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出最後一點力量,93歲抗美援朝老戰士將遺體捐獻

2020-12-17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我打過仗,也負過傷,是戰場上的倖存者。等到我百年後,把遺體捐獻了,還為醫學提供點研究,為殯葬改革做點貢獻。這是我最後能做的一點事情了,這是好事情。」 這是江蘇省軍區南京第十六離職幹部休養所離休幹部史乃最後的願望,也是他在8年前與愛人共同的約定。

11月18日9時10分,曾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副軍職離休幹部、原陸軍24軍政治部主任史乃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3歲。18日當天,家人遵照史老的遺願,將他的遺體捐獻給南京市紅十字會,目前在南京一家醫院用於醫學研究。

△史乃

歷經多次戰爭,抗美援朝時炮彈在他眼前划過

一個月前的10月19日,現代快報記者在幹休所見到史乃時,史老在反覆斟酌創作的抗美援朝詩詞,雖然白髮蒼蒼,但精神矍鑠。一首名為《紀念抗美援朝勝利七十周年》的詩中寫道:「兩年鏖戰山河在,遍地焦墟炸彈坑。抗美援朝維公理,保家衛國捍和平……」

「我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24軍1955年10月歸國,當年我們部隊入朝作戰比較晚,1952年秋天至上甘嶺一線。」史乃在採訪時介紹,入朝前,24軍一直駐紮上海一帶,在擔負警備任務的同時,進行入朝前的準備和訓練。

「包括我在內的幾個人從原來的步兵部隊調任到軍後勤部,我被任命為24軍後勤部黨委委員、運輸處黨委書記,同時是運輸處政治協理員兼汽車運輸大隊教導員。當時我給自己的要求是:一個月內學會開車,並學會簡單的汽車修理。」史乃告訴記者。

「有一次,美3師要進攻上甘嶺,當時接到的命令是,要派大車護送糧彈到上甘嶺五聖山。由於沒有制空權,因此只能夜晚運輸,形勢非常嚴峻。」史乃說,美3師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實力不可小覷,這個運輸任務十分艱巨。

1953年的一天傍晚,他駕駛一輛美式吉普車在前面帶隊,當天出發沒多久,在山頭有朝鮮人民不斷放空哨,提醒有敵機來襲。因為車多目標大,美軍的照明彈連續發射後,車隊就暴露了。敵機開始輪番盤旋低空掃射,其中6輛車被擊中,3個人犧牲,4個人負傷。

史老當時激動地說,敵機還進行了第二輪轟炸掃射,傷亡10多人。「當時有炮彈就從我的眼前靠近鼻梁的位置擦過,鼻梁處現在還有點彈片,稍稍偏一點可能眼睛就瞎了,不過當時心裡一點沒有害怕。」

史老告訴記者,他們將糧彈如數送到。當時72師師長康林、政委李懷德誇獎說:「你們是英雄,是真正打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史乃捐出150萬成立基金

十多年捐出近300萬,畢生積蓄成立「關愛基金」

2019年5月,史乃來到南京市慈善總會,捐出150萬元成立「史乃關愛基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基金專門用於救孤、助學、濟困等慈善事業。

其實十多年來,史乃積極參與各項扶貧幫困、賑災救難、捐資助學活動,共捐款近300萬元。「每年,南京市和鼓樓區開展的慈善活動,他都是帶頭捐款。」江蘇省軍區南京第十六離職幹部休養所所長江曉斌說。

史乃擔任十六所黨委副書記,是所裡的詩詞興趣小組組長,還積極參與學校、社會等的教育宣講活動,共計100多場。「在幹休所系統調整改革中,史乃同志經常組織老幹部們一起學習領會上級文件精神,提建議,幫助解讀改革政策。」江曉斌告訴記者。

△2017年9月1日史乃參加南京市天正小學的活動

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史乃也積極參與並做出貢獻。2017年,南京市天正小學成立了「史乃中隊」。該校大隊輔導員強麗告訴記者:「2017年9月1日,我們特意邀請到了史乃老先生,請他給孩子們講講紅色故事,他的言語生動,還給孩子們提出了期望,反響特別好。」此外寒暑假,學校雛鷹假日小隊也會組織展開尋訪活動,孩子們結伴去看望史老。「老先生走了,我們很難過,我們會永遠懷念他,繼承他的精神。」

最後一點力量獻給社會,他和老伴捐獻遺體

「2012年,史老和老伴就決定百年後捐獻遺體的想法,並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幹休所志友小組負責人王繼紅告訴記者,她主要負責聯絡工作。

△遺體捐獻證書

所有捐獻遺體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作「志友」。這是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器官志願者之友的簡稱。他們倡導「三不兩獻一育」,「三不」指死後不開追悼會、不接受花圈輓聯、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兩獻」指捐遺體供解剖、獻器官供移植,「一育」指骨灰用於植樹造林。

「我和老伴是在國內相識,在朝鮮相知、結婚,我們不僅是愛人,還是戰友。」在此前的採訪中,史老曾說。

王繼紅告訴記者,「在平常的聯繫中,史老曾多次談到自己是戰爭的倖存者,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一定要把遺體捐獻出來。」18日當天,家人遵照史老的遺願,將他的遺體捐獻給南京市紅十字會,目前在南京一家醫院用於醫學研究。

2018年,史乃被江蘇省軍區表彰為「先進離退休幹部」,2019年被省軍區、軍委國防動員部表彰為「先進離退休幹部」,2019年12月被表彰為「全軍先進離退休幹部」。

△史乃所獲的部分榮譽

人物名片

史乃,1927年12月生,江蘇啟東人。1944年2月入伍,1945年5月入黨。歷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連文化教導員、連指導員,第二十四軍炮兵團股長、第七十二師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軍政治部處長、第七十師副政委、軍政治部副主任,陸軍第二十四軍政治部主任(副軍職)等職。曾參加姚家岱、蘇中、萊蕪、孟良崮、豫東、沙土集、楊拐、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並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1964年5月晉升為中校軍銜,因戰負傷為二等乙級傷殘。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和獨立功勳榮譽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勳章。

通訊員 呂劍鋒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盧河燕/文 施向輝 劉暢/攝

(部分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編輯 範文靜)

相關焦點

  • 「英雄無畏 歲月有痕」 90歲抗美援朝老兵身後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父親走了,我們慢慢整理他的遺物,找到了一枚五角星帽徽、一塊毛主席接見紀念手帕……」19日,說起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的父親鄒鑑,鄒寧的話語裡透著滿滿的敬意和不舍。有愛 留給他人一片光明2020年10月14日,祖籍重慶的抗美援朝老兵鄒鑑在長沙病逝,享年90歲。當天上午,鄒鑑的小女兒鄒寧聯繫湖南省紅十字會,按照父親遺願,決定將他的遺體和眼角膜分別捐獻給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和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
  • 北京市朝陽區抗美援朝老戰士獲愛心企業捐贈羽絨服裝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表達對抗美援朝老戰士的崇高敬意,營造「崇軍榮軍」的社會氛圍,10月26日,國內領先的一站式叫車平臺——萬順叫車公司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向北京市朝陽區抗美援朝退役老戰士捐贈羽絨服裝。10月26日下午,由萬順叫車公司捐贈的厚實保暖的羽絨服裝運達北京市朝陽區退役軍人事務局。
  • 抗美援朝老戰士走進昆明校園
    當日,90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楊秀珍來到位於昆明市官渡區的雲大附中星耀學校小學部,與師生們一同參加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活動,為學生們講述抗美援朝時的經歷,鼓勵同學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國主義情懷,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 桐鄉為老戰士頒發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70周年之際,10月30日,桐鄉市領導盛勇軍、於會遊分別走訪慰問部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和親切問候。來到抗美援朝老戰士何志剛的家中,盛勇軍與他親切握手,並為他送上紀念章。現年92歲的何志剛精神矍鑠,還特意穿上了「綠軍裝」,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親歷者,何志剛曾於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負傷回國治療。盛勇軍認真聆聽了老人講述的抗美援朝一線故事,志願軍戰士那份義無反顧的家國情懷感染著現場每一個人。盛勇軍說,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要不斷弘揚、代代相傳。
  • 吳文奎:活著救死扶傷,走了要捐獻遺體
    18歲上戰場 開始軍醫生涯  1946年,吳文奎參軍進入中國醫科大學,主修外科。1948年錦州戰役打響,他提前畢業開始了軍醫生涯。當時,年僅18歲的吳文奎跟隨部隊進入戰場,在炮火紛飛、槍林彈雨中,他每天看到的是血肉橫飛,每天經歷的是戰爭和傷亡。這是吳文奎經歷的人生第一場突圍戰。  當時的醫療條件十分艱苦,隨軍的醫護人員只有他和另外一名醫助。
  • 保定愛心人士自發慰問抗戰及抗美援朝老戰士!
    我市愛心人士自發慰問抗戰及抗美援朝老戰士 新聞中心記者/鄭平 △愛心人士慰問周維義老人 八一前夕,我市一些愛心人士走進徐水區,看完和慰問了抗戰老戰士賈正喜和抗美援朝老戰士周維義
  • 五歲寶寶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近日泰興一名5歲男童因為疾病離世其父母強忍悲痛毅然決定將兒子的遺體在泰興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醫院眼科的醫生取走了他的眼角膜,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接走了他的遺體。△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截至2020年11月5日,泰興市遺體和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線上與線下合計
  • 抗美援朝老戰士
    1950年10月,中華英雄兒女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030名福建省閩侯籍熱血青年報名參加志願軍,葉家如、周章鑾、周禎榮、楊學清、徐啟柱也在這批志願軍隊伍中,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誓死捍衛祖國的尊嚴。
  • 530餘名在鄉重點優撫對象及部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老戰士將在惠民縣...
    530餘名在鄉重點優撫對象及部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老戰士將在惠民縣人民醫院進行免費健康體檢 2020-12-10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49歲眼科女醫生去世,將眼角膜和遺體分別捐獻給醫院和大學
    49歲眼科女醫生去世,將眼角膜和遺體分別捐獻給醫院和大學 楊永青 郭升/央視新聞 2020-10-17 02:26
  • 開學第一天 湖南24歲大學生最後心願讓人淚目 希望將遺體捐獻
    最後,在歡歌笑語的校園中再次相聚。開學有時可能會是一種「悲傷」。9月1日,開學的第一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就讀的一位24歲大學生鄧澤中去世在化療期間他還會向醫生請假,前往學校參加畢業考試,堅持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並且還專門錄了視頻以安慰自己83歲的奶奶。
  • 捐獻遺體 致敬常山這位103歲的老黨員
    「感謝鄒老及其家屬對醫療事業的支持!」浙江大學醫學院工作人員沈良華來到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與鄒丁山的家屬辦理了遺體捐獻交接,幫助老人實現了遺願。「一生不予索取,不忘初心,把一生獻給黨和人民。」鄒丁山的兒子鄒楚華告訴記者,這是父親用一輩子留給他的最大財富。「他的遺願就是走後為黨和人民做最後一件事——遺體捐獻,我要幫他實現。」
  • 中國流動眼科手術車為柳州抗美援朝老戰士送光明
    這大概是抗美援朝老戰士吳爺爺這段時間說得最多的話。日前,87歲的吳爺爺在柳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柳州市眼科醫院)眼科四病區副主任雷蔚副主任醫師的主刀下,順利完成白內障手術,成功復明。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國流動眼科手術車「復明18號」為柳州市魚峰區雒容鎮、柳城縣東泉鎮的兩位抗美援朝老戰士送去光明,藉此向抗美援朝老兵致以崇高敬意。
  • 45歲護士患癌不幸離世,遺言希望捐獻器官,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45歲護士患癌不幸離世,遺言希望捐獻器官,遺體用於醫學研究導讀:"等我走了以後,把我的器官捐了。"這是徐美紅護士留給家人們的遺言中的話語。在45歲的年齡離世本就讓人十分悲傷,而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他選擇將自己的遺體進行捐贈,更顯現出她崇高的精神和品格。徐美紅因為癌症不幸去世,她希望自己的遺體能夠為醫學事業再多做一份貢獻,希望醫學能夠早日攻克癌症,讓更多的家庭能夠遠離家人離世的痛苦。
  • 抗美援朝中的湖南力量
    湘籍抗美援朝老兵 楊國棟(90歲):我們有人民支持,就一定能勝利。  湘籍抗美援朝老兵 張行(89歲):我要怕死我不會來,必須衝鋒陷陣,帶頭衝鋒陷陣。  湘籍抗美援朝老兵 譚志鴻(87歲):在朝鮮作戰,我做好了一切的準備,準備犧牲在那裡。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湖南人民在愛國主義旗幟感召下,同仇敵愾、同心協力,歷史見證了蘊含在湖南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
  • 桑植縣:澧源鎮第一小學開展尋訪百位抗美援朝老戰士活動
    張家界新聞網12月26日訊(通訊員 陳雲芳 吳亞琴 陳芳華)為引導廣大師生傳承英雄精神,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桑植縣澧源鎮第一小學以「尋訪百位抗美援朝老戰士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為主題,利用尋訪老戰士、《致敬最可愛的人》主題班會、觀看抗美援朝電影等形式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 95歲老教師捐獻遺體
    王金容老人的捐獻證書。家屬供圖18日,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剛過完95歲生日的王金容老人,安靜地閉上了眼睛。離開前,她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但聽說她做出捐獻遺體的決定時,幾個子女還是很驚訝。「媽媽說,她已經95歲了,捐獻器官可能已經不行了。但可以讓學生們看看,她的身體幾十年後變成了什麼樣子……」母親的話讓王小容既驚訝又感動。喜歡學生,也尊敬醫生一直在身邊照顧老人生活起居的大兒子餘先生說,媽媽的決定可能和她的經歷有關。
  • 78歲退休老師捐獻角膜遺體,成為「大體老師」繼續傳道授業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5月16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雲龍 通訊員 潘愛華 楊麗紅)「我媽曾經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早在2013年,她就籤訂了遺體捐獻申請書。她告訴我們,百年之後成為一名『大體老師』繼續為學生傳道授業,像蠟燭一樣燃儘自己,貢獻最後一絲光輝,是老師最光榮和無悔的事情。」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向「大體老師」致敬。(圖片由學校提供)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致敬「大體老師」 61歲難治白血病患者捐獻遺體
    ,享年61歲。鍾麗娜生前在家屬的陪同下親自到深圳市紅十字會籤署文書,希望能將遺體捐獻給深圳大學,作為學生進入醫學殿堂第一門課的「無語體師」。當天凌晨,在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的主持下,深圳大學總醫院醫護團隊、醫務部門、深圳大學代表、患者家屬及朋友為鍾麗娜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經過完善醫療文書,鍾麗娜的遺體由家屬轉交給市紅十字會,並與深圳大學協調作為無言的「大體老師」,協助深圳大學醫學部開展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