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
古城入口、蔡元培廣場、氣象館、師爺館、中醫院擴建、風越裡……走進如今的紹興古城,由北至南,在建的大項目、好項目多得有些令人目不暇接。
行政功能外遷,高層建築削減,文旅功能填充,多個城市有機更新項目落地,《古城保護利用條例》實施一年多來,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讓市民驚喜不斷。「一城一橋三故裡」的格局初現,八大歷史街區的脈絡在統一構建,紹興建城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上新」,正在激情演進。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逐一走進古城改造的各個「戰場」,且看古城這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如何蝶變。
一座府山城,半部越城史。建設以府山為核心的越子城歷史文化街區,無疑是古城保護利用的一個標誌性項目。越子城歷史文化街區以其眾多的越國遺蹟、深厚的文化內涵、傳統的城市格局、豐富的人文景觀,形成了該街區幽遠、古樸的風貌特色。在古城諸多歷史街區當中,因為府山及周邊區域已經形成多年,因此越子城的建設採取在原有結構基礎上修繕保護和外延拓展的方式,「美顏」成為越子城建設的主旋律。
古城人心中的精神圖騰
越子城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紹興古城西部,是古城保護利用的標誌性項目。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越子城是越文化積澱的集中體現。
據歷史記載,公元前490年,越國大夫範蠡受越王勾踐之命「築城立廓,分設裡閭」,利用臥龍山為屏障,在其東南麓建起了一座設有陸門四、水門一的小城。城邑「西北立龍飛翼之樓,以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陵門四達,以象八風」。小城是越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也成為紹興建城歷史的開端。
紹興古城雖已經歷了2500多年的漫長歲月,但至今城址未變,風貌猶存。當年的勾踐小城,依然有許多越國遺蹟可尋,由此,越子城歷史街區擁有濃濃的古越風韻。
作為越子城歷史街區的核心,多年來,越國遺蹟和文物古蹟遍布的府山一直是古城人心中的精神圖騰。府山原名臥龍山。曾是越王勾踐的宮殿所在,又是歷代郡衙、府衙的所在地。山上松竹交翠,綠意盈眸。飛簷翹角的飛翼樓,與氣勢不凡的越王臺遙相呼應,在府山西南峰則恢復重建了越中勝景蓬萊閣。文種墓、摩崖石刻、清白泉(碑)、龍湫泉、紫翠亭、雷公殿、風雨亭等古蹟留存數不勝數。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來此訪古探勝,賦詩抒懷。王羲之、賀知章、李白、白居易、元稹、辛棄疾、陸遊等都曾在此遊覽,留下了大量絕美詩篇,流傳千古。
而在府山周邊,環山河、倉橋直街、龍山后街、府橫街、范文瀾故居、西園等諸多名勝古蹟,讓越子城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尤其是老紹興們這些年來津津樂道的倉橋直街,目前已經成為古城文商旅融合的樣板街巷之一。
走進倉橋直街,歷史古城的文化味撲面而來。兩側房屋高低錯落,幾十個老臺門坐落其間,多為清末民初時的傳統民居,沿街開設著書畫館、戲曲館、黃酒館、陳橋驛史料陳列館等極具紹興地方特色的各類主題館,酒肆、茶樓、店鋪比比皆是,真實再現了紹興傳統街巷「下店上宅」的特色。2003年9月,倉橋直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委員會授予「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
越子城新顏值攀升
「現在的府山,真的大不一樣了。」上個月,市民翁女士來到府山公園遊玩,走進正門,一下就被修繕一新的烈士紀念碑廣場吸引。翁女士拾級而上前往烈士陵園,發現共有三層,第一層兩側種植綠植,第二層兩側設有休閒廣場,第三層即為革命烈士墓廣場區。已經兩年多沒有踏足府山公園的她感嘆:「府山的顏值越來越高了。」
這個比原先面積擴大了好幾倍的廣場,是今年3月底作為「府山公園內環境提升改造工程」項目之一建設完成的。項目從2月13日正式開工,於3月31日竣工,是疫情發生後全市首個開工的市級建設工程項目。改造提升後的烈士紀念碑前廣場有1000多平方米,一次可容納3000人祭掃。
有的項目已經完成,而有的項目則在加緊建設。前天下午,記者來到紹興飯店改擴建提升工程(二期)項目現場,建築工人們正在位於府山北側的工地上緊張施工,烈日下不少人汗流浹背。這個融山水自然與古色古香院落於一體的古城文旅融合的標誌性項目建成後,有望成為古城內的「最美會客廳」。有文史專家表示:「坐落於古城區的核心地段,紹興飯店和越王臺、紹興博物館、範蠡祠等越子城古蹟相連,打造這樣一個『會客廳』,把府山山景融入其中,正是古城特色的體現。」
據悉,圍繞越子城歷史街區的打造,越王臺環境提升工程等幾個項目已經進入規劃階段,可以預見,接下來隨著一個個項目的逐步實施,越子城的顏值有望持續攀升。「2500多年的風雨滄桑賦予這座『越國小城』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保護利用建設過程中,應該遵循『保護優先、市民優先、生態優先』的原則,讓越子城真正成為古越文化的核心展示區、市民休閒生活的重要聚集區、文商旅融合示範區的新亮點,使其成為越城人精神和生活層面的文化聖地。」市名城辦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