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政策基本圍繞教育資源優質均衡這一主線展開,從鄉村學校建設到城市薄弱學校改造,再到大力扶持農村教育,力求最大限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滿足人民群眾享受優質教育的需求。但是,仍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擇校熱」正是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集中體現,形成家長「擇校」與政府「反擇校」政策之間的長期博弈。
從免試就近入學到就近分學區入學,從單校劃片入學到多校劃片入學,義務教育入學政策不斷變化,不僅要解決入學問題和教育公平問題,還要解決「穩定房價」的社會問題。由於入學政策的多元價值取向,擇校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
入學政策年年變化,入學方式年年調整,共建入學、考試入學、搖號入學、登記入學等,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擇校問題。近年來,幾乎每年的入學政策都能成為社會熱點,老百姓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地尋求政策的「鬆動地帶」,可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使得「擇校熱」愈演愈烈,屢禁不止。
「多校劃片」努力緩解區域內「擇校熱」
我國義務教育一直實行免試就近入學政策。2014年教育部就出臺通知,要求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堅決取締各種測試等以成績選擇的其他渠道,嚴格按戶籍、學區獲得入學資格,即所謂的單校對應入學,俗稱「單校劃片」。這一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但沒有為「擇校熱」降溫,反而引發了嚴重的學區房問題,迫使各地政府再次調整入學政策,從單校劃片走向多校劃片。
截至2015年,我國已有24座大型城市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啟動「多校劃片」入學政策。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多校劃片」逐漸成為主流。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指出:「在目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地方,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採取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
「多校劃片」意味著一個居民住宅區可以對應多所小學、初中,一個學齡兒童可以選擇多所學校。這讓學生擁有了一定範圍內的教育選擇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發展需求,在片區內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入讀。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公平地分配名校資源的機會,使學生無論居住在哪個區域,都有進入學區內優質學校就讀的可能。如北京市海澱區小升初增加登記入學方式,學生自願選擇1-3所公辦初中登記入學,然後經由「電腦派位」確定學校。
多校劃片雖然淡化了單校劃片的極端性,卻導致家長從選擇學校轉變為選擇學區,在無形中擴大了學區房的範圍,房價沒有得到根本遏制,擇校問題也沒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應該看到,擇校是一個深層的社會問題,反映的是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單純依靠入學政策來解決,顯然力度不夠。擇校政策年年調整,造成老百姓內心不滿,使得擇校問題年年治理、年年出現。上層政策越嚴厲,底層越是暗流湧動,反而削弱了政策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反思近年來入學政策的變化,一個根本的思路是「圍追堵截」——從根本上堵塞各種各樣的入學渠道,而沒有考慮如何從根本上疏解、緩解擇校的內在需求。教育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不能僅僅從教育系統內部解決,而需要關注老百姓的擇校需求。選擇是人的基本權利,老百姓為孩子選擇優質學校並沒有錯,如何合理引導老百姓擇校的內在需求是問題關鍵。一味圍追堵截、談虎色變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只是臨時解決問題的辦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擇校,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理擇校。
「公民同招」試圖緩解民辦學校「擇校熱」
多校劃片政策實行以後,在某種意義上為各地的「學區房」降了溫,卻沒能降低老百姓為子女選擇學校的熱望,反而催生了「民辦學校」熱——由於各地民辦學校實行提前招生、自主招生,不受「就近入學」政策影響,所以出現了入學火爆現象,在北京市甚至出現了1000人搶一個學位的現象,嚴重地破壞了義務教育招生秩序,這就是「公民同招」入學政策出臺的背景。
「公民同招」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同一時間、同一方式進行招生,徹底剝奪了民辦學校自主招生的權力。2020年,北京、浙江、四川、安徽、陝西等地相繼出臺中小學招生入學實施意見,皆將「公民同招」作為一項重要改革工作推進。
「公民同招」新政的實施,引導義務教育回歸公益屬性,讓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能夠有效保障每個孩子入學機會的公平和接受無差別教育的權利。當然,這也意味著政府收回了民辦學校「自主招生」的權力,將深刻影響我國民辦中小學未來發展走向。
做大做強優質教育資源,徹底治理「擇校熱」
「擇校熱」折射出的是我國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與人民群眾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當前,優質教育資源被家長視為改善社會地位、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途徑,而其本身具有稀缺性,這就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之間產生了矛盾。多校劃片只是招生方式的改變,並不會帶來優質教育資源總量的增加,從而緩解義務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
要從根本上緩解「擇校熱」,就必須加大教育資源持續向薄弱地區或薄弱學校傾斜,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推動學校硬體資源的標準化建設,提升薄弱學校的基礎能力。
鼓勵普通學校和優質學校合併或集團化辦學,實現對各成員校的人力資源、設施設備資源及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統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布局的基礎上,從市級、省級層面加大統籌力度,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師資水平差異,促進教育協同發展,實現區域間和區域內資源布局均衡。
同時,積極探索名校集團化辦學。利用名校效應,帶動普通學校發展,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同時也滿足家長追求名校的心理需求。利用集團化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區域內辦學水平差異過大的問題,滿足群眾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教育權利平等是入學政策調整的基本走向
顧明遠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教育大辭典》中將「教育權利平等」解說為:在現代文明社會裡,人們受教育的權利,不應因政治、財產、社會地位及性別、種族的不同而受限制,每一個人都應獲得相同的受教育權。
教育權利平等,指的是教育起點平等、過程平等和結果平等。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公平實現的關鍵。教育起點上的機會平等應為在種類上人人完全平等,也就是所有的社會成員均無任何歧視和排擠,到了適齡入學時期,即可進入相應教育機構自由地學習。
換而言之,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必須公平地對待每一個社會成員,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學上」「上好學」,得到應有而均等的教育機會。教育效果上的機會平等,應該體現為基於受教育者的個體特性進行因材施教。
教育的社會公正和教育中的公正,反映的是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是每個受教育者發展的手段。而個體發展的公正,又指引著教育資源的分配,是衡量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要尺度。
作為多校劃片重要措施的「電腦派位」,只是從起點上考慮了教育機會公平,而沒有從根本上促進教育公平,反而使得因材施教難以實行。擇校導致一個地區生源分布不均,優質生源集中的學校,自然就有了做強做大優質學校的優勢,生源成就名校,名校成就擇校,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導致擇校問題無解——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導致家長擇校,家長擇校又加劇優質學校資源更加不均衡。
總之,「中國式擇校熱」現象最主要的成因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和教育資源不均等客觀條件,但潛伏在人們內心的教育功利主義價值觀也是擇校現象盛行的原因之一。
擇校困境的短期突破要靠政府的智慧和治理政策,而要想從根本上消除擇校亂象,教育客觀現實的公平和人們教育價值觀的轉變將是重中之重。推行學區一體化辦學、集團化辦學、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等舉措,提升區域公辦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以及硬體設施共建共享、課程資源聯合開發、優質師資流動、管理經驗整合擴散等方式,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擴大現有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範圍,提升優質教育資源水平和供給量,從根本上化解「擇校熱」這一社會難點問題。
轉自教育家公號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7月刊第一期,原標題《從「多校劃片」到「公民同招」,擇校難題何解》
作者 | 吳潁惠(作者單位:北京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編輯 | 劉潔
設計 | 九月九
統籌 | 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