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振興文藝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2020-12-25 南報網

2019-06-28 08:10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本報記者 王峰

白先勇。王峰攝

除了上下車時的動作稍有遲疑,82歲的白先勇身上看不出多少時間的痕跡,甚至遠比他2005年來南京為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助陣時更精神了。在先鋒書店老錢工作室坐定後,隨著他臉上浮出的經典笑容,時間仿佛有了停頓,一下子拉回到他推廣崑曲與《紅樓夢》的暮年,他寫小說的青年,以及他深切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少年時期。

暮年:

白先勇的「紅」與「白」

晚年的白先勇一直致力於崑曲與《紅樓夢》的推廣,這兩件事構成了白先勇的「紅」與「白」:一邊是繼《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之後,他帶來了一本新書《正本清源說紅樓》;另一邊則是白先勇製作的崑曲《白羅衫》與《紅娘》正在江蘇大劇院演出,主打「青春」牌,其目標人群仍是現代年輕觀眾。 

在重振崑曲的發展史上,青春版《牡丹亭》已成為一個裡程碑,不但帶動了崑曲熱,更讓崑曲這個古老戲種在年輕大學生心中種下了美的種子。「這是集體文化的一次覺醒。」白先勇告訴記者,這個版本至今已出演300多場,世界各地都跑了個遍,他自己則陪著跑了100多場,所到之處,都大受歡迎。此後,白先勇又推出了校園版《牡丹亭》,演員全部是學生,到全國各大院校進行巡演。 

走下光亮的舞臺,白先勇重回書齋與講臺,撿拾起對他影響至深的《紅樓夢》。 

《紅樓夢》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首,一直以來都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其後四十回到底是曹雪芹的原稿,還是高鶚或其他人的續書?程乙本與庚辰本不同版本的優劣對比……《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裡的相關話題,讓以小說家身份重新解讀紅樓夢的白先勇受到很大挑戰與爭議。 

在白先勇主編的新書《正本清源說紅樓》中,他不但堅持自己的理論,還拉來了和他同一戰線的研究專家,匯集了王國維、胡適、魯迅、陳寅恪、吳宓、林語堂等人文大家的評斷,以及俞平伯、吳組緗、夏志清等重要學者的研究。從一個小說寫作者的觀點及經驗,白先勇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帶有自傳性的小說,後四十回的作者也是曹雪芹,高鶚只是整理者和修補者,「世界上偉大的經典小說似乎還找不出一部是由兩位或兩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如果兩位才華一般高,一定各人有自己的風格定見,彼此不服,無法融洽。如果兩人一高一低,才低的那位亦無法模仿才高的那位,還是無法融成一體。」 

「《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文字當然應該華麗,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較蕭疏,這是應情節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在白先勇看來,後四十回中,黛玉之死、寶玉出家、賈府抄家都堪稱亮點。在版本方面,從語言、劇情、人物形象上,白先勇則認為,程乙本要優於當今公認的版本——庚辰本。 

比如對尤三姐的刻畫,白先勇比較了兩個版本,認為庚辰本把尤三姐寫成了一個水性淫蕩之人,早已失足於賈珍,而程乙本寫得合情合理,三姐與賈珍之間並無勾當。據了解,庚辰本屬於脂本體系,共78回,發現於1760年,系手抄而成,是目前發現的脂批最全的一個版本;程甲本共一百二十回,是1791年高鶚與程偉元所做的木刻本,1792年,他們在這個基礎上略作修訂,出版了程乙本。

青年:

白先勇的「中」與「洋」

相比起推廣《紅樓夢》與崑曲這兩個主業,讓白先勇聲名鵲起的小說創作卻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其實,早在25歲時,白先勇即以《玉卿嫂》等諸多筆調冷靜老辣的小說馳騁華語文壇。25歲,正是聊發少年狂的時候,白先勇卻在小說裡書寫著一種老派的末世蒼涼。在很多讀者心中,以《臺北人》系列為代表的諸多小說代表著一個久遠的時代,也讓載入文學史中的「白先勇」這三個字變得既親近又遙遠。 

上世紀60年代,在留美期間,白先勇開始創作《紐約客》小說系列,該系列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更新卻是越來越慢。2018年,白先勇憑藉一篇講述發生在海外的故事《Silent Night》獲得鬱達夫小說獎中的短篇小說獎,這是他時隔多年後重新回到小說創作中。 

白先勇告訴記者,這是他系列作品裡的一篇,「之前在《紐約客》有收錄過兩篇同系列的,第一篇叫《Danny Boy》,第二篇是《Tea for Two》,和《Silent Night》一樣,三篇都是用英文歌名做題目。」 

不管是《臺北人》系列,還是《紐約客》系列,中國傳統文化對白先勇可謂影響至深。白先勇告訴記者,雖然自小接受的是英文教育,長大後學的是西方文學,也熱愛西方的一些文化,但骨子裡好像有中國文化的根,深生在裡面。所以,他的小說用的是西方的技巧與思想,但因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薰陶和感染,對古文文字的應用則會有意無意地表露出來。 

與此同時,白先勇作品中出現的夫子廟得月樓、綠柳居等名字,也讓「南京」成為解讀白先勇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坐標:「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小說集《臺北人》的扉頁,他引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表達小說中的一種情緒;在眾多作品中,他能多次非常恰當地描寫到南京的人和事。白先勇認為,這就是一種文化記憶。 

據了解,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雖生有10個子女,但一大家子人聚少離多,很少能湊齊。抗戰勝利後,白先勇跟隨父母從重慶來到南京,正是在南京,全家人都到齊了,他們在大方巷留下了唯一一張全家福。一直到11歲離開,白先勇在南京居住的時間非常有限,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對南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少年:

白先勇的「情」與「美」

有人將《牡丹亭》等崑曲的青春版,看作是白先勇創作的一部立體活動書,是其小說生命的延續。因為,無論是興崑曲、評紅樓,還是小說創作,白先勇一直都在追求純粹的「情」與「美」,這種一以貫之的美學思想則要追溯到白先勇小時候。

七八歲時,白先勇生了一場肺病,那個時候得肺病非常兇險,需要被隔離,白先勇因此被拘禁在家裡的一幢小房子裡。在此過程中,他靜觀事物,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別人的痛苦。「寫作就是要將人類心靈中的痛楚轉化為文字。」 

小時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納,更是促成了白先勇一輩子興崑曲、評紅樓的兩項主業。白先勇告訴記者,真正看到《紅樓夢》這本書時,他11歲,那是母親收藏的一套繡像《紅樓夢》,他只是似懂非懂地翻閱了一遍,卻沒想到這本書耗了他大半輩子時間。 

《紅樓夢》是「天下第一書」,每一場都可看作是一場折子戲,《牡丹亭》則是經典中的經典。在白先勇看來,它們無一例外都汲取了中華民族文化的DNA,並作為一種集體記憶潛伏在眾人心靈深處。 「我們有幾千年輝煌的文化傳統,不可能不去回望、吸收營養。」白先勇表示,他希望中國發生一場歐洲式的「文藝復興」,傳統文化無疑能在其中給人以靈感與啟發。 

在他看來,這些年之所以拼命推動崑曲及推廣《紅樓夢》,「就是因為像《牡丹亭》《紅樓夢》這樣的作品都是文化標杆,我們需要這些文化標杆來引導我們踏上文藝復興之路。」白先勇認為,不管時代怎麼變,中國文化傳統裡的經典標杆作品一定要閱讀,這些經典著作包括文學經典和戲曲經典。「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國文字很有美感,也重視美感,重視音樂性、節奏感,像宋詞便抑揚頓挫,鏗鏘有聲。」

相關焦點

  • 白先勇《美的復興》:中國人,文化自信不能丟
    許知遠一直很好奇,31歲的白先勇的小說集《臺北人》在1968年出版後,成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名中名列七位。如此殊榮,是什麼力量讓白先勇停歇了繼續創作小說的天分,去弄崑曲?白先勇和餘秋雨看白先勇在兩岸三地以及美國品萃了世界文化的迥異,更無法剝離開深扎內心,植根於血液裡的中國傳統文化。
  • 成都龍泉驛社教中心借力客家文化 從傳統中汲取營養
    考察團先後參觀考察了洛帶溼地公園、中國藝庫、客家會館和紅色驛站。在講解員的帶領和專業講解下,學習型團隊成員重溫了客家人的遷徙歷史、飲食文化、服飾文化、陶瓷文化等,聆聽了洛帶客家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被客家人「堅韌不拔、開拓創新、愛國愛鄉、團結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所感染。參觀學習結束後,學習型團隊成員就社區教育如何借力客家文化開展工作進行了探討。「客家人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優秀的家風家訓等,這些都是客家人代代相傳的文化珍寶。」
  • 白先勇:我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
    二十世紀初,我們也希望有自己的文藝復興,所以才有「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可是,一個世紀過去了,傳統文化沒有振興起來。我希望,二十一世紀,我們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文化蓬勃發展,和西方爭一長短。——白先勇如果21世紀發生中華文藝復興文 | 白先勇來源 | 美的復興01題目裡有「如果」二字,要發生文藝復興運動當然十分艱難,可說幾乎是奇蹟,可我不管是從前教書,或後來推廣崑曲,都不斷思考: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以來
  • 學會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帶頭踐行傳統經典的修身功夫
    2020年7月21日,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五十餘位優秀的青年教師來書院參訪學習,瞿匯泉院長以「學會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
  • 著名作家白先勇:文化交流是打破隔閡最好手段
    著名作家白先勇4月23日在香港拔萃女書院與來自兩岸和香港的年輕學生分享寫作經歷。他說,當今年輕人應該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層的了解。談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年近八旬的白先勇仍然一臉興奮。他說,自己大學時主修外國文學,隨後又在美國任教、定居。但多年之後,仍然對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皈依感,渴望一種回歸。
  •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養分
    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最醒目的標識之一。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我們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養分,使之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實現以文化人。尊重人格。
  • 鄉村振興進行時|南城蛤地社區:客家傳統鑄魂 繁榮鄉村文化
    積極推廣客家文化在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初心、靈魂和方向,以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鑄魂工程。蛤地社區又是以什麼樣的文化底蘊引領鄉村振興的呢?實際上,蛤地社區的本地人全部是客家人,幾乎個個都講客家方言,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的客家習俗主要有唱山歌、製作客家鵝、冬至吃白蘿蔔粄、除夕洗澡要放入柚子葉、桔子皮和抹藥等。「不少老一輩的居民,至今還保留著這些習慣。」李玉娟說。
  • 在傳統節日文化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性、節律性、傳承性、全民性等特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價值觀念,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
  • 故宮院長王旭東:教育能夠從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和力量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演講中表示,人文是永恆的,教育一定是從過去走向今天,面向未來。教育一定能夠從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汲取力量。▲圖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發表演講。以下是演講實錄:2020年1月8日,是我從敦煌到故宮博物院上任整整9個月的時間。去年4月8日,在敦煌待了28年之後,我來到了故宮。
  • 臺灣崑曲大師白先勇返故鄉
    記者:《青春念想》中的作品都在內地出版過嗎?  白先勇:書中「異鄉」部分的兩篇小說《DannyBoy》和《TeaForTwo》是從未在內地發表過的,這是我正在寫的「紐約客」系列中的兩篇。  白先勇:我想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人,心路歷程都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古今中西。如何把古典與現代、中國與西方很和諧地結合起來?一百多年來,這幾乎是困擾所有中國文化人的有宿命意義的問題,是無可逃遁的大問題。我是外文系畢業的,自然對西方文化有著強烈的愛好,同時非常敬佩西方文明的成就。中國同樣有了不起的文化,我們其實完全有能力令中國的古老文化,比如崑曲,有新的生命,新的詮釋。
  • 葉紅專:勇擔文化使命 謳歌時代精神 奮力譜寫新時期文藝事業發展...
    特別是龍寧英的《逐夢—湘西扶貧紀事》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後又獲省文聯脫貧攻堅文藝獎,田耳獲茅盾文學新人獎和鬱達夫短篇小說提名獎,劉年獲毛澤東文學獎和劉伯溫詩歌獎,文西、劉蕭、蘇明剛、梁書正、謝慧等都獲得了國內、省內大獎,美術、書法、攝影均有多幅作品入選國展,音樂、舞蹈創作厚積薄發,展示了湘西深厚的文化底蘊,戲劇曲藝緊扣時代主題,多個作品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詩詞楹聯助推文化湘西建設,民間文藝在傳承中弘揚振興
  • 碑林區振興幼兒園慶六一文藝匯演圓滿成功
    2018年5月30日上午9點,一場主題為「雅言秦韻承中華 家園攜手慶六一」的文藝匯演在碑林區振興幼兒園舉行。本次活動響應了2018年學前教育「家園攜手共育年」的主題,本次活動特邀請了家長朋友一起參與到主持及整個活動中,共同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輕鬆、快樂、難忘的六一兒童節,家園攜手共慶六一。本次活動的節目有兒童情景劇、古詩詞吟唱、傳統舞蹈、地方戲曲、中國朝代服裝秀等。
  • 文化復興,為鄉村振興找到靈魂
    它既要借鑑現代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先進性,又要維護鄉村文化獨立的價值,維護、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使之與現代農業相匹配,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相適應。鄉村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其特色,鄉村文化的價值所在也是其特色。因此,支撐鄉村振興的鄉村文化,一定要結合鄉村的傳統稟賦、資源特點,結合鄉村的山水人文,建設具有各自特色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要有特色,就需要有點小「土」,讓農民喜歡,使市民稀罕。
  • 白先勇在北大:「用保護青銅器的態度保護崑曲」
    中新社北京4月7日電 題:白先勇在北大:「用保護青銅器的態度保護崑曲」  中新社記者 應妮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經典的唱詞響起,唱腔不夠清麗、做工不夠細膩、舞美不夠專業,但臺下的特殊觀眾——白先勇,依然看得如痴如醉。
  •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以當代眼光汲取傳統精華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和中華書局聯合主辦的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出版座談會日前召開,來自各高等院校與行政機關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就該書的閱讀、普及推廣和當代化運用各抒己見。    歷時一年多的審議修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
  • 【昌邑•民協】」文藝志願服務「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昌邑市第二實驗小學!
    「傳承民間藝術,弘揚優秀文化」在5.23第四個中國文藝志願服務日到來之際,昌邑民協組織十餘位書畫、剪紙、麵塑、核雕等藝術家,走進我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文藝志願服務」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此次活動,通過現場展示書畫、剪紙、麵塑、核雕等各門類技藝,將傳統文化作品奉獻給廣大師生,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用傳統文化這片沃土,為學生們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 [面對面]白先勇:青春念想
    白先勇:非常的浪漫。  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總製作人,他有著什麼樣的情感世界?  記者:沒有組建像通常人那樣的家庭,您覺得會不會是一個殘缺呢?  白先勇:我想我一生很幸福,就是有很好的很知己的朋友。  身為將門之子,他經歷了怎樣的身世沉浮?  白先勇:父親對我的做人處事有影響的。  王志專訪著名作家白先勇,即將播出。
  •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
  • 張生:白先勇眼裡的上海名牌大學
    不過,剛好今日有點餘暇,我就來談談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眼裡的上海名牌大學,撩撥大家一下,讓有興趣的朋友在這個難忘的新冠溽暑中難得的放鬆一下。顯然,從這個角度來談這個話題,可能有唐突之處,好在我不是白先勇先生的研究專家,對「白研界」的動向也不清楚,這裡只是作為白先勇先生的粉絲,隨意點染一下,通過我讀最近讀過的白先勇的幾篇小說,來看看他眼裡的上海的名校。
  • 河南省新時代鄉村振興文藝志願服務總隊走進魯山縣瓦屋鎮劉相公村...
    11月27日,魯山縣瓦屋鎮劉相公村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當天,河南省青聯文化體育藝術界別鄉村文化振興文藝志願服務隊走進該村開展文藝演出活動,一大早,十裡八鄉的父老鄉親已提前到文化廣場等待演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