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價格是小狗,價值是主人。一些股票近幾年表現證明,好公司是可以穿越牛熊的。聚焦中國好投資,挖掘中國好公司。證券之星已經在行動。千元貴州茅臺估值貴嗎?中國平安投資價值如何?屢創歷史新低的中國石油,還有投資價值嗎?……大勢已現,基調已定。未來,類似的報導,我們還會有很多,很多。敬請期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關注中國好公司之福耀玻璃。這家公司好在哪?該股曾經的持有者之一,4年賺3倍的資深老股民,將為大家揭曉答案。
那麼,這家公司好在哪?今天,有請公司曾經的持有者之一、4年賺3倍的老股民,來跟大家聊一聊。
曾持有福耀玻璃股票四年的我看完了歐巴馬夫婦投資的《美國工廠》後有感
近期一部歐巴馬夫婦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本人從2013年開始逐步買入福耀玻璃,到2017年牛市逢高賣出,對於福耀玻璃還是挺有感情的,於是儘快找到了這部影片看了一下。在貿易戰的緊張局勢下,這部片子某種程度上是美國人在反思自己的現狀,畢竟美國製造業PMI已經創下119個月以來新低,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其實也是一部挺好的了解美國人、尤其是底層人民視角的紀錄片。
作為一個股票研究人員和投資者的我更想從一個股票的角度去講述一下持有福耀玻璃股票幾年的感受和一些投資方面的事後經驗,因為我曾經感覺自己持有了一隻上漲速度超級慢的股票,最後當賣出後一回顧收益率,竟然有26%年化複合收益率,完全複合長線價值投資的收益率考核標準,4年多近3倍的收益還是挺不錯的。我一邊講述當時的事,一邊總結我從中體會的投資感悟。
最初買入福耀玻璃,是因為在13年前後新能源概念特別火,無論是基本面還是題材炒作,創新概念和邏輯都佔據市場主導,不過當時其實對多數人來說還是熊市環境,不過專業的人大家都在嘗試挖掘汽車板塊新能源的個股,在挖掘的過程中,我和一個主機廠的朋友無意間聊起了福耀玻璃,他說福耀玻璃這個供應商很厲害,品質不錯但作為供應商還挺強勢挺講原則。聽到這些隻言片語,當時本不打算介入非新能源領域板塊的我,在初步研究完福耀玻璃以後我被打動了,我覺得這個公司不錯,符合長線價值投資基本要求,理由是:公司在汽車玻璃細分領域是很好的公司,從報表來看各項指標也符合一個好公司的基本要求,雖然苦逼的製造業很難和網際網路行業比,但依舊不錯;另外市佔率已經開始朝著40%以上去突破且有繼續上升的勢頭;因為當時股市大環境除了創業板基本上還沒有走出熊市陰霾,傳統行業普遍估值較低,沒記錯的話福耀玻璃當時的市盈率應該在10左右,還是比較便宜的。
於是決定輕倉買入,之後發現股價幾乎不漲或者漲得很慢,持有別提有多痛苦,以至於有人調侃我說還不如買耀皮玻璃等等,或者有熟人看我坐車的時候會看看玻璃生產廠商就會調侃我一番說看到一塊玻璃就買了股票,反正經常被調侃,其實潛臺詞就是漲得慢。再或者確實有比較懂股票的人給我說,傳統行業沒前途、市佔率40%向上經很高了未來空間有限。當時我水平確實有限但也有過一些研究,被曹德旺的個人品行和做事的執著感染,尤其喜歡曹德旺「做好一片玻璃」slogan背後的工匠精神,我也從側面知道曹德旺是一個注重經濟效益的人。關於天花板,當時我看到的是福耀玻璃在想辦法做高附加值的玻璃及全套的相關部件包括天窗等,想想不管汽車行業怎麼樣玻璃總歸要的天窗總歸是很確定的增量,就繼續拿了,其實或許細節都不一定對,但可以看到福耀玻璃在想方設法繼續提升空間保證增速的。
然後在設法提升的過程中,最具有爭議的事情來了,也就是《美國工廠》這部片子裡的故事,福耀玻璃決定去美國開廠。其實說起來更可怕的是福耀不但打算去美國開廠當時還打算去俄羅斯開廠。出海這件事,引起了較大爭議,公司同事開始議論說美國人工成本那麼高跑去開廠能盈利嗎,這事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股價不看好。其實看到這事我也糾結了,但我想曹德旺不至於衝動決策吧,而且他好像之前還在美國打贏過官司,不至對美國法律和經營環境完全不了解。後來我在各種渠道看到曹德旺有算這筆帳,後來時候也了解到據說國家高層也找人問曹去國外開廠能不能盈利,他就回答說人工成本雖然貴了但主要生產資料能源、交通等便宜了,一來一去還是能賺錢。了解到這些,我想想自己買的比較低,總體成本看也是浮盈的就繼續拿著看一看吧,我更看重的是企業家的進取心。
我知道去國外開廠有不確定性,國外工會很可怕,玩死的工廠也不在少數,但福耀玻璃真正開始落實美國開廠的時候國,國內迎來了2014年的牛市,那個時候在消滅低估值的無腦2B邏輯下,什麼股票都在漲,也就沒有人用放大鏡關注這些不確定性了,福耀玻璃也漲。不過我還是面臨了老問題,就是漲的慢,雖然當時浮盈已經比較可觀,但我依舊不敢和同事們多提這個股票,因為我怕被人嘲笑跑不過大盤。
事實上,福耀去美國開廠,確實遇到工會的來找麻煩,當年我只是看新聞知道標題,對於細節和直觀的感受,也是最近看了《美國工廠》才有的,事後來看股票投資者真的不可能知道一個公司的全部細節,但知道曹德旺有設法解決這些問題決心和能力卻很重要了,看完紀錄片的細節之後我很欣慰我當年在對曹德旺的能力和人品的判斷上並沒有錯,我想這大概是很創投高段位的投資人都很看重創始人人、品德、行能力的原因吧。
2015年後中國A股就是迅速到來的牛轉熊,福耀也剛在港股上市不久,剛上市就不受待見,兩地的股價表現都比較低迷,但相對抗跌。其實跌幅也不算小,畢竟是大熊市,我當時的持倉平掉偏題材股後,只剩下了白酒和福耀玻璃沒有平倉,因為我內心覺得他們的價值在這次牛市並沒有被高估,就打算長線持有,決定持倉過熊市,且做好了心裡準備。這時候我那些同事開始羨慕我的持倉股票,雖然我的股票和他們的一樣都在下跌,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最終差異可能會很大。
2015年的熊市和2016年的弱勢震蕩市,但我還不錯,因為股價都沒跌或者在慢慢的漲,我甚至研究跟進都沒那麼勤快了,只是有一天看到福耀玻璃的市佔率達到驚人的70%的時候,感嘆了一下,所謂的天花板是給那些普通的人的,對於有想法有決心的管理層,常規意義上的市佔率天花板是用來突破的。
最後就是迎來了2017年的白馬股大牛市,因為工作私人等種種原因吧,我賣掉了這些白馬股,原本打算在後來的熊市裡接回來的,但並沒有成功的接回來,現在還一直在後悔賣掉。
說起來福耀玻璃這隻股票儘管不算失敗,但也談不上特別成功,也只是我操作過眾多股票中的一個,但為什麼我對這隻股票印象會如此深刻呢?我覺得主要還是漲得「慢」上,我因此也被調侃得最多。按照我現在對股票投資更深刻一些的理解,我會認為當時比福耀玻璃優質的公司或者投資機會肯定是有的,不說別的,單就自己同時期持有的也挺慢的白酒股就比福耀玻璃要好,正式因為有這個不太優秀但確實正確的長達幾年的操作,我深刻理解了價值投資是如何創造長期可觀收益的原理,也逐漸再完善投資體系提高了效率。和純粹憑空想像的不一樣,當時確實是慢,但事後來看卻是盈利的還比較可觀,相對於很多人天天在抓漲停板感覺很快但長期算帳一看卻沒賺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自己也深刻的理解了平凡的正確可能比優秀的錯誤更加好一些。作為一家所在行業很平庸、其實如果嚴格按價值投資指標的冰冷數值標準來篩選也只是剛剛及格線的苦逼製造業公司,其實福耀玻璃不管是對社會還是對投資人都是有很好的交代了。
說到苦逼的製造業,勞資關係向來是美國的製造業的老大難問題,《美國製造》片子裡主要對兩國底層工人的情況和觀點進行了對比,美國當地工人從開始重新獲得就業機會的歡喜到後來的活多錢少的不滿,劇情還是有些起伏的,這裡不過多劇透了,視角其實還是挺客觀的,兩邊都有褒有貶,其實我感覺褒中國的更多一些。一些美國底層的員工打算參加工會,其實想要的只是少工作、多拿錢,就算美國人內部也並不是所有工人都喜歡他們,紀錄片裡最終以800比400的工人投票結果否決工會的進駐,福耀玻璃代頓工廠在裁掉工會潛在人員並對其餘工人適當加薪策略下的保住了生產效率的中方底線。
另外我覺得曹德旺在裁掉美國當地高管後聘請的新總經理劉道川在影片裡表現得很得體也很出彩,作為老闆的曹德旺應該是很滿意的,事後諸葛亮外加曾經的股東也很滿意。當他用一段用英文演講對美國員工說出「讓美國重新偉大」的時候,我感覺其實比川普更有說服力。抱怨是不解決問題的,靠鬧事也創造不出利潤來養活失業人口,要利潤就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創造,中國到美國去開廠反倒是在教美國人這些道理,大概這記錄片最想想告訴鐵鏽地帶的美國人這個道理吧。
曹德旺在片末有一段獨白就是「人活著總是要幹活的嘛。」作為一個一次就捐出去30多億元股票的人來說,錢用不完的,但事業和工作都還是會去做,而且還要不辭辛勞的做好,做這樣企業的股東挺好的。其實中美兩國的精英企業家都是這樣的人,投資者也很喜歡這樣的企業家帶領的企業,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創造價值。持有這類企業的股票應該開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