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文章很多成為千年哲理名句
韓愈「道濟天下之溺」的儒教傑作
□劉 鐵
韓愈是唐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在唐代儒學衰微將「溺」而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開啟了宋明理學之先聲。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質就是復興儒家思想。韓愈繼承了以「仁、義、禮、智、信」(後人稱為「五常」)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並把其發展為「道統」學說。《原道》就是韓愈論述其思想的代表作。
韓愈明確提出儒家有一個始終一貫的有異於佛家、道家的儒者之「道」。這個儒者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他在《原道》中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意思是「我所說的『道』,不是老子說的『道』和佛家說的『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意思是博愛叫做仁,合宜於仁的行為叫做義,從仁義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概括地說,「道」就是指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他認為,千百年來,傳承儒家此道者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這個傳承系列類似於佛教所說的「法統」。儒者之「道」的傳授譜系也就是朱子後來所說的"道統"。孟子之後不傳而「溺」,韓愈自認有接續道統之義、勇擔濟世之責,「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與孟尚書書》)。「道統」一詞雖是由宋代大儒朱熹首先提出的,但「道統說」的創造人卻並非朱子,而是千百年來眾所公認的唐代儒學家韓愈。「道統」觀念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孔子以來的一貫思想。儒家學者在思考儒學與佛、道兩家關係時,認為「道統」起著明確自我歸屬的作用。在儒學之內,它劃分學派界限;在儒學之外,它區分儒、釋、道三家。可以說,「道統說」是儒學發展的內動力。
韓愈的《原道》,是一篇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戰鬥檄文。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傑作。
韓愈在《原道》中歷數了自孔孟之後「天下之溺」的成因、現象與危害,他指出:「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意思是「自從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後,秦始皇焚燒詩書,黃老學說盛行於漢代,佛教盛行於晉、魏、梁、隋之間。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污衊反對的學派。唉!後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又該向誰去請教呢?」
韓愈在《原道》中最後說:「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享……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意思是儒家的思想即孔孟之道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因此,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態。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實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那麼,怎麼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民房。闡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導人民,使鰥夫、寡婦、孤兒、老人、殘廢人、病人都能生活,這樣做也就差不多了。韓愈在這裡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高舉起傳承和弘揚儒家思想的道德大旗。
韓愈又是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不亞於「萬世師表」孔子。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師說》、《進學解》等激勵時人和後世的教育專著。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後學。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把有才能人比作千裡馬,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韓愈每到一個地方,都十分重視發展當地的教育文化事業,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韓愈還提出了「性三品」、「情三品」等哲學觀點,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他說:「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原性》)。性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品質,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於其餘四者;下品之性反於仁而違背其餘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餘四者也雜而不純。「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情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強調上品與下品之間不可移,同時認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過後天的道德修養與「先王之教」,「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以此反對佛教的滅情以見性之說。
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韓愈的思想中有一定的唯心主義成分,但也不乏唯物主義的成分,特別是他指出了文化生成的內因——「不平則鳴」、文明生成的原理——「不惑則明」和文明傳承的法則——「不嫉則盛」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點。所以說韓愈的哲學思想非常豐富,說韓愈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一點也不為過。
韓愈的文章中有很多語句因思想性很強而成為千年傳承的哲理名句,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答李翊書》)中的「不平則鳴」、《進學解》中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以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都已傳為流行的成語或警句,成為人們的勵志名言。
綜上所述,韓愈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韓愈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孟之後的又一位聖人級人物,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韓愈思想博大精深、光照千秋。我們作為韓愈的故鄉人,一定要高舉韓愈這面思想旗幟,唱響韓愈這張歷史人文名片,把韓愈故裡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