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八千裡路雲和月》,文中的「父親」,指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是國民黨時期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先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大陸解放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在此期間,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頗為複雜。那麼,白先勇先生是如何看待白、蔣關係的呢?
父親(白崇禧)在臺灣歸真,是他死得其所。他一生奮鬥,出生入死,身後葬於臺北六張犁公墓,那是他最終的歸宿。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父親由海南島海口飛到臺灣,那正是大陸易手、天崩地裂的一刻,疑危震撼,謠諑四起,許多人勸阻父親入臺,認為臺灣政治環境對父親不利,恐有危險。當時父親可以選擇滯留香港、遠走美國甚至中東伊斯蘭國家,但他毅然到臺灣。用他的話說,這是向歷史交代。
當時韓戰未起,解放軍隨時可以渡海。父親參加過武漢辛亥革命,締造民國;北伐打倒軍閥,統一中國;抗戰抵抗外敵,護衛國土;國共交戰,父親由武漢戰退到南寧,打到不剩一兵一卒。
入臺是父親當時唯一的選擇,流亡海外老死異國,對他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當然了解國民黨的政治文化,亦深知他入臺後可能遭遇到的風險,但他心中坦蕩,回臺灣,是向「中華民國政府」報到歸隊。
他在臺灣的晚年過得並不平靜,沒有受到應該獲得的尊重。父親並未因此懷憂喪志。在臺灣,他於逆境中始終保持著一份凜然的尊嚴,因為他深信自己功在「黨國」,他的歷史地位,絕不是一些猥瑣的特務跟監動作所能撼搖。臺南天壇重修落成,他替鄭成功書下「仰不愧天」的匾額。綜觀父親一生,這四個字他自己也足以當之。
父親出殯那天,軍人特別多,上至將官,下至士兵,在祭拜中對父親表達了一份由衷的崇敬,這也是數十年來父親在軍中建立的威望所致。父親被尊為「當代最傑出戰略家」、「諸葛」盛名,並非虛得。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九日,父親喪禮公祭在臺北市立殯儀館舉行。上午七時五十分,蔣中正抵達殯儀館靈堂,第一個向父親靈前獻花致祭。
蔣面露戚容,神情悲肅,在當天所有前來公祭父親的人當中,恐怕沒有人比他對父親之死有更深刻、更複雜的感觸了,蔣、白之間,長達四十年的恩怨分合,其糾結曲折,微妙多變,絕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楚。
父親與蔣中正四十年漫長的關係,分合之間,要分階段。
一九二六年北伐,廣州誓師,蔣中正總司令三顧茅廬,力邀父親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併兼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一路北上打到山海關,最後完成北伐。這個時期,可以說是蔣、白兩人共同打天下的階段。
一九二八年北伐甫結束,突然爆發「蔣桂戰爭」,廣西與中央對峙七年,蔣、白分離。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蔣委員長派專機至廣西將父親接到南京,任命父親為副參謀總長並肩八年全面抗戰,得到最後勝利。抗戰時期,蔣對父親頗為倚重,重要戰爭如「臺兒莊之役」、「三次長沙會戰」、「崑崙關之役」等,莫不賦以重任。
抗戰勝利後,蔣中正主席任命父親為第一屆國防部長。可是,國共交戰後期,因父親助李宗仁選副總統,蔣、白之間又出現了嫌隙。
一九四八年「徐蚌會戰」及其「後遺症」,更因兩封籲請國際調停的電報,蔣、白關係瀕臨決裂。
在臺灣十七年,蔣中正與父親的關係,始終沒有完全修復。
持平而論,蔣中正對父親的軍事才能是深有所知的。在國家安危的關鍵時刻,蔣往往會派遣父親前往解決困難:如指揮「臺兒莊之役」,督戰東北,「二二八」事件赴臺宣慰等,都顯示蔣對父親的器重。但蔣中正用人,對領袖忠貞是首要條件,可是父親個性剛毅正直,不齒唯唯諾諾,而且有關國家大事經常直言不諱,加上父親的「桂系」背景,蔣對父親的忠貞是有所疑慮的,並不完全信任。
事實上,父親一直是蔣中正的最高軍事幕僚長,扮演著襄贊元戎的角色,絕對無「取而代之」的僭越之想。李宗仁選副總統,父親最初是強烈反對的。一九四九年「徐蚌會戰」,國軍潰敗,蔣中正下野,李宗仁代總統,那也是大勢所逼。事實上,當時黨政軍的資源還是由蔣掌握,他自己不引退,沒有人能夠強迫他。「逼宮」
之說,並不屬實。父親一生把國家利益放在最前面,當時國民黨政權危在旦夕,父親才「不避斧」上書蔣中正,提議敦促美、英、蘇三國出面調解和平。
現在臺灣及大陸一些人論及父親與蔣中正的關係,往往喜歡誇大兩人之間的矛盾,而且把矛盾變得瑣碎。
其實蔣、白兩人之間的一些衝突,首先在二人的個性,二雄難以並立,兩個強人相處,衝撞勢必難免。而且古有明訓:「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其次,是兩人在國家政策方面意見分歧時起的衝突。比如「徐蚌會戰」,蔣中正與父親在這一極重要的戰役上,出現激烈爭執,前後因果,使兩人關係產生難以彌合的裂痕。
但論者往往忽略了,蔣中正與父親也曾有過長期緊密合作而得到良好結果的關係,父親在北伐、抗戰所立的戰功,亦是蔣充分授權下得以完成的。蔣中正與父親分合之間的關係,往往影響國家的安危,他們兩人在國共交戰期間,軍事策略上未能同心協力、合作到底,是一大遺憾。父親曾感嘆過:「總統是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話他沒有聽。」他所指的,大概是他對某些重大戰役的一些獻策吧。
楚漢相爭,大將韓信替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功高震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為呂后、蕭何設計殘害於長樂宮。《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高祖「見信死,且喜且憐之」,這是太史公司馬遷對人性了解最深刻的一筆。君臣一體,自古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