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倡導的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以達到治國的政治目的,其實就是主張以道德感化並教育人。韓愈認為人都是可以用道德去感化並教育的。他還認為教育是改造心理的過程,這個過程要實現使人心趨向善良,知恥辱而無奸邪。這是最徹底、最根本的積極解決辦法,法律制裁是不可能辦到的。韓愈主張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的思想是針對反佛鬥爭而提出,實際上,韓愈還有另一番話是關於德治和法治的關係。
那是在元和十四年(819),52歲的刑部侍郎韓愈因諫迎佛骨一案被貶到潮州任刺史一職。他在《潮州請置鄉校牒》中說:「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也。」韓愈在這裡引用孔子原話的前一半來表達自己對德治、法治關係的新見解,他認為政、刑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可以用來保護民眾和保障社會安定。但是,政、刑的缺陷也很大,它不能使民眾「知恥」。
因此,國家如果要長治久安,就要開展教育,施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德治為先,政刑為輔」。如果拿韓愈「以儒德治國」思想與孔子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比較,可見前者顯然帶有政治傾向,更切合中唐社會撥亂反正的迫切需求,只可惜當時的韓愈遭到的反對呼聲異常強烈,他的政治抱負無法得以實施。但據韓愈整個從政的人生道路來看,他興辦學校,培養人才時必定推行德育,因而韓愈任職過的地方,比如江西的袁州(今宜春),廣東的潮州、陽山等地,千百年來這些地方的老百姓永久懷念著韓愈這位偉大的教育改革家。
韓愈推行「以儒德治國」,主張實施教育,向廣大老百姓灌輸封建道德觀念,再用刑罰加以控制他們的犯罪行為,以達到統治的根本目的。因此韓愈非常重視教育事業,他認為德治其實就是人治的問題,人治就需要有大批人才,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教育獲得,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為治國培養人才。
韓愈還認為要為鞏固封建統治而培養人才,他主張統治者要善待人才,指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如果統治者缺乏鑑別人才的能力,那麼人才的能力也無法得以施展。韓愈又認為治理國家必須開放民眾的輿論,並推行輿論監督,使民情上達到中央。韓愈敢于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並將其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行動中,其思想也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韓愈以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為出發點,用儒家「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其他教派。他倡導「以儒德治國」思想,其實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進而鞏固封建國家政權。從整個封建歷史政治的發展「長河」來看,「以儒德治國」的教育思想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現,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首先,韓愈提出的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以達到治國的思想主張,是在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上進行創新的,這種思想經過了孟子、荀子等歷代儒學家的不斷努力,內涵逐漸豐富;其次,「以儒德治國」思想的前提條件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否定「天命」神學,把人的思想從鬼神、天帝這些虛無的統治中解放出來,把人作為關心和研究的對象;再次,儒家認為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是人與萬物區別的標準,故而要推行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
以上的思想觀點說明了對於國家的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以及文化管理,不能依靠「天命」和「神靈」,而是要依靠人,這是「以儒德治國」的前提。為了認清「人」的本性,儒家深入研究人性,期待通過認識人性來認識人本身,認識人本身的目的,其實在於統治階級更好地對人進行管理、控制與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