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正確看待白崇禧與蔣介石的四十年恩怨分合

2020-12-20 至簡侃史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八千裡路雲和月》,文中的「父親」,指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是國民黨時期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先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大陸解放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在此期間,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頗為複雜。那麼,白先勇先生是如何看待白、蔣關係的呢?

近前:白先勇先生

父親(白崇禧)在臺灣歸真,是他死得其所。他一生奮鬥,出生入死,身後葬於臺北六張犁公墓,那是他最終的歸宿。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父親由海南島海口飛到臺灣,那正是大陸易手、天崩地裂的一刻,疑危震撼,謠諑四起,許多人勸阻父親入臺,認為臺灣政治環境對父親不利,恐有危險。當時父親可以選擇滯留香港、遠走美國甚至中東伊斯蘭國家,但他毅然到臺灣。用他的話說,這是向歷史交代。

當時韓戰未起,解放軍隨時可以渡海。父親參加過武漢辛亥革命,締造民國;北伐打倒軍閥,統一中國;抗戰抵抗外敵,護衛國土;國共交戰,父親由武漢戰退到南寧,打到不剩一兵一卒。

1963年,白先勇赴美讀書,白崇禧至松山

入臺是父親當時唯一的選擇,流亡海外老死異國,對他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當然了解國民黨的政治文化,亦深知他入臺後可能遭遇到的風險,但他心中坦蕩,回臺灣,是向「中華民國政府」報到歸隊。

他在臺灣的晚年過得並不平靜,沒有受到應該獲得的尊重。父親並未因此懷憂喪志。在臺灣,他於逆境中始終保持著一份凜然的尊嚴,因為他深信自己功在「黨國」,他的歷史地位,絕不是一些猥瑣的特務跟監動作所能撼搖。臺南天壇重修落成,他替鄭成功書下「仰不愧天」的匾額。綜觀父親一生,這四個字他自己也足以當之。

父親出殯那天,軍人特別多,上至將官,下至士兵,在祭拜中對父親表達了一份由衷的崇敬,這也是數十年來父親在軍中建立的威望所致。父親被尊為「當代最傑出戰略家」、「諸葛」盛名,並非虛得。

白崇禧與蔣介石合照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九日,父親喪禮公祭在臺北市立殯儀館舉行。上午七時五十分,蔣中正抵達殯儀館靈堂,第一個向父親靈前獻花致祭。

蔣面露戚容,神情悲肅,在當天所有前來公祭父親的人當中,恐怕沒有人比他對父親之死有更深刻、更複雜的感觸了,蔣、白之間,長達四十年的恩怨分合,其糾結曲折,微妙多變,絕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楚。

父親與蔣中正四十年漫長的關係,分合之間,要分階段。

一九二六年北伐,廣州誓師,蔣中正總司令三顧茅廬,力邀父親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併兼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一路北上打到山海關,最後完成北伐。這個時期,可以說是蔣、白兩人共同打天下的階段。

一九二八年北伐甫結束,突然爆發「蔣桂戰爭」,廣西與中央對峙七年,蔣、白分離。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蔣委員長派專機至廣西將父親接到南京,任命父親為副參謀總長並肩八年全面抗戰,得到最後勝利。抗戰時期,蔣對父親頗為倚重,重要戰爭如「臺兒莊之役」、「三次長沙會戰」、「崑崙關之役」等,莫不賦以重任。

白崇禧就任 第一屆國防部長

抗戰勝利後,蔣中正主席任命父親為第一屆國防部長。可是,國共交戰後期,因父親助李宗仁選副總統,蔣、白之間又出現了嫌隙。

一九四八年「徐蚌會戰」及其「後遺症」,更因兩封籲請國際調停的電報,蔣、白關係瀕臨決裂。

在臺灣十七年,蔣中正與父親的關係,始終沒有完全修復。

持平而論,蔣中正對父親的軍事才能是深有所知的。在國家安危的關鍵時刻,蔣往往會派遣父親前往解決困難:如指揮「臺兒莊之役」,督戰東北,「二二八」事件赴臺宣慰等,都顯示蔣對父親的器重。但蔣中正用人,對領袖忠貞是首要條件,可是父親個性剛毅正直,不齒唯唯諾諾,而且有關國家大事經常直言不諱,加上父親的「桂系」背景,蔣對父親的忠貞是有所疑慮的,並不完全信任。

事實上,父親一直是蔣中正的最高軍事幕僚長,扮演著襄贊元戎的角色,絕對無「取而代之」的僭越之想。李宗仁選副總統,父親最初是強烈反對的。一九四九年「徐蚌會戰」,國軍潰敗,蔣中正下野,李宗仁代總統,那也是大勢所逼。事實上,當時黨政軍的資源還是由蔣掌握,他自己不引退,沒有人能夠強迫他。「逼宮」

之說,並不屬實。父親一生把國家利益放在最前面,當時國民黨政權危在旦夕,父親才「不避斧」上書蔣中正,提議敦促美、英、蘇三國出面調解和平。

七七抗戰第九周年紀念日,白崇禧全家

現在臺灣及大陸一些人論及父親與蔣中正的關係,往往喜歡誇大兩人之間的矛盾,而且把矛盾變得瑣碎。

其實蔣、白兩人之間的一些衝突,首先在二人的個性,二雄難以並立,兩個強人相處,衝撞勢必難免。而且古有明訓:「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其次,是兩人在國家政策方面意見分歧時起的衝突。比如「徐蚌會戰」,蔣中正與父親在這一極重要的戰役上,出現激烈爭執,前後因果,使兩人關係產生難以彌合的裂痕。

但論者往往忽略了,蔣中正與父親也曾有過長期緊密合作而得到良好結果的關係,父親在北伐、抗戰所立的戰功,亦是蔣充分授權下得以完成的。蔣中正與父親分合之間的關係,往往影響國家的安危,他們兩人在國共交戰期間,軍事策略上未能同心協力、合作到底,是一大遺憾。父親曾感嘆過:「總統是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話他沒有聽。」他所指的,大概是他對某些重大戰役的一些獻策吧。

楚漢相爭,大將韓信替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功高震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為呂后、蕭何設計殘害於長樂宮。《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高祖「見信死,且喜且憐之」,這是太史公司馬遷對人性了解最深刻的一筆。君臣一體,自古所難。

相關焦點

  • 白先勇披露父親白崇禧與臺灣二二八事件秘聞
    ●時隔68年,二二八事件為什麼仍然會被一遍遍提起  ●要看懂臺灣,一定先了解二二八事件  ●當年作為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中起到了哪些關鍵作用  時間: 3月21日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101  主辦方:廣西師大理想國 北京大學未名講壇  嘉賓:白先勇 臺灣文學作家 白崇禧之子
  • 【本周活動@北京】白先勇、廖彥博: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
    :北京大學未名講壇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活動免費,無需報名 【活動流程】 1 播放「二二八事件」紀錄片(大陸首播) 2 白先勇、廖彥博對談 3 互動提問 【內容介紹】 沒有二二八,臺灣絕非現在的臺灣。
  • 白先勇:我不為我父親講話我為誰呢
    時至2008年4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旗下的《溫故》雜誌刊發白先勇的論文《戰後東北之爭》時,編者按還特意交待,「本文節選自美籍華裔作家白先勇的傳記作品《仰不愧天——白崇禧將軍傳》,該書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4年多過去,「即將出版」的《仰不愧天——白崇禧將軍傳》仍未完成。畢竟,從2004年開始,白先勇就致力於崑曲的推廣和復興,分散了他大部分的寫作精力。
  • 白先勇回憶父親白崇禧:他應該知道我的取向不同,感謝父親的尊重
    ▲白崇禧舊照出生於1937年7月11日的白先勇在家中排名第八,他的幼年一直在四處遊走,也許正因這段遊走歲月,使得白先勇有一顆細膩敏感的心,後來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最初白先勇生活在廣西桂林,見證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在他心中,生活在桂林的七年時光是人生中最值得留念的時光。1944年「湘桂大撤退」,白先勇和父母一起離開桂林,之後又在重慶、上海、南京各地奔波。白先勇在重慶度過的少年歲月,對他來說是一生都難以磨滅的記憶。在七歲時,白先勇患上肺結核,無法到學校上學,只好居家自學。
  • 1926年,蔣介石、白崇禧去小廟求籤,老和尚道破天機
    1926年10月14日傍晚,太陽已經西落,南昌牛行車站附近的山坡上蒙上灰暗的陰影。蔣介石坐在北伐軍總指揮部的門前,望著青山長籲短嘆:最近,在圍攻南昌的戰鬥中,北伐軍連番失利。12日晚,南昌城防司令嶽思寅又組織三百人的敢死隊,偷襲北伐軍,北伐軍一下大亂,秩序全無,自相踐踏,急得陣地上的蔣介石拉著參謀長白崇禧的手亂搖,連聲說:「怎麼辦?怎麼辦?」最後只好撤圍。這時,恰巧白崇禧走來,拉蔣介石去周圍山上散散步。兩人一前一後朝山上走,隨從副官和衛士們跟在後面。炮火已經使附近的百姓們逃避一空,看不見什麼人煙,只有一座小廟孤零零地聳立在山坡上。
  • 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原標題: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中新社臺北5月31日電 (記者 鄭巧 黃少華)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5月31日在臺北首映。該片由白崇禧之子、臺灣作家白先勇監製,費時兩年拍攝,力圖透過影像還原白崇禧在臺灣「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他所駐守的廣西也是銅牆鐵壁,日本人進攻中國的時候在廣西吃了不少虧,所以日本選擇繞道進攻中國,白崇禧是個將才,紅軍時期,讓中央紅軍損失最大的湘江戰役就是白崇禧指揮的,蔣介石麾下儘管猛將如雲,但對於白崇禧這樣的戰術家,戰略家蔣介石還是有招攬之意的,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讓他總覽全局。
  • 白先勇想為父親寫傳:看很多傳記 感覺不認識他了
    呂家慶/攝    「父親在我心中是個英雄」,白先勇在白崇禧冥誕100周年的今年,自覺終於對父親有所交代——《父親與民國》一書發行到了大陸,上個周末,還圍繞此書在臺灣舉行了展覽、講座和學術研討會,最讓他安心的是父親的墓園終於被臺北定為古蹟,這一切他盼了50年。
  •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為什麼對《紅樓夢》程乙本情有獨鍾
    【一】白先勇何許人也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出生於1937年7月11日的廣西桂林。回族人。他是中國國民黨桂系高級將領白崇禧先生的公子哥排行老八。白崇禧先生一生共有十個孩子,七男三女。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其中九個孩子都很活潑,深受白崇禧老先生的喜愛。
  •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何一個去美國,一個去臺灣,一個留大陸
    在民國歷史中,國民黨內有兩股地方勢力,非但從未被蔣介石剿滅或收服,反而讓其一直即防範的同時又不得不合作。這兩個地方勢力,分別是山西的閻錫山和廣西的李、白、黃(桂系)。今天只談桂系的李、白、黃這三人,其中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名聲完全掩蓋了黃紹竑。甚至被傳為「一時李、白」。
  • 白先勇《美的復興》:中國人,文化自信不能丟
    相反,父親是一代國民黨將領白崇禧,一代戰將。作為白崇禧的第八個孩子,深知父親對於教育的重視,學習成績就是在這個大家庭裡的家庭排位,白先勇勤奮好學,排得第一,贏得了父親的疼愛,也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分。白先勇從打第一眼看見的父親就是一身戰袍戎裝,小時候見過蔣介石、宋美齡、宋慶齡、孫中山等等,在臺灣結識張愛玲、三毛等了眾多文藝青年,及恩師夏志清、餘秋雨的鼎力相助。二十幾歲去美國讀書,隨後在加州任教。
  •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
    輾轉多地的求學之路白先勇是國民政府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崇禧是一級上將,曾任"國防部長"。白崇禧一生只娶了妻子馬佩璋一人。婚後育有七男三女。有一個孩子性格內向,不大受白崇禧重視。但後來,他卻是白崇禧子女中最有名氣的兒子。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於桂林。當時正值戰爭時期,父親白崇禧常年在外作戰,甚至在白先勇出生後,父親都沒來得及陪伴就前往戰場。他與母親相伴,日子還算是衣食無憂。
  • 他曾是國民黨二號人物,白崇禧逼蔣介石下野,他一聲不吭遭蔣痛恨
    何應欽曾是與蔣介石並列的國民黨二號人物,在跟隨蔣介石的歲月裡發生了兩件事讓他漸漸被冷落,第一次是蔣介石下野,第二次是「西安事變」。1927年8月蔣介石和汪精衛鬧分家,南京和武漢同時出現了兩個所謂的「國民政府」,蔣介石聲稱必須先定武漢再北伐,但是卻遭到了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強烈反對。於是蔣介石便以下也來相威脅,沒想到白崇禧竟順勢答應了,這讓蔣介石一時尷尬萬分。當時唯一能為蔣介石說話的只有手握重權的何應欽,但是他卻一聲不吭,蔣介石無奈只得下野,這件事直接導致了蔣介石對何應欽的不滿。
  • 一生多次反蔣的白崇禧,為何要去臺灣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軍經貴州、廣東,迂迴包圍廣西。「小諸葛」白崇禧已無力回天,11底,廣西解放,白崇禧退往海南島。在海南島,白崇禧忐忑不安,他不清楚海南島能不能守住,開始考慮後路。最後,蔣介石又派出陸軍副總司令羅奇,帶來親筆信,請白崇禧來臺「共商善後」。羅奇告訴白崇禧,蔣準備請他出任「行政院長」一職。
  • 白先勇:振興文藝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紅樓夢》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首,一直以來都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其後四十回到底是曹雪芹的原稿,還是高鶚或其他人的續書?程乙本與庚辰本不同版本的優劣對比……《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裡的相關話題,讓以小說家身份重新解讀紅樓夢的白先勇受到很大挑戰與爭議。
  • 白崇禧晚年沉迷女色,命喪黃泉
    李宗仁曾勸白崇禧不要去臺灣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蔣介石自1927年入主南京以來,桂系李、白兩人與蔣介石發生多次衝突,積怨頗深,尤以二人曾3次對蔣氏「逼宮」,迫蔣下野為最。蔣介石一直對李、白耿耿於懷。
  • 楊奎松:李宗仁、白崇禧「和共」內幕
    負責長江中遊江防的白崇禧,其地位和作用自然變得舉足輕重。李宗仁、白崇禧這個時候的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起來。幾個月前的副總統競選,李宗仁在美國人的暗中支持下堅持競選,搞得蔣系與桂系關係異常緊張。李宗仁當選後,蔣介石免去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務,更使得兩派領導人之間感情十分對立。
  • 白崇禧的上海府邸:汾陽路150號白公館往事
    △ 汾陽路150號花園洋房現狀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曾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的兒子,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來上海,重返他童年生活過的地方——汾陽路150號,△ 幼年白先勇與父親白崇禧消息不脛而走,「白公館」成了上海名符其實的「名人名宅」,上海人爭相觀瞻,一睹「尊容」。
  • 白崇禧上尉書記:曾試圖勸說李宗仁留在大陸
    不久,後勤部改組,湯堯轉任軍訓部輜重兵監,楊靖隨往,此時的軍訓部部長正是白崇禧。  1944年8月,日軍由湖南、廣東分兵向廣西進犯。1944年八九月間,蔣介石嚴令第四戰區(廣西屬第四戰區作戰地區)在桂林、柳州等地進行防禦抗敵,史稱「桂柳會戰」。會戰前後,白崇禧與蔣介石之間文件往來頻繁。
  • 【蕭說】白先勇盡顯民國範兒
    日前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舉辦第十四屆花蹤文學獎,白先勇獲最高榮譽「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可以說名至實歸。今年正是白先勇八十大壽,而「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被稱為華語文學創作領域的「諾貝爾獎」,用這個獎項來給白先勇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