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上尉書記:曾試圖勸說李宗仁留在大陸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楊靖接受記者採訪 現代快報記者 趙傑 攝

  

蔣介石(中)與白崇禧(左)、陳誠

  

李宗仁(右)競選副總統前與白崇禧

  今年92歲的楊靖老先生住在珠江路一枝園,在讀完發現周刊登載的《龍潭戰役》(2012年6月4日A25版)系列文章後,他給編輯部寫來一封信。在信中,楊靖說,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他曾在國民政府國防部擔任秘書,當時的國防部長正是曾經指揮過龍潭戰役的白崇禧;此外,他與龍潭戰役的另一位指揮者李宗仁,也曾有交集。那是1949年,渡江戰役打響前,已經調動到聯勤總部的楊靖跟隨國府一路南撤……

  時過境遷,那些歷史縫隙中的細節,楊靖還記得嗎?記者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楊靖老先生。眼前的他,雖然耳朵有點背,思維卻非常清晰,他將往事向記者娓娓道來。

  隨父客居上海,拜書法家唐駝為師

  楊靖1921年出生在江西,當時,他的父親楊方珍正在江西任職。楊方珍是個性格爽直的湖南漢子,曾參加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發前,楊方珍在湖北新軍做事,當時的湖北新軍,主要由湖北人和湖南人組成。武昌起義爆發時,堅決擁護共和的楊方珍率兵炮轟總督府,大炮連發,總督瑞徵嚇得一溜煙逃跑,躲進了停靠在長江裡的軍艦。

  辛亥革命後,楊方珍進入湖北都督府軍務部,擔任少校參謀。然而,時任軍務部長傾向於袁世凱,楊方珍與之政見不同。楊方珍的老上司黃申薌,是參加過武昌起義的元老,也堅決反對袁世凱,適逢黃改任江西水上警察廳廳長,楊方珍便投入老上司門下,擔任軍需官。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眼見和平無望、民主無望,一向擁護共和的楊方珍心灰意冷。不久後,楊方珍攜家帶口來到上海。到上海後,楊方珍決心賣字畫為生,他為自己鐫刻一枚 「不是十年前人」 閒章,以示退出軍政界自謀生計,再不問政治。

  當時的上海,書畫大家雲集,有張大千、吳湖帆、黃賓虹、劉海粟、唐駝等名家。楊方珍與這些人多有往來。十歲剛出頭的楊靖自小對書畫有興趣,也常常得到他們指點,尤其是唐駝,見楊靖學寫的字形貌近似自己的,更是對這位晚輩悉心點撥。

  楊方珍的書畫,上世紀20年代在江西已經頗為有名,然而到了上海,其名望卻被湮滅,有時候甚至會被人委託來做抄寫的事。楊方珍恥於抄寫,於是交給兒子楊靖去完成。楊靖興高採烈代父書寫完成,倒也從來沒被看出破綻。

  桂柳會戰中,為蔣介石寫籤呈報告

  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經濟滑坡,字畫生意越來越少。國難當頭,楊靖的母親在貧病交加中含恨去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全面進駐上海,恐怖氣氛令人窒息。此時,父親年邁,生計艱難,已經長大成人的楊靖決定參軍,這樣既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抗日報國。

  1942年底,楊靖經父親老友介紹,輾轉來到浙江麗水,加入三十二集團軍。時任三十二集團軍參謀長湯堯,相中楊靖的一手好字,在升任軍委會後勤部參謀長時,帶著楊靖一同去了重慶。不久,後勤部改組,湯堯轉任軍訓部輜重兵監,楊靖隨往,此時的軍訓部部長正是白崇禧。

  1944年8月,日軍由湖南、廣東分兵向廣西進犯。1944年八九月間,蔣介石嚴令第四戰區(廣西屬第四戰區作戰地區)在桂林、柳州等地進行防禦抗敵,史稱「桂柳會戰」。會戰前後,白崇禧與蔣介石之間文件往來頻繁。剛調到軍需部不久的楊靖,立刻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他的工作重點是為蔣介石寫籤呈報告,內容則是在對日作戰中軍訓部急需解決的機要事項。

  時隔多年,楊靖依舊記得自己經手的那些報告,「會戰前,根據敵我態勢,我作戰部隊擬設立敵前兵站與貴池等地相配合,以便交戰時較快補充到槍炮彈藥。運往前線的各類槍炮子彈數,也都要一一請示批准。」

  桂柳會戰進行中,據守七星巖的闞維雍師長壯烈殉國,而前敵最高指揮官韋雲淞竟不戰棄桂林而逃,嚴重影響軍心,亂了軍事部署。雖然部長白崇禧親往督戰激勵官兵,然而也難挽頹勢。來勢洶洶的敵軍攻入廣西,踏入貴州。陪都重慶震動,危急關頭,蔣介石調湯恩伯部重兵扼守貴陽一線阻敵深入。此時,楊靖再次奉命書寫報告給蔣介石,請示為確保滇黔和雲南的國際通道不被截斷,擬設兵站於某處屯糧屯彈以備戰時急需。

  令楊靖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在那樣戰事緊張驚險之際,呈給蔣介石的文件也必須按他的規定嚴格遵守。「要用較厚宣紙印刷的專用籤呈報告紙,規格分上下兩欄套印綠色的框,上欄用毛筆濃墨端楷書寫正文,下欄留給他批示專用。報告寫好後,得用紅鉛筆圓圓地點讀句讀,然後送交蔣介石侍從室。」

  桂柳會戰結束後,部長白崇禧追悼陣亡將士,由秘書起草兩幅輓聯。輓聯起草後,由楊靖抄寫。一副是:「雲籠桂柳千峰暗,血注瀜漓萬裡殷」;另一副是:「生猶戴吾頭,嚴顏終為降將(註:諷刺蔣介石親信方先覺降敵後又回來);死不輸賊手,南八無愧男兒(註:讚頌為國赴難的桂系將士)。」

  細讀來,白崇禧對蔣介石的不滿躍然紙上。

  擔任國防部書記,為白崇禧起草回信

  抗戰快結束時,蔣介石採用了美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決定還都南京後撤銷軍事委員會,仿照美國體製成立國防部。

  誰來執掌國防部?人選讓蔣介石頗費腦筋。當時,蔣介石的親信何應欽與陳誠都有意此職,兩人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蔣介石權衡再三,將這一職位交給了非親信的白崇禧。一則因為白崇禧在抗戰期間表現可圈可點,一時間名望頗高,二則美國方面對白崇禧的印象不錯,他出任國防部長,容易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和同意。

  白崇禧就這樣被推上了國防部長的位置。然而,就職後的他,很快發現所謂國防部長,不過是一個虛職。國防部長下面,設有參謀總長一職,由陳誠擔任。按照規定,參謀總長直接秉承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之命,指揮全國海陸空軍,發號施令,實際掌握軍政、軍令大權。

  據時任國防部部長辦公室的圖書科長何作柏回憶,當時的陳誠驕橫跋扈,經常舉行的作戰會議由他親自主持,部長不得參加;發布命令用國府主席和參謀總長的名義,沒有國防部長的名分;就是有些比較重要的公文,也不給部長核閱;只是遇到不得不給國防部長知道而又無關緊要的文件,他才批示「著送交白部長核閱」或「白部長閱」等字樣。在當時的官場中,這樣的公文批示是上級對下級的語氣,含有命令的意思。正規的有禮貌的寫法,應該是「呈白部長核示」或「呈部長白鈞閱」。陳誠此舉,讓一班下屬都有些看不下去。

  1946年夏天,楊靖也隨著政府從重慶遷回南京,在國防部秘書室擔任書記,主要職責是管理書信往來。在楊靖的記憶中,部長白崇禧非常威嚴,「我那時候職位低,軍銜也只是上尉,見到他連話都不敢講。」

  國防部長雖然是虛職一個,但白崇禧是軍事戰略家,下面的一些將領常常會與他書信討論軍事問題。楊靖記得,當時榮譽二師師長戴堅經常寫信向白崇禧請教。接到來信後,楊靖負責起草回信。一筆一畫寫好,連同來信一起交給白崇禧。白崇禧看後,有時候會批示「閱」,這表示來信與回信都可就此收起,不必回復對方。如果白崇禧批示「可」,就表示可將回信寄送對方。做過多年書記工作的楊靖,對白崇禧的「可」字印象很深:「那時,別人批示文件,表示認可,都批『行』字。他的『可』字顯得很特別,而且字寫得就像一隻仙鶴,很漂亮。」

  跟隨李宗仁南撤,試圖勸說李宗仁留在大陸

  李宗仁和白崇禧被認為是桂系的首領,蔣介石向來對二人提防有加,總要將他們分開兩地,以免兩人聯合起來對自己不利。白崇禧任國防部長時長駐南京,李宗仁則被蔣介石「放逐」到北京(時稱北平),擔任北平行營主任。按照當時的組織章程,北平行營直轄兩個戰區,包括五省三市。轄內一切黨政軍的成員都得聽行營主任的命令行事。然而,實際上,李宗仁手中沒有絲毫調兵遣將、控馭下屬的權力。李宗仁在後來的自傳中,曾形容自己當時的尷尬處境是「上不沾天,下不著地」。

  1948年3月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一屆「行憲國大」,選舉正副總統。李宗仁決意參選,角逐副總統。4月底,選舉揭曉,突破各種阻力的李宗仁順利當選副總統,從北平回到南京。本著一貫的策略,蔣介石免去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務,調任華中「剿匪」總司令專職,再次將李宗仁與白崇禧分開。

  白崇禧離開南京前,楊靖已經調往聯勤總部秘書處。那時候,政局混亂,朝令夕改,但楊靖靠著自己的一手好字,一直認認真真做著分內的工作。

  1948年底,隨著解放軍向長江推進,國民黨大勢已去。蔣介石在經過精心思考和周密部署後,將總統的位子讓給了李宗仁。誰當總統,與楊靖的關係並不大,此時的他,又被調到聯勤總部所屬經理署糧秣司辦理軍糧供應業務。

  渡江戰役前夕,李宗仁帶著總統府隨員三十多人飛離南京,前往大本營桂林。而楊靖,也隨著南撤的軍政機構離開了南京。楊靖記得,他們是4月22日抵達上海的。然而,解放軍來勢勇猛,上海終非久留之地。楊靖他們一路南撤,幾天後坐船抵達相對「安全」的廣州。

  「我記得當時是住在一個茶樓上,那時的廣州,還處於國民黨統治之下。但是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共產黨的軍隊遲早會解放這裡。」

  在不安中挨了幾個月,其間,幾度傳出李宗仁將離開大陸去美國,楊靖認為這並非明智之舉,很想勸說李宗仁留下來,「無奈我位卑職低,根本說不上話。」

  不久後,楊靖跟著李宗仁到了重慶。在重慶,李宗仁心力交瘁,難以支撐。不久後,他丟下江山,飛往美國養病,連同他的廚師也一併走了。

  隨部隊起義,轉行進入南師大工作

  李宗仁走後,楊靖他們一路向西,沿著成渝公路到了內江,「車子開到內江,路堵上了。費盡周折,我們終於到了成都。」

  到成都後,楊靖面臨兩條路選擇,「一是把我從少校升為中校,帶上錢去西昌主持糧庫;二是脫離國民黨軍隊起義。」

  第一條路,楊靖不願意選擇,「當時川西有劉輝的部隊,已經起義。我的老上級湯堯也已經被捕。形勢清楚地擺在眼前:國民黨已走到末路,怎麼掙扎也只是徒勞。」

  楊靖選擇了第二條路,隨四十四補給分區司令曾慶集(何香凝侄女婿)起義。後來,楊靖進入成都被服廠,並學習了文化。

  1952年,楊靖來到南京,經親戚引薦,進入南京師範大學工作,直至退休。

相關焦點

  •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何一個去美國,一個去臺灣,一個留大陸
    因為正黃邵竑的這次「出走事件」,促成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精誠合作。出走後的黃紹竑,派陳雄來到了廣州,跟白崇禧取得聯絡,當年5月,便被沈鴻英任命為第八旅旅長,6月份,便被孫中山任廣西討賊軍總指揮。而白崇禧則任參謀長。白崇禧制定了統一廣西的方向,然後讓黃紹竑趕到到玉林,去會晤李宗仁,商討合作事宜。(圖片介紹:白崇禧)為何選定李宗仁合作?
  • 楊奎松:李宗仁、白崇禧「和共」內幕
    負責長江中遊江防的白崇禧,其地位和作用自然變得舉足輕重。李宗仁、白崇禧這個時候的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起來。幾個月前的副總統競選,李宗仁在美國人的暗中支持下堅持競選,搞得蔣系與桂系關係異常緊張。李宗仁當選後,蔣介石免去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務,更使得兩派領導人之間感情十分對立。
  • 白崇禧晚年沉迷女色,命喪黃泉
    李宗仁曾勸白崇禧不要去臺灣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蔣介石自1927年入主南京以來,桂系李、白兩人與蔣介石發生多次衝突,積怨頗深,尤以二人曾3次對蔣氏「逼宮」,迫蔣下野為最。蔣介石一直對李、白耿耿於懷。
  • 武漢會戰時,戰區司令李宗仁牙痛發作,老搭檔白崇禧:我替你指揮
    華北派遣軍的進攻遭遇了重大挫折,其沿平漢鐵路南下的第15、16師團被花園口決堤的黃河水阻擋;沿津浦鐵路南下的第5、10師團雖然順利佔領山東等地,卻在魯蘇邊境的臺兒莊遭到李宗仁第五戰區部隊的迎頭痛擊,損兵2萬餘。
  • 程思遠力勸李宗仁回國,毛澤東給他取別字,還送了他十萬元
    李宗仁和白崇禧喜笑顏開,拿著文章就去打發作者了。此後,程思遠一直擔任白崇禧的秘書,與白崇禧形成「文武」搭配,是桂系軍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能被李、白以「師爺」相稱,可見程思遠在桂系的地位之高。縱觀民國史,桂系和老蔣的矛盾一直都有,程思遠也是積極反對老蔣的,他認為老蔣的政治方針是錯誤的,所以逼迫老蔣下野。
  • 白先勇:正確看待白崇禧與蔣介石的四十年恩怨分合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八千裡路雲和月》,文中的「父親」,指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是國民黨時期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先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大陸解放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在此期間,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頗為複雜。那麼,白先勇先生是如何看待白、蔣關係的呢?
  • 侍從秘議蔣如遇不測誰來接任,不料隔牆有耳,白崇禧從此死心塌地
    如蔣掛掉,繼任者無論如何也很難排到白崇禧,所以秘書帶回的這個消息,無疑給了白崇禧極大的信心和鼓勵。白崇禧因足智多謀、戰績驕人而被稱為「小諸葛」,他和李宗仁主持的桂系,曾多次逼得蔣下野。而桂系所憑恃的最大資本,就是桂系軍隊。
  • 一生多次反蔣的白崇禧,為何要去臺灣
    「小諸葛」白崇禧已無力回天,11底,廣西解放,白崇禧退往海南島。在海南島,白崇禧忐忑不安,他不清楚海南島能不能守住,開始考慮後路。白崇禧他有兩個選擇,一是移居海外,和李宗仁一樣。二是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白崇禧猶豫不決,一時拿不定主意。遠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是他奮鬥報效多半生的所在,他不願離開,漂泊海外。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他所駐守的廣西也是銅牆鐵壁,日本人進攻中國的時候在廣西吃了不少虧,所以日本選擇繞道進攻中國,白崇禧是個將才,紅軍時期,讓中央紅軍損失最大的湘江戰役就是白崇禧指揮的,蔣介石麾下儘管猛將如雲,但對於白崇禧這樣的戰術家,戰略家蔣介石還是有招攬之意的,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讓他總覽全局。
  • 小諸葛白崇禧在臺灣的尷尬:教堂做完禮拜出門皮鞋竟找不到了
    白崇禧(左)與李宗仁在桂系勢力中,白崇禧的地位僅次於李宗仁,二人也被人稱為「李白」。對於白崇禧的軍事天賦,程思遠曾說過:「他所指揮的軍隊,與他個人從無歷史淵源,竟能運用自如,如臂使指。」這足以顯示白崇禧是個軍事天才。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從海南島追隨蔣介石奔赴臺灣,蔣介石認為,當年自己的三次下野都與李宗仁、白崇禧相關,因此,到臺灣後白崇禧的實權被一次次剝奪,生存空間被一步步壓縮,心灰意冷後宗教成為白崇禧、馬佩璋夫婦的精神家園。
  • 他曾是國民黨二號人物,白崇禧逼蔣介石下野,他一聲不吭遭蔣痛恨
    何應欽曾是與蔣介石並列的國民黨二號人物,在跟隨蔣介石的歲月裡發生了兩件事讓他漸漸被冷落,第一次是蔣介石下野,第二次是「西安事變」。1927年8月蔣介石和汪精衛鬧分家,南京和武漢同時出現了兩個所謂的「國民政府」,蔣介石聲稱必須先定武漢再北伐,但是卻遭到了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強烈反對。於是蔣介石便以下也來相威脅,沒想到白崇禧竟順勢答應了,這讓蔣介石一時尷尬萬分。當時唯一能為蔣介石說話的只有手握重權的何應欽,但是他卻一聲不吭,蔣介石無奈只得下野,這件事直接導致了蔣介石對何應欽的不滿。
  • 小學倒數第一,夢想是養鴨,無奈輟學的李宗仁,卻為何成功跳農門
    像李宗仁這般幼時資質平平的,確實不多見。遠的不說,就說與李宗仁同為桂系首腦的白崇禧,幼時即展露出極高的天賦。5歲時,父親送白崇禧到私塾讀書,第一天講的就是《三字經》。放學回家,父親要考白崇禧的功課,想不到白崇禧竟把白天所學的課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下來。
  • 白崇禧夫人馬佩璋,叛逆千金付出一生,抗戰時帶著一家80口逃難
    白崇禧的夫人馬佩璋常常拿來同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潔相比。從身份上來說,郭德潔其實算是李宗仁的妾,而白崇禧在娶馬佩璋之前並沒有包辦婚姻,所以馬佩璋算是白崇禧的原配夫人,並且相守一生。白崇禧在外闖蕩,家中的大小事宜全部由馬佩璋一個人扛。她做事乾淨利落,人也通情達理,在家中親戚面前說話很有分量,就算白崇禧在家中,也要和妻子商討做決定。白崇禧在軍中說一不二,在家中偶爾和馬佩璋鬧矛盾,卻是白崇禧先低頭。白崇禧對馬佩璋尊敬和愛護,因為她理解這個家沒有了妻子,幾乎撐不下去。
  • 白崇禧和蔣中正爭鬥了一生,晚年去臺灣後,日子過得怎麼樣?
    他起步相對比較高,通過和李宗仁合作,直接成為了新桂系的核心人物。李宗仁勇猛,白崇禧有謀略,兩人在一起是絕配。1926年,白崇禧在北伐戰爭中立下功勞。1929年,隨著和蔣中正的矛盾激化,因為不敵蔣軍,他們兩人逃到了越南。後來,他們決定再集結勢力是一次。1930年,他們再次失敗。
  • 善乃發家之本,道乃成功之領—代總統李宗仁的祖宅故事
    李宗仁蔣介石曾以給李宗仁的母親賀壽為名,親自來到李宗仁的鄉下(祖宅故居)考察李宗仁的祖宅風水。附:李宗仁生平經歷:據傳李宗仁的祖父李如璽為改變家運,曾遊學武漢贛州等地,學得堪輿術,回家後即看出了山口村南蛇衝風水不凡,經反覆勘察,葬其父李世隆(即李宗仁的曾祖父)於此。李如璽去世時,李宗仁年已十二歲。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李宗仁迫使蔣介石辭職,為何卻無法徹底取代?
    此時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率領第七軍在南京突然發難,以兵諫的方式對蔣介石進行逼宮,成功迫使蔣介石通電下野。蔣介石辭職歸隱後,南京和武漢之間的關係頓顯和緩,李宗仁和汪精衛約定武漢商談寧漢合流之事,雙方在廬山進行會談。
  • 白崇禧得意忘形下吹了句牛,說完沒多久,桂系10萬大軍就全軍覆沒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第7、19軍通過補充繳獲的北洋軍武器和俘虜,戰力更上一層樓。 在這種情形下,李宗仁和白崇禧考慮到要和蔣介石進行長期的鬥爭,就必須在華中佔領一塊根據地,汪精衛的武漢政權自然成為他們首要攻擊目標。正巧第6軍軍長程潛也打算奪取兩湖地區,兩撥人一拍即合。於是10月中旬,李宗仁、白崇禧和程潛等人以「繼續北伐」為幌子,調集第6、7、19軍西徵武漢。
  • 李宗仁之子李幼鄰:父再娶,一生為母親鳴不平,百歲壽宴當眾痛哭
    李秀文早年曾為李宗仁生過一個兒子,但孩子很小時就夭折了,1913年,李宗仁從軍校畢業後,一直在外南徵北戰,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軍階也從排長升到營長,與李秀文聚少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