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發現史前飛魚的體內受精證據和水上滑翔起源

2020-12-23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貴州省發現一種距今約24千萬年的史前飛魚類化石:精美烏沙魚(Wushaichthys exquisitus)。該發現代表了飛魚類最原始最古老的化石記錄,為研究史前飛魚的生殖方式和水上滑翔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同時,這項發現也增進了人們對中三疊世時期古特提斯洋生態複雜性的認識,對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古生態系統變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Biology Letters刊發了徐光輝和他的同事趙麗君和沈辰辰的該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多家媒體紛紛報導。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有一種聞名遐邇的飛魚。它們破浪而出,猶如群鳥一般掠過海空,堪稱一大自然奇觀。在動物王國中,會飛的脊椎動物不少,但在長達4億多年的硬骨魚類進化歷史中,水上滑翔機制只出現過兩次,分別出現在2億多年前的胸鰭魚科(Thoracopteridae)和現代的飛魚科(Exocoetidae)。除了一對異常寬大的胸鰭作為主翼和一對較大的腹鰭作為輔翼外,飛魚類還進化出一個深分叉且非對稱的尾鰭(尾下葉明顯比尾上葉強壯);這種尾鰭的快速擺動可以產生強大的推力幫助它們躍出水面並藉助寬大的胸鰭在空中滑翔。因為現代飛魚類化石稀少,人們尚不清楚飛魚類如何形成這種水上滑翔能力,但是滅絕的飛魚物種化石或許能夠讓科學家了解這些飛魚類生物是如何進化出滑翔能力的。根據精美烏沙魚以及其它史前飛魚化石的研究,徐光輝等提出了一個「頭部特化-尾下葉加長-胸鰭變大-鱗片退化」的史前飛魚演化序列,認為飛魚類的水上滑翔是逐步進化而成的:首先它們頭部特化可能幫助它們生活於上層水域,然後進化出非對稱尾鰭以幫助它們從水中彈射出來,再然後進化出幫助它們在空中滑翔的大胸鰭,最終鱗片退化使得它們體重減輕以增進滑翔的效能和機動性。

  脊椎動物的受精方式可分體外受精和體內受精。大部分的現代魚類均為體外受精,但是鯊魚、空棘魚和少量的真骨魚是行體內受精。這些體內受精的魚類進化出特化的生殖器鰭腳將精子送入雌性體內。為了適應海洋表層水域生活和繁殖,現代飛魚的產卵習性很特別,它們生下來的卵需要附著在海面的飄浮物上,例如馬尾藻的下面,甚至於連飄浮的竹竿或雜物它們也可以利用。對精美烏沙魚和其它史前飛魚化石的研究,徐光輝等認為史前飛魚的生殖方式與現代飛魚不同,是體內受精的。也就是說,史前飛魚類生下來就是小魚,就像人類、鯨魚和卵胎生真骨魚類似。保存十分完好的史前飛魚化石顯示雄性個體的臀鰭條十分特化,其末端帶有一序列的鉤子。據此推測,史前飛魚的交配過程與現代卵胎生真骨魚類似,雄魚的臀鰭在肌肉的幫助下勃起,向前伸到雌魚的身體下方洩殖腔內,雄魚用臀鰭條末端的鉤子抓住雌魚,以幫助順利完成體內受精過程。

  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古生物化石發掘與修理專項經費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精美烏沙魚的雄性個體(徐光輝供圖)

 

圖2:精美烏沙魚的雌性個體(徐光輝供圖)

 

圖3:精美烏沙魚的雌雄和雄性臀鰭對比, 箭頭指示雄性臀鰭上的鉤子(徐光輝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貴州省發現一種距今約2億4千萬年的史前飛魚類化石:精美烏沙魚(Wushaichthys exquisitus)。該發現代表了飛魚類最原始最古老的化石記錄,為研究史前飛魚的生殖方式和水上滑翔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同時,這項發現也增進了人們對中三疊世時期古特提斯洋生態複雜性的認識,對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古生態系統變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Biology Letters)刊發了徐光輝和他的同事趙麗君和沈辰辰的該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多家媒體紛紛報導。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有一種聞名遐邇的飛魚。它們破浪而出,猶如群鳥一般掠過海空,堪稱一大自然奇觀。在動物王國中,會飛的脊椎動物不少,但在長達4億多年的硬骨魚類進化歷史中,水上滑翔機制只出現過兩次,分別出現在2億多年前的胸鰭魚科(Thoracopteridae)和現代的飛魚科(Exocoetidae)。除了一對異常寬大的胸鰭作為「主翼」和一對較大的腹鰭作為「輔翼」外,飛魚類還進化出一個深分叉且非對稱的尾鰭(尾下葉明顯比尾上葉強壯);這種尾鰭的快速擺動可以產生強大的推力幫助它們躍出水面並藉助寬大的胸鰭在空中滑翔。因為現代飛魚類化石稀少,人們尚不清楚飛魚類如何形成這種水上滑翔能力,但是滅絕的飛魚物種化石或許能夠讓科學家了解這些飛魚類生物是如何進化出滑翔能力的。根據精美烏沙魚以及其它史前飛魚化石的研究,徐光輝等提出了一個「頭部特化-尾下葉加長-胸鰭變大-鱗片退化」的史前飛魚演化序列,認為飛魚類的水上滑翔是逐步進化而成的:首先它們頭部特化可能幫助它們生活於上層水域,然後進化出非對稱尾鰭以幫助它們從水中彈射出來,再然後進化出幫助它們在空中滑翔的大胸鰭,最終鱗片退化使得它們體重減輕以增進滑翔的效能和機動性。
  脊椎動物的受精方式可分體外受精和體內受精。大部分的現代魚類均為體外受精,但是鯊魚、空棘魚和少量的真骨魚是行體內受精。這些體內受精的魚類進化出特化的生殖器鰭腳將精子送入雌性體內。為了適應海洋表層水域生活和繁殖,現代飛魚的產卵習性很特別,它們生下來的卵需要附著在海面的飄浮物上,例如馬尾藻的下面,甚至於連飄浮的竹竿或雜物它們也可以利用。對精美烏沙魚和其它史前飛魚化石的研究,徐光輝等認為史前飛魚的生殖方式與現代飛魚不同,是體內受精的。也就是說,史前飛魚類生下來就是小魚,就像人類、鯨魚和卵胎生真骨魚類似。保存十分完好的史前飛魚化石顯示雄性個體的臀鰭條十分特化,其末端帶有一序列的鉤子。據此推測,史前飛魚的交配過程與現代卵胎生真骨魚類似,雄魚的臀鰭在肌肉的幫助下勃起,向前伸到雌魚的身體下方洩殖腔內,雄魚用臀鰭條末端的鉤子抓住雌魚,以幫助順利完成體內受精過程。
  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古生物化石發掘與修理專項經費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精美烏沙魚的雄性個體(徐光輝供圖)
 
圖2:精美烏沙魚的雌性個體(徐光輝供圖)
 
圖3:精美烏沙魚的雌雄和雄性臀鰭對比, 箭頭指示雄性臀鰭上的鉤子(徐光輝供圖)

相關焦點

  • 【新華網】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朱敏研究員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發現,揭示了三億多年前泥盆紀一種披盔戴甲魚類的「私密生活」,證明體內受精的生殖方式比過去所認為的起源更早,可以追溯到目前所知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類群之中。
  • 古脊椎所等發現世界最早的第二性徵新鰭魚類
    據《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最新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趙麗君在我國雲南發現了兩億四千萬年前一種新的基幹新鰭魚類,命名為多飾維納斯魚(Venusichthys comptus
  • 「史前文明」存在證據,「進化論」或將被推翻?看看考古新發現
    在這些駁斥的觀點中,又包括了「史前文明」的概念,並且還衍生出了一種更為可怕的人類起源說。 進化論 在進化論出現前,大多數的學者以及教會都堅定支持生物不變論,認為所有的物種自開始就是這樣的,並且永遠不會變更。
  • 史前人類藝術創造力與意識的起源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顯著特徵在於人類具有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以及抽象思維能力,史前人類藝術作品是人類具有意識有力的證據,至少是3萬年以前人類就有了再現其生存環境的藝術創造力。那麼人類具有的藝術創造力或者說抽象思維的能力究竟是與生俱來還是偶爾一個開悟的人類個體靈光一現,自此之後人類的思維創造力究竟是遺傳的還是傳承的呢?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是一項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基因交流與遷徙融合的重要科學發現和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提供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貢獻。
  • 「史前文明」被證實,達爾文「進化論」或被推翻?看看考古新發現
    也正是在這類文明概念中,提到了所謂的史前文明。  因此,只要史前文明存在,那麼我們的文明就是在循環。而如果循環是真的,那麼進化論就是錯的。  那麼是否存在證據呢?    二、史前文明的證據  在1898年,有人在埃及一座4000多年的古墓裡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存在,這個存在是一個古老的模型,是由埃及盛產的小無花果樹木製成,大約有31.5克重。
  • 考古界兩個新發現,「進化論」可能被推翻?史前文明或被證實?
    這一切拿來解釋人類的起源,似乎可以完全說得通,而且還有著不少考古發現作為佐證。但是近些年來,質疑聲越來越多,這其中就包括「史前文明」。02通過考古發現和推斷,那個時候我們不應該有文明的,但是事實上卻是有實物證明文明確實存在。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文明是誰創造的?
  • 新證據!臺灣不是南島語系唯一起源
    但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南島語系也可能起源於其他地區。「臺灣並不是南島語系向南擴散的唯一出口。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南島語系同樣可以經過福建和兩廣沿海地區擴散。」臺灣考古學家臧振華說。
  • 「史前文明」被證實了嗎?科學家有了新發現,進化論或被推翻?
    如果要論證人類的起源,很多人會想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達爾聞的進化論成為了科學界的主流思想,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對人類起源研究的越來越深入,很多人才認識到進化論也存在著許多漏洞。有些陰謀論者認為,人類文明其實是一種循環,在人類還未出現之前,地球上就已經存在了史前文明。
  • 人類的起源與生存之謎
    10年來從這裡出土了100多件人工製品,似乎有理由認為這裡曾有早於北京人、早於元謀人的我國最古老的人類,然而經過10年的努力,至今未發現人類存在的最關鍵的鐵證——人類化石。    人字洞的發現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金昌柱說:「人類起源與演化仍然是科學界尚未徹底解決的難題,將來在安徽人字洞如有新的發現,將為探討和分析東亞直立人的起源,檢驗和論證非洲說等現有假說提供新的視角。」
  • 各獲重要證據 兩種人類起源學說再起爭端(組圖)
    「非洲起源說」、「多地區進化說」各獲重要證據  現代人類究竟來自何方?目前,在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看法:「走出非洲學說」和「多地區進化說」。各國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各執一詞,爭論了數十年。隨著一批新證據的公布,這一爭論再次引起科學界的關注。  近日,《南非的現代非洲人》和《更新世晚期俄羅斯地點測年,給現代人類遷徙的啟示》兩篇有關現代人類起源及遷徙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月11日的《科學》雜誌上,為「非洲起源說」增加了證據。與此同時,中國古人類學者也陸續公布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為「多地區進化說」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據。
  •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此前,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
  • 試管受精技術革新性進展:首次實現女性體內受精
    這一技術將提供給無法自然受孕的夫婦,醫生把一個包含精子和卵子比火柴棍還小的設備註射入女性體內,並在24小時後移出,隨後評估產生的胚胎是否足夠健康,然後再次植入實現成功受孕。  生育專家表示這將為女性帶來重要的心理效應改變,因為從生理角度看她們更大程度的參與了孩子的孕育。醫生相信這項技術還將極大的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和促進兒童的長期健康。
  • 【睡前故事】飛魚真的會飛嗎?
    讀我們也推薦父母和孩子一起對著文字讀一讀,共享入睡前溫暖的親子時光。博士爺爺您好,我今天想問您一個問題,飛魚真的會飛嗎?希望博士爺爺回答。博士爺爺:小朋友,在咱們的地球上,海洋的面積非常大,它佔了整個地球表面的70%以上。
  • 「史前文明」被發現,「古猿進化」或被推翻?可能已進入周期循環
    人類的起源 目前史學界普遍認為人類起源於「古猿進化」,這一理論是由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的,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他在書中闡明了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
  • 史前兒童就開始用奶瓶:科學家發現早期嬰兒用奶瓶的第一個證據
    9月25日,據外媒報導,布里斯托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第一個證據,證明史前嬰兒是用相當於現代嬰兒奶瓶的動物奶餵養的。由粘土製成的嬰兒餵食器最早出現在歐洲的新石器時代(大約公元前5000年),在青銅和鐵器時代變得更加普遍。
  • 被禁止的歷史(史前科技、外星人幹預和被隱瞞的文明起源真相)
    1996年2月,NBC拍攝了在一個叫做《人類起源之謎》的紀錄片,湯普森和克萊默帶著實證和其他專家來到這裡。他們帶來的證據顯示,人類既不是從猴子進化而來,也不是上帝在基督誕生前4000年用泥土創造的。他們提出的理論影響深遠,可能會迫使大家重新考慮整個人類的起源問題。在這部紀錄片中,查爾頓•赫斯頓(Charlton Heston)展示了很多科學機構忽視的證據。
  • 亞馬孫雨林中心發現八英裡的史前人類繪畫牆
    近日,科學家在亞馬遜雨林地區發現了一堵長達8英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有動物和人類的肖像。這項發現是去年由歐洲研究委員會資助的一支英屬哥倫比亞考古隊在哥倫比亞奇裡比奎特國家公園的懸崖上發現的。基於壁畫內容推測出這些繪畫的日期至少在12000年前:壁畫上有冰河時代已經滅絕的動物畫像,比如乳齒象——一種史前大象的親戚。也有關於古駱駝,巨大的樹懶和冰河時代的馬。在亞馬遜地區,大多數土著部落被認為是1.7萬年前穿過白令海峽大陸橋的第一批西伯利亞移民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