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不平則鳴的韓愈

2021-02-19 講故事的翁老頭

我們耳熟能詳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的勵志名言皆出自韓愈之筆。韓愈的《師說》更是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師說》也可以看作是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這位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為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他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如果用他自己的詩詞來形容他,「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句恐怕最為契合。而做人不平則鳴,說白了就是倆字——折騰!

韓愈雖然出生(768年)在官宦之家,祖上幾代都在朝或地方做過官,但是他卻是個苦命的娃,但在韓愈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韓愈由自己的兄長和嫂子撫養長大,兄長的兒子也就是韓愈的侄子韓湘與他年紀相仿,成了兒時的玩伴。後來,終於長大成人,便開始了他的科舉之路,在四次考試時(792年)才中進士,這已經很了不起,但可惜,後來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都沒能成功。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韓愈因受宣武節度使董晉推薦,得試任秘書省校書郎,並出任宣武節度使觀察推官。從此,不平則鳴的生涯就正式開始了。

貞元十七年(801年),通過銓選。次年春,韓愈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他曾告假回到洛陽,前往華山遊玩。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韓愈在查訪後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韓愈在憤怒之下上《論天旱人飢狀》疏,反遭李實等讒害,於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元和八年(813年),韓愈認為自己才學高深,卻屢次遭貶斥,便創作《進學解》來自喻。宰相看後,很同情韓愈,認為他有史學方面的才識,於是調韓愈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奉命修撰《順宗實錄》。

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做的事情才叫驚天動地!

晚年的唐憲宗,信起佛法來。當時流傳鳳翔的法門寺裡,有一座寶塔,叫護國真身塔。塔裡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每三十年開放一次,讓人瞻仰禮拜。唐憲宗十分迷信,專門派人到法門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長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宮裡供奉,再送到寺裡,讓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這樣認真,不論信或是不信,都要湊個趣。許多人千方百計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機會。有錢的,捐了香火錢;沒錢的,就用香火在頭頂、手臂上燙幾個香疤,也算表示對佛的虔誠。

韓愈對皇上這樣鋪張浪費來迎接佛骨,很不滿意,於是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勸諫憲宗不要幹這樣的事。他是這麼說的:「據微臣精心研究發現:從東漢明帝以來,好佛的皇帝大多是短命的。短!命!的!好不容易有一個在位比較長的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可是死得也太難看——被叛將侯景餓死在臺城。所以呢,皇上保重龍體,還是不要信佛了!」

韓愈書法《長安道詩帖》

憲宗把奏疏看到這裡,氣得手抖肝顫,把韓愈的奏疏丟給大臣們,非要殺了韓愈:「韓愈說我崇佛太過,我還可以容忍,但是說東漢之後信佛的皇帝大多短命,怎麼能如此狂妄?」後來,替韓愈求情的人越來越多,唐憲宗沒殺韓愈,就把他降職到潮州去當刺史。

韓愈到了潮州,把潮州官府裡的官員找了來,問當地老百姓有什麼疾苦。

有人說:「這兒出產少,老百姓日子過得很苦;還有城東惡溪(今廣東韓江)裡有條鱷魚,經常上岸來傷害牲畜,百姓真被它害苦了。」

韓愈說:「既是這樣,我們就得想法把它除掉。」話雖那樣說,可韓愈是個文人,一不會動刀,二不會射箭,怎能除掉鱷魚呢?後來,他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專門派人到江邊去讀這篇祭文,又叫人殺了一口豬一頭羊,把它丟到江裡去餵鱷魚。在那篇祭文裡,他限令鱷魚在七天之內遷到大海裡去,否則就用強弓毒箭,把鱷魚全部射殺。

事有湊巧,據說打那以後,潮州再也沒有發生過鱷魚吃人的事情。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稱為「韓埔」,渡口稱為「韓渡」,這條大江則被稱為「韓江」,而江對面的山被稱為「韓山」。韓愈在外地做了一年官,才又回到長安,擔任國子監的工作。就在這一年(公元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他的兒子即位,這就是唐穆宗。

長慶二年(822年)九月,韓愈轉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神策軍將士聞訊後,都不敢犯法,私下裡相互說:「他連佛骨都敢燒,我們怎麼敢犯法!」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他活的歲數並不長,宋代陶谷在《清異錄》裡說:韓愈晚年的時候比較好女色,需要經常服用丹藥補身體,但藥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不知道誰給韓愈出了主意:把硫磺研成粉末餵公雞,等公雞長大後再食雞肉,使公雞先消化掉硫磺的毒性,從而間接獲得硫磺的滋補功效。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最後還是吃死了。真的是:生不易,死不易,做韓愈家的大公雞,最不易!

——————————————————————————————————

相關焦點

  • 在這裡,說的是韓愈的故事
    他是韓愈,字退之。在這裡,說的便是他的故事。坎坷的少年時代唐代宗大曆(唐代宗李豫的年號有幾種稱呼:寶應 廣德、永泰、大曆)三年,在國都長安,韓愈出生了。從出生開始,韓愈可謂終生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韓愈祖上都曾出仕,韓愈的父親韓仲卿當時任秘書郎。但是,好景不長,在韓愈三歲的時候,父親便辭世了。
  • 吳承學 | 「不平則鳴」的原意是什麼?
    「不平則鳴」應是指自然、社會與人生當處於不尋常的狀況之中,一定會有所表現。      讓我們回到《送孟東野序》的語境吧。就自然界而言,草木在平靜狀況下是無聲的,但「風撓之鳴」;平靜的水是無聲的,但「風蕩之鳴」;大自然為什麼會「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是因為它處於一種推移變化之中。「四時之相推奪,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 物不平則鳴
    近日閱讀韓愈《送孟東野序》,看到這句「物不平則鳴」,覺得和醫理有相通之處,特闡發之。原文這樣寫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 韓愈文章很多成為千年哲理名句
    韓愈的《原道》,是一篇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戰鬥檄文。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傑作。
  • 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人——韓愈,為什麼創造了那麼多的成語或金句
    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河南孟縣﹚人,生於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開始做官,任過監察御史、三陽令、潮州刺史、有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人稱韓侍郎。死於824年。韓愈是唐宋八大家第一人,留下三百多篇古文。韓愈也是中唐時代重要的詩人,還是中唐時期確立儒家道統的主要思想家。
  • 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卻如何倡導古文運動?
    在《送孟東野序》中,他進而提出「不平則鳴」的理論,這就衝破了他師古道的藩籬,而著眼於對現實的批判他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音,其皆有弗平者乎!」在《荊譚唱和詩序》中又說:「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恆發於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
  • 韓愈最牛的一篇古文,151字中有10個「馬」,還能背過去多少?
    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光唐詩寫得好,古文更是精彩。我們之前上學的時候,對於他的《師說》,《馬說》等等都是記憶深刻。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他的經典之作。而他一篇關於千裡馬的論述更是經典之作,更是他不平則鳴的代表作品。
  • 韓愈:事關國計民生,退之不退;論及文道忠勇,文公愈高
    按常理說,好不容易才在官場登堂入室的韓愈,最應該為了穩住官位尋求攀升而韜光養晦,謹言慎行,可恰恰相反的是,他就像一把脫鞘而出的利劍,不平則鳴,鋒芒無匹。因為在奏疏中「鯁言無所忌」被早已視韓愈為眼中釘的韋執誼抓住把柄,三十六歲的韓愈最終被貶為距離長安三千八百裡的連州(今廣東清遠附近)陽山縣令。這是韓愈坎坷仕途中的第一次被貶。好在他並沒有等太久,隨著志在中興的憲宗李純登基,韓愈被召回京城,開始了一段相對平淡的穩中有升的時光。
  • 四年級上口語交際《講歷史故事》:把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
    四年級上口語交際《講歷史故事》:把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一、學習目標能把自己搜集的故事有條理地講清楚。交流時做到態度自然、大方,表達流利,內容比較充實。能把自己喜歡的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並與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啟示。
  • 《馬說》:是韓愈在什麼情況下寫的,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和情感
    《馬說》的寫作背景本文作於唐德宗李适(kuò)貞元十一年(795年),時年韓愈28歲,那時候韓愈已考中進士,但未被授予官職。他曾經三次給宰相寫自薦書信,希望宰相能當伯樂,給他一官半職,但宰相對韓愈的請求置之不理。如在《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的這封自薦書信中,韓愈這樣寫道: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向上書及所著文後,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
  • 歷史上的追星族:白居易要給偶像當兒子,蘇軾和韓愈都是摩羯座?
    以上故事,記載於《唐才子傳》。蘇軾愛韓愈蘇軾對韓愈的愛,不僅透露在他的詩詞文章中,因為這還不夠,所以他還搬出了星座,來證明自己與韓愈的不解之緣。蘇軾和韓愈都名列唐宋八大家,韓愈居首,蘇軾曾經不吝筆墨讚美韓愈說:「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首先,在文學上,韓愈大人,您是自八代以來,最厲害的,沒有之一。
  • 韓愈被稱百代文宗卻一心入仕 主張「以文為詩」
    洛陽城韓愈墓前有兩株古柏,枝繁葉茂,很多家長來「狀元柏」這裡許願,希望子女金榜題名。位於孟州市西虢鎮韓莊村的韓文公祠□記者 丁豐林 文 張琮 攝影韓愈被很多人認為是孟州人,生在這裡,也葬在這裡,是孟州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
  • 讓他的朋友孟郊、韓愈、白居易介紹介紹
    重新出現的穩定與繁榮讓讀書人重新燃起了入世的希望,韓孟詩派在用他們奇崛的想像點綴「不平則鳴」的孤憤,元白詩派在用平易近人的新樂府諷喻時事、美刺朝政。即使是已在貞元年間被貶的劉禹錫、柳宗元,也在用筆墨發洩他們業已遭受致命打擊的政治熱情。在這些名字的光芒之下,張籍就顯得不那麼惹人注意。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 你不知道的故事,唐代散文家——韓愈篇
    在唐詩高度發達的唐代,有這樣一位文人,他的詩為人稱頌,他的文章更是獨步天下,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他是李賀、賈島等著名詩人的伯樂——韓愈。了解一下韓愈: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
  • 讀《馬說》——韓愈
    伯樂原來是《戰國策·楚策》中一個名叫汗明的人對春申君黃歇講的一個故事裡的人物。這個故事應該是汗明用藝術虛構手法創造出來的寓言。(正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然而,韓愈此處這句本末倒置之言,卻是包含著另外一層意義。此處「然後有千裡馬」之中的「有」,指的並不是「客觀上存在」,而是「被發現」。其實,我們經常說的一句「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已經很清楚的說出了這個道理:「世上並不是缺少千裡馬,而是缺少發現千裡馬的伯樂」。這也完全就是第二句話的意思。
  • 焦作這個古村落不簡單,這裡還是韓愈童年生活的地方……
    2020-01-04 16:40 來源: 澎湃新聞 焦作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孟州市西部趙和鎮蘇莊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古蹟遺址繁多,神奇傳說讓人陶醉,嶺高溝深有溪,生態秀麗迷人,是韓愈童年生活的地方
  • 菊花說唐朝詩人:其實賈島當初撞車撞得不是韓愈,還被扔進了大牢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京兆尹大家都認識,正是在當時的詩詞屆非常出名的韓愈,韓愈被撞了之後,也十分納悶,他可是京兆尹,一般人哪敢和他發生衝突,更不要說來撞他了,於是一看,發現面前的這個人也不像什麼唐突之輩,更像是一個讀書人,於是便向他詢問原因,於是賈島便把自己剛才推敲的事情給韓愈說了一遍,韓愈聽了之後,也來了興趣,於是便和他一起討論起來
  • 關於韓愈《伯夷頌》引起的爭議
    訪談最後,趙園說:我相信毛澤東批評韓愈的「伯夷論」(引者按:應作「頌」),影響了與「遺民」有關的認知,以至歷史上的「遺民現象」,即使沒有成其為禁忌性的話題,也難以得到深入的討論。我曾經對這樣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何以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學者感到困惑。而國內的研究界,恐怕還要由意識形態方面解釋。我訪臺期間發現,甚至有些不那麼知名的明遺民,也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論題。
  • 「八仙」故事並非傳說,皆為真實歷史人物
    在我國民間,幾乎人人都熟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這八位神仙究竟是憑空杜撰出來的神話人物,還是歷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擬化呢?
  • 韓愈:從苦孩子到大佬的逆襲
    韓愈年方三歲,父親去世。其實父親的年紀也不小了。因為韓愈哥哥韓會的兒子,也就是「十二郎」,已經同韓愈差不多大了。之後,韓愈便由兄長韓會和嫂嫂鄭氏撫養。和侄兒「十二郎」名為叔侄,卻情同兄弟。韓愈八歲時,韓會因受到元載案件牽扯,被貶為韶州刺史。一大家子舟車勞頓地來到廣東。兩年後,兄長韓會不幸病逝。而廣東這個地方,也與韓愈的人生正式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