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Foreword
時隔兩年
開場白不知如何說
是霸氣宣告——「我回來了」
還是深情告白——「你久等了」
前幾天得知紀錄片《西泠印社》即將播出(保真!),該怎麼形容看完六集正片之後的感受呢?三年半之前,《西泠印社》項目啟動,此後紀錄片逐漸成型的過程中,我們彼此見證了人生線條的逐漸豐滿。一千多個日夜裡,創作者和紀錄片的厚度日益增加——當然,這不單指身材。越來越多的夥伴加入了這個「慢工出細活」的項目,也包括正在閱讀「西泠不冷」公眾號的你。幾乎每天晚上9點半我們都會相遇,一張圖和一首詩,用心照不宣的暗號延續著這份期待。如片名所書,紀錄片的故事始於西泠印社,但不止於西泠印社,在這裡,你將看到的是宏大的歷史線,在這裡,你與一顆石頭度過一生。「《西泠印社》講的是115年前一群杭州城年輕人的故事」,總導演曾經這樣為紀錄片做註解。屏幕前的你不一定了解「天下第一名社」,但或許會好奇,百年前20多歲的年輕人和現在的我們有什麼異同。1912年,與西泠印社相關的人們
海拔35米的孤山邊便是聞名遐邇的餐館「樓外樓」,你知道以前印社的外賣是怎樣下單的嗎?靠的是一個吊籃和一把好嗓子,山上的人喊一聲 「來一碗什麼面」,樓外樓的師傅便把面放進了籃子裡。大師們的「潤格」在1930年代是怎麼計算的,題寫一尺字畫的報酬是多少?在摺疊的時空裡,你的過去撲面而來...
如果說紀錄片鋪陳了百年西泠的滄桑畫卷,那麼《西泠印社》的海報則以最精準的筆觸淬鍊了這幅畫卷的精髓。
第一次看到那風格分明的海報時,呼吸似乎被蠶食,每一幅都是屏保——這樣的語句不足以描述它們的精緻,總之,它的美足以吸引你的目光。
在浩瀚的歷史面前,一顆石頭,猶如塵埃;當石頭歷經磨鍊而成金石,染上鮮紅的泥,卻成為一代人的信仰和傳承。在君子刻下的金石間,在紅色的印跡中,精神的仰望,足以讓我們衝破黑暗,找到那一束光。
這顆小石頭,經歷了三年的打磨,距離初見規模的《孤山路31號》也已經過去了兩年,現在,終於要成為了一枚完整的印章了!
就在11月,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