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小學時,有一篇課文是描寫日月潭的,深深地烙印在我心裡。心之嚮往,立下心願:今生一定去親眼看看。這個願望,在30多年後的今天,終於得以實現。臺灣省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水域面積9平方公裡,平時水深30多米。日月潭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所以這個小島被叫做「珠子嶼」,現在也叫拉魯島。
中間的小島——拉魯島位於日月潭中,以拉魯島為界,日月潭分為日潭和月潭。國民政府來臺後,將之改名為光華島,後又復名拉魯島。以這個島為界,湖的北半部分圓圓的像太陽,湖的南半部分彎彎的像月牙,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來源。早在清朝,即被選為臺灣八大美景之一,素有「海外別一洞天」之稱,享譽海內外。
此行,當我們來到刻有「日月潭」三個字的石碑前拍照,我怪訝這塊石碑所題字體與見聞不一,導遊介紹說:「日月潭原來只有一塊石碑,但因遊人太多,常常因為拍照排隊而引起爭吵。」為方便遊客拍照,也避免遊客爭吵,旅遊局在沿湖設置了多處石刻」哦,原來如此,任何管理都可以匠心獨運啊。
我們乘船入潭, 飽覽美景時,忽見湖邊有一座紅柱飛簷的小亭,非常奇特,總感覺有些不太對勁,同船的人突然驚呼,怎麼看怎麼都像個碉堡?!於是,向船長求證,碉堡的射擊口清晰可見,原來,當年蔣介石夫婦常到湖邊來,觀賞日月潭的景色,又怕安全沒有保障,就修了這樣一座下面碉堡,上面涼亭的建築。
現在看來,總覺得碉堡滲透出緊張與悠閒的氣氛不太協調。遊艇稍轉方向,朝一個湖心島駛去。船長說:「這是拉魯島,是我們邵族人的生存的地方。我們邵族人口總數,只有二百多。921大地震,我們拉魯島建築大多損壞,島的主體沉入湖中,只剩下這麼一點了。清晨安靜的湖面。
我們朝遊艇行駛的方向望去,小島雖然草樹繁茂,鬱鬱蔥蔥,但最多只有四五十平米大小,令人感嘆唏噓。「那你們住到哪裡去了?」我問船長。「住到那邊的山腳。」向遠處一看,果然山腳露出零星的居所。遊艇從慈恩塔、玄光寺和其他景點開過,圍繞日月潭行駛,在湖光山色中,不覺近兩個小時過去了。
我們登岸以後,又乘電梯到達日月行館的頂層。那裡最早是蔣介石的行宮,蔣氏夫婦年年都來此小住。後來此地被大地震損毀後,重建成六星級酒店。日月行館頂層觀光臺是透明的玻璃地板,向下一看,懸崖峭壁,萬丈深淵,就在腳下,令人頭暈目眩。旁邊有堅固的扶攔,可以依靠。
憑欄遠眺,俯瞰日月潭,風景如畫。它以拉魯島為界,島北湖形如旭日,島南湖形如新月。站立於此,拍照留念。但我有一事不明:這麼好的景點,為什麼不收門票?導遊回答說:「就是因為景色好,才不收門票,以便讓更多的民眾,一覽這美麗風光!」 聞聽此言,我心中泛起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許多人說臺灣沒有大景,但日月潭算個例外。天然湖泊而且沒被破壞,更沒有被過多的遊客侵擾,這可以說非常不錯了。日月潭,應該以悠閒之心,走近。感受它的晨嵐夕煙,而不應該做那種匆匆忙忙的一日遊,可惜現在大多數遊客,更喜歡後一種方式。慢下來,真的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