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輸液要人命?兒科更是重災區?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12-25 河北新聞網

過度輸液危害巨大,輸入體內的液體中含有不溶性微粒,可能會堵塞毛細血管,還可能導致藥物性腎損傷。然而,記者走訪多家基層醫療機構發現,兒科、急診科等科室隨處可見「吊瓶森林」,靜脈輸液仍然是很多基層醫生治療的首選。

陪同患兒輸液的家長

兒科成過度輸液重災區

最近,湖南長沙一位年輕媽媽帶著發燒的孩子宏宏到社區醫院看病,醫生看了檢查結果說是急性扁桃體炎,建議馬上輸液治療。宏宏媽媽考慮到孩子精神狀態好,沒有高燒,就又帶著孩子去大醫院兒科,醫生開了消炎藥,讓密切觀察體溫,並沒有建議輸液,後來孩子恢復了健康。

深圳市龍崗區第四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鄧俊彪告訴記者,孩子生病一般發病快,有時候症狀比成年人要重,所以很多社區醫院、診所醫生不敢掉以輕心,就想輸液讓孩子疾病早點得到控制。有些家長看到輸液治療效果比口服藥來得快,逼著醫生給患兒輸液,認為醫院不輸液就是不負責任。

記者走訪湖南一些基層醫院發現,輸液給藥方法幾乎成為醫生認可的首選給藥方法。目前,市場上輸液產品主要為:葡萄糖、氯化鈉、葡萄糖氯化鈉和甲硝唑4種產品。兒科、急診科等已成過度輸液重災區。

湖南省輸液安全評價中心負責人龔志成教授說:「2018年以來,團隊對於長沙市一些基層醫院進行了調查,發現部分基層醫院抗生素使用不規範等問題嚴重。我們研究回顧性分析長沙市5個基層醫院的門診處方9687份,發現一些基層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抗生素注射液佔比非常高,很多基層醫院存在輸液衝動,過度輸液的問題嚴重。」

過度輸液不是救命,是害命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張宏冰分析,在長期以藥養醫機制的慣性驅動下,雖然輸液本身並不盈利,但卻是使用抗生素、維生素和昂貴輔助藥的主要途徑。近年來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加成之後,公立醫院對醫生使用抗生素進行了嚴格控制,但一些社區服務中心、私立醫院和診所仍然存在依靠過度輸液盈利問題。另外,一些基層醫生診療水平有限,對疾病的判斷不準,也導致過度輸液的發生。 

龔志成說,公眾對於輸液治療認知存在誤區,認為普通發燒感冒、腹瀉、腸胃炎等疾病均需輸液治療,患者對於輸液產生的不良反應了解甚少;另外,我國的醫學教科書和治療指南缺乏輸液危害方面的內容,臨床使用也缺乏循證醫學研究,醫生對於輸液危害認識不足,忽略了輸液的長遠危害,久而久之形成固化的診療思維。

專家指出,輸液濫用的弊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輸入體內的液體中含有不溶性微粒,這種微粒進入到血液後,會隨著血液走遍全身,可能會堵塞毛細血管,還可能導致藥物性腎損傷。

湖南省心血管疾病專家江鳳林認為,由於一些中藥注射劑裡的雜質比較多,純度難以保證,這些雜質輸入患者血液內後,有可能讓血液裡的紅細胞被破壞,甚至影響患者的腎功能,嚴重的話還會造成患者發生嚴重的藥物反應,還可能導致患者產生嚴重耐藥性,最終「無藥可用」。

念動「緊箍咒」,遏制輸液亂象

記者採訪發現,2016年以來,我國多省市醫療衛生部門出臺地方性措施,取消門診輸液,以期達到抑制抗生素過度使用的目的,但仍無法整體解決過度輸液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建議,制定《靜脈安全輸液指南》,全面規範靜脈輸液,建立靜脈輸液管理長效機制,加強醫院門診、急診患者的輸液管理,建立醫生輸液約束機制,鼓勵醫務人員和患者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輸液,更加合理地使用藥物。 

張國剛說,可引入行業監管與病患監督機制,整合醫保、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單位和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完善臨床大資料庫,構建合理安全輸液預警監控體系。

龔志成建議,建立基層易濫用、毒副作用較大、不良反應較多的藥品清單,對這些藥品的使用進行嚴格控制。對於基層醫療機構一些不需要輸液治療的常見多發病,可以通過醫保拒付等手段對其進行調控。提高群眾的健康素養,讓「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的觀念深入人心。(河北新聞網微信綜合自新華網、《半月談》2019年第8期等)

相關焦點

  • [資訊]感冒發燒就輸液 孩子成了抗生素的重災區
    (資料圖)  「我國濫用抗生素問題突出,兒科更是『重災區』。」在「2010年全國流感防控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教授楊永弘如是說。「我們不想再輸液了,明天拿點口服藥就回家!快扛不住了……」   「不輸液風險大,你們敢冒險嗎?」  11月20日,晚8點,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急診室。王怡1歲半的兒子嘟嘟高燒38.9攝氏度,化驗完血象後,醫生低著頭說:「白細胞18,C反應蛋白也高,輸液吧。」稍具備一些醫學知識的王怡問醫生:「孩子是支氣管炎嗎,能不能不輸液,先吃點藥看看?」
  • 別啥病都輸液!官方公布53種無需輸液疾病-53種,不需要,輸液,疾病...
    記者昨日請南京專家解讀這份清單,專家表示有些「發炎」不是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無效反而會導致濫用。而江蘇,也早已出臺了類似的抗生素使用規定。據報導稱,外科科室成為抗生素的重災區,有數據顯示,我國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達到了97%。
  • 輸液時,若不小心進了空氣,真的會要人命嗎?
    提起輸液,相信大家都有很多話要說,畢竟有很多醫生也表示經常輸液會降低人的抵抗力,因此也勸誡大家能吃藥,儘量不輸液,而且輸液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厲害,並不能做到藥到病除,任何疾病都需要一個過程。不知道大家在輸液的時候有沒有聽說過這句話,在輸液的時候不能輸進空氣,萬一輸進空氣就會出現死人的危險,因此在小的時候輸液就特別緊張,直到現在對輸液也產生了一種恐懼感,輸液時若不小心進了空氣,真的會要人命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
  • ...瑞氏症候群|中藥注射液|葡萄球菌|抗生素|兒科|輸液|感染|-健康界
    本文專家:黃志恆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12月8日,山西朔州應縣1歲男童在一家名為和諧醫院的私立醫院打完點滴後身亡。作為一名兒科醫生,看到這樣的新聞實令人痛心疾首。
  • 乙流來襲莫慌張,聽聽專家怎麼說……
    乙流來襲莫慌張,聽聽專家怎麼說…… 2019-04-14 14: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聽兒科專家怎麼說
    聽聽兒科專家怎麼說兒科專家提示:若寶寶眼屎又多又黃,首先要判斷是否有感冒、發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果是此類問題,則無需對眼部進行專門治療,感冒治癒後眼屎問題會隨之好轉。在無上呼吸道感染的前提下,多半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 早產兒要怎樣護理,兒科專家給出了建議
    不妨聽聽專家怎麼說。WHO(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早產兒出生數大於117萬,接近出生總人數的10%。早產兒腦癱、慢性肺部疾病、視覺和聽覺缺陷的比例也明顯高於正常足月兒。在早產兒常見疾病中,窒息發生率為13.09%,黃疸發生率更是高達36.44%。早產兒因胎齡小、體重輕、器官發育不成熟,更是易發生遠期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
  • 1歲男童高燒找「兒科專家」治療,輸液後突然沒了生命跡象
    「誰也理解不了我的心情」……12月4日,孫女士發現樂樂流鼻涕喉嚨沙啞且有些發燒,就帶著樂樂(化)去醫院看病,然而,在按照山西大同應縣和諧醫院「兒科專家」的要求進行治療後,年僅1歲的樂樂卻突然死亡。12月9日,孫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事情的經過。
  • 【綜合】一生病就輸液,你可能一直再錯!
    這種濫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是由於輸液過程中的失誤造成的。  5.「惡性」藥物不良反應  近來媒體頻頻出現患者因為使用了中藥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這個原因引起的,還曾有媒體曝光某醫院在輸液瓶中發現黑色絮狀物。有醫生表示「藥物不良反應最終還是藥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靜脈滴注導致了這種不良反應的加劇,嚴重會導致休克甚至死亡。黑醫院濫用抗生素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
  • 孩子做霧化,比輸液的危害還大?兒科醫生實話實說
    帶著寶寶上醫院檢查,一聽到醫生建議寶寶進行霧化治療,又擔心得不得了:醫生,聽說霧化治療有激素成分,會有副作用,要不換成輸液?給孩子做霧化,究竟好不好?是不是真的危害比輸液還大?一、霧化比輸液危害大嗎?很多家長,一聽到醫生要給孩子做霧化就擔心得不得了,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得知,霧化藥裡面有激素成分,比吃藥、輸液危害大, 擔心霧化後孩子會有什麼併發症或副作用。
  • 中國人一年輸液104億瓶 盤點濫用輸液的危害
    延伸閱讀:濫用輸液的危害  1、肺功能下降  據統計用電鏡觀察每瓶輸入人體的液體裡有大約30萬個直徑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膠微粒,而人體毛細血管直徑只有10Å,所以這些看不見的微粒將沉積在肺臟導致肺功能下降,現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與此不無關係!
  • 「蛇盤瘡」長一圈會要人命?疼痛難忍要如何緩解?聽聽醫生怎麼說
    一、蛇盤瘡長滿一圈「要人命」,竟是無稽之談,多數人被騙了蛇盤瘡樣子有點像水痘,並且伴有疼痛感,而且有時候一長就是一連串。當蛇盤瘡下去後,這種病毒在人體裡還會有殘留。如果,身體免疫力強力強復發的可能性就很小。當身體出現疲勞或者精神壓力大,身體免疫力就會下降,蛇盤瘡再次復發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 門診不能輸液就住院?醫生是這樣回答的
    停止門診輸液近日,自治區衛生計生委下發《自治區衛生計生委關於規範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9月1日起,全區所有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以及所有民營醫院全面停止門診輸液,兒科、急診以及門診靜脈全麻等輸液除外。其中,門診不需要輸液治療的常見病發病有53種。那麼,停止門診輸液是不是就得住院輸液呢?
  • 抗生素輸液被禁止!53種疾病不需要輸液
    分析認為,濫用抗生素是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原因之一,大醫院全面取消門診輸液實質上切斷了醫療機構「大輸液」的財路。  一、為何要禁止門診輸液?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然而因為受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很多人不論大病小病,都要求輸液治療。
  • 輸液和打針吃藥,哪個對身體傷害最大?專家告訴你真實答案
    靜脈輸液就是將藥物加入生理鹽水、葡萄糖等液體中,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將藥物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人體。 戳下方視頻,聽聽專家怎麼說 靜脈輸液的優點是藥效發揮迅速、快速補充大量水分和電解質,解決老人、小孩、吞咽困難者不易吞服藥物的問題。 另外,有的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靜脈用藥更容易達到治療效果。
  • 南溪山醫院取消門診輸液 需輸液患者建議收住院或急診
    南溪山醫院在我市首次試水「取消門診輸液」能吃藥不打針 能打針不輸液(桂林晚報記者支榮 通訊員張超群 羅寧飛)昨日,記者從南溪山醫院了解到,在試運行一周後,從8月8日起,南溪山醫院在全桂林市率先「取消門診輸液」,保留兒科門診靜脈輸液,如病情需靜脈輸液的患者建議收住院或急診科就診
  • 濫用抗生素拉肚子半年沒好 種種限制之下濫用現象仍普遍
    僅僅為了治腹瀉就濫用抗生素,導致拉了半年肚子都沒好。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隨著多種抗菌藥物相關國家政策的出臺,抗菌藥物的使用逐漸規範起來,但是濫用的現象依然不容樂觀。  本報記者 陳曉麗                    案例:感冒掛了一個月吊瓶,卻開始拉肚子  「要說病也不是什麼大病,但是這場拉肚子差點要了我的命。」
  • 輸液失寵,金領瑋業中醫小兒推拿培訓成功上位
    頭疼感冒,去醫院門診輸液掛吊瓶,這種司空見慣的看病模式將終結。近日,江蘇省衛計委下發通知,對門診輸液作出最新規定。除兒童醫院,全省二級以上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明年年底前,除了兒童醫院,全省二級以上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也就是說,門診不允許開輸液藥品、輸液,患者只能去急診或者住院。
  • 聽聽兒科專家怎麼說,寶媽再做決定
    聽聽專家怎麼說吧!到底在什麼時候給孩子吃輔食、怎麼吃才最合適呢?科學研究表明,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最佳時間是寶寶4-6個月大的時候,不宜太早,但也不能太晚。只要孩子學會了坐著,並且對成人食物產生欲望,且已經不再有挺舌反射,家長就可以給孩子吃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