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學解》中了解悲催的韓愈

2021-01-08 邱陽老師的語文世界

韓愈的《進學解》假託先生「進學」(即勸學之意,勉勵學生刻苦學習,求取進步),學生質問,先生再予解答,所以名為《進學解》。文章表面寫勸學,實為自抒憤懣,故而傳誦不絕。

韓愈為何憤懣不平?且看文章第一段: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畯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這裡的國子先生就是韓愈自己,第一段寫的是他對學生的教誨,在韓愈看來,毒舌人必須要在「業」(讀書、作文)和「行」(為人行事)兩方面刻苦修煉,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緊要之處。第一段說學生們身處於很好的時代,有聖主賢君,有完備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只要學問、技藝稍有小成,就大有用武之地。至於官吏的「不明」「不公」,那都是不存在的事情!這就很有意思了,說這話的韓愈不是很有才嗎?正如第二段學生對他的評價: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餘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觝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

學生對韓愈的評價大致在四個方面:為學勤勉;有功於儒道;博採眾長,古文寫作得心應手;為人處世有成。如此看來,韓愈實為大材、良才。然而韓愈的境遇怎樣呢?學生接著說了這麼一段話:「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一言以蔽之,就是韓愈始終不得志!他一路遭遇坎坷困窘,35歲時就已經齒落髮白,體力衰微,連妻兒都受其連累,以致溫飽都成了奢望。他所處的時代,哪裡是什麼「聖賢相逢」,何來「登崇畯良」?這對韓愈來說,不是大大的諷刺麼?

韓愈年少有為,然而進士考試多次落榜,直到第四次才進士及第;又歷經三次吏部調試,都沒有得官,只好走投靠方鎮為幕僚的道路。35歲時被授以四門博士,次年擔任監察御史,同年被貶為陽山縣令,三年後被召回長安,擔任國子博士,卻因為自己收招後學,作《師說》,提倡古文運動,被人進讒言,在朝中受盡排擠,不僅如此,就連走在路上,都被人指指點點。韓愈在長安呆不下去,自求離開長安,到洛陽任東都的國子博士。

然而悲催的僅僅只有韓愈嗎?且看他在第三段說了什麼:

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

孟子、荀子都是聖人之徒,孟子「卒老於行「,荀子更慘,「廢死蘭陵「,他們尚且不遇於世,那麼,自己如此遭遇也就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了。表面上借孟子荀子的遭遇以自慰,實際上包含著對於古往今來這種不合理現象的憤慨,賢者總是坎坷不遇,甚至無法立足,而不賢者總是志滿氣得。《進學解》能被千古傳誦,很大的原因在於,它表現了封建時代正直而有才華、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的憤慨、不平,寫出了他們的辛酸、無奈、憤懣,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

相關焦點

  • 韓愈先生的《進學解》為何經典?
    這句名言,我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句話正是出自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進學解》。寫這篇《進學解》時,韓愈在朝廷擔任國子博士,主要負責在當時的最高學府裡教學。韓愈先生寫這篇文章是為了鼓勵學生們認真學習,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同時,學生們在課堂上向他提問,他再進行解釋,所以命名為「進學解」。不過,此文也用以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為自己的遭遇鳴不平。
  • 鮮于樞草書《韓愈進學解》卷的藝術特色及創作時間判定
    元鮮于樞草書《韓愈進學解》卷,紙本,寫韓愈《進學解》全文一篇,兼行帶草,偶見楷體,共計一百零九行,七百零四字,每行二至十字不等。無年款。此卷並無鮮于樞題款,唯卷末鈐『漁陽』(朱文)、『鮮于伯機父』(白文)、『虎林隱吏』(朱文)印章三枚。
  • 班惟志《跋韓愈進學解》行書欣賞
    班惟志《跋鮮于樞草書韓愈進學解》,行書,北京首都博物館藏。 班惟志(約西元1330年前後在世),字彥功(一作「彥恭」),號恕齋,大樑(今河南開封市)人;或以為松江(今上海松江縣)人,寓居杭州。班惟志博學多能,兼擅書法,其詞曲,亦負盛名。
  • 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
    白居易說韓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蘇東坡贊之:「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毛澤東對韓愈《師說》《進學解》等文章裡體現的教育原則、教育方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韓愈的古文對後世很有影響,寫文學史不可輕視他。」德 才 兼 備《進學解》是韓愈文章中的名篇,行文活潑多變,語言雋永簡練。
  • 《舊唐書·韓愈傳》詳解
    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 韓愈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排擠貶黜,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為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過了一年,又提升為考功郎中(大概是負責績效考評的人力資源部官員)知制誥(起草政令的人),然後封為中書舍人。
  • 韓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
  • 今天的許多成語出自韓愈的《進學解》,你了解嗎?
    韓愈像含英咀華原句是:「沉浸醲鬱,含英咀華。」英、華都有花的意思,此處應指精華;咀是咀嚼,這裡是體會玩味。本義是細細地咀嚼,比喻細細體會詩文中的精華。《誥》是《尚書·周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等篇;《盤》指《尚書·盤庚》。這些篇目都是難以通暢閱讀、文字晦澀難解。佶屈的意義是曲折,不通順;聱牙指拗口,不上口。形容文句艱澀,讀起來不順暢。焚膏繼晷 兀兀窮年原句是:「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這一句有兩個成語。意思是:夜晚點了油燈繼續做白天做的事,一年都辛辛苦苦地堅持做這樣的事。
  • 韓愈為何被後世人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有著無數的著名文學家,如屈原、司馬遷、李白、韓愈、關漢卿、曹雪芹、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他們的作品對後世頗有影響,如韓愈所著的《進學解》,一篇中的"業精於勤"、"貪多務得"、"同工異曲"、"投閒置散"等詞,都已傳為流行的成語,被後入所借用。
  • 【國學】韓愈創造了331個成語,比韓信蘇軾的總和還要多
    【出處】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釋義】飛黃:傳說中神馬名;騰達:上升,形容駿馬奔騰飛馳。引伸為發跡,宦途得意。比喻驟然得志,官職升得很快。 現多用於貶義。(知俠《鐵道遊擊隊》)【出處】韓愈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釋義】「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示例】我弟子虛度一生,山門也不曾出去,誠所謂~,樗配之輩。
  • 韓愈《進學解》向學生訓話發牢騷之作,經典名句在此中
    韓愈是唐朝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在他眾多作品中。
  • 在這裡,說的是韓愈的故事
    韓愈為父親服喪滿三年之後,便跟隨自己的哥哥韓會一起生活。四年之後,韓會被貶於嶺南韶州,韓愈也隨著兄長前往嶺南。天有不測風雲,到達韶州後不久,韓會也因病亡故了。自然不能讓兄長葬於他鄉,韓愈與其嫂便護送靈柩歸鄉,將其兄長安葬於河陽。之後韓愈又為兄長服喪三年。後來為了躲避戰亂,其嫂帶著韓愈前往江南宣州謀生。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曾提到過這段往事。
  • 「文章巨公」韓愈十大經典名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言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昌黎先生集》傳世。一、多才自勞苦,無有隻因循。語出唐·韓愈《酬裴功曹》。語出唐·韓愈《答李翊書》。務:一定,務必。一定要把文章中那些不切合實際的陳詞濫調去除。三、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語出唐·韓愈《送張道大序》。對於木工大匠來說,在他們眼裡就沒有無用處的木料,因為不管木料的長短都有他們的用處。
  • 諸葛亮一篇文「造出」29條成語,韓愈脫口而出40條
    今天要介紹的成語知識也很有趣:古人短短的文章中有大段文字都被後人沿用,並稱之為成語。一起來看看這兩篇高產成語的古文。 進學解:922字,40條成語 韓愈發牢騷,成語滿紙飄 《進學解》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古文,「進學」,意謂勉勵生徒刻苦學習,求取進步,「解」是解說、分析。
  • 一天一個成語·焚膏繼晷.韓愈性格不張揚,一直得不到重用
    【成語出處】1.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2.宋·周密 《齊東野語·譏不肖子》:「所謂焚膏繼晷者,非為身計,正為門戶計。」【成語造句】1.他不顧一切地勤奮學習,像中了魔似的焚膏繼晷,終於考入北京大學。2.相傳文人目多眚,歸咎讀書,焚膏繼晷,以致損明。3.現在你焚膏繼晷地寫研究計劃,而不是去做研究。
  • 一天一個成語——焚膏繼晷.韓愈性格不張揚,一直得不到重用
    【成語出處】1.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2.宋·周密 《齊東野語·譏不肖子》:「所謂焚膏繼晷者,非為身計,正為門戶計。」3.元·吳萊《陳彥理昨以漢石經見遺今承寄詩索石鼓文答以此作》詩:「先生博學抱聖經,焚膏繼晷目耽玩。」
  • 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人——韓愈,為什麼創造了那麼多的成語或金句
    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河南孟縣﹚人,生於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開始做官,任過監察御史、三陽令、潮州刺史、有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人稱韓侍郎。死於824年。韓愈是唐宋八大家第一人,留下三百多篇古文。韓愈也是中唐時代重要的詩人,還是中唐時期確立儒家道統的主要思想家。
  • 韓愈文章很多成為千年哲理名句
    韓愈繼承了以「仁、義、禮、智、信」(後人稱為「五常」)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並把其發展為「道統」學說。《原道》就是韓愈論述其思想的代表作。韓愈明確提出儒家有一個始終一貫的有異於佛家、道家的儒者之「道」。這個儒者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他在《原道》中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 歷史故事——不平則鳴的韓愈
    韓愈雖然出生(768年)在官宦之家,祖上幾代都在朝或地方做過官,但是他卻是個苦命的娃,但在韓愈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韓愈由自己的兄長和嫂子撫養長大,兄長的兒子也就是韓愈的侄子韓湘與他年紀相仿,成了兒時的玩伴。後來,終於長大成人,便開始了他的科舉之路,在四次考試時(792年)才中進士,這已經很了不起,但可惜,後來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都沒能成功。
  • 諸葛亮觀其大略,韓愈提要鉤玄,蘇軾八面受敵
    「觀其大略」不是說粗略地了解書中的內容,而是從書中汲取和研究大的方略。「觀其大略」恰當的含義,應該是在讀書時,從書中探究深遠的謀略。「觀其大略」的讀書旨趣,體現的是一種戰略指向。因此,「觀其大略」並不是泛泛而讀,而是通過嚴密論證和精確推敲的精讀和研讀。那麼,如何學習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呢?一,精選包含大略的好書;二,重點汲取書中的戰略思維和智慧;三,對大略進行深思明辯。
  • 唐代第一大牛人韓愈——一介書生獨闖敵營,為萬民以命相搏
    王世貞、王夫子、沈德潛、曾國藩等等都曾盛讚韓愈。韓愈,一介書生,憑什麼讓後世諸多牛人頂禮膜拜?(一)正師道振臂高呼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中講,老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什麼是傳道?即傳授聖人之道,使聖人之學普照四方,得以永世流傳。什麼是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