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研磨聞香的品茗樂趣!自製擂茶用這招增香味

2020-12-23 果蜜一心

手拿製作擂茶的擂棍,以順時針手勢將擂缽中食材研磨出香氣,再以熱水衝泡,空氣中瀰漫著濃鬱的香氣,一碗擂茶,喝出客家風情。擂茶是客家代表料理之一,在地客家味的印象已經深入人心,不過擂茶其實並非從臺灣發跡,它的誕生和客家人的遷移、流變有關喔!擂茶在臺灣會出名,還和觀光發展有關係?在家也能複製客家擂茶的美味,接著告訴你!

擂茶,主要由綠茶、芝麻、花生以及南瓜子等磨製成泥並衝泡而成,為客家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美味,擂茶在臺灣更有許多變化,目前常見的擂茶食材除了前述四種,還包含許多五穀雜糧如紅豆、綠豆、黃豆、燕麥以及松子等,有的則在食材中添入山藥等中藥食材豐富香氣,但離不開由穀物堅果匯集而成。擂茶看似本土、道地,回顧早年客家族群從中國遷徙南遷,其實是以思鄉之情、現有食材運用所開啟的飲食開端。

擂茶的緣起:以現有食材招待作客

根據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的資料指出,擂茶的出現是由於早年戰亂、遷徙,生活物資較缺乏,有客家人為了接待友人,使用家中現有的谷糧和茶葉食材,研磨後以滾水衝制,成為擂茶的發跡。到了1948年左右,部分客家民族遷至臺灣,也將擂茶作法帶到臺灣。

客家擂茶在臺灣:觀光推廣出名氣

過去擂茶主要是客家人自家食用,有鹹口味和甜味兩種,鹹擂茶會加上香菜、九層塔等食材並以鹽調味,可澆淋在米飯上搭配豆乾丁、蘿蔔乾等一起食用,甜的則是以糖調味。擂茶會成為客家文化的飲食代表,歸因於觀光政策的推動,在1998年政府開始推動鄉鎮觀光,當時將新竹北埔等客家族群落地生根的鄉鎮,以「客家文化與飲食」加以推廣,因此使北埔、客家以及擂茶等客家料理更緊密聯結,將擂茶與飲食體驗推向各地。

製作擂茶必備:擂缽、擂棍的研磨樂趣

擂茶承接著客家族群之自我認同、飲食懷想的種種來到臺灣,也留住了傳統客家擂茶的製作方式,尤其是器具、作法的一致性。一定要有擂缽與擂棍,傳統擂缽是陶製成的缽碗,缽內有幫助磨碎食材的紋路痕,搭配以油茶樹或芭樂樹製成的擂棍,食材則使用茶葉、芝麻、花生以及南瓜子等,以研磨的方式磨碎食材。

研磨過程,以食材分次放入缽內並逐次研磨的過程進行,食材磨碎後,堅果穀物內部的油脂與香氣釋出,持續混合時更加堆棧香味,食材也由幹而融入油脂轉為泥狀,等到研磨至細緻、呈現漂亮的狀態,才算完成。

擂茶的製作過程,不妨參考編輯的擂茶初體驗(因各家作法而有製作流程的異同):

1.先將茶葉磨碎。

製作擂茶時,以順時或逆時針同一個方向進行。

2.放入黑白芝麻研磨,磨至芝麻呈現均勻碎粒,散發香氣。

3.放入南瓜子,磨出油脂香氣。

4.加入花生,等到花生研磨出油脂,使之變成為微溼潤的泥狀才行。此段時間需要耐心花時間研磨。花生中含有豐富油脂,能使粉末轉變成微溼潤狀。

5.加入預先調製好的擂茶粉末,並混合均勻。

6.加入熱水衝泡,均勻攪拌後完成。

擂茶經過衝泡後,香氣散發。

在研磨過程需要專注、有耐心,同時施加力量幫助食材磨碎,很考驗毅力與耐力。磨製時,可以觀察每樣食材在研磨過程所發生的變化,從食材逐漸碎裂、散發出谷香,而透過嗅聞,試著感受食材彼此融合前後的風味差異,說來製作過程實在樂趣多多。衝泡時,香氣隨著熱氣衝出,擂茶香味立即散布周遭,是被香味包圍的飲用前奏。客家擂茶,以滿滿堅果、穀物以及茶香氣回應你的用心製作,飲用一口,如此暖入胃、暖入心。

如何自製擂茶?

想來一碗擂茶在家也能製作喔!若是家中有料理缽,便能依樣畫葫蘆,若無,則可運用食物調理機來輔助。在製作前,先將堅果類如花生、南瓜子等放入烤箱烘烤出香氣或在乾鍋上翻炒,這可是幫助擂茶增添香味的自製秘訣!再將堅果、綠茶粉等放入調理機內,並加入溫熱水一同打制,雖然不及使擂缽等研磨來的道地,但絕對也是香濃順口!

擂茶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到客家聚落旅遊必吃的美食,你可以試著在製作、飲用時,感受客家擂茶伴隨著的濃濃古早味懷想,體驗過手工現磨的擂茶作法,想必會是個難忘的飲食經驗吧!

相關焦點

  • 遊臺灣一定要買的新竹特產——北埔客家擂茶
    臺灣特產-新竹特產:北埔客家擂茶  一般鹹信擂茶應是客家人在逃難過程所發展出的特殊飲食,因為擂茶需要的材料可長期保存,研磨後加入熱水即可食用,相當方便,再加上今廣東省陸豐縣一帶客家人仍盛行以擂茶待客,故而有此一說。
  • 客家美食:擂茶
    搬條小板凳,坐下,雙腿夾住擂缽,雙手緊握擂持,將炒熟的擂茶米放入擂缽內,順時針沿擂缽內壁旋轉,擂到一定程度,用勺盛水將擂缽內的擂茶米衝入其它容器中,再用相同的方法擂適量的擂茶米(量,視情況而定)。待鍋中的水燒開後,將擂好的擂茶米統一倒入鍋中,煮幾分鐘後,再將備用的佐料倒入鍋中,煮到一定時間,漸漸地,整個庭院裡就有一股四溢的清香飄逸著,這時,加入適量的精鹽即可食用。這是比較傳統的擂茶製作方式,一般適用於三朝、念佛等喜慶日子。當然,平日也有擂這種擂茶。這種傳統擂茶很少加葷,並不加任何的青草藥。
  • 擂茶:九曲迴腸,心曠神怡
    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擂茶可分為湖南桃江擂茶、客家擂茶、武陵擂茶和陸河擂茶等。擂者,研磨也。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芝麻置於陶製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後加滾開水而成;廣東的清遠、英德、陸河、揭西、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內壁有紋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後,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後旋轉研搗,再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衝泡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習俗。
  • 擂茶是什麼茶?擂茶茶藝表演的介紹
    擂茶發源於中國內陸,又名三生湯,是一種特色食品。主要流傳於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於漢、盛於明清。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裡研磨後衝開水喝的養生茶飲。  各地擂茶製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
  • 「食在好客」甜點變禮物 客家擂茶化身冰淇淋
    有飯店業者以「禮物」為發想,設計多款充滿祝福心意的甜點;還有連鎖冰淇淋店家用客家擂茶為主題,展現濃濃的「好客」之情。 COLD STONE酷聖石冰淇淋為迎接4月客家桐油花季來臨,推出全新在地風味「客家擂茶冰淇淋」,共有「食在好客」與「歡聲擂動」兩種口味。
  • 客家擂茶是客家人最傳統,最具特色的飲茶方法
    每當有客人或者喜慶的日子來臨客家人都要擂一缽香濃的擂茶敬給客人和長輩。擂茶,即是將茶葉研磨、擂碎,加入花生、拘祀、芝麻等各種調料,加水擂勻,既可充飢又可解渴的飲茶方法。擂茶用具有「擂茶三寶」之說:擂缽一個、擂棍一根、撈瓢一把。
  • 歲月靜好飲擂茶——以客家擂茶為例看中華文化中的藥食同源思想
    這個時候一名客家的老婦人拿出了一個家傳的方子,將生薑、大米、茶葉一起熬煮,做成了像稀粥一樣的流食給染病的將士們服下。很快那些將士們的病便有了起色,未染上疫病的人也不再感染。眾人驚訝於這三味稀鬆平常的東西竟有如此神效,因此這茶便也被稱為「三生飲」。長此以往,者三生飲變成了客家人獨有的一種保健飲料。
  • 客家擂茶記憶-吃撐的那些歲月
    客家擂茶是從小喝到大的一種飲料,它就如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愫,陪伴著我們渡過苦澀的童年。「食擂茶咯,來食擂茶」,這是我們幼時聽得最常見的話,每家每戶家裡有客人來了,就一定會用大鐳缽做滿滿的一缽擂茶,然後招呼隔壁鄰居一起來家裡喝擂茶。
  • 客家擂茶是古代喝茶遺風嗎?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飲茶史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時光中,喝茶的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最開始的「藥茶」,到「粥茶」,再到「點茶」,最後發展到今日所喝的「清茶」。從這條清晰的脈絡中,可以看到中國飲茶過程的變化與發展。而客家擂茶,便是從古時遺留下來的「粥茶」。
  • 記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
    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黃娥嬌告訴記者,贛南客家擂茶的製作技藝很是獨特,其基本原料以鮮茶葉、糯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各類青草藥為主。  傳統的擂茶製作中,需要的工具包括擂缽、擂棍、撈子。據了解,這三樣工具被稱為「擂茶三寶」。
  • 探訪客家非遺文化「擂茶」的秘密
    兩座圍屋之間連接著一座陳氏宗祠,形成了集家、堡、祠、門坪多種功能齊全化一的城堡群,這也是雅溪古村之所以在眾多古村中出類拔萃佔據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在客家的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不僅是甘南客家人日常生活必備,也是用來招待親朋好友必飲的茶品,而這其中又以全南的擂茶最具代表性,它目前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衝服的「藥飲」,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點茶衍變而成,是客家先民在遷徙、生產、生活積累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
  • 胖孃健康飲食菜譜分享——客家擂茶
    今天胖孃健康飲食給大家帶來這道美味的客家擂茶,希望你會喜歡。材 料長豇豆/四季豆、薯仔菜各適量豆乾、鹹菜脯、甜菜脯湯 料 材 料花生(炒香去皮)、芝麻(炒香)茶葉少許、薄荷葉、九層塔、各半碗做 法1,食材洗淨。
  • 贛南非遺:一杯好茶,客家擂茶,你喝過嗎?
    客家擂茶是非常具有客家風味的一種飲品,它是由生茶葉、生薑、生米三種原材料混合研製而成,清香宜人,口感豐富!是能飽腹的飲品。,又能提神解乏,這對於勤勞的客家人來說是非常實用的飲品了。擂茶也是客家人社交的一種方式,在客家有「東家擂茶東家吃,西家擂茶西家吃」的傳統習俗,因此,擂茶可以說是促進了鄰裡之間的相互來往與和睦相處。
  • 情迷五十載,一碗擂茶顯真意
    c23218ea6715a7d765b674cae1d44b0d東南網9月5日訊(本網記者 陳豔 林張清 蔡曉卿)7月26日下午,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裡,謝武秀正在給一群興致勃勃的中小學生現場演示擂茶製作技藝。擂棍飛轉,缽內茶料細膩,頃刻間,一股清新淡雅的香味便瀰漫在空氣中。
  • 屏東客家街點心 鬆餅配擂茶(圖)
    屏東客家街點心 鬆餅配擂茶(圖) 2008年02月25日 17: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擁有客家血統的趙水為了喚起大家記憶,在俗稱「客家人街」的文化路上開設「客家點心坊」,賣傳統的豆花、鬆餅外,還有客家擂茶。  歷史記載,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回臺灣時,隨他前來臺灣的客家將領即進駐恆春半島屯田。目前車城鄉的統埔村名,就是這樣來的。另外保力村也有客家人的遺蹟。   清光緒年後,開放內地人來臺灣,客家人到恆春半島的更多,滿州鄉、恆春鎮都有客家人。
  • 陳春任‖那碗蕩漾的擂茶
    腦海閃過的第一個念頭還是那家藏在淡水巷道老街後頭的客家糖水鋪。第一次來如果沒有導航的指引,很難才能找到這家店。雙開的窗戶、漸變的綠色瓷磚,鋪裡品類豐富,一進店,店員美女就會推薦店內賣得紅火的擂茶。「靚仔,擂碗茶食好麼?健康解暑利器。」聽到這話,小時候的那些清香又被釣起。心裡很溫暖,似乎那熱情與關懷都濃縮在這簡單的話語中。那些漸行漸遠的「擂茶」,成了心靈深處盛夏青綠色的思念。
  • 桃花江擂茶
    上世紀三十年代,音樂家黎錦輝用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窩》,寫盡了這裡的山美、水美、人也美。可在我心裡,家鄉的擂茶味道最美。小時候,只要聽到爺爺、奶奶說「打擂茶」,就樂開了花兒。打擂茶時先放幾片自家茶園摘的綠茶,放入擂缽用擂茶棒磨到聞著了一絲絲茶葉的香味,變成抹茶色的糊糊,再放入一杯生芝麻、一勺熟芝麻和一把花生,繼續用擂茶棒不停的磨,隨著飛速旋轉的擂茶棒,芝麻花生的香味四溢開來,奶奶擂茶的速度慢下來,一邊擂茶一邊倒入一碗白開水,再灑幾勺白糖,漸漸地擂磨成了白色的糊狀,奶奶又快速的擂了幾分鐘
  • 客家街賣點心 鬆餅配擂茶圖
    客家子孫的趙水,為了喚起大家對古城客家人的記憶,在客家街開設「客家點心坊」。(記者宋耀光/攝影)  清朝時代恆春城內本有很多客家人,擁有客家血統的趙水為了喚起大家記憶,在俗稱「客家人街」的文化路上開設「客家點心坊」,賣傳統的豆花、鬆餅外,還有客家擂茶
  • 馬媒:馬來西亞華裔推廣擂茶多年 冀更多人欣賞傳統美味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70歲的馬來西亞華裔蔡菊蘭多年如一日,推廣廣東傳統美食擂茶。除了在馬來西亞參加多場美食比賽,她還曾去中國參加擂茶大賽,並獲得了海外組的冠軍。擂茶又名三生湯,起於漢,盛於明清,流傳已久。
  • 擂茶大型迷惑現場:你是茶還是飯?
    鏡頭裡,客家阿姨用一套名叫擂缽和擂棍的組合,將芝麻,老茶和含有嫩綠茶葉一起炒制的野菜混合物碾成泥,滾入沸水。按片中的解說詞,這個成品「擁有爽滑的口感」。說話的是一個有趣的客家阿姨,「但是沒辦法,這邊即便自己會做的人,都上我這裡來喝。」 她一邊招呼我們進她家掛著「客家擂茶」書法的客廳,一邊凡爾賽式的吐槽著。「不怕跟你們說,你們要跟我說我的擂茶多好喝,我是不會覺得怎麼樣的;讓我覺得值得的,是本地揭西人專程跑來,跟我說』姐姐你的擂茶擂得比我家的好』。」我跟朋友交換了一下眼神,默默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