝衝突、軍隊鎮壓平民、臺籍士紳被搜捕同埋殺害
  • 邁開腳步,從西門紅樓走向二二八公園:申哥帶你走臺灣之七
    白先勇是個「盜火者」,結果整個臺灣被他點燃了二二八公園,以前的名字叫做「新公園」。在白先勇先生的《孽子》裡,稱呼它為「我們的王國」。這件事,便是影響深遠的臺灣「二二八運動」。1947年的臺北新公園,也是臺北廣播電臺的所在地。當年那些「激情澎湃」的臺灣民眾,就是在這裡~向全臺灣的老百姓,發出了「要與國民黨當局戰鬥」之呼號的。
  • 臺灣崑曲大師白先勇返故鄉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剛剛在臺北親歷自己改編製作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上演,又攜兩本新書———《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奼紫嫣 紅牡丹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來到故鄉桂林。記者面前的白先勇雖年近古稀依舊舉止優雅,神採奕奕,非常健談,特別是談到文學,談起《牡丹亭》,他變得更加興致盎然,聊到忘情處甚至用手比劃……在白先勇娓娓道來的文學世界、崑曲情結中,似乎窗外的雨天也變得明媚起來。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
    原標題: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   新華網臺北2月28日電(記者曹典 李寒芳)28日是「二二八」起義68周年紀念日,當天台當局及社會各界舉行追思會、座談會、紀念展等活動,紀念這一對臺灣社會造成深遠影響的歷史悲劇。
  • 二二八紀念公園——以愛與寬容抹平歷史傷痛
    原名新公園,於二二八事件發生五十周年時1997年正式開館改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希望透過興建紀念館的方式,將苦難提升為進步或再創造的力量。  走進二二八公園的中間,其中深具意義的二二八紀念碑拱立在其中,當你參觀228紀念碑時,潺潺流水聲,會喚起你心中一絲絲平靜安息。紀念碑內部的尖拱、甕口欄杆代表漢民族遺物,石鋤代表著原住民遺物,流泉般的水池,更加添了一股肅穆的氣氛。
  • 薦讀:白先勇的《遊園驚夢》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於廣西省桂林市,臺灣文學家、劇作家,畢業於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父親白崇禧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與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短篇小說《遊園驚夢》是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力作。在華文短篇小說百花園裡,《遊園驚夢》確是一朵奇葩,它以特有的色彩和韻味,吸引了國內外廣大讀者。小說梗概:臺灣國民黨軍界顯要人物的遺孀錢夫人藍田玉,應竇夫人——昔日藝壇姐妹桂枝香的邀請,從住處臺南前來臺北竇公館赴宴的情景。
  •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為什麼對《紅樓夢》程乙本情有獨鍾
    【一】白先勇何許人也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出生於1937年7月11日的廣西桂林。回族人。他是中國國民黨桂系高級將領白崇禧先生的公子哥排行老八。白崇禧先生一生共有十個孩子,七男三女。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其中九個孩子都很活潑,深受白崇禧老先生的喜愛。
  • 白先勇《美的復興》:中國人,文化自信不能丟
    白先勇的《臺北人》和《孽子》至今都是熱議不斷的小說,有時候一部作品評論者絡繹不絕,源自文化背景的混濁不清,人人又渴望清醒,便會不斷地尋根究底探索。白先勇代表的是什麼呢?一個生在中國大陸,青春在中國臺灣,工作在美國,多元文化糅合裡的成長的知識分子,他的興趣和精神所指,就讓人產生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