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2020-12-27 人民網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主題為「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的第37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深刻揭示了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法與道德關係的理論,闡明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法律與道德同屬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本質是相同的,但產生方式、實施方式、表現形式、調整範圍和功能作用是不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法治,就是發揮法律規範作用,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用法律準繩規範社會行為、社會生活、國家治理。德治,就是發揮道德教化作用,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思想道德覺悟,用道德引導規範社會成員行為,調節社會關係。早在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浙江工作時就對法律與道德的關係,作出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的高度概括。古往今來,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法治也不是萬能的,治國理政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律難以規範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懲戒。由此他得出結論:「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這個結論是關於法律與道德辯證關係的深刻揭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基本原理。

德法結合,相輔相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人們對法律的認同,根本的是對其蘊含的道德價值的認同;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於思想覺悟的提升。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要發揮道德對人良知的教化作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法治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法律法規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立法與法律實踐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文明執法、公正司法本身就是對道德的捍衛。司法不公,既是對法律的褻瀆,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執法、司法如果失掉了懲惡揚善的功能,其本身就會成為罪惡的根源。守法是一種善,違法是嚴重的失德。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實施才能實現良法善治。

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對缺少道德自覺的人,對那些傷風敗俗的醜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單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已經不夠,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當下如誠信缺失、電信詐騙、假冒偽劣等問題,都應用法治手段予以懲治。

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法國思想家盧梭的經典名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律要發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這是法治國家的精神要素。道德要發揮作用,必須提升全社會的道德素養,這是以德治國的文化基礎。法治精神的核心是權利義務相統一,道德素養的基礎是愛國守法。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公民道德素養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法治進程,培育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是實現德法結合的基礎工程。

發揮領導幹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關鍵作用。善政根本上靠為政之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既應該做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也應該做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示範者。中國古代有「以吏為師」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幹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的君子之範。抓住這個關鍵少數,就抓住了德法結合的根本。

堅定自信,開闢新路

美國法哲學家博登海默認為,法治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好的治理方式。人類過去的一切發明,重在徵服自然,自從有了法治,人類開始徵服自己。法治,是全人類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共同追求,中華民族是最早發現法治價值的民族之一。

在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四大文明中,唯一未中斷發展而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文明。國家治理模式迄今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以英美法系、大陸法係為代表的法律+宗教模式,一種是以阿拉伯法系、印度法係為代表的法律與宗教合一模式,第三種則是由中華文明獨創而在東方國家得到實踐的法治+德治模式。

自商紂滅亡之後,中國的先哲即已發現「敬天」「祀神」不如「敬德」,從而完成了從宗教政治向世俗政治的轉變。此後三千年,神權從未取得過對政權和世俗的統治地位,「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德才兼備」一直是中國「賢能政治」的基本要求。德治和法治相結合一直是中國歷代政權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毋須藉助宗教,即能解決人的終極精神需求和行為選擇,這是中華文化的優勢所在。為什麼中華文明能經受住各種衝擊而堅守根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條是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中國政治文化基因。自秦統一中國後,歷代統治者都無一例外地利用法律維護中央權威,利用法治和德治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我們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誠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對歷史上德法結合的優秀傳統,我們要有充分自信,並批判性地繼承,揚棄其專制性、等級性、工具性、殘酷性,而繼承其「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注重官德」「注重家庭」「立德修身」等有益的思想和實踐,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發揚光大。我們既不能走西方法律和宗教相結合的道路,也不能走阿拉伯國家政教合一的道路,我們要走出一條新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為主體,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原則,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以突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特色。這就是法治的中國模式,就是法治的中國方案。

(作者為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摘自《求是》2017年第6期)

來源:《紅旗文摘》2017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人民要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 心得體會範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心得5篇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 【法治習語】依法治國篇: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國際國內環境越是複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 陳冀平: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時代內涵
    全文如下: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基本方略之一。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最新戰略定位,具有十分豐富的時代內涵和重大時代意義,需要從發展歷程、戰略布局和基本內涵三個方面予以把握。
  • 以德治國之重要(謝遐齡) - 東方網
    以德治國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成部分。提出治國方略是江澤民同志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貢獻。《老子》中有一句話――「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極其深刻。決不可以用兵的思路治國。
  • 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全面依法治國絕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要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通過法治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實施。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確保黨既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又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從嚴治黨。  第二,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
  • 為何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讓人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全會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係——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這是法治建設的一個核心的問題,也是一個根本問題,全會公報做了正面、系統、辯證的而且是大大方方的回答,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西方所謂憲政之間的根本區別也清楚地講了出來。
  • 羅志堅:依法治國的價值新追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作出了全面而又具體的頂層設計,繪就了依法治國的升級版宏偉藍圖。新中國成立65年、改革開放36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17年以來,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從未像現在這樣,為國人所關注和期盼,法治已然成為我國政治新常態的主要標誌。
  • 良法善治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堅持建設中國特色...
    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個方面的要求,強調「要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2019年9月24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完善法律規範、法治實施、法治監督、法治保障和黨內法規體系,汲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華,吸收借鑑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堅決抵制西方錯誤思潮錯誤觀點影響,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 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法治國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價值支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價值自覺與價值自信,也是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依法治國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  首先,國家富強、民主、文明與和諧是依法治國的首要價值理想。
  • 提出「以德治國」的理念
    提出「以德治國   2000年6月,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
  • 心得體會範文:全面依法治國感悟5篇
    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雜誌發表習的重要文章《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文章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
  • 高層之聲|習近平同志《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出版發行(附主要篇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習近平同志圍繞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
  •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作者: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原所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保證人民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第二,以公平正義為崇高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人民的期盼。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
    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文章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 中新社|「十一個堅持」,習近平為全面依法治國標定航向
    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法學專家分析,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從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到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到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再到此次會議全面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進一步健全了執政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標定全面依法治國的行進航向。
  • 羅國傑教授去世 曾提出「以德治國」
    羅國傑是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人,他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德性倫理學體系,曾提出「以德治國」。  2000年,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2004年,羅國傑推出專著《以德治國論》,「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學術關懷,不可能一下子推出這樣的專著。」羅國傑的學生葛晨虹指出,羅國傑很早就研究道德對社會的關係,並提出以德治國。
  • 【時政熱點】民法典與依法治國
    25.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 「這一論斷抓住了黨和法關係的要害」 ——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個就是「要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這一論斷抓住了黨和法關係的要害。」  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為什麼如此重要?一起學習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
  • 全面依法治國的這份成績單,掂掂它有多重
    「十三五」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法治中國建設謀新篇、開新局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推向新的歷史高度,為全面依法治國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顧過去不平凡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這些成就,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