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為什麼被譽為文章巨公?
在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中,詩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唐朝大放異彩。從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一直到907年朱溫滅唐,在這將近300年的時間內,詩歌經歷了萌芽、發展、巔峰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
如果將唐朝比喻成孕育詩歌的搖籃,那麼詩人就是培育詩歌的沃土。詩歌在唐朝的藝術成就,之所以達到了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高度,其實與自上而下的詩歌推崇,以及唐朝時期的文學積澱有很大關係。
從統治者到平民百姓、從官商富賈到遷客騷人,都十分喜歡詩歌這種既凝鍊,又富有深意的文學作品。因此在唐朝就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詩歌創作風潮。唐朝時期的文官是詩歌文學的主要推動者,這其中就有被人尊稱為「唐宋八大家」的韓愈。
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從《師說》,這篇經典的「勸學」文章才開始了解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作為中唐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不僅為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無法估量的文學瑰寶。
詩詞歌賦集一身的韓愈與唐詩發展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被後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不僅精通詩、賦、說等文學體裁,同時在論、傳、記、頌、贊、書、序等領域,也都有非常卓越的成就和貢獻。
韓愈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其詩文在唐朝和宋朝時期的影響力,都足以鑑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為了彰顯韓愈在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時人將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
後人在精心研讀他的作品之後,不僅由衷的生出了崇敬之意,同時還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的詩文能與唐朝文人領袖,以及宋朝大文學家齊名,這足以證明他的詩文成就,在唐宋時期具有獨樹一幟的精妙之處。
他提出的「以文為詩」、「文道合一」、「文從字順」等文學理念和思想,不僅對後世文學創作有非常重要指導意義。即使是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佔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韓愈一生所撰寫的作品非常多,現存世詩文高達700餘篇,其中散文就將近400篇。《全唐詩》中編其詩十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又補詩12首。這不僅證明韓愈是一位十分「高產」的文學家,同時也鑑證了韓愈「文思泉湧」的高超文學水平。
命運多舛鑄就了博學多才的「詩文」人生
1.命運多舛的「文章巨公」
公元768年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出生於當時的河南河陽。雖然他的祖輩都曾入朝為官,但在韓愈三歲時其父便撒手人寰,雖然幸得兄長韓會撫養,但卻禍不單行其兄因受牽連,在貶韶州刺史的路上不幸病逝。
當時的韓愈還未滿十歲便成了孤兒,這一時期韓愈在困苦與顛沛中艱難度日。自感身世飄零如浮萍的韓愈,在幼年時期便勵志刻苦讀書。但天不假人從公元787年至789年,韓愈參加三次科舉考試均未及第。
直到公元792年第四次科舉考試,二十歲的韓愈才登進士第。但在接下來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再次失敗。坎坷的科舉之路讓韓愈倍感灰心,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信心。在這段時期他的詩文在長安得到傳頌。
如果用精煉的文字去總結韓愈的一生,那麼「多次科考失敗,兩入幕府,三入國子監,屢次被貶謫」,其實就是韓愈人生最好的詮釋。幼年喪父、壯年科舉失利、為官後數遭貶謫,這些不幸的經歷對韓愈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同時也令其詩文創作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
2.韓愈詩歌中訴說的命運與前途
尤其是貶謫時期的詩文風格,更是讓讀者有感同身受的英雄遲暮之感。《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中,不僅含有英雄末路的悲涼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了既有離愁也有別緒的複雜心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首詩是韓愈「七絕」中的經典之作,不僅寫出來遭貶謫的悽涼心境,同時也表現出了對前途渺茫的擔憂。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韓愈因為「論事」不當,被統治者貶謫到潮州,「夕」既指時間已經到了傍晚,同時也暗喻韓愈的政治前途已經到了末路。「路八千」指的是潮州離長安的路途特別遙遠,也寫出了韓愈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的境遇。
韓愈一生「用世之心」特別迫切,他特別希望自己能夠在入仕為官,同時也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報效國家。但由於他為人是非觀念極強,再加上性格過於剛直,所以在為官之後屢遭排擠,並一次次陷入政治旋渦之中。
筆者認為韓愈的這種性格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其實正是大多數文人的共性。從古至今文人都具有清高自傲的品性,所以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不僅缺少了靈活的變通思想,同時也很容易因為文人氣質而陷入困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詩人被貶潮州將要離開長安,雖然人走了但心還在惦念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願意以自己衰老的身軀,再為國家盡一份綿薄之力,但是他這種想法已為時已晚。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詩人離開長安逐漸遠離家鄉,這種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悲愁突然湧上心頭,「雪擁藍關」是對詩人出關時的天氣情況的描寫,但實際上也在暗喻長安內政治環境十分惡劣。
「馬不前」的字面意思有馬蹄無法前進,但卻突顯了前路艱難、人生之路更難的悲痛之感。「家何在」其實是已經無家可歸了反襯,詩人在仕途上屢遭打擊,但依然日盼有轉機之時,這其實也是文人的一種幻想罷了。
雖然《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從表面上看是對景色的描寫。但其背後的重要意義卻是,英雄遲暮、無路可性的悲哀之情。這其實也是韓愈詩文創作中的一大特色,以詠物來暗喻怨憤、鬱悶之情。
韓愈「寓詩於教」的教育理念
在韓愈眾多的人生經歷中,「三進國子監」是其人生中比較順意之時。也正是在這個階段,韓愈將自己的文學理念和教育觀念融為一體。他一改中國古代「恥為人師」之風,不僅大量招收弟子親授學業,同時,還留下了很多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勸學詩歌。
筆者認為其中能夠深刻體現韓愈,「勸學」思想的就是《勸學詩》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雖然這首詩看起來文字相對來說比較直白,但是在短短的二十個字之中,這充分體現出了「多讀書,明道理」,以及「學以致用,重在實踐」的教育相思。
他在《勸學》詩中重點強調,讀書最怕的就是不夠多,多讀書之後還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將理論結合實踐,讀書的真正意義才會體現出來。實際上韓愈「寓詩於教」的教育理念,不僅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
同時,還將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教學理論,從理論層面不斷發展到了現實生活。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書》中曾言:「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
《報嚴厚與書》關於韓愈「寓詩於教」的記載:「僕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不為人師」。
在唐朝時期人們都以「好為人師」而羞恥,但韓愈卻希望人們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只有這樣才對人生發展具有更好的輔助作用。
韓愈詩文主張和成就影響
韓愈在詩歌和文章創作上,一直都主張「以文為詩」的觀點。這其實也是韓愈詩歌創作的主要特點之一。他要求在創作詩歌的時候,一定要「力求新奇,且多議論」。 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詩歌自身的價值,
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杜牧,曾把韓愈的詩文和杜甫的詩歌並稱為「杜詩韓筆」。相信大家都知道杜甫在唐朝詩壇中的重要地位。韓愈的詩文之所以能和杜甫相媲美,其實也與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他自身的文學素養有很大關係。
韓愈的文學成就在中唐時期可堪「大才」,雖然他的主要成就是文章。但是他的詩作品也非常有特色,作為唐朝時期的一代詩文大家,他的文學作品不僅對後代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廣為流傳至東南亞國家。
韓愈的詩文以「務去陳言」、「氣盛言宜」作為理論基礎,在有唐一代都被時人甚為推崇。
尤其是他寫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更是被後人奉為經典製作。
筆者認為他提出的「文道合一」,以及「文從字順」 等文學創作觀點,對中唐、晚唐甚至宋代,都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就曾稱韓愈為「文起八代之衰」,這足以證明韓愈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結 語
筆者認為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對其主觀思想以及對現實的看法,都有永遠無法抹去的影響。縱觀「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一生,「多次科考失敗,兩入幕府,三入國子監,屢次被貶謫」,就可以基本了解韓愈詩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意境和文學風格。
韓愈雖然一生坎坷,但也為其詩文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尤其是在面對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階段,他的詩歌和文章雖然微風都出現了一定改變,但是這並沒有影響韓愈文學作品的基本思想。
雖然他為人耿直在政治上屢遭貶謫,但在詩文創作中卻能夠以細膩的筆觸和委婉的感情,去抒發個人懷才不遇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不僅體現出了唐朝文人的風骨,同時也為後續朝代的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以文為詩」的創作範例。
【參考文獻】
1.張仲良《韓愈詩,押韻之文耳》
2.陳永正《韓愈詩對嶺南詩派的影響》
3.謝思煒 《試論韓愈詩歌的「造語」》
4.黃海蓉《韓愈詩歌「時」之美學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