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回憶父親白崇禧:他應該知道我的取向不同,感謝父親的尊重

2020-12-12 趣觀歷史

引言

《詩經》中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而白先勇的父親對兒子的與眾不同給予了極大的包容和理解。作家白先勇的寫作風格十分獨特,文字間經常流露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和認同。除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外,白先勇的取向,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01

他曾公開表示自己的父親白崇禧對於自己的取向大約是知道的,並且非常尊重他個人的選擇。白崇禧是國民政府高級將領,他的一生經歷過許多的大事,那些在歲月中漸漸塵封的故事都被成年後的白先勇用文字細細地記錄在紙上,讓人們得以從書本中窺見這個帶有時代色彩的傳奇人物的內心世界。

▲白崇禧舊照

出生於1937年7月11日的白先勇在家中排名第八,他的幼年一直在四處遊走,也許正因這段遊走歲月,使得白先勇有一顆細膩敏感的心,後來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最初白先勇生活在廣西桂林,見證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在他心中,生活在桂林的七年時光是人生中最值得留念的時光。

1944年「湘桂大撤退」,白先勇和父母一起離開桂林,之後又在重慶、上海、南京各地奔波。白先勇在重慶度過的少年歲月,對他來說是一生都難以磨滅的記憶。在七歲時,白先勇患上肺結核,無法到學校上學,只好居家自學。三年的重慶時光,他走在路上時常都會留意到「防空洞」,看到這些戰爭遺留下的傷痛痕跡,白先勇心中更是燃起對於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

▲白先勇舊照(一)

1948年白先勇一家遷往香港,又在1952年舉家搬去臺灣。在大學時白先勇考取水利工程,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愛,又轉到臺大的外國文學系進行學習。白先勇便在文學之路越走越遠,先後發表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

02

1962年白先勇母親逝世,守孝結束的白先勇準備去美國深造,不料白先勇一去,竟成與父親白崇禧最後一次相見,1966年12月2日,正當白先勇在美國留學時,白崇禧離世了,父子二人天人永隔。多年後,白先勇再次談及自己的父親,他提到父親對自己的取向態度。

▲白先勇跟媒體交流

白先勇說到,父親一向是了解自己的取向的,但父親並沒有強硬反對,反而是相當尊重自己的選擇。1983年,白先勇出版自己的長篇小說《孽子》,整本書圍繞著同性戀這一群體展開,深刻反映了臺灣當時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態度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

▲白先勇獲獎

書籍出版後中,曾有主持人問白先勇,若是父親白崇禧看到自己寫的《孽子》會作何反應。白先勇說,父親會大吃一驚,但是他是知道自己的取向的。其實,早在《孽子》之前,白先勇就已經開始關於同性戀這一方面的創作,父母在他的取向方面多多少少都有所察覺,但父母始終沒有捅破窗戶紙,雙方都對此避而不談。

▲白先勇舊照(二)

03

對於父親白崇禧,白先勇說自己非常感激父親,因為父親對自己的尊重,讓自己從來不會因此而感到自卑和憂鬱,可以成為一個心胸坦蕩,不懼流言的男子漢。

父親白崇禧也看過白先勇創作的作品,但出於對文化的尊重,白崇禧從不評價半句,只是默默支持兒子從事文學創作。白先勇曾說,父親沒有圓滿幸福的童年,貧寒的家境只能舉全家之力,供養白崇禧一人上學。

父親對兒子的開明教育

社會上多半還是愚昧的人多,這也讓全家遭受許多的非議和白眼,甚而還有親戚說念書不如做學手藝來有用。這句話讓白崇禧記住一生,等到自己有能力後,他積極回家推動教育事業發展,讓更多孩子能夠進行學習。

結語

正如《蕉軒隨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正因為年少時代的白崇禧歷盡千帆,飽嘗人間冷暖後,擁有更加包容開放的觀念,對孩子身上的特質極力包容,不加以過多幹涉,才能造就兒子白先勇成為一代優秀文學作家。

參考資料

《詩經》

《蕉軒隨錄》

相關焦點

  • 白先勇披露父親白崇禧與臺灣二二八事件秘聞
    先聲明:我父親白崇禧不是桂系軍閥  大家好!  1938年4月打的臺兒莊,《良友》雜誌大家都知道,當時最流行的畫報,五月那一期以白崇禧做封面,四月以李宗仁做封面,所以那一仗非常重要,使全國士氣高起。  臺兒莊、崑崙關、長沙大戰,我父親參加了很多戰鬥,打了很多勝仗。他一路上參與中央的事情,所以我提出他不是桂系軍閥,他參加過辛亥革命,參加過北伐,參加過中日抗戰,都是全國性的,並不是在地方。
  • 白先勇想為父親寫傳:看很多傳記 感覺不認識他了
    呂家慶/攝    「父親在我心中是個英雄」,白先勇在白崇禧冥誕100周年的今年,自覺終於對父親有所交代——《父親與民國》一書發行到了大陸,上個周末,還圍繞此書在臺灣舉行了展覽、講座和學術研討會,最讓他安心的是父親的墓園終於被臺北定為古蹟,這一切他盼了50年。
  • 白先勇:我不為我父親講話我為誰呢
    不過,2012年4月,白先勇先行出版了《仰不愧天——白崇禧將軍傳》的「副產品」、兩卷本的《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同步出版的港臺版書名均為《父親與民國》)——該書涵蓋了白崇禧戎馬生涯中的北伐、蔣桂戰爭、建設廣西、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後赴臺宣慰等不同時期,記錄了從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軍政活動,澄清了他與蔣介石、李宗仁等人的微妙關係,描述了他1949年後在臺灣17年的交遊
  • 白先勇:正確看待白崇禧與蔣介石的四十年恩怨分合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八千裡路雲和月》,文中的「父親」,指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是國民黨時期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先後參與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大陸解放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在此期間,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頗為複雜。那麼,白先勇先生是如何看待白、蔣關係的呢?
  • 【本周活動@北京】白先勇、廖彥博: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現代臺灣歷史上最慘痛的悲劇,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至今仍未消散。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二二八是當代臺灣歷史的一個起點。事件爆發後,白崇禧受國民政府派遣,前往臺灣宣慰,止痛療傷,撫慰民心,弭平動蕩,前後16天,發揮了至為關鍵的作用。白崇禧之於二二八事件,甚至對今天台灣的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然而目前兩岸關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對白崇禧赴臺宣慰這段歷史,卻仍然沒有專門、詳盡的討論。
  • 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原標題: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首映  中新社臺北5月31日電 (記者 鄭巧 黃少華)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5月31日在臺北首映。該片由白崇禧之子、臺灣作家白先勇監製,費時兩年拍攝,力圖透過影像還原白崇禧在臺灣「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
    但是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他從來都是心繫故鄉,半生過去,他又循著故鄉的味道追尋而來,同時決心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輾轉多地的求學之路白先勇是國民政府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崇禧是一級上將,曾任"國防部長"。白崇禧一生只娶了妻子馬佩璋一人。
  • 白先勇《美的復興》:中國人,文化自信不能丟
    02回憶自己的文藝審美觀,他並非出自文學世家,崑曲名門。相反,父親是一代國民黨將領白崇禧,一代戰將。作為白崇禧的第八個孩子,深知父親對於教育的重視,學習成績就是在這個大家庭裡的家庭排位,白先勇勤奮好學,排得第一,贏得了父親的疼愛,也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分。白先勇從打第一眼看見的父親就是一身戰袍戎裝,小時候見過蔣介石、宋美齡、宋慶齡、孫中山等等,在臺灣結識張愛玲、三毛等了眾多文藝青年,及恩師夏志清、餘秋雨的鼎力相助。
  • 臺灣崑曲大師白先勇返故鄉
    白先勇:我目前在寫「紐約客」系列,還差兩篇寫完。這個系列同我當年的「臺北人」系列分別代表我不同人生階段對人生的看法和理解,畢竟今天的我對人生的感悟同年輕的時候不太一樣,現在寫東西,反映的是我這個年紀的心態。  此外,我最近在寫我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他是個軍事家,他對於軍事戰略的理解有獨到之處。  記者:您的父親對您走上文學之路有何影響?
  • [面對面]白先勇:青春念想
    白先勇:非常的浪漫。  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總製作人,他有著什麼樣的情感世界?  記者:沒有組建像通常人那樣的家庭,您覺得會不會是一個殘缺呢?  白先勇:我想我一生很幸福,就是有很好的很知己的朋友。  身為將門之子,他經歷了怎樣的身世沉浮?  白先勇:父親對我的做人處事有影響的。  王志專訪著名作家白先勇,即將播出。
  • 【蕭說】白先勇盡顯民國範兒
    日前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舉辦第十四屆花蹤文學獎,白先勇獲最高榮譽「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可以說名至實歸。今年正是白先勇八十大壽,而「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被稱為華語文學創作領域的「諾貝爾獎」,用這個獎項來給白先勇慶生,
  • 白先勇丨終究有一天,回憶人生這件事得一個人孤零零地開始
    這是白老的年少回憶,也是一群人的記憶,更是時代的印記。視頻來自於「2017年白先勇重返故鄉桂林」直播少小離家老大回文|白先勇本文節選自《我的尋根記》去年一月間,我又重返故鄉桂林一次,香港電視臺要拍攝一部有關我的紀錄片,要我「從頭說起」。
  • 薦讀:白先勇的《遊園驚夢》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於廣西省桂林市,臺灣文學家、劇作家,畢業於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父親白崇禧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與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白先勇為什麼要寫《遊園驚夢》?他在《為逝去的美造像——談〈遊園驚夢〉》的小說和演出中,說他這篇小說的題旨是「對過去,對自己最輝煌的時代的一種哀悼。原來白先勇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宗禧的兒子,生長在優裕的家庭裡,隨著國民黨的敗落,他家庭的「輝煌」,也逐漸暗淡下來。
  • 白崇禧的上海府邸:汾陽路150號白公館往事
    於是,上海人才知道,這裡曾經是白崇禧的府邸。同時,這幢老洋房也被一些人叫作「白公館」。△ 幼年白先勇與父親白崇禧消息不脛而走,「白公館」成了上海名符其實的「名人名宅」,上海人爭相觀瞻,一睹「尊容」。當時,我還在大學讀書,有次考試結束後,有同學建議聚餐慶祝,聚餐地點就選擇在新開張的「越友酒家」,至今記憶猶新。不過,當時沒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萬國儲蓄會斯比爾門或南京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白崇禧的住宅。
  • 感謝那些年,父親對我的細心教誨
    冬去春來,每當天空中飄散著細雨的時候,我便會想起我那老實勤奮的父親,佝僂著背在田間地頭農作的樣子。還有那些年,他教會我的那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的父親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也是個起早貪黑的殺豬佬,在我心裡他就是個吃苦耐勞、勤快努力的代名詞。
  • 感謝人工智慧,我死去的父親復活了
    當普爾史特林新增允許在消息中發送音頻文件的功能時,我開始加入父親的真實聲音剪輯。我還嘗試在聊天中加入一些淺層次的溫暖和共鳴。在判斷用戶輸入的句子感情屬性後,機器人知道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回復他們。我還嘗試讓機器人自發發起聊天,而不是讓用戶一直思考聊天的方向。它可能會說,「跟你講啊,我突然想到一件小事兒。」
  • 【約會春天】感謝那些年,父親對我的細心教誨
    作者:寶寶知道 城西已故冬去春來,每當天空中飄散著細雨的時候,我便會想起我那老實勤奮的父親,佝僂著背在田間地頭農作的樣子。還有那些年,他教會我的那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的父親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也是個起早貪黑的殺豬佬,在我心裡他就是個吃苦耐勞、勤快努力的代名詞。
  • 他是我的父親,也是我的老學長
    因此,我從小就對父親十分敬佩。「上高中時,我的成績並不突出,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能夠來到山東大學,但父親給了我很多鼓勵。他常常和我分享他的大學生活,說山大讓他收穫了許多知識和友誼,還和我講他上大學時的趣事,軍訓如何勞累,和舍友們夜爬泰山多麼開心,等等。
  • 再忙碌的父親都可以成為好父親
    相關調查還發現,不僅男孩的成長離不開父親的榜樣和引領,女孩的成長也往往得益於父親的鼓勵和支持。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就是一個例子,每當她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感謝父親」幾乎成為她的口頭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因為他覺得沒有比陪伴孩子成長更重要的事。忙碌的父親完全可以成為一位好父親。
  • 我的父親胡宗南
    鷹森孝問父親,近期河南西峽口戰役,貴方一位孔姓營長,利用反斜面作戰(反斜面陣地攻防戰),殲滅了我們很多部隊,我很想跟這位營長見面。父親經查證,知道這名營長的名字叫孔令晟。是時孔營長剛好在外地受訓,不在鄭州附近,未能與日本軍長鷹森孝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