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被貶之後再入朝堂,又靠文學才華書寫道德文章!

2020-12-13 大鵬談影視

元和十五年(820), 韓愈被召人朝,擔任國子祭酒,後來轉任兵部侍郎。適連鎮州士兵殺死了田弘正,擁立王廷湊為節度使,朝廷詔令韓愈前往鎮州安撫。韓愈到達後,召集軍民,曉以大義。他言辭懇切,王廷湊畏懼而敬重他。後來, 韓愈改任吏部侍郎,又改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他因為沒有參謁御史臺的官員,被御史中丞李紳所彈劾。韓愈不服援引赦文,聲稱御史大夫可以不參揭御史臺的官員。李紳和韓愈氣量都很褊狹,因此兩人爭論不休,彼此都不服氣。皇帝為平息此事,就讓李紳出京擔任他職,韓愈也被免去京兆尹。李紳赴任前向皇帝辭別,又流著淚向皇帝訴說。

長慶四年(824) 十二月,韓愈去世,終年五十七歲,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為文。韓愈性情通達,和人交往,無論別人榮辱沉浮,他都視之如。他幼時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當時兩人還沒有名氣,韓愈卻不避寒善,向公卿大臣稱讚和舉薦他們,最終張籍考中了進士,仕途顯達起來。

後來不管他身份地位如何,和他們談詩論文,談話宴飲,仍然和以前一樣。 然而他對待 那些權勢燻天的顯貴們,卻不屑一顧,就如同對待奴僕一樣。他為官期間,獎掖後進,將很多有才之士延請到家中款待,即使自己沒有早飯吃,也和顏悅色,亳不介意。他總是將振興名教、弘獎仁義當做自己的職責。他又盡心幫助窮困的親族朋友,由他資助出嫁的親朋好友的孤女多達十人。

韓愈認為自從魏晉以來,作文章的人大多狗泥於形式,而經造的要旨,司馬遷,楊雄的風格,都早已勢微了。因此韓愈寫文章,一反近世的體例,形成獨創家的氣象和風格。 後輩學者們都爭相效祛。當時寫這種文章的人很多,但沒有人超過他,因此被世人稱為「韓文」。然而他自恃才學,常常會有些違背孔孟的主張。

例如南方人安言柳宗元死後,成為了羅施神,韓愈就撰寫碑文,證實此事。韓愈就寫了《諱辨》一文,鼓勵李他去考試;他又寫了《毛穎傳》,極盡譏諷嘲弄之能事,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這些都是他寫文章的瑕疵。當時人們說韓愈有治史之才,等到他撰寫實錄,卻繁簡取捨不當,受到人們的非議。穆宗和文宗曾經召集史臣進行增改,當時韓愈的女婿李漢、蔣系位居高官,史官們怕得罪他們,都很為難。

相關焦點

  • 韓愈為什麼被譽為文章巨公?
    韓愈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其詩文在唐朝和宋朝時期的影響力,都足以鑑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為了彰顯韓愈在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時人將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後人在精心研讀他的作品之後,不僅由衷的生出了崇敬之意,同時還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文起八代之衰,唐代文壇大神韓愈
    韓愈十二歲的時候,他哥哥被貶到廣東,沒過多久就去世了。細數一下韓愈的童年經歷,喪母、喪父、喪兄,人生的痛苦他過早地都經歷了。逆境可以打垮人,也可以激勵人,韓愈屬於被激勵的那種。顛沛流離的生活激發了韓愈拼搏的勇氣,他學習刻苦,每天摘錄很多經典字句反覆體會。
  • 韓愈為何被後世人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有著無數的著名文學家,如屈原、司馬遷、李白、韓愈、關漢卿、曹雪芹、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他們的作品對後世頗有影響,如韓愈所著的《進學解》,一篇中的"業精於勤"、"貪多務得"、"同工異曲"、"投閒置散"等詞,都已傳為流行的成語,被後入所借用。
  • 韓愈被稱百代文宗卻一心入仕 主張「以文為詩」
    韓愈本是個極不擅長考試的人,他進士考了四次,博學宏詞科又考了四次,從19歲一直考到了35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老復讀生。倘若了解韓愈的生平,又有哪個家長願意將子女金榜題名的願望許在這裡呢?但韓愈落第這麼多次,不能怪他的才華不夠,要知道唐朝科舉的錄取率是極低的,全國一年錄取的進士非常少。
  • 韓愈:從苦孩子到大佬的逆襲
    韓愈年方三歲,父親去世。其實父親的年紀也不小了。因為韓愈哥哥韓會的兒子,也就是「十二郎」,已經同韓愈差不多大了。之後,韓愈便由兄長韓會和嫂嫂鄭氏撫養。和侄兒「十二郎」名為叔侄,卻情同兄弟。韓愈八歲時,韓會因受到元載案件牽扯,被貶為韶州刺史。一大家子舟車勞頓地來到廣東。兩年後,兄長韓會不幸病逝。而廣東這個地方,也與韓愈的人生正式結下了不解之緣。
  • 韓愈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新的文學世界
    韓愈,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他出生於河南河陽,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或「昌黎先生」,他是個極其優秀的文學才人,為我國的文學詩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 為你讀詩:《晚春》個性韓愈的幽默而深刻的詠春小詩
    年幼的韓愈讀書,從來不需要別人提醒,不需要別人監督,也不需要別人的讚美與肯定。他自覺自律,一直很刻苦。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用來評價年幼的韓愈,那也是極恰當的。這個刻苦的苦孩子,也很堅強。參加考取進士科考試,連考三次,失敗,第四次才考取;參加吏部的考試,連考三次也是失敗。但這些失敗,都打不倒韓愈。在韓愈終於完成從屌絲到高官的逆襲之後,韓愈一生中多次被貶謫。
  • 韓愈的《晚春》,有人說是貶柳絮的,有人說是贊柳絮的,你怎麼看
    有人說這是貶柳絮的。又沒有什麼才思,只顧湊熱鬧。有人說這是讚揚柳絮的,這熱鬧也要它來湊啊,重在摻合,而且它還在拼命的摻和。初衣有自己的解釋。這首詩不是詠柳絮的,是寫晚春的。也就是,晚春的景色是這首詩的主題。我們用這樣一個看眼來看待春天,那麼不管是百般紅紫鬥芳菲,乃至鬥得花色凋零,還是柳絮飛舞,都是晚春重要的景色。所以說這首詩有著和諧之美。
  •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懷瑾若瑜,桃李芬芳
    韓愈一生文學創作無數,曾書寫《師說》、《進學解》等著名文章,曾為人師,深受學生愛戴。終年56歲,過世之後被追封為昌黎公。韓愈自幼就愛好讀書,學習努力勤奮,刻苦鑽研了許多詩書,培養了自身的良好的文學素養。韓愈在學習時經常發現、汲取他人的長處,但是他在創作文章時,卻從不「借鑑」他人。
  • 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韓愈的經歷和2篇文章1個成語有關
    千載難逢:這個成語和韓愈有關,貶官升官曲折過程涉及佛骨和泰山韓愈的兩篇文章,一篇讓他被貶為潮州刺史,一篇讓他高升吏部侍郎。時任刑部侍郎韓愈,敢冒皇帝之逆鱗,向唐玄宗上書了一篇名為《諫迎佛骨表》的諫文,在文章中以非常激烈的言辭,反對唐憲宗興師動眾地迎接佛骨進宮,這篇文章中還說到,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有很多信奉佛教的帝王,但是他們在位的時間都不長,而且雖然他們求佛保佑,卻都有很悲慘的下場。並且韓愈在文章中提議,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因為皇帝供奉佛骨而被誤導。
  • 韓愈:高考一兩次失意算什麼,我曾經六次落榜
    所以從第二年起,吏部官府又成了他的戰場。幸虧韓愈不是統領千軍的將帥,不然以他那幾年的黴運,恐怕整個國家都要被他輸光了。是的,從公元792年起,他又三次應博學宏辭科考試,又是三連敗的結局。在這期間,他也曾用過投詩獻賦這個方法,據說他給當朝宰相上過三封書信,結果呢,都如泥牛入海,沒有一點回音。
  • 韓愈文章很多成為千年哲理名句
    韓愈文章很多成為千年哲理名句韓愈「道濟天下之溺」的儒教傑作□劉 鐵孟子之後不傳而「溺」,韓愈自認有接續道統之義、勇擔濟世之責,「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與孟尚書書》)。「道統」一詞雖是由宋代大儒朱熹首先提出的,但「道統說」的創造人卻並非朱子,而是千百年來眾所公認的唐代儒學家韓愈。「道統」觀念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孔子以來的一貫思想。儒家學者在思考儒學與佛、道兩家關係時,認為「道統」起著明確自我歸屬的作用。
  • 韓愈在倒春寒裡寫的這場春雪,描寫的紛紛揚揚,手法高明構思精巧
    韓愈是中唐時期的一代文學大師,可能現在很多人一提起他,只會想到他是一位文學大師,很少人會想到他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作為「唐宋八大家」裡,資格最老,最具才華的韓愈,他無論是在文學上的成就,還是品格,那都是絕對的一流,後世的蘇軾給予過他很高的評價,在他的文章《潮州韓文公廟碑》裡,有這樣的評價
  • 韓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今天我們來講講韓愈和他的散文。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
  • 《師說》背後:究竟是什麼人不尊師道促使韓愈寫下這篇文章?
    這是韓愈基於現實所見所聞而發出的感慨,並由此寫下那篇著名的《師說》。簡單解釋一下「師道」,《師說》中的「師」是指知識的傳播者與人格的塑造者,並且還要兼顧道德修養與人格魅力,所謂以「傳道、授業、解惑者」;所謂「道」,指的是儒家之道,並包含一套相對完成的邏輯體系,這與韓愈在「古文運動」時所倡導的「道」如出一轍。
  • 韓愈:不虛南謫八千裡,贏得江山都姓韓
    憲宗看後,龍顏大怒,要將他處以極刑,後經裴度等人多方求情,最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 宋朝有一位詩人徐鈞,他曾為韓愈寫了一首詩,很好地評價韓愈這個人和這件事:「排斥異端尊孔孟,推原人性勝荀楊。平生膽氣尤奇偉,何止文章日月光。」
  • 閱讀鑑賞讀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與唐朝柳宗元,宋朝歐陽修,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有百代文宗之名。他的《師說》,《進學解》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現代中國凡讀過中學的人必定都讀過韓愈的文章。今天試鑑賞一首韓愈的七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左遷,是被貶官的代稱。古代以「右」為尊,那麼離右越遠就表示地位越低,即向左遷移。於是左遷就成了被貶官的意思了。
  • 蘇軾仕途多舛:被一貶再貶直到貶到海南島
    蘇軾仕途多舛:被一貶再貶直到貶到海南島 2014-06-18 19:42:23來源:羊城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蘇軾在文學上春風得意,
  • 從《進學解》中了解悲催的韓愈
    韓愈的《進學解》假託先生「進學」(即勸學之意,勉勵學生刻苦學習,求取進步),學生質問,先生再予解答,所以名為《進學解》。文章表面寫勸學,實為自抒憤懣,故而傳誦不絕。韓愈為何憤懣不平?且看文章第一段: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畯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 韓愈先生的《進學解》為何經典?
    這句名言,我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句話正是出自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進學解》。寫這篇《進學解》時,韓愈在朝廷擔任國子博士,主要負責在當時的最高學府裡教學。韓愈先生寫這篇文章是為了鼓勵學生們認真學習,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同時,學生們在課堂上向他提問,他再進行解釋,所以命名為「進學解」。不過,此文也用以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為自己的遭遇鳴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