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接受記者採訪 現代快報記者 趙傑 攝
蔣介石(中)與白崇禧(左)、陳誠
李宗仁(右)競選副總統前與白崇禧
今年92歲的楊靖老先生住在珠江路一枝園,在讀完發現周刊登載的《龍潭戰役》(2012年6月4日A25版)系列文章後,他給編輯部寫來一封信。在信中,楊靖說,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他曾在國民政府國防部擔任秘書,當時的國防部長正是曾經指揮過龍潭戰役的白崇禧;此外,他與龍潭戰役的另一位指揮者李宗仁,也曾有交集。那是1949年,渡江戰役打響前,已經調動到聯勤總部的楊靖跟隨國府一路南撤……
時過境遷,那些歷史縫隙中的細節,楊靖還記得嗎?記者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楊靖老先生。眼前的他,雖然耳朵有點背,思維卻非常清晰,他將往事向記者娓娓道來。
隨父客居上海,拜書法家唐駝為師
楊靖1921年出生在江西,當時,他的父親楊方珍正在江西任職。楊方珍是個性格爽直的湖南漢子,曾參加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發前,楊方珍在湖北新軍做事,當時的湖北新軍,主要由湖北人和湖南人組成。武昌起義爆發時,堅決擁護共和的楊方珍率兵炮轟總督府,大炮連發,總督瑞徵嚇得一溜煙逃跑,躲進了停靠在長江裡的軍艦。
辛亥革命後,楊方珍進入湖北都督府軍務部,擔任少校參謀。然而,時任軍務部長傾向於袁世凱,楊方珍與之政見不同。楊方珍的老上司黃申薌,是參加過武昌起義的元老,也堅決反對袁世凱,適逢黃改任江西水上警察廳廳長,楊方珍便投入老上司門下,擔任軍需官。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眼見和平無望、民主無望,一向擁護共和的楊方珍心灰意冷。不久後,楊方珍攜家帶口來到上海。到上海後,楊方珍決心賣字畫為生,他為自己鐫刻一枚 「不是十年前人」 閒章,以示退出軍政界自謀生計,再不問政治。
當時的上海,書畫大家雲集,有張大千、吳湖帆、黃賓虹、劉海粟、唐駝等名家。楊方珍與這些人多有往來。十歲剛出頭的楊靖自小對書畫有興趣,也常常得到他們指點,尤其是唐駝,見楊靖學寫的字形貌近似自己的,更是對這位晚輩悉心點撥。
楊方珍的書畫,上世紀20年代在江西已經頗為有名,然而到了上海,其名望卻被湮滅,有時候甚至會被人委託來做抄寫的事。楊方珍恥於抄寫,於是交給兒子楊靖去完成。楊靖興高採烈代父書寫完成,倒也從來沒被看出破綻。
桂柳會戰中,為蔣介石寫籤呈報告
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經濟滑坡,字畫生意越來越少。國難當頭,楊靖的母親在貧病交加中含恨去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全面進駐上海,恐怖氣氛令人窒息。此時,父親年邁,生計艱難,已經長大成人的楊靖決定參軍,這樣既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抗日報國。
1942年底,楊靖經父親老友介紹,輾轉來到浙江麗水,加入三十二集團軍。時任三十二集團軍參謀長湯堯,相中楊靖的一手好字,在升任軍委會後勤部參謀長時,帶著楊靖一同去了重慶。不久,後勤部改組,湯堯轉任軍訓部輜重兵監,楊靖隨往,此時的軍訓部部長正是白崇禧。
1944年8月,日軍由湖南、廣東分兵向廣西進犯。1944年八九月間,蔣介石嚴令第四戰區(廣西屬第四戰區作戰地區)在桂林、柳州等地進行防禦抗敵,史稱「桂柳會戰」。會戰前後,白崇禧與蔣介石之間文件往來頻繁。剛調到軍需部不久的楊靖,立刻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他的工作重點是為蔣介石寫籤呈報告,內容則是在對日作戰中軍訓部急需解決的機要事項。
時隔多年,楊靖依舊記得自己經手的那些報告,「會戰前,根據敵我態勢,我作戰部隊擬設立敵前兵站與貴池等地相配合,以便交戰時較快補充到槍炮彈藥。運往前線的各類槍炮子彈數,也都要一一請示批准。」
桂柳會戰進行中,據守七星巖的闞維雍師長壯烈殉國,而前敵最高指揮官韋雲淞竟不戰棄桂林而逃,嚴重影響軍心,亂了軍事部署。雖然部長白崇禧親往督戰激勵官兵,然而也難挽頹勢。來勢洶洶的敵軍攻入廣西,踏入貴州。陪都重慶震動,危急關頭,蔣介石調湯恩伯部重兵扼守貴陽一線阻敵深入。此時,楊靖再次奉命書寫報告給蔣介石,請示為確保滇黔和雲南的國際通道不被截斷,擬設兵站於某處屯糧屯彈以備戰時急需。
令楊靖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在那樣戰事緊張驚險之際,呈給蔣介石的文件也必須按他的規定嚴格遵守。「要用較厚宣紙印刷的專用籤呈報告紙,規格分上下兩欄套印綠色的框,上欄用毛筆濃墨端楷書寫正文,下欄留給他批示專用。報告寫好後,得用紅鉛筆圓圓地點讀句讀,然後送交蔣介石侍從室。」
桂柳會戰結束後,部長白崇禧追悼陣亡將士,由秘書起草兩幅輓聯。輓聯起草後,由楊靖抄寫。一副是:「雲籠桂柳千峰暗,血注瀜漓萬裡殷」;另一副是:「生猶戴吾頭,嚴顏終為降將(註:諷刺蔣介石親信方先覺降敵後又回來);死不輸賊手,南八無愧男兒(註:讚頌為國赴難的桂系將士)。」
細讀來,白崇禧對蔣介石的不滿躍然紙上。
擔任國防部書記,為白崇禧起草回信
抗戰快結束時,蔣介石採用了美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決定還都南京後撤銷軍事委員會,仿照美國體製成立國防部。
誰來執掌國防部?人選讓蔣介石頗費腦筋。當時,蔣介石的親信何應欽與陳誠都有意此職,兩人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蔣介石權衡再三,將這一職位交給了非親信的白崇禧。一則因為白崇禧在抗戰期間表現可圈可點,一時間名望頗高,二則美國方面對白崇禧的印象不錯,他出任國防部長,容易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和同意。
白崇禧就這樣被推上了國防部長的位置。然而,就職後的他,很快發現所謂國防部長,不過是一個虛職。國防部長下面,設有參謀總長一職,由陳誠擔任。按照規定,參謀總長直接秉承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之命,指揮全國海陸空軍,發號施令,實際掌握軍政、軍令大權。
據時任國防部部長辦公室的圖書科長何作柏回憶,當時的陳誠驕橫跋扈,經常舉行的作戰會議由他親自主持,部長不得參加;發布命令用國府主席和參謀總長的名義,沒有國防部長的名分;就是有些比較重要的公文,也不給部長核閱;只是遇到不得不給國防部長知道而又無關緊要的文件,他才批示「著送交白部長核閱」或「白部長閱」等字樣。在當時的官場中,這樣的公文批示是上級對下級的語氣,含有命令的意思。正規的有禮貌的寫法,應該是「呈白部長核示」或「呈部長白鈞閱」。陳誠此舉,讓一班下屬都有些看不下去。
1946年夏天,楊靖也隨著政府從重慶遷回南京,在國防部秘書室擔任書記,主要職責是管理書信往來。在楊靖的記憶中,部長白崇禧非常威嚴,「我那時候職位低,軍銜也只是上尉,見到他連話都不敢講。」
國防部長雖然是虛職一個,但白崇禧是軍事戰略家,下面的一些將領常常會與他書信討論軍事問題。楊靖記得,當時榮譽二師師長戴堅經常寫信向白崇禧請教。接到來信後,楊靖負責起草回信。一筆一畫寫好,連同來信一起交給白崇禧。白崇禧看後,有時候會批示「閱」,這表示來信與回信都可就此收起,不必回復對方。如果白崇禧批示「可」,就表示可將回信寄送對方。做過多年書記工作的楊靖,對白崇禧的「可」字印象很深:「那時,別人批示文件,表示認可,都批『行』字。他的『可』字顯得很特別,而且字寫得就像一隻仙鶴,很漂亮。」
跟隨李宗仁南撤,試圖勸說李宗仁留在大陸
李宗仁和白崇禧被認為是桂系的首領,蔣介石向來對二人提防有加,總要將他們分開兩地,以免兩人聯合起來對自己不利。白崇禧任國防部長時長駐南京,李宗仁則被蔣介石「放逐」到北京(時稱北平),擔任北平行營主任。按照當時的組織章程,北平行營直轄兩個戰區,包括五省三市。轄內一切黨政軍的成員都得聽行營主任的命令行事。然而,實際上,李宗仁手中沒有絲毫調兵遣將、控馭下屬的權力。李宗仁在後來的自傳中,曾形容自己當時的尷尬處境是「上不沾天,下不著地」。
1948年3月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一屆「行憲國大」,選舉正副總統。李宗仁決意參選,角逐副總統。4月底,選舉揭曉,突破各種阻力的李宗仁順利當選副總統,從北平回到南京。本著一貫的策略,蔣介石免去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務,調任華中「剿匪」總司令專職,再次將李宗仁與白崇禧分開。
白崇禧離開南京前,楊靖已經調往聯勤總部秘書處。那時候,政局混亂,朝令夕改,但楊靖靠著自己的一手好字,一直認認真真做著分內的工作。
1948年底,隨著解放軍向長江推進,國民黨大勢已去。蔣介石在經過精心思考和周密部署後,將總統的位子讓給了李宗仁。誰當總統,與楊靖的關係並不大,此時的他,又被調到聯勤總部所屬經理署糧秣司辦理軍糧供應業務。
渡江戰役前夕,李宗仁帶著總統府隨員三十多人飛離南京,前往大本營桂林。而楊靖,也隨著南撤的軍政機構離開了南京。楊靖記得,他們是4月22日抵達上海的。然而,解放軍來勢勇猛,上海終非久留之地。楊靖他們一路南撤,幾天後坐船抵達相對「安全」的廣州。
「我記得當時是住在一個茶樓上,那時的廣州,還處於國民黨統治之下。但是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共產黨的軍隊遲早會解放這裡。」
在不安中挨了幾個月,其間,幾度傳出李宗仁將離開大陸去美國,楊靖認為這並非明智之舉,很想勸說李宗仁留下來,「無奈我位卑職低,根本說不上話。」
不久後,楊靖跟著李宗仁到了重慶。在重慶,李宗仁心力交瘁,難以支撐。不久後,他丟下江山,飛往美國養病,連同他的廚師也一併走了。
隨部隊起義,轉行進入南師大工作
李宗仁走後,楊靖他們一路向西,沿著成渝公路到了內江,「車子開到內江,路堵上了。費盡周折,我們終於到了成都。」
到成都後,楊靖面臨兩條路選擇,「一是把我從少校升為中校,帶上錢去西昌主持糧庫;二是脫離國民黨軍隊起義。」
第一條路,楊靖不願意選擇,「當時川西有劉輝的部隊,已經起義。我的老上級湯堯也已經被捕。形勢清楚地擺在眼前:國民黨已走到末路,怎麼掙扎也只是徒勞。」
楊靖選擇了第二條路,隨四十四補給分區司令曾慶集(何香凝侄女婿)起義。後來,楊靖進入成都被服廠,並學習了文化。
1952年,楊靖來到南京,經親戚引薦,進入南京師範大學工作,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