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白鷺,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
它們羽毛潔白,身形苗條,
步履優雅,飛姿美妙,
是一種觀賞性極高的鳥類。
黃嘴白鷺——黃色嘴喙,綠色長腿,全身白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飛翔,或在紅樹林和水草間嬉戲覓食,一舉一動都美成「精靈」。
它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易危」級,全球數量約有3000隻,中國約有1000隻。由於數量稀少,且難得一見,中國將其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5月14日,
記者從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
國內保護級別最高的鷺鳥——
黃嘴白鷺,
近期多次現身該保護區魚塘,
用翅膀為深圳的生態環境治理點讚。
據深圳市觀鳥協會常務副會長田穗興介紹,他於今年4月27日、4月28日和5月7日,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魚塘多次拍攝到黃嘴白鷺的美麗姿態。當時,它在淺水中歡快輕鬆地不斷追逐獵物。由於其嘴和腳趾都是黃色的,很容易和其他鷺科鳥類區分開來。
巧的是,2018年5月5日,也是田穗興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鳳塘河口和魚塘記錄到黃嘴白鷺。那是深圳近10年來首次拍攝記錄到黃嘴白鷺的出現。
田穗興說,
對比4次寶貴的照片記錄,
雖然每次都只觀測到一隻黃嘴白鷺,
但它的出現足以讓觀鳥人激動雀躍。
黃嘴白鷺對於生存環境要求較高,
它和黑臉琵鷺等諸多全球瀕危鳥類
在深圳現身,
是對深圳生態環境治理的認可。
記者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深圳灣海域是珠江口魚蝦類重要的產卵場、繁殖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其周邊溼地也是全球重要的候鳥遷徙和越冬歇息地。
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長期關心深圳灣的生態文明建設,多次到深圳灣海濱公園及紅樹林溼地現場督導檢查,並自2014年5月1日起將深圳灣大橋以東約23平方公里海域範圍列入深圳市政府禁漁區,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撈和養殖行為。
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6年來始終對深圳灣禁漁區保持高壓執法態勢,日夜巡邏、鐵腕整治,嚴查嚴管海上違法違規行為,6年共查獲賀銷毀「三無」船舶900餘艘、非法網具170餘萬米,有效杜絕了深圳灣非法捕撈,基本杜絕了人鳥「爭食」。
如今的深圳灣,
岸線景觀更加優美,
水質更加潔淨,
魚躍鳥歡一派和諧。
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委託深圳市觀鳥協會開展的2019年鳥類調查數據顯示,深圳灣共錄得鳥類168種,包括鷺類、鴨類、鴴鷸類、鷗類等全球候鳥約10萬隻。
其中極危鳥類黃胸鵐1種、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等4種、國家級保護鳥類白肩雕等16種,來此停歇和暫棲的全球的;作為國際重要溼地生物多樣性的典型指標,水鳥的種類和數量達72種4萬多隻,創近5年監測數據新高。
關於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屬於鸛形目鷺科鳥類,是一種珍稀水禽,分布在我國沿海地區。黃嘴白鷺和其他種類「白色鷺鳥」相比,主要的辨識特徵是:繁殖期嘴橘黃,眼先藍色,腳黑趾黃,而非繁殖期嘴尖部分黑褐,下嘴基黃褐,腳脛黃綠帶黑色。
據廣東省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張強介紹,黃嘴白鷺棲息於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於捕食水中的動物有較強的優勢。
每年5-7月繁殖期間,彼此愛慕和信任的黃嘴白鷺會擇一沿海無居民的島嶼「暫居」,並在草叢、灌叢或樹上築巢。雌鷺產卵後,雌雄鳥會輪班看守鳥蛋,禁止其他鳥類進入自己的領地。雛鳥降生後,成鳥到海島下面的淺水處覓食魚蝦,把食物儲存在自己頸項的喉囊中,然後飛回窩巢吐出食物,再用嘴將食物撕碎,餵食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