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後代:還原真實的歷史現場 為無名者正名

2021-01-09 中國網文化

展覽館大門。衢州宣傳部供圖

看完《瘟疫與防疫:歷史之假與現實之假的魔幻交替》這篇訪談文章,吳建平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文章裡面表述:「侵華日軍的鼠疫戰是建構的,並不是歷史的真實」「儘管在十多年前,中國的細菌戰官司在日本打贏了,但對我來說,所有的證據都經不住推敲」「揭開此事的真相,對中國人來講是蠻痛苦的一件事情」……

「這篇文章傷害了細菌戰受害者後代的感情。」5日,面對記者採訪,吳建平很是激動,反覆強調,「侵華日軍衢州細菌戰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必須予以回應,以正視聽。」

吳建平是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館長,也是細菌戰鼠疫受害者後代。

展覽館內記錄著侵華日軍衢州細菌戰。衢州宣傳部供圖

「前輩用苦難與勇氣,建起了紀念碑和展覽館,我身為後代,就有責任去不斷疾呼、大聲講述。」吳建平坦言無法接受歷史被人「歪曲」,「我要敘述還原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現場,為無名者正名,替無言者發聲。」

讓我們將時間的輪盤迴撥到1940年10月4日。當天上午9時許,一架日軍飛機侵入衢州城區上空旋轉一圈後,迅速俯衝低空飛行,在城內人口最為密集的水亭門街區一帶,來回播撒麥粒、粟米、麥麩、碎布片、帶鼠疫桿菌的跳蚤等物品。

住在羅漢井的居民在天井中的金魚池裡發現,水面上浮著一層密集的跳蚤。隨後出現大量自斃死鼠。很快,羅漢井、柴家巷等地陸續有居民突發疾病身亡,經本地衛生院和軍政部醫療人員診斷為腺鼠疫,送檢的空投物也被發現了夾雜帶有鼠疫桿菌的跳蚤。

衢州地區的人間鼠疫自此蔓延。吳建平的家人當時也在衢州。1941年春,吳建平幼小的叔叔和姑媽死於日軍製造的鼠疫。吳建平說,這段歷史被民國時期的衢州地方報紙報導過,曾任衢州市衛生防疫站站長的邱明軒醫師在調查衢州細菌戰歷史時,正是憑藉當年報紙上的報導,找到了吳建平的父親。

2001年初,吳建平父親前往日本東京,作為衢州的細菌戰鼠疫親歷者出庭,官司敗訴後,他同衢州市原告代表楊大方,細菌戰調查者邱明軒等一道,在當時衢縣縣城遭受日軍飛機投下鼠疫跳蚤的舊址上,建起了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

「2019年,我們展覽館接待參觀者超過4萬人次,是市民群眾最常來的地方。」吳建平表示,現在每年的清明節、抗戰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重大節日,展覽館都會舉辦紀念活動。

「這裡陳列的一切,都在時刻提醒我們不忘歷史。我不希望大家銘記仇恨,但必須要牢記真實的歷史,由此催生出發奮圖強的強大動力。」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徐天經常帶學生到館內參觀,他告訴記者,無論是剛入學的大一新生,還是年輕黨員教師,他們都會在這裡久久陷入沉思。

不能忘卻的歷史。衢州宣傳部供圖

事實上,1940年的鼠疫戰只是侵華日軍衢州細菌戰的開始。兩年後的夏天,為了對營救過美軍杜立特突襲者的衢州軍民實施報復,奪取浙贛鐵路,破壞機場,製造恐怖的無人區,日軍發動浙贛戰役,並在撤退時在地面播撒鼠疫、炭疽、霍亂、傷寒、副傷寒、痢疾等惡疫。

面對不實言論,在吳建平看來,自己身上所背負的不但是個人的受難史,也是整個民族的受難史。現在如果連受害者也沉默的話,那麼真相將永遠沉沒。

其實衢州只是一個縮影。抗戰期間,日軍曾在此多次施放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相關數據顯示,浙江7個市近30個縣受到了細菌戰的荼毒,死亡人數約6萬人,受傷人數數十萬人,其中衢州地區死亡人數最多,達到4萬人,金華地區也超過了4千人。

「記住歷史,是為了不再讓錯誤重演,但如果對歷史無知,那麼歷史隨時將會重演。」吳建平說,對於學者提出不同意見,我們應該引起重視,但學者發表意見必須有根據,隨便地扣上一頂帽子,比如「民族主義」,不但不利於推動細菌戰歷史研究的發展和進步,反而會傷害細菌戰受害者及後代的感情。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侵華日軍鼠疫戰「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上海這位學者的言論該怎麼看?
    最近一篇名為《瘟疫與防疫:歷史之假與現實之假的魔幻交替》的訪談文章中,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曹樹基稱:侵華日軍鼠疫戰「並不是歷史的真實」,「是建構的」,「所有的證據都經不住推敲」。
  • 義烏和平公園侵華日軍細菌戰史實陳列館不久將對外開放
    當年日軍細菌戰的解剖室遺址仍在,不忘國恥紀念碑巍然屹立,寺內的義烏和平公園侵華日軍細菌戰史實陳列館不久將正式開放。林山寺,系義烏市最早開放的十大寺院之一,1986年2月被批准為合法宗教活動場所,坐落於義烏稠江街道崇山村主山。主山舊名珠盤山,因其平地起山,如玉盤託明珠,故稱。
  • 侵華日軍細菌戰倖存者:70年的傷口仍在潰爛
    細菌戰衢州受害者協會前會長楊大方說。  硝煙散盡70年 戰爭留下的創傷卻仍在潰爛  對於很多「爛腳老人」來說,1940年10月4日是他們的「災難日」。這天上午9時許,日軍「731」部隊首選在設有軍用機場的浙江衢州,空投下大量帶有鼠疫等病菌的麥粒、小米、棉花、跳蚤,拉開了侵華日軍對華細菌戰的序幕。  一個星期後,街上陸續發現了死鼠,並相繼有居民因鼠疫死亡。
  • 為細菌戰受害者抗爭 他燃盡生命最後點滴
    這位原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受害者協會首任會長,為日軍細菌戰受害者發起了十年訴訟之路。不為結果,只為那段黑暗的歷史能為世人所知。  老兵走了!我們惟有紀念,才能對得起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現任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受害者協會會長吳建平接受錢江晚報記者採訪時說:「楊老留下的那句流傳較廣的名言可以概括他的一生——『我們起訴的目的並不是想獲得多少賠款,我們是想讓日本政府能夠直面歷史,還受害者一個公道』。」  驚悉楊大方去世後,日本民間友好組織「731部隊細菌戰資料中心」向衢州發來一份唁電,唁電說:「我們將繼承您的遺志,將事業推向前進。中日友好!
  • 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檔案入藏偽滿皇宮博物院
    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錄音檔案長達22個小時,通過戰犯供述揭露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第100部隊細菌戰罪行據新華社電 7日上午,來自俄羅斯國立錄音檔案館的伯力審判錄音檔案正式被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收藏。這份錄音檔案長達22個小時,通過戰犯的供述揭露了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第100部隊的細菌戰罪行。
  • 義烏開建日本侵華細菌戰紀念館·都市快報
    昨天,日本侵華史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義烏市政府宣布,將開建和平公園和細菌戰紀念館,將民間細菌戰紀念行為首次提升到官方層面。通訊員 王邊邊 記者 董齊 將細菌戰紀念上升到官方層面 抗戰期間,侵華日軍在中國實施了慘絕人寰的細菌戰計劃,義烏曾是浙江省內細菌戰重災區,尤其北門和崇山村最為嚴重。
  • 義烏和平公園及細菌戰紀念館規劃設計完成
    義烏和平公園規劃設計方案敲定   「細菌武器的反人道和它造成的危害,應該告訴後人,我們應該將這段歷史很好地整理、記錄下來,通過展示告訴世界,以史為鑑,從而達到和平教育的目的。」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說。
  • 代表細菌戰中國受害者對日索賠,美教授:中國有兩個她日本會沉沒
    這段歷史,被日本掩蓋著,在大量受害者的控訴聲音中,日本防衛廳一直宣稱沒有細菌戰的資料。二戰結束之後,因為美國和日本私下進行了骯髒的交易,這些發動細菌戰的日本戰犯被免於起訴,搖身一變成為日本醫院的著名醫生和重要機構的要員。他們化身無辜的「白蓮花」,仿佛細菌戰是中國人「捏造」出來的。
  • 侵華日軍細菌戰新檔案被公布 涉及信件約4.5萬封
    原標題:侵華日軍細菌戰新檔案被公布 涉及信件約4.5萬封   【環球時報記者魏萊】近日,吉林省檔案館新公布450件日軍侵華時期郵政檢閱檔案,涉及信件約4.5萬封。在這些最新研究成果中,侵華日軍當年在中國秘密進行化學戰與細菌戰的通信郵政檔案震撼人心。
  • 「毒液」瓶、注射器:考古為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行再添實證
    日本著名作家森村誠一在《惡魔的飽食》一書中,詳細揭露了日本細菌部隊在中國等地建立大規模細菌戰研究基地,利用數千名中國、蘇聯等國的戰俘和平民進行活體實驗的歷史事實,引發國際社會的巨大反響。這本書就提到研究赤痢菌的機構「江島班」。
  • 銘記歷史 義烏細菌戰舊址上開建和平公園
    浙江新聞客戶端義烏報導組
  • 在濟州島體驗「黑色旅遊」,日軍機場見證侵華歷史
    雖然韓國政府將濟州島指定為「和平之島」,但在歷史上,這座島嶼卻曾充滿著戰爭和殺戮的痛苦記憶,這裡擁有數十個「黑色旅遊」景點。日軍阿德勒機場遺蹟由於地處中日間的戰略要地,濟州島保留著許多日本侵華戰爭留下的痕跡。如今,在濟州西歸浦市大靜邑仍能看到日軍當年為轟炸中國所建的機場遺蹟。
  • 日本細菌戰資源庫上線,向社會免費開放,讓歷史說話!
    9月2日,國家圖書館發布「日本細菌戰資源庫」、《侵華日軍細菌戰檔案彙編》等文獻整理成果。今起,資料庫面向全社會免費公益使用。 網址點擊這裡內容包括日本細菌武器研究與試驗、日本對華實施細菌戰、日本使用活人進行人體試驗、日軍針對戰俘及平民的暴行、盟軍對日本涉細菌戰科研人員和軍人進行調查、盟軍關於組織戰爭罪行審判等方面的史料1萬餘頁。
  • 王選:與細菌戰對抗20年背後 靠看電視劇放鬆的普通女人
    【摘要】1997年王選被推舉為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代表108名原告,就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所受傷害對日本提起訴訟,要求日本政府謝罪賠償。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祖籍義烏的浙江女兒是個什麼樣的人,她還做了些什麼。
  • ...我省展出一批侵華日軍細菌戰新證據|2020年國慶中秋連休8天
    尊重歷史,重視歷史,傳承歷史黑龍江省疫情通報2020年9月3日0-24時,黑龍江省無新冠肺炎疫情報告。國內疫情基本平息,全國無中高風險地區。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勢頭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輸入性疫情的風險長期存在。
  • 四川一高校整理翻譯數千封侵華日軍家書日記 還原歷史真相
    中新社成都7月7日電 (賀劭清 王舒)記者7日從西華大學獲悉,為還原歷史真相,該校自2015年起開始整理、翻譯建川博物館珍藏的侵華日軍家書和日記。截至目前,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五分之四,完成了3000多封家書和2500多篇日記的歸納整理工作。
  • 《壯士出川》導演花箐:還原歷史 為抗戰劇正名
    《壯士出川》導演花箐:還原歷史 為抗戰劇正名 主創在建川博物館壯士廣場向川軍雕塑致敬該劇導演花箐在開播儀式上表示,《壯士出川》忠於歷史,儘可能地還原了數百萬川軍將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場景,「希望這部劇能為抗戰劇正名。」  據悉,《壯士出川》林江國、吳其江、衣珊、石安妮、劉冠成、王大宇等主演。
  • 日本細菌戰倖存者:被「爛腳病」折磨超70年(圖)
    井本日記中記載的湖南、浙江各地的鼠疫菌,以及浙江江山的霍亂菌投放,中國戰時檔案中有大量相關的證據資料,這兩類受害者向日本提出索賠。準備訴訟的過程中,湖南常德、衢州、金華、麗水等地細菌戰的倖存者和家屬,組成了當地的志願者團隊,在地方上開展受害調查,協助地方史志部門整理相關的歷史,籌備建立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協會。
  • 讓我們銘記歷史的傷痛,一起關愛細菌戰受害老人
    1942年,侵華日軍在浙江、江西境內沿浙贛鐵路從空中、地面撒播大量細菌,使得很多村民的腿部出現大面積的潰爛,由於農村醫療條件的限制,很多老人反覆感染,至今還未痊癒。金華地區曾出現多個「爛腳村」。據調查,婺城區、金東區的「爛腳老人」目前倖存的還有近百人,戰爭給他們帶來難以癒合的傷痛,他們在戰爭的陰影裡漸漸老去。
  • 倖存者後代接力傳承歷史記憶
    本報訊(記者 許琴 實習生 譚淑文) 「我叫葛鳳瑾,我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的次子,我將從父親手中接過傳遞歷史記憶的接力棒。」「我叫馬雯倩,我的祖奶奶馬秀英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作為倖存者後代,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把這段歷史記憶傳承下去。」……12月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記憶傳承行動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