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長,就是一個從任性到克制的過程。

2020-09-15 艾莎安娜成長記

1

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大的。

我曾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個小學生一上小學就表現優異,開始是班長,但到四年級時競選班長落選,結果內心接受不了,乾脆不去學校,甚至絕食,後來休學一年,接受心理治療。

我們的孩子在努力奔跑,每個人都在教孩子怎麼成功,卻鮮有人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

於是,他們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到處發脾氣;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萎靡不振;聽到一兩句負面評價,便感覺失去了自我價值感。

適當地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什麼時候開始挫折教育?

很多大人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動不動就自殺、跳樓,哪個家長老師敢硬管?

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

讓孩子體驗挫折感,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但他沒有其他反抗能力,於是學會了什麼叫「無能為力」、接受、服從、遵守。

他會慢慢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為所欲為的,爸爸媽媽以及親人們愛他但絕對不是處處都以他為中心,有些不合理要求會被拒絕的。

真正的成長,就是一個從任性到克制的過程。

否則,如果等他青春期,你才開始對他「說不」時,他除了哭鬧、氣噎、打滾,還有威脅父母的選項:離家出走、服毒、跳樓。

所以,3歲後,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說「不」的藝術。

如何提高逆商:適當地讓孩子「受點氣」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有的父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積木倒了,就大哭;

遊戲輸了,就發脾氣:「我再也不玩了!」

下棋時,大人不能贏,贏了就生氣;

……

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沒有樹立正確的輸贏觀,或者大人陪孩子的玩耍時,一味地遷就讓著孩子。

我們需要和孩子說清楚,比賽有很多種可能性,有人贏,也會有人輸,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

輸並不可怕,怕輸才可怕。

鼓勵和幫助孩子,而不是代勞

在很多父母眼裡,逆商教育的關鍵在於「故意」給孩子製造挫折,故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不斷地感受失敗。

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去接受一些人為的無意義挫折。因為孩子的成長已經有無數的小挑戰。

第一次出門、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服,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重要的是父母捨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認同、疏解孩子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須在情感上給予支持,而不是打擊否定,比如:「不就是批評了幾句?又不會怎樣。」

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正在經歷的事情,認同孩子出現的情緒,比如難過、無奈,感同身受地表達對孩子的理解。

父母充足的愛意和理解,是孩子面對挫折的內心力量。

最後,用幾米在《我不是完美小孩》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

「世界愈悲傷,我要愈快樂。當人心愈險惡,我要愈善良。當挫折來了,我要挺身面對。

我要做一個樂觀向上,不退縮不屈不饒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戰的人。」

2

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

目前的教育環境與10年前,20年前已經大不同。以前每個家庭有3.4個孩子,父母不會去特別照顧某個孩子的情緒,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一家N口人,都圍繞著1-2個孩子生活,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生了變化,必然教育方式也需要改變。

我們在強調給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避語言暴力傷害了孩子!

這裡有16個小技巧,送給老師和父母!

1.先聽聽孩子的解釋 當孩子犯錯後,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給他一個說話的機會,也讓自己的批評更有針對性。

2.讓孩子學會換個立場 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問問孩子「如果是別人,該說些什麼」

3.父母也要自我批評 在批評孩子之前,先來一番自我批評,拉進孩子的心理距離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的品質。

4.批評孩子注意場合 父母批評最好單獨進行,不應在公開場合,如公共場合、當著親友和朋友的面。

5.批評時別翻舊帳 本來一個很小的錯誤,非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這樣的批評只會讓孩子與你對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6.批評時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只評價事實,不分析動機,剝奪孩子最後一塊遮羞布,給他強加罪名,無異於火上澆油。

7.批評時不要動手打孩子 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反思錯誤,而是一味打罵,這種急於求成的批評,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8.批評要儘量簡短 儘量用最簡練的語言、花費最短的時間來完成。受批評的感覺是不舒服的,誰都希望這種感覺儘快結束。

9.語音語調不能高 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傾聽你的話。

10.學會暗示和沉默 父母保持沉默,孩子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孩子自然能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

11.想批評前可以借鑑他人 父母用他人類似的行為,暗示孩子不要犯同一個錯誤,這麼做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12.給孩子一點心理安慰 孩子犯錯誤受批評後往往心裡失落,父母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安慰,讓孩子感覺你們依然愛他。

13.父母應「統一戰線」 父母教育孩子時,如果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孩子想的就不是如何改正錯誤,而是如何尋求庇護。

14.別把壞情緒發洩給孩子 受到壞情緒影響時,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就不是客觀公正的「你一天到晚……」「你從來都是」等很可能使矛盾激化。

15.增加身體接觸 摟著孩子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用眼睛正視孩子,能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16.批評和鼓勵相結合 批評後加一點鼓勵,不僅能使孩子儘快改正錯誤,還能引導孩子向自己擅長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克制孩子任性,孩子6歲之前說不很重要
    現在的孩子都比較的寵愛,孩子要什麼就給孩子什麼,生怕委屈到了孩子,而且有些家庭好幾個大人都哄著一個孩子,因此,孩子很容易任性,愛亂發脾氣。因為,孩子會認為你們都是要聽我,要哄著我,不然我一發脾氣你們就會害怕。
  • 如何讓孩子克制任性,建議家長們學學李玫瑾的「狠心育兒經」
    」的教育,而想要對孩子做好克制任性的教育,就要進行一次「狠心」的訓練。這種克制任性的訓練的訓練契機是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並以哭作為手段來威脅家長的時候。因為孩子既然以哭作為手段,那就是證明孩子在內心知道這件事情本身是沒有道理的。以哭作為手段,就是為了達成這種沒有道理的目的。
  • 6歲前,如何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
    在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有一個老教授找我,說我這兒子天天跟我要東西,17歲了,只要不滿足就扒著窗戶說我不活了,我要死。上面是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的一個例子。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問題出來了,那也沒辦法了,過了那教育的關鍵期了。這時候,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有一百種方法跟你鬧:尋死覓活、離家出走、以死相逼......
  • 孩子任性、自私、貪慾強?教會他們「克制」才是當務之急
    例如:花花媽媽給花花買了一個超級華麗的公主玩偶,媽媽同事看到後說:「是不是太寵孩子了?總是給他買玩具。」花花媽媽說:「不是啦,我們鄰居常常給他的孩子買新玩具,他的孩子就帶出來玩。我的孩子看見了就回來吵著我給他買,我經常很煩,這次我也要讓他煩一次。」
  • 李玫瑾:克制孩子的任性,要在6歲前說這句話,越晚等於害了他
    最開始的時候,孩子會聽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任性,甚至有時還特別的過分,明明自己做錯卻依舊還特別任性認為自己是對的,這到底是是為什麼?01李玫瑾:克制孩子的任性,要在6歲前說這句話我國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給出過答案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學習來突破自身和增長自身的知識積累,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這樣你才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學習能讓你的頭腦越來越敏捷人體本身就像是一臺機器,如果長時間不使用最終都會生鏽或者老化,而不斷地學習就是讓這臺機器不斷地運作,過了磨合期之後機器的運作效率會越來越順暢,產能也將不斷穩定和提高,你有沒有發現你每天都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吸收和學習新知識,而你長此以往會發現你的頭腦將會越來越靈活,思考問題將會越來越敏捷
  • 趕走任性讓孩子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由於他們年齡小、自制力差、情緒不穩定、思維帶有片面性。作為家長會遇到很多問題。在我女兒4歲的時間,就有一段時間,我們為孩子的吃飯很著急,因為在吃飯時間她很少能靜下心來安靜的吃一頓飯,大多數都會邊跑邊玩邊吃,搞不好就忘記吃飯啦,為此每次餵她吃飯都要家長跟著後面。
  • 王嶽倫和一女子的不檢點行為:真正愛孩子的父親,會懂得克制自己
    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喜歡是佔有,愛是克制。其實這句話不僅可以來形容愛情,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親情。對於一個父母來說,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孩子,他懂得克制自己一些不好的行為,然後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幫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前段時間,王嶽倫和朋友聚會醉酒,而和一女子發生不檢點的行為,他的做法有刷網友的三觀。
  • 拿下一個男人,「克制」比付出討好,有用多了
    我相信,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女人,為了一個男人,為了愛他,為了被他愛,都拼盡了全力,付出了一切,將自己所有的美好都毫無保留地呈現給他,可最終,他卻離你越來越遠。愛情有時候就是這樣,先讓人紅了臉,再讓人紅了眼。很多人覺得,付出了便有回報。其實,有時候當你付出了太多,你就無法自拔了。
  • 避免克制就是一個火力炮臺!
    說到口袋妖怪,我們首先先談一談御三家寶可夢的問題。一個好的初始寶可夢可以為遊戲降低很多難度,這並不是在說笑。在初始選擇中,相信大家選擇最多的寶可夢就是小火龍了!都知道小火龍進化成噴火龍後有兩種XY雙形態可以物攻可以特攻,除了帥氣的外觀不說,選擇小火龍的玩家在遊戲前期就已經佔據了八成!
  •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失去和接受別離的過程 (;′⌒`)
    先從第一句話開始解說,人在一直成長,成長的道路上你總會學會丟棄一些東西,比如感情,友情,生活習慣。如果在成長的道路上你一直背負一些不必要的累贅,你就是停止成長,陷入過去。對於過去,把它當成香水。確實我也希望在這世上有一瓶這樣的香水,當你回味它時只要打開瓶子聞一聞就能回到過去重新體驗那時的美好。
  • 從舞者到演員,從龍葵到李思雨,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成長的過程
    從6歲到16歲的十年練習並沒有讓她成為一名真正的芭蕾舞者,但是憑藉自己優秀的基本功,家人仍然希望她可以成為一名芭蕾舞老師。 2010年大年初一《仙劍奇俠傳三》在江蘇衛視上星播出,加上《仙劍奇俠傳》胡歌,劉亦菲的加持以及本來就引人入勝的遊戲劇本,《仙劍奇俠傳三》迅速成為了年輕人茶前飯後的談資,從永安當小夥計景天,到俏皮大小姐唐雪見,從一本正經的徐長卿到妖嬈嫵媚的紫萱,再到身著「廣袖流仙裙」的龍葵,每一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粉絲群體。
  • 解釋節目上生氣原因,給自己一個任性過程
    其實對於孩子成長而言,她們在小時候需要父母更多的愛,渴望被被父母捧在手心裡,因此有些孩子成了典型的乖寶寶。都說孩子是純粹的,她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大腦是空白的,通過父母照顧,便開始接受周圍環境和人際關係,形成一種自我狀態,或許鄭爽就是這樣一位女孩子。
  • 成長的過程就是認知升級
    閱讀提示:建議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心閱讀本文。文章讀起來並不輕鬆,讀完後還要完成課後練習。成長的道路,從來不容易。這就是認知局限性的直接體現。如果你還是不大理解,通過思考下面的一個案例,能夠更好的幫助你認識認知。
  • 孩子太任性怎麼辦?六大秘訣幫爸爸媽媽解決孩子任性問題
    所以討論孩子任性,首先要看大人定的邊界在哪裡。有的家庭,信奉嚴厲教養,平時對孩子的約束過嚴,孩子稍稍試圖突破,就會被批評「太任性」。這種任性的孩子,其實最開始,並不是真的任性,常常只是秉承自由的天性,嘗試擺脫過嚴的管束而已。但如果一直在約束過於嚴格的環境中成長,這種反抗大人的姿態,可能會一直保持下來,成為真正的任性。
  • 孩子任性時,希望你會用李玫瑾的「狠心育兒經」
    而關於這一問題,我國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李玫瑾教授向家長們推薦使用「克制任性」的訓練方法,接下來就讓我為各位詳細的展開講述,這套克制任性的「狠心育兒經是」具體是如何做得?李玫瑾的克制任性「狠心育兒經」一、「三不原則」李玫瑾教授要求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哭鬧威脅時,要首先保證「三不原則」,也就是不打不罵不答應。
  • 成長,就是從你學會妥協開始
    有人說,成長是與這個世界講和;有人說,成長是漸漸學著怎麼把眼淚咽下去;有人說,成長是坦然接受所有的苦難;官方詞義成長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的過程……我覺得,成長就是慢慢學會妥協。妥協不等於失敗,我們要正視妥協。生活中,妥協是一直存在的。
  • 孩子任性束手無策?運用「魚缸法則」,克服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給他們適度的自由空間很重要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對於家庭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是「魚缸法則」,它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的一個工廠裡,有一個魚缸,裡面有十幾條熱帶魚,它們長約三寸,脊背一片紅色,很漂亮。這些魚生活在魚缸裡兩年了,可「個頭」依舊三寸長,一直沒有什麼變化。有一次,魚缸意外被打碎了,人們便把十幾條熱帶魚暫時安置到了院子中的噴泉裡。2個月後,人們到噴泉邊打撈那些小魚時猛然發現,那些魚竟然都瘋狂的長大,短短2個月的時間,竟由三寸長長到了一尺。
  • 育兒專家李玫瑾:家長在孩子三到六歲時候不管,以後想管就難了
    孩子是會不斷成長的,但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孩子即使長得很大了,那也依舊是一個小孩,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看法一直到孩子很大都把還把還當做小孩看,對孩子極盡寵愛。但是孩子也是會長大的,家長需要正視這個問題。在孩子不斷長大的過程中,家長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也是分時期的。在孩子成長得不同階段對孩子的教育也應有不同的側重點。
  • 克制欲望。
    我們想要讀書,想要學習,想要節制,本是防止未來有不時之需,這也是大腦站在「全局角度「做出最優解的一個過程,克制欲望本身也是一種欲望,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大腦多巴胺刺激身體去行動。壓抑結構的「克制欲望」,往往不能夠真正的克制,它只能短期解決當下,最好的形式就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