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先生的《進學解》為何經典?

2021-01-08 與你共賞文化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這句名言,我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句話正是出自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進學解》。寫這篇《進學解》時,韓愈在朝廷擔任國子博士,主要負責在當時的最高學府裡教學。韓愈先生寫這篇文章是為了鼓勵學生們認真學習,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同時,學生們在課堂上向他提問,他再進行解釋,所以命名為「進學解」。

不過,此文也用以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為自己的遭遇鳴不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韓愈從幼時便開始了他的坎坷生活,直到後來,那個從小撫養他長大的哥哥韓會和兄嫂相繼離世,他經歷了最難受的時刻。雖然他後來通過科舉考試中了進士,但上天似乎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具備做官資格的他卻沒有通過吏部的考試,由此,他回到原點。

後來,他又重返京城長安,去尋求謀生之路。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董晉—當時被委任為宰相,由於董晉與韓愈叔父曾經是同事,董晉就邀請韓愈入幕府。唐朝的做官途徑中就有進入幕府這一條。因此不久之後,韓愈有了一個九品的校書郎的官職,終於,韓愈在29歲實現了他的做官夢。但是做官的經歷卻和他的童年經歷一般坎坷。當時的社會動蕩,局勢易變,社會上暴露了諸多弊端,韓愈對這個社會不滿,不禁感慨生不逢時。

這篇《進學解》通過學生之口,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從事文章寫作的努力與成就,從側面襯託了遭遇的不平,字裡行間表現了對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文中第一段,鼓勵學生們上進。那第一段中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意思就是:「學業的精進由於勤奮,而荒廢則是由於遊蕩玩樂;品德品行的養成是由於思考,而敗壞是由於因循隨性」。這句話是他教學、修德的經驗總結。

第二段是學生們對韓愈先生的提問。學生們問他:「先生的『業』和『行』都有所成就,卻遭遇坎坷,那麼先生業精行成又有何用?」當時韓愈擔任的國子博士是被視為閒官的,即不能表現他的政治才能。韓愈早衰,35歲時就掉了很多牙齒、白了很多頭髮,加上他仕途失意,讓他心中憤慨,學生的這段話正是他的「不平之鳴」。

下文中「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主要意思是:用心沉浸在書本裡,仔細品味文章的精華,以上所提到的每本經典都有其特點。

比如:周朝誥書與殷朝的《盤》晦澀難懂、《春秋》語言嚴謹、《左傳》文辭誇張、《易經》變法奇妙、《詩經》端正華美、《莊子》、《離騷》,太史公的記錄;楊雄和司馬相如的創作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大段體現了韓愈先生什麼態度呢?這一段表現出了他對前人文學藝術特點兼收並蓄的態度。

最後一段,是韓愈先生回答學生們的問題。說自己「學雖勤而不繇其統」,以反語為自己鳴不平。他看到歷史上總是「賢者少」,他仍堅持操守,不忘初心,不與世同流合汙。

《進學解》表現了韓愈懷才不遇的苦悶,批判了社會上一些現象的雜亂,代表了古時有鴻鵠之志的知識分子的立場,很典型,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相關焦點

  • 從《進學解》中了解悲催的韓愈
    韓愈的《進學解》假託先生「進學」(即勸學之意,勉勵學生刻苦學習,求取進步),學生質問,先生再予解答,所以名為《進學解》。文章表面寫勸學,實為自抒憤懣,故而傳誦不絕。韓愈為何憤懣不平?這裡的國子先生就是韓愈自己,第一段寫的是他對學生的教誨,在韓愈看來,毒舌人必須要在「業」(讀書、作文)和「行」(為人行事)兩方面刻苦修煉,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緊要之處。第一段說學生們身處於很好的時代,有聖主賢君,有完備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只要學問、技藝稍有小成,就大有用武之地。至於官吏的「不明」「不公」,那都是不存在的事情!這就很有意思了,說這話的韓愈不是很有才嗎?
  • 鮮于樞草書《韓愈進學解》卷的藝術特色及創作時間判定
    元鮮于樞草書《韓愈進學解》卷,紙本,寫韓愈《進學解》全文一篇,兼行帶草,偶見楷體,共計一百零九行,七百零四字,每行二至十字不等。無年款。此卷並無鮮于樞題款,唯卷末鈐『漁陽』(朱文)、『鮮于伯機父』(白文)、『虎林隱吏』(朱文)印章三枚。
  • 班惟志《跋韓愈進學解》行書欣賞
    班惟志《跋鮮于樞草書韓愈進學解》,行書,北京首都博物館藏。 班惟志(約西元1330年前後在世),字彥功(一作「彥恭」),號恕齋,大樑(今河南開封市)人;或以為松江(今上海松江縣)人,寓居杭州。班惟志博學多能,兼擅書法,其詞曲,亦負盛名。
  • 韓愈《進學解》向學生訓話發牢騷之作,經典名句在此中
    韓愈是唐朝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在他眾多作品中。
  • 韓愈為何被後世人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有著無數的著名文學家,如屈原、司馬遷、李白、韓愈、關漢卿、曹雪芹、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他們的作品對後世頗有影響,如韓愈所著的《進學解》,一篇中的"業精於勤"、"貪多務得"、"同工異曲"、"投閒置散"等詞,都已傳為流行的成語,被後入所借用。
  • 韓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今天我們來講講韓愈和他的散文。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愈是古文大家,擅寫各種文體,最長論說文。其中有指陳時弊,為民請命的《論天旱人飢狀》等,有集中表達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的《原道》等,有探討寫作指導思想和方法問題的贈序和書信,如《答李翊書》等。而思想性藝術性結合得較好,現狀的雜文,為歷代人民所稱道的,則是他的諷刺社會黑暗如:《雜說》、《進學解》、《原毀》《師說》、《獲麟解》等。
  • 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
    因為孤苦,韓愈從小便刻苦向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他7歲言出成文,13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19歲至京師長安。然而,3次參加科考失利,直至24歲時終登進士第。「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千古名句出自韓愈的《進學解》,意為學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毀敗。
  • 「文章巨公」韓愈十大經典名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言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昌黎先生集》傳世。一、多才自勞苦,無有隻因循。語出唐·韓愈《酬裴功曹》。語出唐·韓愈《答李翊書》。務:一定,務必。一定要把文章中那些不切合實際的陳詞濫調去除。三、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語出唐·韓愈《送張道大序》。對於木工大匠來說,在他們眼裡就沒有無用處的木料,因為不管木料的長短都有他們的用處。
  • 《舊唐書·韓愈傳》詳解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韓愈三歲的時候成了孤兒,被同族的堂兄撫養長大。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學習儒家經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還需要獎勵來督促。在考進士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間投送,曾擔任過宰相的鄭餘慶很欣賞他,積極地稱讚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
  • 韓愈經典作品盤點
    韓愈經典作品盤點韓愈是唐代散文學兼詩人,推崇陳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韓孟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或反映時事,或寫中下層文士的政治失意和個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山石》「以文為詩」的特點詩題為「山石」,但並非詠山石,而是一篇詩體的山水遊記。
  • 【國學】韓愈創造了331個成語,比韓信蘇軾的總和還要多
    賈島推敲遇韓愈【出處】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李欣《老生常談》)【出處】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釋義】行:行動,行事。思:思考。行事或處理問題成功在於進行周密的思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示例】孔夫子提倡「再思」,韓愈也說「~」,那是古代的事情。
  • 一天一個成語·焚膏繼晷.韓愈性格不張揚,一直得不到重用
    【成語出處】1.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2.宋·周密 《齊東野語·譏不肖子》:「所謂焚膏繼晷者,非為身計,正為門戶計。」3.元·吳萊《陳彥理昨以漢石經見遺今承寄詩索石鼓文答以此作》詩:「先生博學抱聖經,焚膏繼晷目耽玩。」4.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世儒於此十三部,或焚膏繼晷,鑽仰終生,或鍛鍊苛求,百端掊擊。」
  • 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人——韓愈,為什麼創造了那麼多的成語或金句
    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河南孟縣﹚人,生於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開始做官,任過監察御史、三陽令、潮州刺史、有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人稱韓侍郎。死於824年。韓愈是唐宋八大家第一人,留下三百多篇古文。韓愈也是中唐時代重要的詩人,還是中唐時期確立儒家道統的主要思想家。
  • 歷史故事——不平則鳴的韓愈
    這位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為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他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如果用他自己的詩詞來形容他,「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句恐怕最為契合。而做人不平則鳴,說白了就是倆字——折騰!
  • 在這裡,說的是韓愈的故事
    他是韓愈,字退之。在這裡,說的便是他的故事。坎坷的少年時代唐代宗大曆(唐代宗李豫的年號有幾種稱呼:寶應 廣德、永泰、大曆)三年,在國都長安,韓愈出生了。從出生開始,韓愈可謂終生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韓愈祖上都曾出仕,韓愈的父親韓仲卿當時任秘書郎。但是,好景不長,在韓愈三歲的時候,父親便辭世了。
  • 唐代韓愈《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當時韓愈以行軍司馬身份隨軍,即將向華州進發,為抒發勝利豪情而作此詩。韓愈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 諸葛亮觀其大略,韓愈提要鉤玄,蘇軾八面受敵
    二、韓愈「提要鉤玄」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號稱「百代文宗」,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韓愈的讀書方法是「提要鉤玄」。韓愈在《進學解》中說道:「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 諸葛亮一篇文「造出」29條成語,韓愈脫口而出40條
    進學解:922字,40條成語 韓愈發牢騷,成語滿紙飄 《進學解》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古文,「進學」,意謂勉勵生徒刻苦學習,求取進步,「解」是解說、分析。
  • 重溫韓愈最經典的短文,小時候只會背誦,長大後才真正懂得
    古代人讀書,不管是否懂得詩文的意思,都遵從先生的安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於是學子們先將很多詩文爛熟於心,等到寫文章時就可信手拈來,所以學習中文,背誦很重要,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下面重溫韓愈最經典的短文,小時候只會背誦,長大後才真正懂得。馬說唐代: 韓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衹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