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新學院,國際頂尖學者擔任首任院長

2020-12-15 澎湃新聞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數據科學學院,培養跨學科人才 應對數據時代之挑戰。

我們現在身處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數據加上算法所產生的智能決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利用安全、公正並且高效的算法來創造價值越來越成為各行各業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在此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於2020年7月1日正式成立。數據科學學院是港中大(深圳)繼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後的第五所學院,由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說,「數據科學學院專注於數據科學方向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學院在運籌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領域以及運營管理、決策科學、機器學習等前沿領域有著系統的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完整且前沿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這些領域與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和應用密切相關,是數據科學的基礎領域,也是未來的數位化技術成長的動力。學院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的優質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頂尖創新型人才, 矢志成為大灣區乃至全世界領先的數據科學教學和科研中心。」

數據科學學院吸引了眾多來自計算機科學、運籌學以及統計學等多學科的國際化學術人才,已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隊伍。這種多學科的知識結合體系將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平衡發展。目前,學院的應用研究領域包括:生物信息學、通訊系統、金融、人工智慧醫學診斷、精準醫療、雲計算、機器人技術、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其中許多應用研究已通過一系列深度合作實踐於眾多實驗室與研究院,如騰訊聯合實驗室、京東聯合實驗室、華為聯合實驗室、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和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

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副校長羅智泉教授和協理副校長蔡小強教授共致賀詞

建立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養體系

打開數據科學研究與應用的大門

有賴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運籌學相關的科研資源,數據科學學院自成立起已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養體系,包括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統計學、金融工程四個本科項目;數據科學、金融工程兩個碩士項目以及數據科學博士項目。數據科學中最前沿的核心課程如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將貫穿各個項目,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系統、前沿的數據科學方面的教育,拓寬學生的視野,打開未來數據科學研究與應用的大門。這些項目此前畢業的本科生大量前往世界頂尖大學繼續深造,其中不乏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最頂尖學府。

在本科招生的四個專業當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為今年新增專業,該專業是一門跨學科專業,涵蓋了從數據收集、分析到決策的全部數據分析要素。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常用於金融、網際網路、醫療、物流、教育等行業。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得大數據相關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人才缺口也日益增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具備數據科學所需的紮實數學和統計基礎、理解和規劃數據分析問題的計算和分析思維,以及具有對現實數據分析問題實現可擴展性解決方案的實際操作能力的數據科學領域人才,彌補大數據領域人才的不足,為社會、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發展做貢獻。

此外,數據科學學院也對其餘三門本科專業作出清晰的定位。統計學是研究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詮釋,從而獲取信息和支持決策的一門學科,本專業學生將會學到統計理論和計算技術,掌握從數據中獲得有效信息的技能,以應對大數據的挑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同時掌握計算機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獲得較強的計算機系統的分析、設計、編程和應用能力,其中,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和數據科學將是重點應用方向;金融工程專業由經管學院、理工學院與數據科學學院聯合開設,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較強的計量及分析能力、有成為未來金融行業領袖的潛質的學生,並能滿足金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畢業生將具備全面的金融建模與預測能力,因此能勝任對計量及分析能力要求極高的職位與工作,例如估值、投資組合分析、資產配置、信用分析、風險模型,以及結構性融資。

戴建崗教授擔任數據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許多學院教授在數據科學領域為知名學者

數據科學學院由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戴建崗教授是國際運籌學研究的引領學者,是國際數理統計學會(IMS)和運籌學和管理科學協會(INFORMS)的雙重會士(Fellows),並曾長期擔任運籌學頂尖雜誌之一《運籌學數學》主編。戴建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應用概率,流體模型,擴散模型,隨機過程和強化學習等。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戴教授利用這些數學模型幫助設計、控制和優化各種複雜系統,包括半導體生產線、數字通信網絡、大型數據中心、呼叫服務中心、醫院病人流量管理和打車平臺等。戴教授在南京大學數學系獲學士、碩士學位,後赴美國史丹福大學深造並獲博士學位。1990年,戴教授加入喬治亞理工學院,1998年晉升為正教授,2007年受聘為Edenfield講座教授, 2012年加入康奈爾大學。戴教授2002年作為首批學者代表,加入由朱鎔基、李嵐清提議創建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組,任職至2018年7月。2009-2011年,戴教授任新加坡國立大學James Riley傑出訪問教授。戴教授的研究成果在領域內曾獲得多次獎項,包括INFORMS應用概率學會的Erlang獎,兩次INFORMS應用概率學會頒發的最佳論文獎,以及The ACM SIGMETRICS終身成就獎等。

戴建崗教授擔任數據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雄厚的師資力量為數據科學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戴建崗院長外,學院大量教職成員曾在國際頂尖大學擔任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相關領域具有顯著的國際影響力。學院設四位副院長及一位助理院長:副院長張樹中教授(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創系主任)為《運籌學》等期刊編委,曾榮獲《 SPS信號處理雜誌》最佳論文獎,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傑出論文獎等,研究領域為優化算法、數據分析、生物信息學、金融工程、信號和圖像處理等;副院長查宏遠教授來自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曾獲NIPS傑出論文獎、Leslie Fox數值分析獎、SIGIR最佳學生論文獎,研究領域主要為機器學習及應用,人工智慧的數學基礎;副院長陳毅恆教授,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曾任該校統計系主任,為IMS Fellow、ASA Fellow、國際統計協會委員、香港統計學會榮譽委員,長期研究金融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風險管理、 隨機過程;副院長於天維教授來自美國埃默裡大學,曾任Scientific Reports, Frontiers in Genetics, Current Metabolomics等期刊編委,長期從事生物信息學、統計學、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助理院長王子卓教授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原曾擔任《運籌學》和《管理科學》等期刊編委,曾榮獲Adobe數字營銷研究獎、CSAMSE最佳論文獎,他的研究領域為隨機和魯棒優化、 數據驅動決策問題、定價和收益管理。王子卓教授同時為杉數科技創始人及首席技術官,曾為國內大量企業提供大數據智能決策方面的諮詢與服務。

學院還有其他多位資深教授,都是各自領域的國際頂尖學者,如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IEEE Fellow羅智泉教授, 中國科學院雲計算中心的首席專家、IEEE Fellow黃鎧教授,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張寅教授,IJDMB副主編、全世界計算機領域Top 300高引學者丁宏強教授, 國際圖像和圖形學報以及Springer國際生物識別叢書創始人和主編、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協會會士張大鵬教授,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蔡小強教授等。

院長戴建崗、副院長及助理院長解讀學院要培養什麼樣的學術人才

提升數據帶來的價值

研究成果廣泛應用到社會中

目前,數據科學學院的應用研究領域包括生物信息學、通訊系統、金融、人工智慧醫學診斷、精準醫療、雲計算、機器人技術、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學院把數據科學的各個專業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達成多學科知識結合的教學和科研體系。以副院長於天維教授的研究為例,其主要科研方向為生物信息學,即發展統計學與機器學習的算法運用於生物醫學大數據的分析。在談及其研究領域對於當代社會及人們生活的影響時,於天維教授表示,「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精準醫療與個性化醫療,也就是說要運用數據來驅動醫療決策,這就要求我們在病人身上收集海量的數據,比如基因組、蛋白組等等。如何分析這些數據來達成醫療決策是對數據科學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我們的機遇。」助理院長王子卓教授的研究,則主要在運籌優化領域以及在企業運營管理中的應用:「運籌優化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的做決策,隨著數據時代的發展,人們將越來越依賴數據做決策,而我所研究的運籌優化的算法,可以大量提升數據帶來的價值,使人們可以更加高效精確的做決策,最終提升企業和社會的運營效率。」王子卓教授表示,未來希望能夠和更多的學生一起探索數據科學的奧秘,希望培養的學生將有能力通過數據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數據科學學院的誕生,體現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希望走在時代前沿的決心。

在過去的幾年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數據科學方面的成績已經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舉辦了一系列國際級學術會議如「2019年Mostly OM研討會」、「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優化理論與應用研討會」等,並吸引了多名包括各國院士等世界知名學者前來交流訪問。此外,數據科學學院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發展契機,強調產學研結合,與騰訊、京東、華為等企業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在學術研究以外,學院教授也將研究成果廣泛應用到社會中,與順豐、華為、京東、滴滴、羅湖醫療集團等企業建立深度合作,為社會諸多方面帶來巨大價值。

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對數據科學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責任與挑戰。對此,數據科學學院院長戴建崗教授表達了該學院在數據科學方面培養高端人才的決心:「我們將始終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己任,積極開展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將學院建設成數據科學人才培養的優質基地,同時也成為國際一流的研究、交流與合作中心。」

新聞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這所中外合作大學成立新學院,國際頂尖學者擔任首任院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數據科學學院 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在此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於2020年7月1日正式成立。數據科學學院是港中大(深圳)繼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後的第五所學院,由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建立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養體系 打開數據科學研究與應用的大門  有賴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運籌學相關的科研資源,數據科學學院自成立起,已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養體系,包括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統計學、金融工程四個本科項目;數據科學、金融工程兩個碩士項目以及數據科學博士項目。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兩研究院在前海掛牌成立
    港中大兩研究院在前海掛牌 前海管理局 供圖中新網深圳1月1日電(記者 鄭小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簡稱「高研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12月31日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掛牌成立,「前海發展與時代重任」主題論壇同時舉行。
  •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加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官方微信公眾號8月26日消息稱,鄭永年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組建人文社科學院「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並任首任院長。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 鄭永年教授任首...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岸明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教授,深圳市政府副市長聶新平先生,以及深圳市和龍崗區相關部門負責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圳市企業界代表、社會媒體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人文社科學院院長範息濤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等大學主管人員和部分師生共同出席並見證了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的正式成立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數據科學學院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7月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正式成立數據科學學院。這是該校繼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後成立的第五所學院,由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迎來第五所學院
    7月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於正式成立,這是港中大(深圳)繼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後的第五所學院,由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戴建崗教授戴建崗教授是國際運籌學研究的引領學者,是國際數理統計學會(IMS)和運籌學和管理科學協會(INFORMS)的雙重會士(Fellows),並曾長期擔任運籌學頂尖雜誌之一《運籌學數學》主編。戴建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應用概率,流體模型,擴散模型,隨機過程和強化學習等。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兩所研究院在前海掛牌成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苑偉斌12月3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掛牌儀式暨「前海發展與時代重任」主題論壇在前海舉行。記者了解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是一個兼容優秀人才培養基地、學術性思想庫和政策研究型智庫的社會科學綜合性科研機構,也是兼容港深區域、南方共同市場、中國乃至全球發展研究為一體的國內和國際學術交流平臺。高研院的首任院長由鄭永年教授擔任。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數據科學學院,培養跨學科人才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7月2日,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悉,該校新成立了數據科學學院,致力於培養跨學科人才。這是繼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後,港中大(深圳)的第五所學院。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在前海新掛牌兩家研究院,是在新的...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狄文強 12月3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掛牌成立。研究院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和數據科學學院等各相關學院師資力量參與,並聯合政府、市場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建設。
  • 港中文(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深圳訊(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劉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領域也擁有了一所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研究機構。9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記者從成立儀式上了解到,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以「研究世界、探索前路、體認天理、經世治平」為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立足深圳、放眼全球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思想重鎮與政策研究型智庫,為區域及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及時的、富有預見性的政策分析,培養具有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並在粵港澳大灣區、南方共同市場、中國改革開放、海洋經濟、國際戰略和外交以及全球發展等研究領域成為深具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 西湖大學理論科學研究院成立!著名數學家田剛擔任首任院長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9月24日,西湖大學理論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著名數學家田剛教授受聘為研究院首任院長。 記者通過中國科學院學部官網獲悉: 田剛,1958年11月生於江蘇南京。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系。1984年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
  •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數據科學學院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7月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正式成立數據科學學院。這是該校繼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後成立的第五所學院,由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在前海掛牌
    林鄭月娥表示,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成立10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6年,已成為港深合作的成功典範。前海管理局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強強聯手,一定會成為一個港深合作的優勢平臺,研究院的成立必將帶來具有啟發性的政策創新。
  • 又有倆學者回國,全職加入中科院深理工擔任院長職務
    又有倆學者回國,全職加入中科院深理工擔任院長職務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12 18:02 來源:澎湃新聞
  • 深圳首個高校紅十字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揭牌成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紅十字會揭牌儀式暨紅十字青年領袖培育計劃啟動儀式於11月18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紅十字會是深圳市成立的首個高校紅十字會團體,它的成立標誌著我市紅十字事業在培養大學生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等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 鄭永年擔任院長,港中大(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揭牌
    9月23日,由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擔任院長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今年8月24日,鄭永年參加了在中南海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等9
  • 國際知名學者吳曉剛加盟上海紐約大學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上海紐約大學9月17日發布了一條重磅消息《國際知名學者吳曉剛領軍上紐大新建社科研究中心》:研究社會不平等、分層與流動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吳曉剛於今年秋季學期加入上海紐約大學,出任御風全球社會科學講席教授、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CASER)主任,同時擔任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
  • 港中大(深圳)成立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
    9月23日神仙湖畔嘉賓雲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辦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立儀式暨全球化與深圳未來四十年研討會。 高研院的首任院長由鄭永年教授擔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表示,「此次,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標誌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領域也將擁有一所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研究機構,並期望通過匯聚頂尖人才,發展學術思想,為大灣區、全國乃至全球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持。」
  • 港中文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深圳訊(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劉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領域也擁有了一所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研究機構。9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四所書院——祥波書院成立啦!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梁乃鵬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劉遵義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裡斯教授、祥波書院捐贈人楊祥波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等社會各界嘉賓出席了成立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