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大捷凱旋途中。當時韓愈以行軍司馬身份隨軍,即將向華州進發,為抒發勝利豪情而作此詩。韓愈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裡程碑式人物。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注釋:
荊(jīng)山已去華山來,日出潼(tóng)關四扇開。 荊山剛剛越過華山迎面來,紅日東升潼關也四門大開。荊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靈寶境內。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市南。四扇開:指潼關的四扇關門大開。關門東西各兩扇。
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親破蔡(cài)州回。 刺史大人莫說迎接路途遠,宰相裴度剛破蔡州凱旋迴。刺史:指華州刺史張賈。莫辭迎候遠:因華州距潼關尚有一百二十裡,故云莫辭遠。相公:指平淮大軍統帥、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將吳元濟的大本營。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軍破蔡州,生擒吳元濟。
韓愈的主要作品有: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進學解、湘中、獲麟解、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聽穎師彈琴、晚春二首·其一、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銘、春雪、石鼓歌、山石、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原毀、子產不毀鄉校頌、調張籍、題張十一旅舍三詠·蒲萄、條山蒼、諱辯、原道、遊太平公主山莊、師說、知音者誠希、貞女峽、湘中酬張十一功曹、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答張十一功曹、聞梨花發贈劉師命等。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