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第39師團,因為三個偵察兵的錯誤情報,導致登岸受挫,但是田中靜一率領的第13師團卻一路高歌,繼續向西北突進,一直打到了老河口附近。
戰事進行到這個時候,李宗仁開始焦慮了。
儘管莫樹傑的第84軍在老河口,擋住了日軍前進的步伐,但是局面已經非常危急。如果說,隨棗會戰,李宗仁也算摸清了日軍的軍事部署,但是這一次,日軍的作戰計劃,就讓其難以猜透了,整個漢水東岸已經陷入了大混戰之中。
不僅僅是李宗仁難受,日軍內部也對作戰方向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當時的戰局如下:日本第13師團保持著各個方向的機動進攻的勢頭。第30團剛剛擺脫湯恩伯集團的圍攻,退守到棗陽地區。第39師團在白河受挫之後,開始向第3師團靠攏。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十一軍司令部該如何打算呢
其實,園部和一郎一直猶豫。這個時候他的想法是收兵,甚至一度跟幕僚們說,宜昌不在作戰目標之內,這種會戰思想,與開戰之前,天野擬定的作戰計劃,完全相反。
5月23日,中國派遣軍高級參謀井本熊男要從南京趕過來,當天夜裡第11軍司令部召開了緊急會議,後勤參謀部也都同意了打到這一步,到此為止。
按照他們的作戰經驗,每次作戰一般不超過半個月,這是一個黃金點,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很多問題會接踵而來,比如彈藥不足,糧草短缺。此次會戰已經進行了三周,僅僅是棗陽兵站被切斷這件事,就讓他們手忙腳亂。三周下來,日本士兵也累了,如果繼續進攻,至少還得拿出一周多的時間,頂在一線的部隊受不受得了都是一個問題。
最關鍵的是,打擊第五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已經達到,沒有必要在西攻宜昌。
但是高級作戰參謀田野正一極力的反對。
他的觀點也非常簡單,特別提到了一點,第11軍是山海關內唯一一支野戰機動部隊,擔任摧毀中國軍主力的任務,又擔任著戰略攻擊的使命,戰爭已經打到這一步,如果不順勢攻取宜昌,因僅僅有點累,就草率收兵,簡直是毫無道理。
很顯然帶天野的眼中,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根本不了解第11軍的性質。
就這樣,園部和一郎決定繼續用兵,目標直指重鎮宜昌。
後來有很多中國將領回憶這場會戰,都認為日軍聲東擊西的戰術用得非常漂亮,尤其是戰爭的後半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攻擊第五戰區的中樞老河口,實際上已經悄悄地渡過漢水,轉攻宜昌。
其實正如前面所言,這並非是君在玩策略,而是當時他們真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打宜昌,導致日軍的幾路人馬來回反轉不停。
打宜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渡過漢水進入西岸。
天野判斷,漢水對岸有中國軍隊重兵把守,因此渡河之前必須隱蔽,日軍第3師團和第39師團必須統一行動,為此他專門到第39師團走了一趟,第一是現場傳達命令,第二就是徐為白河沙洲全軍覆沒事件後的整改計劃。
然而第39師團又鬧出了么蛾子,按照計劃,第39師團必須和第3師團同一時間渡河,也就是6月1號凌晨。但是5月31日剛入夜,晚上7點左右,突然傳來了爆炸聲。天野一打聽才知道,第39團開始朝漢水對岸進行炮擊,並且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就等於說,提前把日軍要渡河的消息傳達給了對岸的中國軍隊。
日本內部到底怎麼處理這件事,我們這裡不介紹。但是6月1日,第3師團還是順利地度過了汗水,佔領了襄陽,緊接著第39師團佔領了宜城。
到了這個時候,李宗仁才驚異地發現,日軍都向漢水西岸集中了,於是他立即命令周喦第75軍南下,救襄陽,湯恩伯部隊轉向樊城,池峰城的第30軍開往老河口。
出人意料的是,日軍竟然直接放棄襄陽。
一天之後,日軍第13師團,在鍾祥強渡漢水,放棄襄陽的第3師團,拿下南漳,迅速向荊門和當陽攻去。
這些都讓李宗仁感到非常的意外。
遠在重慶的蔣介石也感到非常意外,連夜召開會議,根據當下的態勢,日軍不僅僅只是打棗陽和襄樊那麼簡單。經過一番分析,蔣介石最後說道:現在戰場的形勢已經急速變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對漢水西的作戰指揮已經失靈,必須重新就近組織新的司令部。
就這樣陳誠臨危受命,頂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