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2016臨床醫學與健康專業百強大學,最好大學網對該排名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其中歐美大學表現強勁,中國大陸高校卻無緣該榜。
歐洲大學表現搶眼
這份排名中歐洲大陸的眾多高校紛紛上榜,幾乎佔據了百強大學的三分之一。此次歐洲共有31個地區的高校上榜,上榜地區也比去年增加了7個。
德國共6所高校上榜,同比去年增加了2所,而荷蘭則有7所高校上榜,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後上榜高校最多的國家。
卡羅林斯卡學院成績突出
除英美高校外,排名最高的是瑞典的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位列第13名——這也是六年來該校在該學科最好的排名表現——而同樣位於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則首次進入前50,位列第48名。
卡羅林斯卡學院負責國際事務的副校長瑪利亞·瑪蘇西(Maria Masucci)表示學校目前「更注重發展大學制度的創新,促進生物產業的合作」。她也以瑞典高等教育制度的為例,鼓勵「獨立、批判性思考和快速適應國際化的工作環境的能力」,而這些正是瑞典高校能在該學科領域表現如此出色的原因。
英美高校略顯頹勢
中歐和北歐院校在該學科成功的同時伴隨著的卻是英美高校影響力的不斷下滑,這也是2015-2016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整體呈現出的一種趨勢。
雖然牛津大學依然保持在世界前五的水平,英國高校在前十名依然佔據半壁江山,但從總體上,英國目前只有14所高校上榜,同比去年上榜16所高校,有2所高校跌出榜單。美國高校的上榜數量也從去年的36所略微下滑至今年的35所。澳大利亞高校的上榜數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比去年7所高校上榜,今年只有5所留在榜內。
倫敦國王學院穩中有進
雖然英美國家高校的總體影響力都在下降,但其中仍有部分院校逆流而上,名列前茅。其中一個就是倫敦國王學院,首次進入榜單前十,位列第八名。
國王學院醫學衛生部的副院長羅伯特·萊西特爵士(Sir Robert Lechler)提到本校的成功「反映出我校在生物醫藥方面的表現穩步提高」,而這一定程度上也歸功於倫敦頂級高校間歷來就有合作的傳統。
「倫敦學院也有過1+1<2的這種經歷,這是因為高校之間本能地互相競爭,卻以合作為代價,不過這種情況早已改變。」他說:「雖然我們之間仍然存在競爭,但是我們現在更專注於尋找機遇合作共事,在合作共事的學科領域獲取更大的成就。」
亞洲高校表現慘澹,大陸地區無院校上榜
最好大學網發現該學科排名中,亞洲地區排名最好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32名。香港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香港中文、成均館大學、臺灣大學分別位列40、42、53、80、88、93名,而在其他排名中表現突出的大陸高校卻沒有在榜單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