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不得不'包容'異性戀的冒犯與無知」 :對話出櫃高校教師崔樂

2021-03-03 LGBT權促會

2015年,為聲援女大學生秋白告教育部恐同教材一案公開出櫃後,在廣東高校任教的崔樂遭到處分。那是被認定為二級教學事故的處分,通報發往全校,他被取消當年的評優資格,還扣除了一個月崗位津貼。隨後,他在社交媒體噤聲,不得再發布性別議題的評論。兩年後,崔樂辭職,前往紐西蘭攻讀第二個博士學位。風波過後,他的研究選題仍然與高校同志教師有關,研究中國高校男同性戀教師的職場經歷。從作為高校教師公開出櫃被處分,到研究同志教師處境,崔樂由個人走向了群體經驗的揭示。他選擇講述當初的經歷和現在的研究,2020年5月,他在媒體發布當時公開出櫃後的種種遭遇;2021年新春之際,他又接受了《水瓶紀元》的採訪。我們聊到了他的過往,聊到了他研究中的中國同志教師的身份披露,也聊到了性少數在紐西蘭學習、生活的喜與憂。在訪談中,崔樂多次提及的是,中國高校的同性戀教師儘管受到多重束縛,但不應被僅僅看作被動的受害者。他認為,不一定要出櫃才能挑戰異性戀規範,個人可以服從規範,也同時挑戰規範。水瓶紀元:你曾在文章提到,剛入職的時候「小心翼翼地掩藏」同性戀身份,那麼2015年是出於什麼考慮在媒體發文出櫃?當時有擔心過實名公開發聲可能帶來的後果嗎?崔樂:當時在媒體發表評論、公開出櫃是為了聲援女大學生秋白。她因為恐同教材而起訴教育部,遭到校方的約談、壓制,輔導員把她的性傾向告知了她的家長,造成秋白「被出櫃」。秋白被家人帶到醫院」治療「性傾向。她的遭遇讓我感到憤怒,可是幾乎沒有體制內的教師公開表達對她的支持,所以我站了出來。刊發文章之前編輯曾找我確認是否需要匿名,我覺得同性戀在媒體上已經被打了太多馬賽克,出櫃就是要用真實的力量破除人們的偏見。當時沒想到這篇文章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沒有料到第二天就被我所在大學的師生刷屏,當然也不會料到我的發聲會讓我承受巨大代價,成為改變我人生軌跡的一個轉折點。所以,當時的出櫃並不是有些人想像的多麼「英勇」的「壯舉」,只是簡單地做了我認為對的事。水瓶紀元:說出不公需要面對更多的壓力,需要莫大的勇氣,事發五年後,你是怎麼決定再站出來的?崔樂:之所以決定2020年講出我的個人經歷,一個誘因是李文亮。我對他因為言論而被訓誡的經歷感同身受。回憶和講述過往的灰暗的經歷是一個非常消耗心力的過程,還可能會強化」受害者「的人設。可是必須要說出來。如果人們只看到出櫃的「自由」,卻看不到背後的代價,我是在釋放錯誤的信號,誤導人們對環境的判斷。講出經歷的不公是一種自我療愈,也是為同性戀社群中那些有過類似經歷而不能發聲的人發出聲音。水瓶紀元:說說你的研究吧。中國高校裡男同性戀教師的生存狀況是怎樣的?崔樂:我訪談的40位中國高校的男同性戀教師中,絕大部分沒有在高校公開同性戀身份,有少數會選擇性地對信任的同事公開身份。不出櫃並不意味著不接納自己的性傾向,他們接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不出櫃是一個利弊權衡之後的理性選擇。在一個以異性戀作為規範的(heteronormative)環境下,他們需要謹慎地進行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是否、何時、對誰、怎樣出櫃。我的研究揭示出他們進行身份管理的三種主要策略。第一種策略是通過婚姻和異性戀關係來偽裝異性戀。例如,隱瞞性傾向與異性戀女人結婚,與女同性戀組成」形式婚姻「,編造女友,或利用父親的身份來暗示自己是異性戀。這可以讓他們擺脫被同事介紹女友的煩惱,更好地維持人際關係,免於被懷疑性傾向,獲得職業安全感。但這種「表演」耗費心力,一方面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異性戀的表演,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人八卦或識破真相。第二種策略是與同事、領導或學生保持距離,從而避免談及私人生活。例如,一些教師避免與同事私下社交或發展出友誼,以免暴露身份後職業發展受到影響。哪怕在同志社群內部,許多教師也儘量自我孤立。比如,他們在同志社交軟體上接觸到同一個校園的同性戀師生,大多小心翼翼地隱藏身份,避免暴露身份後「被出櫃」。因此,一些教師不會在校園使用同志社交軟體,拒絕認識任何校內的同性戀師生。在這樣的自我隔絕中,他們像是一個個孤島,小心翼翼地保守著秘密。第三種策略是通過出色的職業表現獲得安全感。同性戀身份往往會激勵教師們更加努力地工作,從而為身份暴露後可能遭受的歧視做好準備。在高校裡,出色的職業表現往往體現在學術產出,例如科研資助與發表。出色的學術能力能夠帶給同性戀教師一定的職業安全感,甚至提升他們性身份的公開程度。在我的被訪者中,少數的幾個在校園出櫃的教師往往是有海外博士學位、具有英文發表能力的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他們的學術優勢讓他們「有恃無恐」。然而,那些學術能力一般或缺乏學術能力的教師會因為性身份而更有心理負擔。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很難通過職稱晉升獲得職業安全感,擔心在體制的嚴密監視和管理下暴露同性戀身份,最終選擇了辭職;也有的教師準備轉行到受體制約束較小的行業。隱藏身份可以讓同性戀教師更順利地融入一個以異性戀作為規範的體制,得到認可,避免了公開性身份可能招致的汙名和後果。然而,在職場隱藏身份意味著持續不斷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需要時時處處保持警惕,根據情境評估出櫃的風險,讓人身心疲憊。水瓶紀元:除了隱藏身份,同性戀教師們的身份管理是否有別的選擇?崔樂:同性戀教師的身份管理是隨著情境動態變化的,櫃裡、櫃外的邊界常常不是截然分明的。一些教師沒有公開身份,但也並不覺得自己是在「櫃中」。比如,一位教授是做同性戀研究的,在他所任教的大學沒有公開性身份,會通過編造女友的方式偽裝異性戀;但他在面向同性戀組織開展工作、或參與學術會議的時候,並不隱藏身份。他的研究生在同性戀組織開展他的研究項目的時候,可以從工作人員那裡得知他的同性戀身份。雖然他沒有公開出櫃,但他覺得同事和學生一定會懷疑他的性傾向,他也並不在乎。因此,他認為自己既沒有出櫃,也沒在櫃中。還有的教師一直未婚,並且拒絕被同事介紹女朋友。他們清楚同事可能會懷疑他們的性身份,但覺得「猜就猜吧」。這種身份狀態模糊了「同性戀」與「異性戀」的身份邊界,一定程度上挑戰了異性戀規範。水瓶紀元:當下的高校仍然是一個異性戀規範主導的場域,同性戀教師是完全服從於這種規範嗎?崔樂:我的博士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揭示同性戀教師如何應對異性戀規範(heteronormativity),或者說,他們在一個以異性戀作為規範的體制中的能動性(agency)。研究發現,雖然絕大部分教師沒有出櫃,但他們以各種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挑戰了異性戀規範。譬如,一些教師通過同性社交軟體接觸到本校的同性戀學生,有的幫助他們接納自己的性傾向,有的向學生普及性健康知識,有的會解答同性戀學生關於性身份的困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支持同性戀學生。還有的教師從學生的性別表達上發現貌似是同性戀的學生,當發現他們的學業和心理遇到困難後,會給與特別的關心——儘管互相都不會公開性身份。這些故事有別於西方教育界一種主流話語——同性戀教師應該通過出櫃的方式為同性戀學生做出表率(role model),以此支持同性戀學生。也就是說,即使不在校園公開出櫃,中國的同性戀教師仍然可以以多種不同的方式支持同性戀學生。在教學方面,許多教師會在課堂上談論同性戀議題。其中一種方式是談論學科內的同性戀知名人物,譬如計算機專業的教師會在講計算機發展史的時候提到圖靈的個人悲劇。教師們對此充滿顧慮,包括性身份暴露、學生反感、教學監控與審查,但他們會以多種策略降低風險。譬如,教師們通常在談論同性戀議題時小心地把控時間與內容——「點到為止」、「一帶而過」。這很短的教學片段充滿了內心張力——「既想多說,又不敢多說」。為了避免暴露身份,有的教師有意以「局外人」的視角,也就是異性戀身份,來談論同性戀話題。有的教師會把同性戀議題「藏」在一個更大的話題裡,比如在談論西方高校的時候提到高校對同性戀學生的支持,或在談論親密關係話題時最後補充「不管什麼性傾向,我都是這個觀點」。為了提升教學的正當性,有的教師特意選取官方文本作為教學素材,譬如一位教師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講授的文本是CCTV國際頻道一則「臺灣同性婚姻引發爭議」的報導。為了降低風險,教師們大多迴避表露自己的立場,或以間接的方式表達支持立場——比如,呈現同性戀群體的邊緣處境,或介紹專家學者的觀點,「用別人的嘴說話」。通過這些策略,他們將同性戀議題融入了教學,並不同程度上引導學生反思異性戀規範。還有一些教師會進行同性戀議題的學術研究。他們談到在中國學術界做同性戀研究的各種顧慮和阻力,譬如暴露性身份,研究發表與申請資助的阻力,同性戀研究在高校的邊緣位置。因此,一些教師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研究興趣,轉而研究更為主流的議題。然而,儘管阻力重重,不少教師通過各種策略「保持低調」,以降低研究同性戀的風險。例如,不以同性戀研究作為自己主要的研究領域;只以聯合署名的方式發表研究;不參與學術會議,降低曝光度;在發表和簡歷的措辭中以更隱晦的「酷兒」(queer)代替「同性戀」;迴避較為敏感的研究議題。還有一些教師通過英文國際發表提升同性戀研究的正當性,或迎合官方話語和政策來儘量將同性戀議題主流化。通過發掘和揭示沒有出櫃的同性戀教師反抗異性戀規範的經歷,我希望打破人們對中國的同性戀和高校教師的刻板認知。中國高校的同性戀教師受到學術自由與異性戀規範的雙重束縛,然而,如果認為他們僅僅是被動的受害者,則低估了他們應對社會規範與限制的能動性。另外,我的研究還希望改變人們對沒有出櫃的同性戀的認識。受西方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影響,中國同性戀社群內部常常有公益組織或行動者鼓勵大家「勇敢出櫃」、」做自己「。這種社群動員有助於提升同性戀的可見度,改變人們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將這一身份正常化,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些倡導出櫃的話語簡單粗暴,無視不同人出櫃承受的不同代價,認為不出櫃就是不能接納自我、「怯懦」的表現;只要不出櫃,就是異性戀規範的「共謀」或恐同的「幫兇」;只有出櫃,才能夠有所改變。然而,我的研究可以體現出,即使不出櫃,同性戀教師同樣能夠以形形色色的策略挑戰異性戀規範;正是因為柜子為他們提供的安全和保護,他們才能夠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有所反抗。譬如,一位教師既從事同性戀議題的教學與研究,又指導學生社團為同性戀議題發聲,他因而選擇了形式婚姻,認為「必須有婚姻的保護才不會暴露身份」。由此可見,服從規範與挑戰規範不一定是一個二選一的單選題——一個人可以既服從規範,又挑戰規範;正是因為他們在櫃中服從了異性戀規範,由此獲得的認可和權力才使得他們有能力、有機會挑戰異性戀規範。崔樂導師的辦公室:一張奧克蘭大學表達對性與性別少數群體支持的的彩虹貼紙,以及一張表達尊重他人性別認同、停止跨性別歧視的宣傳單。崔樂:許多人在得知我做同性戀教師研究後,第一個問題通常是:會不會很難找到他們?其實並不難。我在招募同性戀教師接受訪談的海報上特意公開了我的實名、同性戀身份,以及曾經是高校教師的經歷。這有助於體現我的insider(「圈內人」)身份,得到參與者的信任。事實證明這確實有效,不少同志社群內的朋友、學者、活躍分子主動幫我轉發海報、介紹訪談對象。陸陸續續不斷有男同性戀高校教師聯繫我,以至於我訪談到40個之後就只好拒絕了。西方已經有許多同性戀學者在研究反思中寫道,他們在做同性戀研究時公開同性戀身份有助於建立信任,共情對方的經歷。但也可能會有弊端,比如被訪者可能會因為共同的身份而覺得「你懂的」,「一切盡在不言中」,因此省略很多重要的信息。另外,insider的身份可能是一種幻象,同性戀社群存在許多內部差異,不同身份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使得社群內部的經歷非常多元,僅僅基於相同的性傾向並不保證一定能夠相互理解。比如,我在招募研究參與者的過程中,也在一些同志群遭到防範、敵意、甚至辱罵。雖然同性戀研究者在做同性戀研究時公開身份有很多好處,但在一個充滿汙名的環境下,同性戀研究者公開身份並不容易,哪怕訪談對象也是同性戀。我的研究揭示出中國的那些沒有出櫃的同性戀教師做同性戀研究所面臨的挑戰和阻力。比如,一位教師非常希望能夠通過研究同性戀學生的校園經歷來為他們發聲,推動中國校園的多元平等。可是,他擔心的是,如果採用訪談的方法做質性研究,難免會暴露身份。他很糾結地說,「如果我訪談的同性戀學生對我敞開心扉,我又怎麼能躲在面具後面呢?」可以想像,當他訪談的同性戀學生問他的性傾向時,哪怕他只是遲疑或迴避回答,都可能會暴露身份。而一旦暴露身份、「被出櫃」,可能會對他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儘管有顧慮,但他還是決定在職業發展初期就做同性戀研究。水瓶紀元:在紐西蘭,觀察和體驗到的對待同性戀的氛圍是怎樣的?崔樂:對同性戀來說,紐西蘭整體而言是自由友善的。以我就讀的奧克蘭大學為例,校方對性與性別少數身份的師生非常支持,對恐同零容忍是官方政策。在校園裡不難看到彩虹海報或貼紙,用於表達和倡導對性少數的尊重。奧克蘭大學的學生在大學登記個人信息時,在性別欄除了「M(Male)、F(Female)」 之外,還有 「X(diverse)」 選項。另一項可以填報的身份信息是性少數身份。這些信息用於組織性與性別少數師生的社群,提供支持資源。大學每年會組織方陣參與奧克蘭同性戀遊行,我所在的教育與社會工作學院的院長就是一個公開身份的男同性戀,也曾參與其中。

奧克蘭街頭的彩虹標識 圖/受訪者提供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同性戀在這裡的生活沒有身份壓力。紐西蘭是一個種族多元的移民國家,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受到自己所在社群的影響。比如,我作為華人,日常會接觸到中國留學生與華人移民,不少人對主流的性別文化缺乏批判思考,對性少數的理解相當有限。一個類似的觀察是,我所發表的同性戀議題的媒體文章引發惡評最多的,是在海外中文網站。這些網站用戶可能多為觀念傳統的中年華人移民,加之海外網站沒有言論審查,因而湧現出大量恐同評論。因此,我在紐西蘭所認識的華人同性戀,包括中國留學生與華人移民,很少有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大多需要隱藏身份。每年的同性戀遊行隊伍中也難得看到華人面孔。作為從事同性戀研究、且公開同性戀身份的人,我常常會面對一些日常話語中無意的冒犯,或者說,「微冒犯」(microaggression)。譬如,一些人得知我的研究和身份後,會說「做這種研究,你小心被掰彎了」;「同性戀的 『成因』 是什麼」;「你為什麼不能喜歡女孩」;「你跟你男友在一起時,是扮演男性角色還是女性角色」。這些話語預設異性戀是優等的、「正常」的,同性戀是次等的、反常的,並以異性戀視角與傳統性別角色來審視同性關係。我還常常被人們默認為是高調的social butterfly——與之一脈相承的邏輯是,異性戀者談及婚戀是去性化的(desexualized)的日常表達,而一個同性戀,只要你不加掩飾,就已經是在招搖炫耀了。因此,我比較反感那種呼籲主流社會」包容「、」接納「同性戀的話語,仿佛這是一種異性戀居高臨下的特權。事實是,同性戀往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包容」異性戀的冒犯與無知。崔樂共情是一種能力。首先需要看到他人的經歷,進而理解他人的經歷,這並不容易,尤其對於那些在社會結構中處於優勢地位的人。譬如,當一個異性戀教師向同事和學生很自然地提起自己的家庭時,可能很難想像這對於同性戀教師來說是一種奢侈和特權。另外,反思主流的性別文化需要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我想我作為同性戀的邊緣身份與經歷,以及我所受的性別研究、社會學、語言學的學術訓練,能讓我敏感於話語中滲透的意識形態,理解性與性別的權力運作,從而更能共情那些邊緣經歷。·水瓶紀元會不定期徵集同主題稿件,邀請你來講述和分享跟女性經歷、體驗和成長有關的故事。· 故事投稿郵箱:shuiping2021@88.com,詳情請見【徵稿函】· 故事線索、建議,轉載及合作,請後臺留言或郵件聯繫

推薦閱讀

我們是水瓶紀元,一個主要由女性寫作者組成的團隊,深度講述與性別平權有關的真實故事與獨特洞見,希望成為年輕人和女性的願景之書。

讓公眾看見我們的驕傲

相關焦點

  • 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恐同影響性少數學生學業及心理健康
    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認為,恐同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會對師生帶來多重負面影響。對於異性戀學生來說,恐同教材可能會誤導他們對同性戀的認知,進而導致偏見、歧視甚至霸凌;而對於性少數學生來說,教材本身的權威性可能會阻礙他們接納自己的身份,增加心理健康風險。崔樂曾在中國、俄羅斯、紐西蘭等國家的高校任教,同時他也是一位同性戀者。
  • 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恐同影響性少數學生學業及心理健康
    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認為,恐同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會對師生帶來多重負面影響。對於異性戀學生來說,恐同教材可能會誤導他們對同性戀的認知,進而導致偏見、歧視甚至霸凌;而對於性少數學生來說,教材本身的權威性可能會阻礙他們接納自己的身份,增加心理健康風險。崔樂曾在中國、俄羅斯、紐西蘭等國家的高校任教,同時他也是一位同性戀者。
  • 校園裡的隱形人:美國同性戀教師的身份管理
    同性戀教師身份管理的第三種策略是 「間接出櫃」 (implicitly coming out) ,指的是雖然同性戀教師沒有直接公開他們的身份,但人們知道該教師是同性戀。當同性戀教師決定 「間接出櫃」 的時候,他們不再冒充異性戀身份和掩飾同性戀身份,會公開分享自己私生活和伴侶的信息,使用恰當的人稱代詞,但不會使用 「同性戀」 標籤。
  • 【高校•看點】「異性戀霸權」是什麼?
    常常在許多對話交鋒的場合,因為不理解這個理論概念,一再地「望文生義」自作詮釋,說自己不「霸」,殊不知「霸權」跟態度是否霸氣根本無關,這些積極擁護傳統價值的人以訛傳訛,混淆社會大眾之視聽,真是令人憂心!同性戀者在「異性戀霸權」的社會之中要冒著被歧視的風險「出櫃」,是大部分的異性戀者很難體會到的感受,「異性戀霸權」的社會讓異性戀不用努力爭取就能享有許多好處與「特權」(privilege),對外表明性身份之後所引發的影響,對於異性戀者與非異性戀者大大不同,如何可以等同視之呢?所以,我想把「異性戀霸權」這個概念講清楚,真得很重要啊!
  • 香港同性戀教師的出櫃之路
    大學講師何萬寶  基督徒和教師素來給予外界恐同形象,而身為虔誠基督徒兼教師何萬寶也許算是異類。中五畢業旅行時,他愛上一位男生,「就像大家都會愛上有好感的人,自然而然」。老師問他是否愛男生,他坦然承認。18歲那年,教會上門傳道,他被說服去教會。  初到教會,何萬寶向教會長老敞開心扉表明同志身份,然而長老卻說「上帝不喜歡同性戀」,要他「增強靈性」、「變回正常」。此後8年裡,何萬寶將同性取向鎖在心底,「那幾年,即使遇到有好感的男人,也不會幻想」。
  • 炎亞綸出櫃劈腿三男?諸多網友力挺,真的是患難見真情……
    你還記得前段時間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傳得沸沸揚揚的炎亞綸被出櫃事件嗎?11月7日當天,炎亞綸出櫃、炎亞綸和汪東城等關於炎亞綸的消息佔據了微博熱搜榜前幾名,一時間關於炎亞綸出櫃的內容鋪天蓋地而來。相信當天坐在辦公室、教室的小迷妹們沒少討論關於炎亞綸出櫃的事情吧?畢竟這麼大的八卦誰不關心呢?更何況對方還是一個有才有藝的當紅明星一枚。
  • gay星不出櫃,直男卻賣腐|蔡康永|gay|出櫃|同性戀|獨家-娛樂自媒體
    之前蔡康永淚灑現場談出櫃的問題,說自己「孤獨」。當時我想,什麼時代了,我身邊出櫃的人就好多,怎麼心酸成這樣?但是我今天認真數了一下:大陸明星出櫃:無。臺灣明星出櫃:蔡康永。香港倒是有很多出櫃明星,大概很能看出來真正的社會自由度?有趣的是,臺灣和大陸的娛樂文化中並非恐同厭同,反而熱衷於「攪基賣腐」。
  • 廣外男生高調「出櫃」 組織「直人」撐「同志」
    「沒事沒事,我已經「出櫃」了。」在四周嘈雜的環境中,「同性戀」、「gay」、「出櫃」等詞語從他嘴裡蹦出來,旁若無人。同他一同前來的兩名同學說,兩年前的一天,突然從班級的公共郵箱裡收到梁文輝的「出櫃宣言」,儘管十分詫異,不過大多數同學選擇了支持和鼓勵。「幾乎每一條回復都是鼓勵。」這讓梁文輝非常感動。 直面媒體、甚至是主動邀約媒體也成為梁文輝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 李銀河:中國公眾對同性戀態度比西方更包容
    簡介:  【解說】近日,中國知名性研究學者李銀河在重慶某高校與師生們交流時提出,相對美國等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公眾對同性戀人群的態度其實更加包容。  李銀河說,關於中國公眾對於同性戀的態度,她曾經做過一個全國大中型城市電話抽樣調查,從調查結果中發現中國公眾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相當高。
  • 英文中同性戀與異性戀的表達
    過去,國人對同性戀諱莫如深;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同性戀團體的成立,同性戀已經開始在中華大地上"昂首挺胸"了。這一次我們就來看看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怎麼表達。   1 He is gay.   他是同性戀。
  • 當事人NO.77對話同性戀媽媽
    我帶著自己父母支持孩子出櫃 問:您就這樣加入了同性戀親友會?小濤媽媽:親友會的主任阿強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而且,之後參加了幾次培訓之後,我決定向我父母出櫃。阿強講「同性戀要可見」。所以我們現在兩家人就像異性戀家裡的孩子一樣,我們就是親家,將來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像異性戀一樣的走下去。
  • 獨家對話李銀河:我這不是出櫃
    新京報:你這篇博文的發表算是「出櫃」嗎?李銀河:我不認為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出櫃」。出櫃指的是同性戀者公開了自己此前隱藏的同性戀身份。當然也有更少數的跨性別者,他們性取向和性別認同都「有問題」,也就是說跨性別者既可以是異性戀,也可以是同性戀,比如一個「女變男」的跨性別還喜歡男性。我做調查的時候遇到一個「女孩」,「她」去看心理醫生,對心理醫生說「她」愛上一個男人,但是「她」覺得自己並不是作為一個「女性」愛上那個男人,而是作為一個「男性」愛上了那個男人。
  • 對話中國「同性經濟」第一人耿樂:出櫃時我媽大哭問同性戀不是變態?
    早期,母親知道他出櫃時,一度大哭問道:「同性戀不是變態流氓嗎?」社會的不理解更體現在這家公司的方方面面,「很多異性戀求職者也不敢入職藍城兄弟,擔心來了會被認為是「同志」。一些職員一旦結婚,也會選擇離職,擔心引起什麼誤會……
  • 同性戀並不可怕,請正確認識同性戀
    同性戀到底該怎麼定義,可能怎麼說都會有歧義,但從此次對同性戀定義一事產生的巨大反響能看出,同性戀在社會上還是一個比較難以啟齒的一個詞彙,對同性戀的接受度還是比較低的。,正確對待同性戀其實在現代社會來說,同性戀對於大眾並不陌生,現在同性戀的人也有越來越多出櫃。
  • 高校教材同性戀爭議,為何久拖不決
    ■ 觀察家  教育部門應該正視這名女生的行政複議申請,認真審查高校教材,是否存在歧視性內容,並把這作為推進建立開放教材編寫機制的契機。  2016年,中山大學女生秋白(化名)依然在堅持與教育部的「戰鬥」。據媒體報導,2015年,秋白因為「高校教材同性戀爭議」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起訴教育部、被學校「出櫃」的教材保衛戰。
  • ...出櫃想到的:為啥中國出不了矽谷?那是我國人民對同性戀的態度太...
    從蘋果CEO蒂姆•庫克出櫃想到的:為啥中國出不了矽谷?那是我國人民對同性戀的態度太保守 【IT時代周刊編者按】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今日在《商業周刊》網站發表文章公開出櫃。
  • 網易新聞首個LGBT數據報告出爐 90%以上同性戀認為愛比性更重要
    ,從愛情觀、婚姻觀、對出櫃的態度等多個維度對性少數群體進行了細緻剖析。當單身狗自嘲成風,卻很少有人考慮同性戀群體,其實單身問題不只是異性戀的困擾,空巢同志的單身比例也很高,並且戀愛維持時間更短。對於LGBT群體最受人關注的「出櫃」問題,他們的真實態度到底如何?數據報告顯示,高達94%的les想跟父母出櫃,17%的les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相比較之下,想跟父母出櫃的gay只佔78%,已有16%的gay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 北京老年同性戀 兩個老頭的愛情微博婚紗照遭吐槽
    他們一個是普通退休教師, 一個是農村來到城市打工的送水工人,日久生情,互稱「 大寶 」和「小寶」。今日,眾多直人、同志對@兩個老頭的愛情 北京老年同性戀結婚穿婚紗進行吐槽和攻擊。兩種觀點:1、婚紗的裝束就是裝女人,玷汙了同志形象,導致異性戀社會對同性戀人群的排斥和不接受。
  • 蔡英文挺同性戀婚姻被指有99%同性戀傾向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11月17日報導,臺「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17日討論婚姻平權法案,反對同性戀婚姻的民眾發起抗議,甚至衝進「立法院」抗議示威。臺「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蔡英文支持婚姻平權,她指出「在愛之前,所有的人都應該平等,可以自由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