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一個行動,李宗仁對漢水西岸指揮失靈,蔣介石對策是什麼?

2020-12-20 百家號

日軍第39師團,因為三個偵察兵的錯誤情報,導致登岸受挫,但是田中靜一率領的第13師團卻一路高歌,繼續向西北突進,一直打到了老河口附近。

戰事進行到這個時候,李宗仁開始焦慮了。

儘管莫樹傑的第84軍在老河口,擋住了日軍前進的步伐,但是局面已經非常危急。如果說,隨棗會戰,李宗仁也算摸清了日軍的軍事部署,但是這一次,日軍的作戰計劃,就讓其難以猜透了,整個漢水東岸已經陷入了大混戰之中。

不僅僅是李宗仁難受,日軍內部也對作戰方向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當時的戰局如下:日本第13師團保持著各個方向的機動進攻的勢頭。第30團剛剛擺脫湯恩伯集團的圍攻,退守到棗陽地區。第39師團在白河受挫之後,開始向第3師團靠攏。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十一軍司令部該如何打算呢

其實,園部和一郎一直猶豫。這個時候他的想法是收兵,甚至一度跟幕僚們說,宜昌不在作戰目標之內,這種會戰思想,與開戰之前,天野擬定的作戰計劃,完全相反。

5月23日,中國派遣軍高級參謀井本熊男要從南京趕過來,當天夜裡第11軍司令部召開了緊急會議,後勤參謀部也都同意了打到這一步,到此為止。

按照他們的作戰經驗,每次作戰一般不超過半個月,這是一個黃金點,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很多問題會接踵而來,比如彈藥不足,糧草短缺。此次會戰已經進行了三周,僅僅是棗陽兵站被切斷這件事,就讓他們手忙腳亂。三周下來,日本士兵也累了,如果繼續進攻,至少還得拿出一周多的時間,頂在一線的部隊受不受得了都是一個問題。

最關鍵的是,打擊第五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已經達到,沒有必要在西攻宜昌。

但是高級作戰參謀田野正一極力的反對。

他的觀點也非常簡單,特別提到了一點,第11軍是山海關內唯一一支野戰機動部隊,擔任摧毀中國軍主力的任務,又擔任著戰略攻擊的使命,戰爭已經打到這一步,如果不順勢攻取宜昌,因僅僅有點累,就草率收兵,簡直是毫無道理。

很顯然帶天野的眼中,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根本不了解第11軍的性質。

就這樣,園部和一郎決定繼續用兵,目標直指重鎮宜昌。

後來有很多中國將領回憶這場會戰,都認為日軍聲東擊西的戰術用得非常漂亮,尤其是戰爭的後半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攻擊第五戰區的中樞老河口,實際上已經悄悄地渡過漢水,轉攻宜昌。

其實正如前面所言,這並非是君在玩策略,而是當時他們真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打宜昌,導致日軍的幾路人馬來回反轉不停。

打宜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渡過漢水進入西岸。

天野判斷,漢水對岸有中國軍隊重兵把守,因此渡河之前必須隱蔽,日軍第3師團和第39師團必須統一行動,為此他專門到第39師團走了一趟,第一是現場傳達命令,第二就是徐為白河沙洲全軍覆沒事件後的整改計劃。

然而第39師團又鬧出了么蛾子,按照計劃,第39師團必須和第3師團同一時間渡河,也就是6月1號凌晨。但是5月31日剛入夜,晚上7點左右,突然傳來了爆炸聲。天野一打聽才知道,第39團開始朝漢水對岸進行炮擊,並且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就等於說,提前把日軍要渡河的消息傳達給了對岸的中國軍隊。

日本內部到底怎麼處理這件事,我們這裡不介紹。但是6月1日,第3師團還是順利地度過了汗水,佔領了襄陽,緊接著第39師團佔領了宜城。

到了這個時候,李宗仁才驚異地發現,日軍都向漢水西岸集中了,於是他立即命令周喦第75軍南下,救襄陽,湯恩伯部隊轉向樊城,池峰城的第30軍開往老河口。

出人意料的是,日軍竟然直接放棄襄陽。

一天之後,日軍第13師團,在鍾祥強渡漢水,放棄襄陽的第3師團,拿下南漳,迅速向荊門和當陽攻去。

這些都讓李宗仁感到非常的意外。

遠在重慶的蔣介石也感到非常意外,連夜召開會議,根據當下的態勢,日軍不僅僅只是打棗陽和襄樊那麼簡單。經過一番分析,蔣介石最後說道:現在戰場的形勢已經急速變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對漢水西的作戰指揮已經失靈,必須重新就近組織新的司令部。

就這樣陳誠臨危受命,頂了上去。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冬季攻勢」,讓日軍吃了小虧,東京又策劃了什麼計劃?
    #1940年3月,蔣介石在重慶召開了「冬季攻勢」總結大會,一個月的攻擊之中,擊斃日軍8000多人,中國傷亡超過了50000人,儘管數字對比中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整個攻勢的戰略意圖完美的達到了。開完會之後,一份情報被遞交上來:日軍在近期會有大行動,但是不能確定在第5戰區還是在第9戰區。的確,在冬季攻勢中,日本第11軍遭受中國的圍攻,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一次大規模的報復行動。
  • 李宗仁向蔣介石告狀,說湯恩伯不聽指揮,真實情況是怎麼的呢?
    喜歡抗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李宗仁和湯恩伯兩人關係一直不是很好。除了分屬兩大陣營之外,抗日戰爭時期,徐州會戰之前,兩人因為在軍隊的調用上,出現一些矛盾。以至於後來,李宗仁直接找到蔣介石告狀說:湯恩伯不聽調令。
  • 武漢會戰時,戰區司令李宗仁牙痛發作,老搭檔白崇禧:我替你指揮
    武漢位於長江與漢水之交匯處,是平漢、粵漢兩鐵路連接點,是連接中國南北的交通樞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全面抗戰爆發後,日寇華中派遣軍連續佔領上海、南京等城市,從東面向武漢進攻;其華北派遣軍從平津地區南下,兵分兩路沿平漢、津浦鐵路向武漢包抄。
  • 韓復渠拱手把濟南城讓給日本人,造成極大憤慨,蔣介石決定處決他
    駐濟陽至傾城之間的黃河北岸的日本軍隊,就開始先向黃河南岸駐紮著的中國部隊進行炮擊了,遭受炮擊的是韓復渠手下的一個叫穀梁銘的師長指揮的一個師,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日軍鋪天蓋地的炮彈,這穀梁銘率領的這一個師根本就沒有作戰的意志。這會兒滿腦子就想著怎麼跑,突然,他們發現日軍在炮火的掩護下開出了很多條小船。船上裝載著日軍的步兵,開始強渡黃河了。
  • 徐州會戰前形勢似乎一片大好,李宗仁做好準備,結果出了大問題!
    ,到了徐州以後,他才發現徐州這個地方是中國的東部的一個交通咽喉要道,但是易攻難守。而且說實話,很多人都不是很願意聽他的指揮。所以,李宗仁到了徐州以後也是十分的著急。他按照最高統帥部確定的戰略方針,迅速制定了第五戰區的作戰計劃。這個作戰計劃的大體方針是:第一,要保有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和蘇北的地域與日軍進行持久戰。第二,在跟日軍作戰的初期,應把守黃河及沿岸要點直接阻止敵人潛入。
  • 日本「報恩」蔣介石:金門戰役是日軍侵華司令指揮的?
    原標題:日本「報恩」蔣介石:金門戰役是日軍侵華司令幕後指揮的?:日本人聲稱,一個日本中將才是金門戰役的真正幕後指揮者。第一,蔣介石在日本投降後對侵華日軍網開一面,華北方面的三十五萬日軍全部得以遣送回國;第二,根本博本人沒有作為戰犯審判,私人財產也帶回了國。據根本博回憶錄說,戰後蔣介石曾在書房裡召見他,當時其他國軍上將都站著,蔣介石卻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沒有一絲戰勝國的傲慢,讓他非常感激。
  • 他是日本的翻譯官,用「七個字」滅了兩萬日軍,李宗仁還他清白
    沈安娜直接就安插在蔣介石的身邊做速記,蔣介石上午講話的內容,下午就能傳遞到延安。更值得慶賀的是沈安娜和丈夫華明之二人從未暴露,最後安全歸隊,創造了一個神話與傳奇。但是,也有一些沒有氣節的人,做了可恥的叛徒。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而做漢奸,有的人就做日本人的翻譯官,領著日本人進村殘殺自己的同胞。
  • 毛澤東一篇鮮為人知的評論:蔣介石李宗仁優劣論
    蔣介石昨天是兇神惡煞,今天也是兇神惡煞。李宗仁白崇禧及其桂系,昨天是兇神惡煞,今天則有些像笑面虎了。    蔣介石撒起謊來,大都是空空洞洞的,例如「還政於民」「我歷來要和平」之類,不讓人家在他的話裡捉住什麼具體的事物。
  • 能守住臺兒莊的李宗仁,為什麼沒去守住南京?如今終於有人說出答案
    李宗仁(1891-1969),名噪一時的桂系軍閥。曾經,和蔣介石是對手;後來,和蔣中正成了「夥伴」。李宗仁的一生,仗沒少打,但最出名的就是「臺兒莊戰役」,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血性,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 援軍遲遲不到,王銘章向李宗仁發出最後一份電報:與日軍最後血戰
    此時的韓復榘正是執政山東的軍閥,因為和蔣介石政權存在矛盾,為此處於半獨立狀態。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韓復榘面對日軍咄咄態勢,估算過迎戰了日軍的後果,先不說自己部隊實力如何,嫡系部隊面臨損失的風險,是韓復榘在當時無論如何也不想擔上的。
  • 臺兒莊大捷中不聽指揮的湯恩伯,到底是膽大妄為還是運動戰天才?
    能順暢指揮湯恩伯的除了蔣介石外,也就是陳誠。此刻,李宗仁命令湯恩伯攔截棗莊的日軍,心裡也不是很有底。 果然不聽指揮 但是,此時的有生力量非湯軍團莫屬,靈活使用該軍團也符合「內線作戰必須掌握強大機動部隊」的思路。 湯恩伯卻認為一上來就讓自己的軍團跟日軍硬碰硬,沒有任何技術含量,還很有風險。
  • 楊奎松:李宗仁、白崇禧「和共」內幕
    李宗仁、白崇禧這個時候的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起來。幾個月前的副總統競選,李宗仁在美國人的暗中支持下堅持競選,搞得蔣系與桂系關係異常緊張。李宗仁當選後,蔣介石免去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務,更使得兩派領導人之間感情十分對立。再加上蔣介石軍事上一味瞎指揮,經濟上發行金圓券搞得一塌糊塗,外交上美國人開始不給蔣介石好臉看,李、白都巴不得能找個機會逼蔣下臺。現在,這個機會已經擺在他們的面前了。
  • 何基灃:35歲阻擊日軍,45歲殺日軍少將,50歲起義成傳奇
    日軍侵華的第一槍已經打響了,正值壯年的何基灃可不是什麼好脾氣,日軍的胡攪蠻纏,讓他覺得這就是一個個的跳梁小丑在中華大地上表演雜技,他需要做的就是狠狠地打,讓小丑記住,這是華夏大地
  • 李宗仁評價蔣介石: 我兩都是失敗者, 重回大陸是不可能的
    解放戰爭結束後,李宗仁並沒有和蔣介石一樣去臺灣。而是逃到香港,然後飛往美國。蔣介石在臺灣恢復「總統」職務後,很快就罷免了李宗仁副總統得到職務。周總理得知這個消息後,一直爭取李宗仁回國,李宗仁猶豫了十年後最後還是回到了祖國。晚年在美國的李宗仁也思鄉心切,他也想回到祖國。
  •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時說了一句話,被李宗仁聽到後,從此懷恨在心
    可能是由於興奮過了頭,在與宋美齡舉行婚禮的當天,他突然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話,讓跟隨他鞍前馬後的大將李宗仁聽完後,從此懷恨在心,他到底說了什麼?按照當時《上海時報》的說法:「這是近年來最為輝煌的一次盛典,也是中國人的一個顯赫的結婚典禮!」婚禮是在上海的大華飯店舉行的,據說當時整個大廳到處擠滿了前來慶賀的賓客, 人數一度超過了1300人,很多人都沒有座位,只能站著參加,當蔣介石和身披婚紗的宋美齡一同出來之時,全場所有人一起鼓掌祝福,場面十分熱鬧。
  • 淞滬會戰中日實力差距體現在哪李宗仁評價日軍舉世罕有匹敵
    要知道,即便國軍裝備最好的德械師,按照歐洲和日軍的標準也只能勉強算作輕裝師,離日軍師團平均配備近百門重炮的標準相差太遠。 其次,國軍的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能力差日軍太多。海陸空三軍從未合練過,基本上就是各打各的,缺乏統一指揮和調動,戰鬥力自然發揮不出來。 最後再看日軍的單兵素質非常高。
  • 白崇禧上尉書記:曾試圖勸說李宗仁留在大陸
    在信中,楊靖說,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他曾在國民政府國防部擔任秘書,當時的國防部長正是曾經指揮過龍潭戰役的白崇禧;此外,他與龍潭戰役的另一位指揮者李宗仁,也曾有交集。那是1949年,渡江戰役打響前,已經調動到聯勤總部的楊靖跟隨國府一路南撤……  時過境遷,那些歷史縫隙中的細節,楊靖還記得嗎?記者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楊靖老先生。
  • 蔣介石最憎恨的三人是誰?最後一個很意外
    通過對蔣介石資料的研究和分析,蔣介石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更加清晰,作為一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除了是國民黨最高統治者,中國人民的罪人亦或是抗日戰爭的功臣,其實也是一個平凡人,他也有他的是非辨識觀,以及他那不為人知的自我情感。這個蔣介石,已經不是我們過去認識的蔣介石了。蔣介石將人生中最憎恨的三個人寫在了日記中,如今,日記的揭示,這三個人真是相當地讓人出乎意料。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大家應該都知道,蔣介石早期一直消極抗日,總是大唱時機不成熟,說些如果抗日的話民族滅亡的更快之類的話,他也始終用這種觀點來說服馮玉祥和張學良。但是馮玉祥不理會這一套,要求北伐繼續打下去。蔣介石因為恐日,不想在前線指揮了,就把這一路的戰事交給了馮玉祥來指揮。結果馮玉祥帶領部隊繞過濟南繼續打,一直打到北平。這實際上也幫了蔣介石的忙,如果馮玉祥也怕日本的話,北伐就會半途而廢。
  • 從1925到1949,桂系憑什麼抗衡蔣介石24年
    1928年初,蔣介石抓住桂繫到處樹敵之機,順利復出。1928年4月,李宗仁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主席。手下兵力約有二十萬,兩廣,兩湖全是桂系的勢力範圍。1928年中期, 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四大軍閥聯合北伐,即「二次北伐」。北京的奉系被打敗,張作霖回東北途中被炸死,張學良「東北易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