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和工作謊言:習慣是理所應當的!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每天走同樣的路上下班,面對著同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說著同樣的話,做著同樣的事。下班躺在家裡,每天和朋友聊的不是家長裡短的,就是周邊的八卦。今天和昨天唯一不同的就是日曆上的數字發生了變化。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稍微努力一點,明天就會和今天不一樣呢。
大多數人其實都處於坐井觀天的狀態,沒有內在驅動力,也沒有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幾乎是沒有人想到要改變自己的。難道我們註定就要這樣碌碌無為一生嗎?
今天就有這樣一本書叫做《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作者是日本椎原崇。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跳出舒適區,敢於打破常規的人生到底有多爽!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因為長久的習慣會讓我們成了溫水煮青蛙,讓我們忘記了成長的目的。
二、習慣固化來源於我們思維誤區!
神經學家保羅·麥克林把我們的大腦分為了3層。第一層,原始腦(爬行動物腦)是我們的腦幹,大約出現在3.6億年前,平時主要管心跳、呼吸、繁殖等這些生理功能。第二層,邊緣腦(情感腦),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主要管情感和記憶。第三層,靈長類獨有的新皮質層(理性腦),大約出現在250萬年前,主要管理性判斷和意識。
三層腦就好比是一個人的老年階段、中年階段和嬰幼兒期。雖然理性腦看起來很高級,但它只有嬰幼兒般的力量。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數時候作出決定的,是由原始腦和理性腦決定的。所以大多數人走熟悉的路,穿熟悉的衣服,在熟悉的環境中工作,是天性而為。但一個人要成長,就要改變自己的習慣,走出舒適區,走進拉伸區。而這就需要依靠我們的理性腦,來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電影《班傑明巴頓的奇事》,有這樣一個女人:19歲時,勵志成為第一個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人。當她跳進海裡的那天,浪很大。她向前遊一米,就被推回來兩米。差不多在水裡遊了三十二個小時,離加萊只有兩英裡時,天公不作美,還下起了雨。她選擇停了下來,而不是堅持繼續向前。後來有人問她,還會再去嘗試下嗎?她對每個人說:為什麼不呢?事實上,她卻再也沒去過了。從那以後,她就再沒做過什麼事。
椎原崇《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裡分享了一個關於他自己的故事:他年輕開餐飲店時,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了方法,然後照著做,最後取得了很好的成功。從個人變成了團隊,從一家店變成了連鎖店。那時的他處於人生巔峰,以為自己就會這樣繼續下去了。
直到有一天,參加聚會,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知道自己將在一年之後死去,你還會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嗎?而他立馬說道:如果知道自己一年後會死,就不會繼續從事現在這份工作!我會嘗試一些「不一定會成功的事情」!那是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並不是自己真正喜歡並且想做的。
固定的圈子,固定的習慣,會讓我們把一切都認為是理所應當。但只要我們用理智腦戰勝原始腦和情緒腦,勇敢往前跳一步,接觸到不一樣的人和事,就會發現自己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無限可能。
三、跳出舒適區,擁抱幸福生活
放棄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今年7月工作壓力太大,以致於我一個月胖了8斤。在這之前,四年左右,我的體重沒有過大的變化。我開始焦慮了,8月參加培訓,一個老師分享了她自己的經歷,也是曾經工作忙得晝夜顛倒,導致內分泌紊亂,從頭到腳都是病。後來她開始改變自己的習慣,吃素、早睡早起、時常鍛鍊身體,她的人生狀態越來越年輕,工作效率也越來越高了。
從那天以後,我也開始刻意吃素。一來是為了減肥,二來是想 改變自己。因為在那之前,我對肉有種執念,不吃肉感覺活不下去了。剛開始的確很不習慣,看見別人吃肉,感覺自己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但我依然刻意堅持,直到有一天,我看見肉沒有了絲毫感覺。
由於那段時間,很忙,又想抽出時間來學習。只能靠早上,由於每天上班都是6:50左右起床,但為了學習,我便試著從6:30起床,就這樣適應了幾天以後,又開始6點、5點半起床。到今天為止,我已經堅持了16天,在這十幾天不管自己在哪裡,我都依然堅持這個作息習慣。
對於以前的我來說,吃素早起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試著改變這些習慣以後,我才發現其實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的思維限制了自己。當真正改變以後,我發現其實感覺特別好。
2.了解自己的特點作為自己的武器
椎原崇《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裡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讀中學的他觀看了一期音樂節目,他突然想到:樂器行的店長應該比參加節目的吉他演奏家更能彈吉他吧?又覺得,參加電視節目的人肯定賺得更多。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到樂器行去諮詢老闆。會有人比參加電視節目的吉他演奏家更擅長演奏吉他嗎?」樂器行的大叔告訴他:「這樣的人很多呢。」
椎原崇在《習慣陷阱》裡說到:如果你想在某些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獲得不菲的收入,那麼除了依靠技術能力,毫無疑問,你還要依靠自身所擁有的價值,即「自己的特質」。
換句話來說,自身的價值,不僅僅是靠技能和收入體現,還表現在同等情況下,對方願意買你的帳。
3.迎接幸福的人生
當我們長大以後,每當看到小孩任性的哭或者笑的時候,都很羨慕。因為他們不管外界環境的變化,只關注自己內心世界的情緒。但不管我們多少歲了,在內心都藏著一個曾經的小孩模樣。雖然我們習慣了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害怕改變引起別人異樣的眼光。周圍或者網上總會有人敢於打破常規,做到了我們不敢想的事情。我們不必羨慕他人,除了觀察他們的人生經驗,更重要的是用小孩的心態來對待環境。其實一切的根源在於自身,只要你該想該做,就不怕自己沒有改變。
周嶺老師也在《認知覺醒》裡寫到: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要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
所以用我們現在的知識,把模糊的感覺變成現實。從今天開始,用最小的改變來影響自己。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