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出爐由責任共同體、管理共同體、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構成

2020-12-22 瀟湘名醫

原標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評判標準出爐由責任共同體、管理共同體、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構成

(首席記者劉志勇)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日發出《關於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評判標準和監測指標體系(試行)的通知》,明確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評判標準和監測指標。各試點縣(市、區)應於每年3月底前將監測資料報送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匯總後報送國家衛生健康委,監測結果將適時進行通報。

《通知》明確,評判標準由責任共同體、管理共同體、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4個維度11條評判標準構成;監測指標體系由有序就醫格局基本形成、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醫療衛生資源有效利用、醫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4個方面26條指標構成。監測對象以縣域整體為單位,監測方式採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定性指標評價所建設的醫共體緊密程度,通過定量指標監測縣域醫共體建設實際成效。

據悉,為切實減輕基層負擔,縣域醫共體建設評判標準和監測指標數據,均來自現有的衛生健康統計報表、衛生財務報表、醫保信息系統等。《通知》要求,各地加強信息互聯互通,強化數據質量管理,確保數據真實有效;在結果應用方面,要與縣域醫共體醫保支付、醫院等級評審、評優評先、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等掛鈎。(劉志勇)

責任編輯: 小雲

【來源:健康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共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呼籲、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共產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也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理論貢獻,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需要不同文明利益共享、交流互鑑,更需要破除強權政治和霸權行徑,實現公平正義、責任共擔。
  • 構建中非利益共同體理念與方式
    「合作共贏利益共同體」為解讀新時期非洲國家對外關係提供了不同於傳統南北視角的新思路和未來構建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之間關係的新路徑。 衡量是否具備構建「利益共同體」的條件是雙方能否實現合作共贏,一方贏而另一方輸顯然不可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基礎是雙贏,一方獲利的同時另一方也獲利。當然,不同的合作案例,不同的條件權衡,很難衡量「雙贏」是否意味著雙方獲利一樣多。
  • 從學習共同體到生長共同體
    近年來,日本教育理論家佐藤學教授所提倡的學習共同體構想在國內開始受到重視。學習共同體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而形成的相互聯繫、休戚與共的整體。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共同的目標、歸屬感和認同感。學習共同體的兩個核心理念就是平等和傾聽,這也是它區別於傳統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根本點。
  • 蔡英文就職談話吹噓「共同體」,蔡英文究竟與誰「共同體」?
    邱毅:「蔡英文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政治人物,所以蔡英文心目中的『共同體』,當然是她可以主導的,她可以掌控的,可以讓她感覺到、摸得到、能夠把握住的,所以蔡英文所謂的『共同體』,其實就是利益的『共同體』,也就是說這些『共同體』本身,裡面的成員跟她的利益是綁在一塊的,利益綁在一塊的,命運綁在一塊的
  • 國家儀式與共同體認同
    不過,國家儀式中的政治符號不僅僅承擔符號自身美學表達的使命,而且承擔為政治目的服務的重要任務。也就是說,國家儀式中的政治符號,作為政治溝通的重要媒介,作為一種使用政治力量的工具,它的出現總是以隱喻象徵的形式,與政治文化慣例、社會利益再分配相互關聯。
  • 個人主義和共同體
  • 邀請函|邁向學習共同體的未來——2017學習共同體教育峰會
    因此,在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和捐助下,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與陳靜靜博士及一批傑出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專家、一線教育工作者,成立學習共同體研究院,由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鍾啟泉先生擔任研究院首席學術顧問,致力於協助合作學校之學科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夢想課程的設計開展、教師在職教育及學校管理發展的研究、實踐,以期全面保障每一個孩子高品質的學習權利,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自信、從容、有尊嚴的未來。
  • 馬克思對「共同體」的探索
    正因如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集中反映和表述馬克思唯物史觀重要理論觀點的作品,也成為馬克思論及、表達其「共同體」思想較多的地方,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內在聯繫的必然。可見,馬克思有關共同體的看法和觀點都是為其根本目標服務的,馬克思從來沒有孤立地、一般地談論共同體。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代性內涵
    一是「共同體」概念的引入。共同體是目前經常使用的概念,其本身就具有現代治理的屬性。共同體強調了交流、認同、合作、歸屬意識、團體精神以及構成共同體的各個個體、亞群體的「有意識的團結、責任、義務」等。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共同體,國家則無疑是一個很常見的、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共同體。民族與國家具有相互塑造的屬性。
  • 郝貴生 | 《德意志意識形態》及其「共同體」思想
    人類歷史發展有四個物質因素構成:一是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二是生活資料的再生產。三是人的生產和家庭關係。四是社會關係的再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性性力量。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在物質生產的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第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唯物史觀把整個社會因素區分為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前者即社會存在,後者為社會意識。
  • 論道德共同體及其價值取向
    道德共同體或是一個氏族,或是一個部落,或是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區域、民族、種族、宗教的人群,或是一個階級、國家的團體,或是跨越國界的、有某種利益聯結的集合體。道德共同體具有道德信仰的共同性、道德價值認同的共識性、道德人格的平等性、道德價值評價的同一性等等。道德共同體進行有效的道德自我管理,才能滿足自身價值需要;道德共同體關注群體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才能凸顯其價值。
  • 東協共同體建設困局與觀念交鋒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東協人權宣言》使用「文化相對主義」的概念,引入了新的人權標準,暗示《世界人權宣言》不適用於世界各個地區,國內法可以凌駕於普世人權之上,個人權利應服從於集體利益,美方認為這些內容削弱了《世界人權宣言》中所規定的普世性基本人權和自由。
  • 論生態文明的後物質主義幸福觀和共同體價值觀
    並以此為基礎論述了「共同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他把「社會」看作是人們之間客觀的契約關係和法律關係,「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和人為建構的,而共同體則是在社會之前以整體為本位和自然形成的,進而將「共同體」看作是人們通過建立彼此有機關係構成的,能夠表達人們的本質和意志;而社會是由獨立的個人通過籤訂契約而形成的,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存在距離的,個人受契約的制約而無法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意志。
  • 王湘穗——共同體概念及當代意義
    人類共同體(humancommunity)是一個含義廣泛、指向鬆散且歷史悠久的概念。在西方文明萌芽的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就已經提出人們存在於一個共同體中,人們對善的共同追求使人們獲得了相應的利益;而國家本身是一個具有道德性的共同體,是「必要之善」。亞里斯多德等人對共同體的觀察與評價,是西方思想史對共同體認識的起點。
  • 周天勇:如何從經濟學視角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
    ,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發展利益分享共同體,也是共同出資建設共同體,風險共擔共同體。從經濟哲學上講,需要有什麼樣的功能,要求形成什麼樣的結構;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則決定於為功能服務的結構。也就是功能要求結構安排,而結構決定功能發揮。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要發揮的作用,取決於其有什麼樣的功能;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功能的安排,決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結構的構建。
  • 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從小規模的宗族共同體,到較大規模的社區共同體,再到更大規模的區域共同體,有機性漸趨稀薄。凝聚共同體的主要紐帶由血緣到地緣,再到情感認同,可見共同體的紐帶堅實程度和共同體的有機性之間存在正相關的聯繫,即共同體的紐帶越堅實,有機性就越強。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社會表徵,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享性、差異性、可變性和可塑性。釐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起源、話語轉變,可以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礎,為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作出貢獻。
  • 袁田:應以信託文化共同體構建新「信託時代」藍圖
    受信義務人在受信關係中,需要為他人的利益服務,對其負有善意、誠信、正直的義務,管理他人金錢或財產時須履行更高的義務標準,對受益人利益最大化負責。受信義務人在受信關係中應當履行的義務即為受信義務;受信義務也相應成為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受信關係的連接點。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內在邏輯與踐行路徑
    人類命運共同體涵蓋並高於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它們是並列而內涵不同的概念。⑨網絡空間雖然有不同於物質空間的特徵,但它同樣承載著人類活動、延續著人類文明,因此也同樣面臨著資源分配、利益分割、秩序建立和權力博弈等問題。而推進網際網路的共享、共管和共治正是提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宗旨。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邏輯也同樣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解讀。
  • 師生鬥爭-戰鬥共同體
    他們都要認為,鬥爭共同體(Die Kampfgemenschaft)內的政治,必須以衝突和對立為基礎; 須人為地去尋找和激起對立,才能構成鬥爭共同體,共同體內這才有政治張力。1933年8月22日,海德格爾向施米特回信,感謝他寄來《政治性的概念》第3版,並提到自己好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赫拉克利特的那一關於pólemos的殘片,而他說自己當時「就處於pólemos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