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推行「以儒德治國」,主張實施教育,向百姓灌輸封建道德觀念

2020-12-13 徐烈夢歷史屋

韓愈倡導的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以達到治國的政治目的,其實就是主張以道德感化並教育人。韓愈認為人都是可以用道德去感化並教育的。他還認為教育是改造心理的過程,這個過程要實現使人心趨向善良,知恥辱而無奸邪。這是最徹底、最根本的積極解決辦法,法律制裁是不可能辦到的。韓愈主張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的思想是針對反佛鬥爭而提出,實際上,韓愈還有另一番話是關於德治和法治的關係。

那是在元和十四年(819),52歲的刑部侍郎韓愈因諫迎佛骨一案被貶到潮州任刺史一職。他在《潮州請置鄉校牒》中說:「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也。」韓愈在這裡引用孔子原話的前一半來表達自己對德治、法治關係的新見解,他認為政、刑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可以用來保護民眾和保障社會安定。但是,政、刑的缺陷也很大,它不能使民眾「知恥」。

因此,國家如果要長治久安,就要開展教育,施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德治為先,政刑為輔」。如果拿韓愈「以儒德治國」思想與孔子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比較,可見前者顯然帶有政治傾向,更切合中唐社會撥亂反正的迫切需求,只可惜當時的韓愈遭到的反對呼聲異常強烈,他的政治抱負無法得以實施。但據韓愈整個從政的人生道路來看,他興辦學校,培養人才時必定推行德育,因而韓愈任職過的地方,比如江西的袁州(今宜春),廣東的潮州、陽山等地,千百年來這些地方的老百姓永久懷念著韓愈這位偉大的教育改革家。

韓愈推行「以儒德治國」,主張實施教育,向廣大老百姓灌輸封建道德觀念,再用刑罰加以控制他們的犯罪行為,以達到統治的根本目的。因此韓愈非常重視教育事業,他認為德治其實就是人治的問題,人治就需要有大批人才,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教育獲得,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為治國培養人才。

韓愈還認為要為鞏固封建統治而培養人才,他主張統治者要善待人才,指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如果統治者缺乏鑑別人才的能力,那麼人才的能力也無法得以施展。韓愈又認為治理國家必須開放民眾的輿論,並推行輿論監督,使民情上達到中央。韓愈敢于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並將其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行動中,其思想也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韓愈以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為出發點,用儒家「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其他教派。他倡導「以儒德治國」思想,其實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進而鞏固封建國家政權。從整個封建歷史政治的發展「長河」來看,「以儒德治國」的教育思想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現,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首先,韓愈提出的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以達到治國的思想主張,是在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上進行創新的,這種思想經過了孟子、荀子等歷代儒學家的不斷努力,內涵逐漸豐富;其次,「以儒德治國」思想的前提條件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否定「天命」神學,把人的思想從鬼神、天帝這些虛無的統治中解放出來,把人作為關心和研究的對象;再次,儒家認為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是人與萬物區別的標準,故而要推行對民眾實施「儒德」教育。

以上的思想觀點說明了對於國家的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以及文化管理,不能依靠「天命」和「神靈」,而是要依靠人,這是「以儒德治國」的前提。為了認清「人」的本性,儒家深入研究人性,期待通過認識人性來認識人本身,認識人本身的目的,其實在於統治階級更好地對人進行管理、控制與統治。

相關焦點

  • 人性決定教育的作用?韓愈的想法太驚人
    還有主張主要的教育對象為中品的人。 其次,由人性而規定教育的權利;人性等級不同,教育作用不同,教育的實施只限在一定範圍內,沒有必要遍及每一個人。 人性以仁禮信義智為內容,教育要發揮人內在的善性,應以五常道德教育為主,最好的教本是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
  • 以德治國之重要(謝遐齡) - 東方網
    十六大報告在第五條基本經驗中列入「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足見以德治國之重要地位。部分人談論法治時常常忽略了法有一大塊是關於公民權利的。常常有這樣的話語――法律是剛性的,道德是柔性的。似乎法律僅僅關涉刑罰。實質上,法的本質意義是肯定性的,即關於權利的。主要從否定性方面去理解法,即把法主要看作刑罰方面,其實是陳舊的法制觀念。
  • 人民要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道德為法治創造良好人文環境。習近平同志指出:「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制度需要人來執行,好的制度是不會自動變成現實的。人們只有在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建立和強化法治信念。法治信念是對法治所蘊含的價值觀高度認同的心理機制,它能激發人們以法治觀念指導和規範行為。
  • 荀子與以德治國
    今天所刊登的《荀子的「和諧」思想》《荀子與以德治國》兩篇論文,便是學者在安澤對荀子思想進行研討的基礎上的暢所欲言。荀子的學說,尤其是他的和諧思想,對於提高我們的民族道德素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編者在很多人看來,主張「人之性惡」的荀子在治國理念上似乎應該與法家一樣,是一味「務法」而不「務德」的。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也只是為老百姓的衣食溫飽謀求福利,不會致力於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天下百姓都崇尚「為腹不為目」的生活方式,嫌棄名利,遠離聲色犬馬,如此,以正治國、天下太平無事的社會局面就會無為而成。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以正治國,從中可以解析出「無為」即中正的結論。何謂「正」?安分守己,安身立命即為「正」——即中正適度;亦即不偏離根源和根本。
  • 儒家:克己復禮,以德治國
    儒家的政治主張和他們的處世態度是一致的。儒家講道德仁義,體現在政治上是「禮治」、「仁政」。孔子最常講的是「禮」字,強調「克己復禮」,目的是想恢復周朝的「禮治」制度。「禮治」,即用「禮」作為教化百姓、統治百姓的手段,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講規矩,守秩序。
  • 師者的教育藍本,談唐朝「大儒」韓愈的教育思想
    由於人天生包含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容,教育就應把這種道德發揚開來,而儒家經典是最好的教育內容。儒家「仁義禮智信」第四,評價:韓愈一方面肯定 了教育在促進人性變化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認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變,教育只能在品味內發揮作用,這種人性論不但為封建制度的等級性做了合理的論證
  • 老刀品讀儒法之爭文章,湊得幾聯感而記之
    儒法兩家,因人性本善本惡學術觀點差異,導致政治主張不同而互相攻訐,最終被封建帝王兼收並用為王霸之術與治國馭民權謀思想。
  • 朱漢民、胡長海 | 儒、法互補與傳統中國的治理結構
    這套儒法互補治理結構及其經驗,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傳統中國君主政體的帝國政治,能夠維持龐大而又持久的文明體的發展?中國傳統國家政治經歷了三代分封的王國政治和秦漢以後的中央集權的帝國政治。儘管三代和秦漢以後的政體不同,但治國理念與實踐有相通的地方。三代實行以血緣為依據的分封制,為維持長久統治,朝廷或王國積累了霸道和王道相結合的政治經驗。一方面,三代推行霸道。
  • 關於「以德治國」答客問(上)
    郝鐵川 上海文史館館長  □ 郝鐵川  客問一:什麼是「以德治國道德首先是一種價值觀念,存在人的內心,它只有通過一定的禮節儀式才能表現出來。禮節儀式是道德觀念的實踐形式,道德觀念是禮節儀式的實踐內容,兩者缺一不可。中國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禮典:《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其中,《周禮》偏重政治制度,《儀禮》偏重禮節儀式,而《禮記》則偏重對禮的理論說明。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中華智慧之光啟迪治國與立人
    儒家的關係網絡從個體出發,同心圓逐漸向外擴展,包括個人、家庭、族群、社會、國家、人類、生命共同體(包括動植物)、宇宙。推行仁政,德主刑輔、禮法合治「近代以來,受西方觀念的影響,大家喜歡談法制、民主,這是值得肯定的,這屬於『政道』。」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梁濤告訴半月談記者,除此之外,治國理政還有另一層「治道」。
  • 承先與啟後:站在思想史轉折點的韓愈
    韓愈在日,「釋老之害,過於楊墨」,封建統治者信奉佛老導致朝綱昏亂,而寺廟經濟擴張又加重百姓負擔,儒家的治國理念和思想主導地位受到嚴重侵擾。這種情形是以儒學正宗自命的韓愈所不能容忍的,故此他終生以「排佛老」為志業。距楊墨與排佛老是不同歷史時代具有相似性質的事情,都是儒學處於危機存亡時刻的應對舉措,而孟學再次為韓愈提供了殷鑑。
  •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講話深刻揭示了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法與道德關係的理論,闡明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法律與道德同屬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本質是相同的,但產生方式、實施方式、表現形式、調整範圍和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係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度範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係和人們行為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範,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範。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
  • 元代名相耶律楚材,以佛治心以儒治國,救下140萬生靈
    耶律丞相提出「以佛治心以儒治國」的政治主張改變了元朝貴族以屠殺徵服世界的原始方式,促使元朝內部社會矛盾的激化,也正因為他的極力勸阻窩闊臺才放棄屠殺宋朝首都汴京的140萬軍民。耶律楚材是契丹人,本來是金國的官員,成吉思汗滅金攻破燕京後得獲悉耶律楚材有大學問,邊問詢治國大計。
  • 韓愈文章很多成為千年哲理名句
    意思是「我所說的『道』,不是老子說的『道』和佛家說的『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意思是博愛叫做仁,合宜於仁的行為叫做義,從仁義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概括地說,「道」就是指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
  • 《道德經》裡的「德育」思想,如此宏深廣大!
    [1]漢初、唐初的政治家們都竭力推行道家思想,並因此形成了標誌強漢的「文景之治」和標誌盛唐的「貞觀之治」,顯示了道學的超越生命 力的存在。司馬談稱讚道家「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2]說明道學涵化了儒墨名法各家的思想,這不是史學家的曲筆譽詞,而是道學家本身 的理論勇氣。儒道朝野之分十分明顯,但殊途同歸,都對中國社會道德影響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