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五年(820), 韓愈被召人朝,擔任國子祭酒,後來轉任兵部侍郎。適連鎮州士兵殺死了田弘正,擁立王廷湊為節度使,朝廷詔令韓愈前往鎮州安撫。韓愈到達後,召集軍民,曉以大義。他言辭懇切,王廷湊畏懼而敬重他。後來, 韓愈改任吏部侍郎,又改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他因為沒有參謁御史臺的官員,被御史中丞李紳所彈劾。韓愈不服援引赦文,聲稱御史大夫可以不參揭御史臺的官員。李紳和韓愈氣量都很褊狹,因此兩人爭論不休,彼此都不服氣。皇帝為平息此事,就讓李紳出京擔任他職,韓愈也被免去京兆尹。李紳赴任前向皇帝辭別,又流著淚向皇帝訴說。
長慶四年(824) 十二月,韓愈去世,終年五十七歲,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為文。韓愈性情通達,和人交往,無論別人榮辱沉浮,他都視之如。他幼時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當時兩人還沒有名氣,韓愈卻不避寒善,向公卿大臣稱讚和舉薦他們,最終張籍考中了進士,仕途顯達起來。
後來不管他身份地位如何,和他們談詩論文,談話宴飲,仍然和以前一樣。 然而他對待 那些權勢燻天的顯貴們,卻不屑一顧,就如同對待奴僕一樣。他為官期間,獎掖後進,將很多有才之士延請到家中款待,即使自己沒有早飯吃,也和顏悅色,亳不介意。他總是將振興名教、弘獎仁義當做自己的職責。他又盡心幫助窮困的親族朋友,由他資助出嫁的親朋好友的孤女多達十人。
韓愈認為自從魏晉以來,作文章的人大多狗泥於形式,而經造的要旨,司馬遷,楊雄的風格,都早已勢微了。因此韓愈寫文章,一反近世的體例,形成獨創家的氣象和風格。 後輩學者們都爭相效祛。當時寫這種文章的人很多,但沒有人超過他,因此被世人稱為「韓文」。然而他自恃才學,常常會有些違背孔孟的主張。
例如南方人安言柳宗元死後,成為了羅施神,韓愈就撰寫碑文,證實此事。韓愈就寫了《諱辨》一文,鼓勵李他去考試;他又寫了《毛穎傳》,極盡譏諷嘲弄之能事,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這些都是他寫文章的瑕疵。當時人們說韓愈有治史之才,等到他撰寫實錄,卻繁簡取捨不當,受到人們的非議。穆宗和文宗曾經召集史臣進行增改,當時韓愈的女婿李漢、蔣系位居高官,史官們怕得罪他們,都很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