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開播預定!我這顆小石頭,就要被抓去刻印章啦

2020-12-23 浙江衛視

前言 / Foreword

時隔兩年

開場白不知如何說

是霸氣宣告——「我回來了」

還是深情告白——「你久等了」

前幾天得知紀錄片《西泠印社》即將播出(保真!),該怎麼形容看完六集正片之後的感受呢?

三年半之前,《西泠印社》項目啟動,此後紀錄片逐漸成型的過程中,我們彼此見證了人生線條的逐漸豐滿。
一千多個日夜裡,創作者和紀錄片的厚度日益增加——當然,這不單指身材。越來越多的夥伴加入了這個「慢工出細活」的項目,也包括正在閱讀「西泠不冷」公眾號的你。
幾乎每天晚上9點半我們都會相遇,一張圖和一首詩,用心照不宣的暗號延續著這份期待。

如片名所書,紀錄片的故事始於西泠印社,但不止於西泠印社,在這裡,你將看到的是宏大的歷史線,在這裡,你與一顆石頭度過一生。
「《西泠印社》講的是115年前一群杭州城年輕人的故事」,總導演曾經這樣為紀錄片做註解。
屏幕前的你不一定了解「天下第一名社」,但或許會好奇,百年前20多歲的年輕人和現在的我們有什麼異同。

1912年,與西泠印社相關的人們

海拔35米的孤山邊便是聞名遐邇的餐館「樓外樓」,你知道以前印社的外賣是怎樣下單的嗎?
靠的是一個吊籃和一把好嗓子,山上的人喊一聲 「來一碗什麼面」,樓外樓的師傅便把面放進了籃子裡。
大師們的「潤格」在1930年代是怎麼計算的,題寫一尺字畫的報酬是多少?

在摺疊的時空裡,你的過去撲面而來...

如果說紀錄片鋪陳了百年西泠的滄桑畫卷,那麼《西泠印社》的海報則以最精準的筆觸淬鍊了這幅畫卷的精髓。

第一次看到那風格分明的海報時,呼吸似乎被蠶食,每一幅都是屏保——這樣的語句不足以描述它們的精緻,總之,它的美足以吸引你的目光。

在浩瀚的歷史面前,一顆石頭,猶如塵埃;當石頭歷經磨鍊而成金石,染上鮮紅的泥,卻成為一代人的信仰和傳承。

在君子刻下的金石間,在紅色的印跡中,精神的仰望,足以讓我們衝破黑暗,找到那一束光。

這顆小石頭,經歷了三年的打磨,距離初見規模的《孤山路31號》也已經過去了兩年,現在,終於要成為了一枚完整的印章了!

就在11月,我們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 西泠印社地底石碑昨天「洗臉」 初現廬山真面目
    浙江在線04月27日訊 新聞閃回 十多年前,西泠印社將一批石碑埋入地底。前些日子,西泠印社將其中的三塊挖出。當時石碑上全是泥土,無法辨清碑上內容,只能依稀看到「錢塘翁又魯」字樣,後經考證,那個「翁又魯」原是錢塘小縣令。(見24日10版、25日8版報導)。  昨天專家鑑定後發現:  這些石碑果真是寶貝!
  • 西泠印社社長杯,一套茶具引起的收藏熱!
    近日,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和西泠印社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系列六集均已播出。不少網友感嘆,就像重溫了一個風流文雅,群英薈萃的年代。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馬衡款】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金石書畫家、篆刻家、印學家。鬥笠杯型,猶如姜太公垂釣於渭水,山水間心懷天下,於平凡中窺得大道。杯身處印有『馬衡叔平』白文印章,內附馬老墨寶『談笑』二字,盡顯大家風採。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其中既有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等,也有「關中侯印」龜鈕金印,勾勒出簡明中國印史。展覽中,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譜多達50件(套),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首次大批量來滬展出。
  • 治印育人傳授七十餘年,全國印學人中唯有西泠四絕名家袁道厚
    錢君匋在《豐子愷珍品畫集序》一文中講到:「在他的教誨下,我逐步取得了藝術方面的學識,這才跨進了藝術圈子,終生不渝」。新中國成立後,豐子愷擔任了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美協主席、畫院院長等多項重要職務,對促進上海印學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錢君匋自18歲以後基本在上海謀生,解放後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美協理事等職務。
  • 饒宗頤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饒氏白描當世獨步
    「由於西泠印社是卓具盛名的國際性文化藝術社團,尤其在國際印學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影響,歷任社長均為大師級人物,故繼任人選也必須為具有較高資歷和名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師級人物,茲事重大。」  對饒宗頤擔任西泠印社社長這一選舉結果,是昨天經所有到會理事一致舉手表決通過的,可謂「實至名歸」。
  • 郭強捐贈西泠印社作品展暨大研堂師生書法篆刻作品展開幕
    7月17日,由西泠印社、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內江市委宣傳部、內江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的「惟彼孤山——郭強捐贈西泠印社作品展暨大研堂師生書法篆刻作品展」在張大千美術館開幕,共展出作品151餘件。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劉建剛,省文聯機關黨委一級調研員尹春春,內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文聯主席秦金保出席開幕式。「惟彼孤山,積石巖巖。穆穆先哲,吾齊所瞻。」
  • 藝鑑|湖山一片等你回:紀錄片《西泠印社》走近君子和大師的故事
    就是在這西湖邊最小的一座山上,坐落著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穿越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雲煙,從「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出發的西泠印社不僅於海內外金石書畫界享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更以其傳承的文化、堅守的信仰、不絕的風骨聞名於世,增加著孤山的精神海拔,印刻下「天堂之城」的人文厚度。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其實有許多人誤解了創新——把創新總認為一定和前面不同,其實不同也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來龍才有去脈。」江成之(1924—2015),原名文信,號履庵,齋號亦靜居。1943年起師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王福庵先生,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1998年被授予「西泠印社榮譽社員」稱號,2011年獲「西泠印社社員功勳章」。
  • 吳昌碩唯一篆而未刻之印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吳昌碩唯一篆而未刻之印  2004年,在西泠印社創建100周年之際,吳昌碩的曾孫吳超將其曾祖生前一方篆而未刻的「吳氏雍穆堂印」印石(圖1),作為賀禮,捐獻給了西泠印社以永久收藏。
  • 西泠印社藏印選
    西泠印社,中國收藏印作、印譜最豐富、最珍貴的藏品單位之一,很多印作、印譜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其中不乏「文人印」開拓者何震的「放情詩酒」,皖派大家鄧石如的「子輿·燕翼堂·雷輪·古歡·守素軒」五面印、西泠八家創始人丁敬的「煙雲供養」等名印。
  • 君匋藝術院西泠印社藏吳昌碩篆刻41品賞,氣勢駘蕩神出無窮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
    11月12日,「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拉開序幕,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活動一併舉行。本次系列展覽作為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的重要內容,分浙江展覽館和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兩個展區「並蒂花開」。
  • 書法家質疑賈平凹印章賈字刻錯 篆刻家激辯
    篆刻師鍾國康 華商報記者 袁琛 攝   「尊敬的賈平凹先生,請再別用你的錯別字印章了,你是陝西文化人的代表……」本月初,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鄭朝陽發出這一條微博而他所指的錯別字印章,則是來自剛剛在西安開印館的廣東篆刻家鍾國康,為賈平凹所刻之印。   質疑:「刻成『西』字頭是錯的」   鄭朝陽向華商報記者表示,「賈字,在篆字裡不能用部首拼接成字的,這是篆字裡忌諱的事情,我查了四部字典,都沒有西貝組合的,刻成『西』百分之 百是錯的。」
  • 華東師大創立印社,西泠印社發來賀信!
    西泠印社賀信華東師範大學:欣聞華東師範大學「大夏印社」成立,謹馳專函,致以熱烈祝賀!華東師範大學在2014年創設書法篆刻專業後,培養了不少在篆刻領域頗有成就的學生,不少學生在西泠印社等主辦的專業賽事中獲獎或入展,並已有多篇印學論文發表;還承辦了「全國大學篆刻大展」等系列活動,開啟了高校篆刻類活動的多項先河,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優秀篆刻藝術人才,推動高校篆刻藝術創作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 不忘初心——西泠印泥的傳承
    曹勤笑道:「我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師茅大容先生,現在對我們依然還是很嚴格,有時候還要聽聽他的罵,類似細膩度和色澤要再好一些啊等等這些話,在印泥製作方面他還是會嚴格要求我們,學無止境嘛。」印泥製作印泥是印章藝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印章藝術又牽涉到書法、篆刻,所以在印泥製作的傳承問題上,必然也有許多「不成文」的規定。曹勤說 :「印泥製作的傳承牽涉到書法篆刻,因為印泥作為印章藝術的媒介物,必然最終要呈現在書畫藝術品上,只有了解書畫和篆刻藝術,才能夠知道怎樣的印泥是好的印泥。
  • 印章收藏漸入佳境
    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青銅器應用已初具規模,人們用泥做成印範,剔出印文,澆鑄銅液,待冷卻後打掉印範,製成印章。印章在各個歷史時期,有過眾多的別稱,有些是因為用途上的差異,有些只是名稱上的不同。在周代,印統稱為璽或璽節。秦代用印製度規定,唯天子才可稱璽。至此,璽印又成為地位高低、權利大小的象徵。漢承秦制,皇帝稱璽,一般臣下稱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後的官印尺寸逐漸變大,多為九鼎文。
  • 同創西泠印社的「水果大師」丁輔之,筆下蔬果令人垂涎三尺!
    提起杭州西湖畔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第一任社長吳昌碩更是蜚聲中國畫壇。但提到同為創始人的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人,很多人印象淺淡。今天多藝堂就講一講這位擅畫花卉瓜果的浙派藝術大師丁輔之。
  • 印章成為大學專業給古老藝術帶來生氣
    這種圖標所展示的中國形象深深印入了觀看過2008年奧運會的人的記憶中,這或許是對印章藝術最大的一次促進,這種藝術可追溯到3000年前。歷史上,印章是由工匠雕刻的,用以充當國家權力和個人身份的象徵。貴族和政府官員將印章交給委託人以讓他們去執行官方談判。印章代表著責任、義務,信任和承諾,為清晰的溝通以及信息的真實性做了鋪墊。印章本身是被委託者的代表。
  • 西泠印社創辦者——丁輔之及其作品欣賞
    嗜甲骨文,嘗以甲骨文撰書楹聯編成冊,又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羅,尤以西泠八家印作為多。並擅畫花卉瓜果,極其璀璨芳菲。 丁輔之對於金石文化的追求可謂是到了一種痴迷的境界,為此他還和好友一起在西湖創辦舉世聞名的西泠印社(1904年與王禔、吳隱、厲良玉、葉舟等發起創辦西泠印社於杭州孤山),供眾多文人雅士交流和探索金石文化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