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桂軍教授:我想給自己辦一場華麗的葬禮,每年一次

2020-09-05 醫師報

來源:豹耳健康、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為何要每年就給自己辦葬禮?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疼痛科執行主任、生命教育專家路桂軍講出了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天,我跟我兒子說,爸爸要辦一個葬禮。

我兒子說,老爸你是不是腦子進水了,天天說死亡教育還不夠,自己還要做。

我說,兒子,你要好好想一想,爸爸真的想辦。

我兒子在那看書發呆。

我說,你想沒想過,你現在上學,你所有的花銷,人生的一些規劃都是我在支撐你,假如有一天我突然得病,馬上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你是不是要負責你媽媽,你妹妹,還有你爺爺奶奶的生活,你是不是要全靠自己對自己重新規劃?

我兒子呆呆得說,老爸,我是確實在想,確實讓人很難過。

面對死亡,人有兩種成長:一種是主動成長,一種被動成長。我們看到很多青壯年一旦罹患重病面臨死亡,他的孩子還沒成年,突然變得特別懂事,總是讓人特別心疼,這是被動成長。

當兒子主動思考這些事情,他就開始主動成長了。

如果我每年過一次忌日,我兒子每年都想一想,我後面每年都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這樣一旦有一天去世,他會難過,但不會特別誠惶誠恐。

「關於死亡,我們做生死教育的應該多談,就像狼來了一樣,傳統文化我們認為經常喊一件危險的事兒,喊多了以後會麻痺,真的危險來了沒人幫你。但死亡教育不同,談多了,可以降低習得性的對死亡的恐懼。」

中華民族忌諱談自己的生死

假如有一天,你要告別這個世界,你希望是什麼樣的?我想所有人都會告訴我,我希望在什麼年齡,什麼天氣,什麼季節,穿什麼衣服,甚至誰來參加我的葬禮,每個人都會說出來毫不遲疑,但是有幾個人能實現,那為什麼實現不了呢?

因為中華民族忌諱談生死,我們說的是忌諱談生死,是忌諱,談自己的生死,我們經常談周圍死亡事件,比如說這個死了那個死了,張三李四王五,死了很多人,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談的死亡全是第三人稱,他死。

你我之間肯定是不會談的,如果是你我之間,必須有個你死我活的話,我們都知道有個詞叫,你死我活,你死還是我活,我不會談自己生死。真正的死亡教育,其實應該從,他死你死到我死,再從我死你死到他死,才會真正的深入內心,體味一個人,即將告別世界內心的感受。

一杯冰拿鐵的故事

我有一位患者,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生命後期住進病房,他已經所有問題都看淡了,然後準備接受死亡現實。

有一天我去查房時,他消化道出血,常規處理完症狀後,他在感謝我們,我問還有什麼需要幫你的?他說,大夫,我能吃點東西嗎?我說現在消化道有出血,這種情況最好不要吃。

他說,我都對治療沒有任何希望了,我都徹底放棄了,我就想吃東西。

我說,那您這樣想的話,可以吃,想吃什麼?

他說,我想喝冰拿鐵,我一輩子喝咖啡長大,現在只想喝一杯冰拿鐵。

我說那你可以喝。他就特別高興,他立刻跟愛人說,你趕快給我弄一杯冰拿鐵,我不想讓這個機會流失每一分鐘。他喝了一口後,那種滿足感溢於言表,很幸福,雖然病情危重,他的表情一直是病怏怏的,但那種幸福感立刻就能看出來。

我的一個老患者,曾經問我,路大夫你知道為什麼叫你白衣天使嗎?

他說,之所以稱你們白衣天使,是因為在我患病之後,在我最彷徨無助,困惑痛苦的時候,你們的出現,像陽光下的一個影子一樣,給我一種溫暖、撫慰、安全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們就是淡淡的白色,一種溫柔的白色,賦予你們任何一種顏色,都是多餘的。

此時此刻,捫心自問,我雖然穿著白衣,天天被別人稱為白衣天使,但是天使的具體工作做得太少了,所以說醫學不光是科學,它有更多的內涵在裡邊,是一個多學科的。安寧療護和傳統醫療是有區別的,傳統醫療是把病人治好的,而安寧療護是讓病人走得好,不是活得好,是走的安詳順心平安。

生命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願,你不要強行改變任何人的想法,你只能在這個過程中調和引導,讓他完滿就足夠了。

相關焦點

  • 一個另類的女孩,喜歡參加陌生人的葬禮,網友:妹妹缺少一場葬禮
    卡裡斯雷特曼是個另類的女孩,當她遇到煩心事的時候,也會像其他女孩一樣去做一些情緒化的事情,不過,她排解鬱悶的方法的確很特殊——參加陌生人的葬禮。我以為這個電影名字叫甦醒,不如叫葬禮。卡裡斯以參加陌生人的葬禮為好,混跡於入殮室,甚至躺在停屍床上裝死人。
  • 最慘的淞滬會戰,桂軍6個師無一生還,他哭了一天一夜
    最慘的淞滬會戰,桂軍6個師無一生還,他哭了一天一夜說起抗日戰爭,在我們心中沒有什麼共、國之分,能扛起槍上陣殺敵的都是中華好兒郎。面對裝備的懸殊,這些熱血漢子像猛虎一樣撲向黑洞洞的槍口,即使四換一又何妨?就為了一口氣,一寸江山。
  • 一個喜歡給自己辦葬禮的王爺,有人向皇帝告狀,他依舊我行我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儘管有些人的愛好比較特殊,但也能讓人接受,可是你見過一個喜歡給自己辦葬禮的人嗎?清朝和親王弘晝就是這麼一個人,別說封建迷信盛行的古代了,就說是當代,對於喪事都還是比較忌諱的,更別說還是活人給自己辦喪事了。
  • 皮球蟲死了 老師帶著幼兒園小朋友辦了場特殊「葬禮」
    孩子們為皮球蟲舉行了一場葬禮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  「老師,我的蟲子怎麼不動了?」在一節美術課上,天鵝班的小朋友牟牟突然一聲驚呼。原來,他的皮球蟲死了。當天的美術課迅速轉換成了一節生命教育課程。「當時我問大家,我們該如何處理這隻死掉的皮球蟲時,孩子們的觀點各不相同。」孫宇陽老師告訴記者,經過一番討論,最終大家同意給皮球蟲辦一場葬禮。
  • 另類解讀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一場生命的華麗冒險
    初讀詩人席慕蓉這首《一棵開花的樹》時,總是會想,這樹可真是勇敢啊!為了能讓過路人看它一眼,硬是讓自己的全身都開滿花朵。然而那人卻無視地走過了它的面前,這一場費盡心思地盛放終於付諸東流。後來,經歷過戀愛之後,漸漸已開始理解了它。
  • 張皓:為什麼桂軍怎麼撤逃,都擺脫不了被消滅的命運?
    在7月17日的指示電中,毛澤東「根據敵情和氣候」,對進軍部隊指出白崇禧不肯輕易逃離廣西,一則「雲南盧漢拒其入境,雲南還有我們強大的遊擊部隊」,二則「想逃入黔川也不可能」,因為「到十一月間,我二野主力六個軍已入黔川」。
  • 作家東西與文學桂軍:勤奮和執著煉成廣西作家群
    廣西作家群甚至引起了著名作家王安憶和著名評論家陳思和教授的注意。今年7月,由王安憶提議,復旦大學「當代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和《南方文壇》在上海召開了「廣西作家與當代文學」研討會,與會評論家對廣西作家群給予高度評價。廣西作家群又被評論界稱為「文學桂軍」,其領軍人物便是廣西作家協會主席東西。 採訪作家東西時,他剛剛從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評獎現場歸來。
  • 辦喪事也好面子 泉州永春一場喪禮至少花一二十萬
    一場喪禮,3天宴席吃掉16萬元;一些殯葬商家巧立名目,甚至還燒「紙二奶」「紙品牌護膚品」等;一些「白事先生」殯葬服務一條龍,「想怎麼玩兒怎麼玩,包滿意」…… 在一些地方,喪葬奢侈攀比的情況嚴重,一些殯葬從業者趁機誘導煽風,助推歪風藉機斂財,導致很多家庭因喪致貧。這是記者近日在全國多地採訪了解到的。
  • 秦可卿的葬禮為何如此風光,作者的最終目的是想表達什麼?
    秦可卿是一個十分神秘的人物,因為她是金陵十二釵中最早死的一個女子,但是秦可卿的年紀並不大,也就是二十來歲,雖然身體有些小病,但總體說並不礙事,可是她就斷定自己活不了幾天了。秦可卿還有更加神奇的地方,賈寶玉初試雲雨就是在秦可卿的房間完成的,而且在夢幻中教授賈寶玉雲雨的就是秦可卿,在夢幻中秦可卿的身份是仙姑的妹妹。如果說這僅僅是一個夢而已,並不能代表什麼,那麼秦可卿在臨死前給王熙鳳託夢更是神來之筆。
  • 在殯儀館辦完婚禮辦葬禮:世間最動人的愛情,是不離不棄至死不渝
    如果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擊上方【關注】,為你解答情感問題01不久前看到這樣一條熱搜:在殯儀館辦完婚禮辦葬禮,我好奇地點進去,看完那條視頻後,我被感動到落淚。在10月20日清晨,遼寧大連殯儀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婚禮和葬禮。35歲的小夥子徐世南和妻子楊柳鄭重告別,場面讓人嗚咽。5年半前,徐世南28歲的妻子楊柳被查出癌症,她生前曾用微博記錄抗癌歷程:「無論什麼時候我都是自己的太陽!」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為皮球蟲辦「葬禮」,孩子反應令人感動
    近日,常州一家幼兒園開設了「死亡課程」,老師帶領著孩子給一隻皮球蟲舉辦葬禮,對孩子展開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原來是有一位孩子發現了自己的皮球蟲不動了,孩子們都跑過去圍觀,不少孩子發出驚嘆,似乎覺得這隻皮球蟲的死亡和自己的玩具壞掉是一樣的,修一修就會變好。於是老師就藉此機會對孩子們進行死亡教育,和孩子們展開對死亡的討論。
  • 【美國紀行】 對話記錄(3)自己安排自己的葬禮三則
    將這些觀察寫下的目的,不是想簡單得出「誰更好」的結論,而是想通過這些書寫,儘量逼近真相(當然,你可以說從某個層面講,真相根本不存在),把那種簡單的黑白夢幻式思維給打破,更複雜、準確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這無關自信,也無關自尊,只與事實有關。剩下的判斷,每個人自己來做。
  • 95歲「死人」葬禮復活,嚇壞了眾親戚,老人茫然:我只是小睡片刻
    95歲「死人」葬禮復活,嚇壞了眾親戚,老人茫然:我只是小睡片刻自古以來我們都是這樣理解死亡的,一旦人沒有了呼吸,也沒有了心跳之後,我們就認定這個人已經是死亡了對於死亡的人就是不可能再復活過來了,人能夠復活,也只有在電視劇才能夠看到,要想人復活,以現在的科學技術,那是不可能的。然而近日,一名老人「去世」之後,卻又「活」了過來,這是發生了什麼事情?11月9日,在印度發生了一起詐屍事件。一位95歲的老人巴德·拉姆,在家中突然就暈倒了,在急救醫生過來的時候,發現老人已經斷氣了。
  • 國企員工辭職到八寶山工作:葬禮應是宣洩釋放過程
    3月22日下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往日肅穆的告別大廳,一場「生前葬禮」正在《歡樂頌》的背景音樂中舉行,一個一米八二的漢子活生生地面向眾人,為自己告別。生前告別 挽回許多「來不及」「媽媽,這是老靳叔叔,什麼時候我也能站在上面?」靳中學的同事、喪禮策劃工作室主任王靜的孩子在新聞報導中認出了靳中學。
  • 為給母親辦葬禮,老闆集結百名員工遊街,參與者還必須要交份子錢
    在父母百年之後,想要為父母辦一場體面的葬禮,可以理解作為子女的這種心情,也可以理解他們想要盡的孝心,但是體面歸體面,並不是人多、場面大就算體面了,而是要看是不是真心誠意。在河南洛陽,一家企業老闆給自己去世的母親舉辦喪事,讓自己幾百名員工全都來了。
  • 臺灣美食節目主持人阿諾:吃,是一場華麗冒險
    這個過去為了省錢只吃泡麵的女孩,終究與美食結緣,開啟了一場華麗的冒險。  人物名片  阿諾,原名塗珊。臺灣女主持、電視劇及MV演員、廣告模特兒,現擔任美食節目《食尚玩家-就要醬玩》主持人。   廣告「女神」到美食「精靈」 我MAN我自在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我很好奇你是怎麼接受「阿諾」這個這麼陽剛的藝名的?
  • 【箭廠】做葬禮設計師的第七年:我用婚禮送別平如美棠夫婦
    上海福壽園從九四年開始營業,初期以墓地售賣為主,每年有差不多3000家客戶來此落葬。高春霞的工作,就是將這些抽象的需求,轉化成個性化的葬禮現場。她的職業被稱作「葬禮設計師」,不過她更喜歡叫自己「葬禮導演」。
  • 紐西蘭奧克蘭一場葬禮要花5000紐幣
    中新網8月14日電 紐西蘭《中文先驅報》近日刊文稱,紐西蘭奧克蘭日前再次調高墓地和喪葬服務收費,一場一般標準的葬禮要花費超過5000紐幣。紐西蘭殯葬師協會執行長Katrina Shanks擔心,這樣發展下去,只會讓窮人愈發「死不起」,或者被迫選擇火葬。  文章摘編如下:  在紐西蘭奧克蘭安居不易。
  • 海外留學——一場華麗的冒險
    顧不上想別的,她發現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宿舍周圍Tesco超市沒有筷子,要到中超採購,一查郵箱有學校發來的關於註冊事情的郵件,要選課,要領取BRP卡,要找到自己的GP醫生,要買當地電話卡,要辦Boots會員卡,要洗衣服,第二天就是學校的迎新會,還要查詢地點和路線......
  • 為自己「設計」葬禮 初中生比高中生放得開
    葛菁稱,綜合對比起來,初中生寫得比高中生更能放得開,初中生會把一些細節都寫得很淋漓盡致,如多少人來參加葬禮,他們的神情是如何的,會怎麼樣追憶自己,會談論什麼內容,葬禮上的布置都有哪些物品等等,寫得很真摯深刻,確實看出是經過一番思考的。高中生寫自己的葬禮顯得有點拘謹,甚至好像有點造作。「通過這些作業,我覺得孩子還是有自己的洞察力,不能以成人的偏見去想像孩子。小孩的想法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