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院長王旭東:教育能夠從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和力量

2021-02-15 新華網思客

近日,2020未來教育論壇暨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論壇的主題是「大變局下的未來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演講中表示,人文是永恆的,教育一定是從過去走向今天,面向未來。教育一定能夠從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汲取力量。

▲圖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發表演講。

以下是演講實錄:

2020年1月8日,是我從敦煌到故宮博物院上任整整9個月的時間。去年4月8日,在敦煌待了28年之後,我來到了故宮。對我一個學理工科的人來講,應該是非常幸運的,能夠為兩處中國最偉大的世界文化遺產做服務,感到非常的榮幸。

博物館有四大功能,其中教育是重要的功能之一。博物館是一個大學校,我在敦煌待了28年,小學還沒有畢業,沒想到突然又來到紫禁城重新開始,現在剛剛從幼兒園向小學一年級進發。但是我還是願意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我對這兩處世界遺產的粗淺認識。

有很多朋友都很好奇,為什麼敦煌,中國西北一個非常小的城市,而且是戈壁大漠包圍著,能夠產生如此偉大的藝術?為什麼會在北京有存在600年的一個皇家建築群?當我從敦煌走向故宮,也就是走過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唐走向了明清。說到敦煌,我們一定會想起陽關、玉門關,陽關和玉門關,凝聚著我們這個民族向西進取的雄心和向東回望的鄉愁。它的建立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絲綢之路走通以後,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沿著西域、沿著河西走廊向中原傳播。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個偉大的貿易之路、科技傳播之路、文化之路,它孕育了越來越多文化的結晶,今天我們把它當做文化遺產。如果沒有這條路,莫高窟不可能誕生。


當看到在默默的戈壁沙漠中有這麼一片綠洲的時候,你一定會非常震撼。在公元366年,佛教不斷地向中原傳播,莫高窟誕生了。就在這1700米的崖面上保存了735個洞窟,其中492個洞窟有壁畫和彩塑。莫高窟持續一千年的創建,讓我們見證了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也讓我們見證了佛教藝術的中國化過程。如果沒有中華文化的包容和開放,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不可能成為我們今天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四萬多平米的壁畫上不僅能看到佛教的主題、佛教的故事,同時能夠看到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也只有在敦煌可以比較完整地看到一千年的歷史變遷。因為在這些壁畫中間,用現實生活的元素去反映那時候人們的探索,所以給我們留下了那個時候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態。

到了故宮,我們就完全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敦煌是一個佛教藝術的世界,故宮是中華文化的匯聚地。它是我們中國宮廷建築最典型的代表,而且保存最完整。在明清以前,我們有很多的宮廷建築,但是現在看不到了,看到的都是遺址。但恰恰經過明清兩朝,我們保留下這麼偉大的建築。紫禁城帶給我們的是中華文化的匯聚、中國文明的匯聚,它不僅僅有這樣宏大的古建築群,在這個古建築群裡還收藏了來自歷代的文物,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宮廷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我們今天認為它是文物的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代人對文化、對藝術的崇尚和追求,那樣一種敬畏。

莫高窟跟故宮有哪些異同呢?我從敦煌出來,我的視角可能有點獨特。我做了一些比較,實際上敦煌的產生是來自民間的一種力量的推動,來自信仰的力量的推動。如果沒有佛教這樣一個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產生這樣一個持續一千年的偉大藝術。但是所有的創造都是民間自發產生的,我們今天說的眾籌的形式,因為同樣一個信仰大家在這個地方開窟,寄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莫高窟第220窟可以看到這個信仰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開鑿於公元7世紀,一直持續了283年,在283年的時候子孫又在這個洞窟裡畫畫,來紀念先輩。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洞窟至少是可以持續300年。到了故宮,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種景象,是國家意志的力量造就了這個偉大的建築,造就了一種民族文化的匯聚。如果沒有國家的力量,我們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建築群,能夠產生、保護、流傳到今天。我們看到這個建築群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它的建築形制包括布局都是中華文化高度的統一。如果沒有國家的力量,我們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靠民間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個情懷,家國情懷,家跟國是統一的。儘管敦煌是民間的力量為主,但它背後還是要有國家的相對穩定、相對繁榮來支撐。從故宮也可以看到,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參與,這些宮殿也不可能產生。所以民間背後有國家,國家背後有民間,我覺得是這樣一種共同力量的驅使。

在敦煌,當然大家都知道是多元文化的結晶。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因為信仰在這個地方開窟鑿牆,也可以看到來自絲綢之路沿線的這些文化的傳播,從樂器這一個方面就可以看到傳播的豐富多彩。出土的五萬多件文物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在敦煌這樣一個規模比較小的城市,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和諧相處。

到了故宮,很多人想到的是清朝的封閉、保守、懦弱,到民族的危亡。但是我們依然要全面地看故宮的形成和發展,看到它是多元文化的結晶。在故宮,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來自中外的文化交流,看到來自我們多民族國家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可以看到清朝對西方建築的喜好。延禧宮,大家是從《延禧攻略》中了解的。很多人說它是爛尾樓,還有人說它是不是被火燒過,其實不是,就是一個鋼結構的框架,還沒有完成,清朝就滅亡了。但是可以看到,在這樣一個封閉保守的朝代,依然嚮往著其他文明中優秀的東西。從這些文物也可以看到不同元素的交流。

▲故宮延禧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真的是大課堂。我們每個人在大課堂、大學校裡永遠都不可能畢業,但是每一個行業的人、每一個年齡段的人,儘管信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我們都會從這些古代文化中汲取營養。因為我們走到今天,一定與我們過去宏大的歷史背景有關。當我們面向未來的時候,我們必須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吸取營養、吸取智慧。當我們在跟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甚至不同的宗教相互交流的時候,我們要更多以一種包容、一種學習的心態,因為我們的古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當他們開放包容的時候,那個國家、那個時代就是最強盛的時代。當他們自負、封閉的時候,那個國家、那個民族一定是走向衰亡的時候。所以通過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呈現,我們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是相通的。我們的人文是永恆的,我們的教育一定是從過去走向今天,然後面向未來的。我們的教育一定能夠從我們的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汲取力量。

相關焦點

  • 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故宮博物院計劃著,用一系列慶祝紀念活動更好地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努力著,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並舉,在保護基礎上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也期待著,把更多文物資源和數字資源變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讓故宮活力真正迸發出來。圖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 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獨家講述他們與故宮的故事
    他強調:故宮維修不僅是文物保護項目,而且是國家重要的文化建設事業;故宮維修要尊重古建維修的特點和規律,具體工程有計劃,但一切服從質量,不趕進度;要重視細節,精工實料,一絲不苟,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維修實踐也教育著、啟發著我們。故宮維修是國家的事,民族的事,必須充分依靠專家學者的學識和實踐,堅持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必須認真聽取意見,不斷改進工作。
  • 故宮博物院院長就「開車進故宮」事件致歉
    原標題:故宮博物院院長就「開車進故宮」事件致歉 相關負責人被停職  1月21日凌晨,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就引發廣泛質疑的「開車進故宮」事件發布致歉聲明及處理決定。  王旭東表示,近期發生的「開車進故宮」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引起公眾對故宮文物保護的擔憂,他代表故宮博物院再次向社會公眾誠摯道歉。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中國文物報記者 李瑞(原標題:《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訪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初冬暖陽下的北京故宮,一如既往的人潮湧動。故宮是人類共同的遺產,在保護的基礎上,如何讓600年歷史的故宮活起來,與人類共享這份世界文化遺產是故宮人的職責所在。」王旭東始終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多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舉辦展覽、開發文創、編輯出版物、組織各式宣教和文化弘揚活動,不斷完善博物館職能,不斷提高博物館活力,逐步形成了「活力故宮」的建設目標。
  • 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 集結青年力量為故宮文創「上...
    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故宮出版社王亞民:賦能商業地產 要從故宮文化中汲取精華
    活動現場上,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帶來了《商業地產:文化賦能——以故宮「宮囍龍鳳呈祥」項目為例》主題演講。     王亞民表示,提取故宮文化DNA,以故宮文化創意賦能商業地產,要體現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情感價值以及市場價值。
  • 歷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名單 單霽翔簡歷資料照片
    早在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學期間,開始從事關於歷史性城市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工作。回國以後,歷任北京市規劃局副局長,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為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做客富陽博物館 講述文化的力量
    5月17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客杭州富陽博物館,並帶來「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演講。開場第一句,就表達了對富陽這片綠水青山的喜愛。「網紅」院長講述「故宮那些事兒」從2012年走馬上任,到2019年4月退休,執掌故宮七年,單霽翔成為第一個走遍故宮9371間古建築房屋的院長、第一個將故宮藏品數量精確到個位數的院長。
  • 軍旅作家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也是我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回顧了自己在七年院長任內,深入貫徹習總書記「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的理念,帶領全體「故宮人」通過不懈努力,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的故事。在這套書裡面,也涉及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
  • 換帥一年,故宮失掉網紅C位?
    然而事難兩全,故宮的文創以及商業化嘗試,曾無數次被作為業內外的學習標杆。可作為文博單位,文化與賣貨之間的平衡並非易事,故宮的過度商業化早在2017年左右便露出端倪。 故宮在文博單位中之所以能夠一枝獨秀,營收屢創新高,靠得不僅是自己賣文創產品,IP授權同樣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大到企業單位,小到網紅個人,只要符合一定的篩選標準,均可與故宮合作。
  • 「有界之外」亮相故宮,呈現中西方珍寶薈萃與文化融合
    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中國形象再次成為歐洲造型藝術的流行素材和靈感來源。卡地亞設計師將中國文化內涵、結構和功能融入到珠寶設計當中……5月31日,「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
  • 故宮發起創意大賽 33件作品獲封最美「中紋」
    從古代皇帝辦公用品中獲取靈感設計的「御書房三寶」圖案、從馬王堆漢墓T型帛畫的提取元素完成的「辛追帛傳」圖案、從青銅器紋樣中「演化」而來的「鐘鼎紋創意字體」……33件作品從10058幅中華符號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封最美「中紋」。9月17日,獲獎作品在故宮博物院首次亮相。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來了
    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首屆中華符號數位化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2019年9月17日,由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及金山辦公軟體共同發起的「發現『中紋』之美——首屆中華符號數位化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故宮博物院敬勝齋舉行。
  • 單霽翔做客清北網校大師課,與中小學生對話探索文化力量
    來源:消費日報網「博物館應該成為一節知識課堂,一個教育設施」。8月5日晚8點,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做客清北網校大師公開課時如是說到。在這場主題為《文化力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公開課上,單霽翔表示,故宮不僅是一座文化寶庫,也是一個教育機構,當前故宮學院也正致力於培養學者,同時還會走進廣大學生群體開展眾多文化活動。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10月24日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10月15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了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
  • 故宮「網紅」院長單霽翔卸任,他曾這樣定位故宮與武當山的關係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記者 羅毅)昨日,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被譽為故宮最大「網紅」的單霽翔退休,引起網友關注。故宮和武當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7年前,單霽翔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短短幾個月後就兩次來到武當山考察,並給十堰帶來了一場關於文化遺產的專題講座。
  • 第二屆FUE時尚文化節在長沙舉辦 發布中國服飾文化傳承創新計劃
    第二屆FUE時尚文化節「文化名家論壇」(攝影|謝安) 其中的文化名家論壇,特別邀請了故官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圍繞《文化新生傳統文化與時尚碰撞,在傳統文化中為時尚汲取營養》的主題發表主旨演講。從建築學老師到規劃局局長,又從國家文物局局長做到故官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一生都圍繞著古建築與文物的保護工作。
  • 成都龍泉驛社教中心借力客家文化 從傳統中汲取營養
    中國網12月3日訊(羅鳳妮)近日,成都市龍泉驛區濱西社區教育工作站負責人帶領社區基層組織學習型團隊、愛家志願者服務隊、夕陽紅太極隊等3支學習型團隊,開展了考察學習活動。本次活動主要是學習、繼承和發揚優良家風家教客家文化,探究濱西綠洲小區借力客家文化,開展社區教育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