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過暑假」,寒暑假歷來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十一」期間,記者調查發現,眾多「雞血媽媽」竟然連黃金周也不放過,給孩子安排了一張密密麻麻、時間精確到分的學習計劃表,在其他人出門遊玩、聚會的時候,孩子的假期被輔導班、試卷、作業填得滿滿當當。
「雞血媽媽」:語數外從幼兒園就抓起
家住工人新村的林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大班,孩子出生在8月,在班上最小。林女士擔心孩子上小學會跟不上,很是犯愁,可她和先生每天下班到家要傍晚6點了,親子陪伴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2小時。今年長假有8天,林女士喜出望外,列出了一張長長的學習清單:英語每天刷分級讀物RAZ和海尼曼各10本;數學摩比愛數學飛躍篇每天學2章,高思導引一年級上冊要學完,公文數學20以內加減法每天做2頁;語文要學的就更多了,爭取8天內學完一冊《學前快讀600字》,每天親子閱讀2小時。計劃裡,從早9點到晚9點,除了吃飯、上下午到樓下各活動1小時外,就是學習。
樓女士更是雄心勃勃,一門心思要打造原版閱讀娃。她對記者說,如果孩子每天有20%清醒時間的語言輸入,就可以將這種語言變成第二語言;若每天有30%清醒時間進行語言輸入,就可以將其變成母語。她家孩子已經小學二年級了,可學習英語一直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至今不能自主閱讀一本最簡單的分級讀物。這個黃金周,她從孩子起床就打開「牛聽聽」,從早到晚,只要孩子一有空閒,就循環滾動播放「典範英語」「我的第一套圖書館」「牛津樹」等各種英文讀物,她希望孩子能初步形成傾聽英文音頻的習慣,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冰火兩重天:有的不領情,有的樂在其中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林女士的計劃精細周密,用心良苦。女兒卻十分抗拒。計劃執行了幾天,家裡就雞飛狗跳。女兒幾乎每天都要號啕大哭好幾回,邊哭邊打嗝,還不忘質問:為什麼在幼兒園裡可以捏泥工、做手工、搭樂高,休息在家卻什麼都不能玩?
對母親「磨耳朵」的策略,樓女士的兒子同樣很反感。兒子對媽媽說,黃金周還要出門去上圍棋、奧數、編程等各種培訓班,已經夠辛苦了,回家就只想安靜地待會兒,可偏偏耳朵邊一直充斥著「噪音」,實在惹人心煩。樓女士苦口婆心規勸,但並不奏效。因為聽音頻時,兒子兩眼放空,既不入腦也不入心。
但也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讓人如此煩惱。家住兆豐花苑的周女士就和孩子過了個愉快充實的黃金周。在周女士看來,養育孩子,目的就是讓孩子走向獨立,家長應該做的,不是替孩子安排生活,而是幫孩子早日建立對生活的掌控感。在黃金周到來之前,她和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有商有量,制定了完整的長假規劃。長假裡,孩子參加了兩個各為期1天的美式運動和探索生命奧秘的營地活動,其餘時間按部就班上興趣班,在家學習與戶外運動相結合。整個長假,家裡其樂融融。
心理諮詢師:將自驅力還給孩子
記者了解到,長假臨近結束時,市勝名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曹菊文已經接到了多起家長求助,皆因長假家長為孩子規劃學習,孩子卻不領情,進而導致親子關係惡化而起。
同樣是父母想方設法助力孩子跑向美好未來,為什麼有的孩子頻頻吐槽,抱怨自己成了學習機器,有的孩子卻樂在其中呢?曹菊文認為,世間萬物皆有時節,孩子成長亦有其個性與規律。以此為基礎,適度挖掘其潛力、培養其興趣,並無不可。通過延長學習時間、加碼輔導力度的方式,也確實有可能在短期內收穫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拔苗助長」「過度施肥」肯定種不出好莊稼。倘若家長們不顧實際一味「雞娃」,讓孩子長期面臨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壓力,那麼,孩子很可能心理失衡,最終失去持續奔跑的勇氣和能力。
曹菊文說,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過度理由效應」,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行為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支持力量,行為從而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的現象。熱衷於為孩子設計一條精美成長路線的家長,多數會失望,因為如果家長按照自己的意圖(出於為了孩子好)行使控制權,就很有可能撫養出沒有計劃性、缺乏目標和方向,缺乏自我控制、沒有「內驅力」的孩子。
一旦孩子發現自己毫無掌控感,為了奪回自主權,就會反抗,自然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甚至發展到跟父母對著幹。因此,作為父母,要當好孩子成長的顧問,讓孩子主動參與到學習和成長中來,讓孩子從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被尊重與被欣賞。只有尊重孩子的意願和自主權,給孩子發掘興趣的機會,並且在孩子找到興趣愛好後鼓勵孩子勇敢前行、努力拼搏,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發揮孩子長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