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這句名言,我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句話正是出自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進學解》。寫這篇《進學解》時,韓愈在朝廷擔任國子博士,主要負責在當時的最高學府裡教學。韓愈先生寫這篇文章是為了鼓勵學生們認真學習,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同時,學生們在課堂上向他提問,他再進行解釋,所以命名為「進學解」。
不過,此文也用以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為自己的遭遇鳴不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韓愈從幼時便開始了他的坎坷生活,直到後來,那個從小撫養他長大的哥哥韓會和兄嫂相繼離世,他經歷了最難受的時刻。雖然他後來通過科舉考試中了進士,但上天似乎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具備做官資格的他卻沒有通過吏部的考試,由此,他回到原點。
後來,他又重返京城長安,去尋求謀生之路。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董晉—當時被委任為宰相,由於董晉與韓愈叔父曾經是同事,董晉就邀請韓愈入幕府。唐朝的做官途徑中就有進入幕府這一條。因此不久之後,韓愈有了一個九品的校書郎的官職,終於,韓愈在29歲實現了他的做官夢。但是做官的經歷卻和他的童年經歷一般坎坷。當時的社會動蕩,局勢易變,社會上暴露了諸多弊端,韓愈對這個社會不滿,不禁感慨生不逢時。
這篇《進學解》通過學生之口,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從事文章寫作的努力與成就,從側面襯託了遭遇的不平,字裡行間表現了對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文中第一段,鼓勵學生們上進。那第一段中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意思就是:「學業的精進由於勤奮,而荒廢則是由於遊蕩玩樂;品德品行的養成是由於思考,而敗壞是由於因循隨性」。這句話是他教學、修德的經驗總結。
第二段是學生們對韓愈先生的提問。學生們問他:「先生的『業』和『行』都有所成就,卻遭遇坎坷,那麼先生業精行成又有何用?」當時韓愈擔任的國子博士是被視為閒官的,即不能表現他的政治才能。韓愈早衰,35歲時就掉了很多牙齒、白了很多頭髮,加上他仕途失意,讓他心中憤慨,學生的這段話正是他的「不平之鳴」。
下文中「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主要意思是:用心沉浸在書本裡,仔細品味文章的精華,以上所提到的每本經典都有其特點。
比如:周朝誥書與殷朝的《盤》晦澀難懂、《春秋》語言嚴謹、《左傳》文辭誇張、《易經》變法奇妙、《詩經》端正華美、《莊子》、《離騷》,太史公的記錄;楊雄和司馬相如的創作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大段體現了韓愈先生什麼態度呢?這一段表現出了他對前人文學藝術特點兼收並蓄的態度。
最後一段,是韓愈先生回答學生們的問題。說自己「學雖勤而不繇其統」,以反語為自己鳴不平。他看到歷史上總是「賢者少」,他仍堅持操守,不忘初心,不與世同流合汙。
《進學解》表現了韓愈懷才不遇的苦悶,批判了社會上一些現象的雜亂,代表了古時有鴻鵠之志的知識分子的立場,很典型,說出了大家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