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懷瑾若瑜,桃李芬芳
韓愈是唐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今河南省人士,但是由於他常常以古時昌黎縣的韓氏自居,所以被人們尊稱為韓昌黎。韓愈父母早亡,由其兄嫂撫養長大。
韓愈一生文學創作無數,曾書寫《師說》、《進學解》等著名文章,曾為人師,深受學生愛戴。終年56歲,過世之後被追封為昌黎公。韓愈自幼就愛好讀書,學習努力勤奮,刻苦鑽研了許多詩書,培養了自身的良好的文學素養。韓愈在學習時經常發現、汲取他人的長處,但是他在創作文章時,卻從不「借鑑」他人。他一向主張文章的原創,所以他從不模仿他人的言辭,對待事物也有很多不同於常人的見解,這極大程度地鍛鍊了韓愈文章創作的創造力。
韓愈在文學方面,還帶領了規模龐大的古文運動。因為他在當時的唐朝大力提倡使用西漢的文體表達進行文章創作,唐代距離西漢已經過去了整整八百年,所以人們稱之為古文運動。唐代時期流傳通用的文體,叫做四六文。朝廷用的批文、文書,還有文人的文學創作,用的都是這種字體。它的優點是格式整齊劃一,辭藻華麗優美,但是其形式過於死板、過於繁雜,而且會束縛創作者的思維、思想,作者一旦過於注重文章格式,反而遺忘了文章原本的內容。相比之下,西漢之前的古文,格式自由簡便,能激發寫作者的思維創造,所以韓愈所提倡的古文對於文學創作來說更加佔優勢。這次古文運動改變了當時流行的文學創作方式,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從小崇尚儒家思想,所以韓愈一直反對禮佛之事。他為人品行端正,剛正不阿,在朝為官更是直言進諫,但也正因此受到了貶謫。當時的皇帝十分地信仰佛,教韓愈諫言勸說,他認為,為君者治理國家,是百姓學習的典範。如果帝王信奉佛教,那麼百姓們無論是否出自真心,都會勞神傷財地跟風信佛。由此被降職。後來又由於仗義執言,得罪權貴,被奸人所害,屢次被貶。但即便如此,韓愈依然不改性情,堅持自我,不追求財富權利,而是忠於內心、忠於自己。
韓愈為官時還特別關心百姓的疾苦。在任袁州刺史時,韓愈得知袁州當地有很多窮人因為生活拮据,不得不將自己的子女送到富貴人家做奴隸。過了一定期限,他們如果不能用高價將子女贖回,他們的子女就會被權貴買去,終身為奴。到任刺史以後,韓愈就開始設法替窮人贖回他們的子女,並把他們送回到父母身邊。之後又頒發了相關條例,明令禁止這種人口買賣,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地權貴對窮苦百姓的壓迫與剝削。
韓愈自身的文學造詣極高,他的文章風格獨樹一幟,結構工整,詞語精美,描寫更是形象生動。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對中國文學史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文章《師說》,一直被世人稱讚,到現在還是高中學生語文課本中的必學文章。
韓愈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學素養在當時便吸引了一大批求學者,求知的青年們紛紛搶著到他的門下學習,他們拜韓愈為師,學習他的文學創作。韓愈曾在《師說》一文中寫到:老師,是要傳承做人的道理、教授立業的本領、解決疑惑的。 他身為老師,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他對學生悉心傳教,十分地愛護,經常鼓勵、幫助他們,他由其喜歡勤奮上進的晚輩,有遠道而來學習的學生,他便叫他們住在家裡,吃飯也都是在一起。深受學生們的敬仰喜愛。
師道傳承,桃李芬芳。韓愈為人師者的品格得到了世人的稱讚。他對待自己的朋友也是十分真誠的,韓愈自少時便於孟郊結識,為官之後,他們之間的友誼絲毫沒有收到地位差距的影響,他還曾當眾誇獎過孟郊的學識。韓愈對待學生只看才識不看家世,對待朋友只憑真心誠心誠意,在朝為官不畏權貴仗義執言,又時刻關心百姓疾苦,如此為國為民,心懷天下。韓愈擁有這樣美好的品格,也自然配得上世人對他的讚美,他的懷瑾若瑜,直至今日依然被後世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