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時,戰區司令李宗仁牙痛發作,老搭檔白崇禧:我替你指揮

2020-12-14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武漢位於長江與漢水之交匯處,是平漢、粵漢兩鐵路連接點,是連接中國南北的交通樞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全面抗戰爆發後,日寇華中派遣軍連續佔領上海、南京等城市,從東面向武漢進攻;其華北派遣軍從平津地區南下,兵分兩路沿平漢、津浦鐵路向武漢包抄。

華北派遣軍的進攻遭遇了重大挫折,其沿平漢鐵路南下的第15、16師團被花園口決堤的黃河水阻擋;沿津浦鐵路南下的第5、10師團雖然順利佔領山東等地,卻在魯蘇邊境的臺兒莊遭到李宗仁第五戰區部隊的迎頭痛擊,損兵2萬餘。但沿著長江溯江而上的華中派遣軍在司令官畑俊六指揮下卻進展順利,總兵力超過25萬人,此外還有2個重炮旅團、2個戰車旅團、3個空軍聯隊和海軍第3艦隊的強大火力助戰。

按照日寇的布置,其麾下第11軍沿長江兩岸主攻,第2軍則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為了抵擋第11軍,蔣介石在武漢周邊集中50萬重兵布防。大別山方向的第2軍,則由李宗仁第五戰區負責抵抗,此前的徐州會戰中,李宗仁指揮若定,將20餘萬部隊從日寇的包圍中成功帶進了大別山區,但大戰在即,李宗仁卻牙痛病發作,必須住院動手術治療。臨陣換將本就已經是大忌,更要命的是第五戰區部隊系多省雜牌聚合而成,其主力部隊除了新桂系的廣西子弟兵,還有大批的川軍、西北軍,一般的將領根本指揮不了。

關鍵時刻,還是李宗仁的老搭檔白崇禧挺身而出,臨危受命代行司令長官之職,全權擔負起第五戰區指揮。1938年7月,白崇禧連續在商城、浠水組織召開軍事會議,將作戰部隊劃分為左、中、右3個軍團,由孫連仲、廖磊、李品仙分別擔任總指揮。此次作戰中,白崇禧一改淞滬、南京保衛戰死拼實力的打法,將運動戰與遊擊戰結合起來,依託長江北岸的九宮山、幕阜山、大別山的廣闊山區地形,構築防線,對來犯日寇層層阻擊,遲滯了其侵略步伐,為集中在武漢的大批物資和機構西遷陪都重慶贏得了充足時間。

武漢會戰接近尾聲時,李宗仁病癒復職,白崇禧的代理司令長官職務解除。為拱衛陪都重慶,蔣介石專門設立桂林行營,由白崇禧擔任行營主任,指揮第三、四、七、九戰區,很快投入了長沙保衛戰和崑崙關戰役等大戰的謀劃中。

相關焦點

  • 武漢各區近地鐵小區房價表出爐
    武漢部分路段江水已高過城市主幹道央視新聞消息,截至7月12日中午13時,長江水文網數據顯示,長江武漢段漢口站水位到達28.7米,達到歷史第四高位,部分路段江水已高過城市主幹道。▲7月12日中午1時,武漢烏雲壓城,長江水位猛漲,武漢防汛進入二級響應一級戰備狀態。攝影/上遊新聞記者牛泰。▲7月12日,武漢漢口江灘,江水已漫過親水平臺。
  • 白崇禧上尉書記:曾試圖勸說李宗仁留在大陸
    在信中,楊靖說,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他曾在國民政府國防部擔任秘書,當時的國防部長正是曾經指揮過龍潭戰役的白崇禧;此外,他與龍潭戰役的另一位指揮者李宗仁,也曾有交集。那是1949年,渡江戰役打響前,已經調動到聯勤總部的楊靖跟隨國府一路南撤……  時過境遷,那些歷史縫隙中的細節,楊靖還記得嗎?記者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楊靖老先生。
  • 徐州會戰前形勢似乎一片大好,李宗仁做好準備,結果出了大問題!
    #話說李宗仁擔任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以後他就到徐州就任了,到了徐州以後,他才發現徐州這個地方是中國的東部的一個交通咽喉要道,但是易攻難守。不得已時採取逐次誘敵深入,進入魯南及蘇北地區,準備會戰兒獲得最後的勝利。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李宗人還做出了分三個階段實施的部署。第一階段,以第一線兵團把日軍阻止在黃河北岸及沿海地區。通過這一方式,延緩日軍向南進攻的速度。使得中國軍隊的第二線兵團,有充裕的時間在徐州附近部署完畢。
  • 楊奎松:李宗仁、白崇禧「和共」內幕
    再加上蔣介石軍事上一味瞎指揮,經濟上發行金圓券搞得一塌糊塗,外交上美國人開始不給蔣介石好臉看,李、白都巴不得能找個機會逼蔣下臺。現在,這個機會已經擺在他們的面前了。徐蚌前線噩耗傳來,李宗仁很快就從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那裡得知,蔣介石有讓李宗仁來代理總統的意思。白崇禧聽到消息後頗為震動,顯得特別亢奮。
  • 善乃發家之本,道乃成功之領—代總統李宗仁的祖宅故事
    果然不出他所料,一段時間之後,王東主說:「先生,我還知道有個山,不知道那裡有沒有好風水?我帶你去看看」,風水先生只好領命而去。 去到一個深山老林,老先生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走到大山深處,王東主找個藉口說去解手,然後藉機溜走。
  • 解放戰爭期間,分別擔任五個戰區剿總司令的將領都是誰,結局如何
    同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正式呈交投降書,自此,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結束。日本投降後不久,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執意挑起內戰,並為了便於指揮和管理,還特意設立了東北、華北、華中、徐州和西北五個「剿總」司令部,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當年在解放戰爭期間,這五個「剿總司令」都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 日軍的一個行動,李宗仁對漢水西岸指揮失靈,蔣介石對策是什麼?
    戰事進行到這個時候,李宗仁開始焦慮了。儘管莫樹傑的第84軍在老河口,擋住了日軍前進的步伐,但是局面已經非常危急。如果說,隨棗會戰,李宗仁也算摸清了日軍的軍事部署,但是這一次,日軍的作戰計劃,就讓其難以猜透了,整個漢水東岸已經陷入了大混戰之中。
  • 抗日戰爭南昌會戰,國軍損失5萬人,參戰的四大集團軍司令是誰
    南昌會戰,是1939年中國軍隊在江西南昌抵禦日本侵略軍的有限攻勢的會戰,這次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的首次大戰,1939年3月17日日軍開始進攻吳城,日軍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中將指揮3個師團在短期內擊敗了羅卓英指揮的第九戰區右翼30幾個師,日軍3月27日佔領南昌,4月21日中國軍隊開始反攻南昌,5月9日蔣介石下令終止反攻南昌
  • 白先勇:正確看待白崇禧與蔣介石的四十年恩怨分合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八千裡路雲和月》,文中的「父親」,指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是國民黨時期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先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大陸解放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在此期間,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頗為複雜。那麼,白先勇先生是如何看待白、蔣關係的呢?
  • 抗日戰爭的 「五大戰區」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區域為閩粵地區。下轄: 第四集團軍(總司令蔣鼎文); 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餘漢謀)。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任。區域為魯南及蘇北(後由李宗仁接任)。
  • 戰區中實力最強的是哪個?
    抗日戰爭時期實力最強的是第九戰區,1938年為保衛大武漢而成立,首任司令長官陳誠,隨後以薛嶽將軍接任 ,是對抗日寇在華唯一野戰兵團第11軍的主力,南昌會戰、上高戰役、四次長沙保衛戰、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和湘西會戰等著名戰役均爆發於第九戰區所轄之作戰區域內。
  • 戰區司令駐老河口,被土匪攔路,居然忍住,沒下殺手
    作者:鍾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將軍臨危受命,出任第五戰區長官司令。他在指揮臺兒莊戰役之後,為了保存實力、顧全大局,將五戰區指揮部遷到老河口。 老河口是一座美麗的小城,臨近漢水,背靠馬頭山。李宗仁在此抵禦日軍長達六年,並留下了許多佳話。
  • 霸氣的徐州 徐州會戰之首次打破日軍不敗神話
    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取得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勝利,給敵人以有力打擊,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這是臺兒莊戰役中的中國軍隊重機槍陣地。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其中,三四月間的臺兒莊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臺兒莊大捷」。
  • 學者: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哪個更準確?
    粟作為「後起之秀」的軍事指揮家在尚未建立起足夠的軍事指揮威望而在指揮上每遇障礙之際,井岡山上的老騾子陳毅只要操起電話說一句:「粟副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一切就能擺平;而當粟負責戰役指揮的南麻、臨朐戰役受挫之時,也是這位井岡山上的老騾子向中央主動承擔責任併力陳「我認為我黨廿多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
  •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何一個去美國,一個去臺灣,一個留大陸
    (圖片介紹:李宗仁)果然,1923年,黃紹竑看到時局變化有利,於是便圖謀向外發展,要帶隊離開。按理說,這事要放在別人身上,早就跳腳罵娘,甚至兵戎相見了。但李宗仁卻「大度」同意,臨別時還表示,如果失敗,歡迎再回來。其實在當時來看,這也是無奈。畢竟根本吃不掉人家,不如做個順水人情。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白崇禧素有小諸葛之稱,早早就成為桂系軍隊的中堅領導人,北伐時期,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軍所向披靡,但對於桂軍,他總是無法戰勝,桂系軍隊人少,嚴重缺乏武器,但在白崇禧的指揮下居然可以和蔣介石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