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與山西的校地情緣:晉山閩水海天隔,四千裡外有相知

2020-12-10 廈門大學

三晉古城,表裡山河;

八閩大地,鍾靈毓秀。

坐落於祖國東南、海峽西岸的百年廈大,

是一所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高等學府,

她與人傑地靈、英雄輩出的人文山西雖遠隔四千餘裡,

卻有著很深的緣分。

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

不論是科研合作,還是人才培養,

廈大與山西立足家國,彼此攜手

演繹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廈大淵源的山西戰士

南僑機工——這是一個被山西和廈大共同銘記的名字。

時光往前追溯到抗戰年代。抗戰爆發後,著名愛國僑領、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先生,通過南僑總會在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中招募了3200多人,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國急應國難。這群後來被稱為「南僑機工」的特殊戰士們往返穿梭在當時中國唯一尚存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上,勠力保證了這條「抗戰輸血管」的暢通,至抗戰勝利。蘇榮祿便是這當中的一員。

那年,在招募令發出後,年僅12歲的蘇榮祿第一時間報名。他獨立駕駛汽車運輸軍用物資,奔波於雲南、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哪怕敵軍的炸彈隨時在身邊爆炸,也沒有遏阻住他前進的車輪。「那時候路不好,不是現在的柏油路,都是土路。再加上日軍轟炸,滇緬公路上經常發生事故,死的人也是最多的。」有一次,他駕車行至貴州附近,遭遇日軍飛機低空掃射,一顆炸彈落下,蘇榮祿倏地跳入路邊三米多深的壕溝內,再扭頭看去時,他的車子已經被炸散了。

2016年3月,作為山西最後一名南僑機工,被譽為太原市「南僑之寶」的蘇榮祿老人在太原家中安然辭世。消息傳來,人們不勝感傷,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唁電中說到:「蘇老先生當年響應先祖父陳嘉庚的號召,投身抗日大業,貢獻出青春年華。他是南僑老機工,抗日老英雄,他的逝世,是我們的巨大損失。」

廈門大學航空系1946級校友王克銘,山西省建築工程學校離休幹部,曾任廈門大學山西校友會副會長。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解放前夕的廈門,形勢波雲詭譎。為配合南下大軍解放廈門,王克銘利用自身善於交往的優勢,策反了當時國民黨駐廈門海軍軍官學校的學員周繼祖、喻克良和陳健,在國民黨中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和混亂。周繼祖等人投入革命陣營以後,很快加入中國共產黨,又被派回到一個國民黨工兵連裡,配合原先潛伏在那裡的地下工作人員,策動該工兵連起義,給國民黨反動派再一個沉重打擊。1949年4月,在當時的廈大總支女生直屬黨小組組長劉正坤的介紹下,王克銘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的堅強戰士。

1948年,王克銘(右二)與同學在廈門大學宿舍樓前

來自山西的廈大「當家人」

翻開校史,廈門大學的不少「當家人」,與山西有著不解之緣。

未力工,來自山西武鄉縣楊桃溝村,14歲參加革命,曾任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秘書長,1952年,調入廈門大學工作,先後出任廈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代理廈門大學黨委書記,被親切地稱為「老未」。

老未注重跑基層做調研。尤其在面臨一些重大決策時,老未就跑得更多,做得更細了,甚至在路上偶遇的老師,也能成為他的「調研」對象,就某個問題詳細徵詢。老未很善於換位思考。1979年,時任副校長的老未,負責學校的撥亂反正和落實政策等工作。他常跟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們要帶著感情來做落實工作,即使來訪的人中說了過頭的話,我們也不能惱。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也就能理解他的怒氣了。老未真誠待人,沒有半點領導架子,大家都願意坦誠和他交流想法。

他對廈大教育事業的關心,即便是在他離休多年後也依然沒有按下「暫停鍵」。廈大校史研究室工作人員回憶,離休後,老未每天準時到校史研究室,風雨無阻,全身心投入廈大黨史校史編撰工作中。他帶著大家對廈大黨史校史編撰全面統籌規劃,不到5年時間,出版編輯《廈大校史叢書》、《廈大黨史資料》、《廈大校史資料》等共計16冊500多萬,為廈大校史整理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為中國高等教育史及高等教育學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材料,受到高校校史專家、同仁的一致好評。

上世紀80年代,著名作家丁玲曾經來過廈大,並對老未這位大學領導毫無架子、平易近人的作風印象深刻。在《丁玲文集》中,記載著丁玲寫給未力工的一封信,信中說到:「這次我在廈大,雖然是第一次見到你,但你的態度誠懇,平實,熱情不急躁,我們都很感動。」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除了老未以外,廈門大學中還有多位的山西籍校領導,如來自山西臨汾七裡村的趙源(時任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來自山西屯留的司守行(時任校黨委副書記);來自山西武鄉的張存友(時任校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等等,他們與其他的校領導一起,為廈大重振雄風、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發揮了轉承啟合的重要作用。

廈大的另外一名黨委書記張玉麟也與山西緣分頗深。張玉麟雖籍貫為廣東,但從其青年時期加入山西同盟會起,就將其革命生涯鐫刻在了三晉大地上。

1952年7月,中共廈門大學委員會成立,山西南下幹部團中的傑出代表張玉麟出任廈大首任黨委書記。20世紀50年代,臺海局勢緊張,廈門大學地處海防前線,肩負著其他高校所沒有的「海防鬥爭」使命。為了努力辦好海防前線大學,張玉麟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反空襲鬥爭,保障了教學秩序。此外,張玉麟在廈大建立起了輔導員制度,有力地加強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為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張玉麟親自擔任《中國革命史》等課程的主講教師。每周六下午,他還給全體教師作時勢報告,他語言生動,聲音鏗鏘,報告內容豐富精彩,師生們常常被他的講授所吸引和感染。

張玉麟特別重視和廣大教師交朋友,他不僅在工作上、業務上與他們有共同語言,而且在生活上,他也努力與教師接觸、融合、相知相親。著名數學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貢獻者陳景潤,是廈大1950年代的畢業生、年輕教師,他對張玉麟特別敬重和愛戴。1981年,陳景潤回廈大參加母校60周年校慶,大會後堅持攙扶著張玉麟,一直護送到家。那份不同尋常的情誼,令人感動。

1953年,張玉麟(右三)、未力工(右二)與中共廈門大學委員會委員研究防空工作

校地融合結碩果

廈門大學與山西在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往來、融合共贏由來已久,在東海之濱和三晉古城之間架起了一座合作的橋梁。

在科研領域,蔡啟瑞,彭少逸,兩位院士的聯手攻關就是一段佳話。

1986年,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蔡啟瑞院士親自致信我國著名的燃料化學家,時任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的彭少逸院士,商討跨單位、跨部門組織科學研究。

之後的數年間,兩位院士共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一碳化學基礎研究」課題,並取得了重大突破。跨學科、跨團隊協作的主要研究成果被匯集於蔡啟瑞、彭少逸主編《碳一化學中的催化作用》一書中。這些國家急需的重要成果促進了國家碳一化學的發展,並與其他老一輩科學家一起引領著中國從催化大國走向催化強國。

1980年代末,蔡啟瑞院士(前排左一)與彭少逸院士(前排左二)等「一碳化學基礎研究」項目組部分成員合影

近年來,廈大與山西之前的科研合作的步伐仍在繼續。僅2016年至2018年,廈門大學積極向山西省有關單位提供科技諮詢和研發服務,共承接了環境保護、生物醫藥、能源材料等各類科技研究及諮詢項目近10項。作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十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山西「侯馬盟書」的挖掘,也有廈大考古系師生的參與。

在人才培養領域,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廈大和山西大學就來往密切。

上世紀50年代,「新山大」恢復山西大學建制伊始,廈大就在師資進修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如廈大1958屆學生張鴻超到山大工作,後來又在山大的支持下,回母校繼續深造。

數千名優秀的山西籍廈大校友在母校的培養下,在山西或福建的熱土上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他們活躍在政界、學界和商界,有的在推進「法治山西」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的在促進全省環境保護提升、力保三晉「山青、水秀、河暢、岸綠、景怡」方面施展著自己的智慧;有的在團結廣大歸僑僑眷上作出了不俗的業績;有的默默奉獻,踐行著教書育人和航空報國的不懈追求;有的成為商界翹楚,以卓越的領導能力帶領企業成為所在領域的標杆,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有的熱心公益,先後為希望工程、中國老年基金會、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慷慨解囊……

2019年,廈門大學晉識鄉寧實踐隊在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進行公益教育活動

現在的廈門大學中,也有很多優秀的山西廈大人,在各自不同的科研和教學領域中綻放光彩:中青年法學家、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教授,青年才俊杜興強教授、鄭澤芝教授、王華教授等……

在更細微處,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廈大已經連續十年派出社會實踐隊共35支前往山西。他們的足跡遍布三晉的山山水水,內容涉及鄉村振興、企業調研、基層幫扶、食品工程和服務地方等方方面面,廈大與山西的深厚情誼在年輕後輩學子手中不斷延續。

2017年,廈門大學社會實踐隊在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做電商扶貧

千秋太行,中國脊梁;

百年廈大,巍巍黌宮。

雖遠隔千裡、歷經風雨,

但山西與廈大數十年來

共同織就的全方位合作藍圖,

已經為兩地情緣作了最好的註解。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

歷史的接力棒

已經傳到了21世紀的廈大和山西手中,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廈大和山西攜手奔跑在新時代的路上,

一定會花開滿枝、一路芬芳。

原文刊載於《山西日報》3月23日頭版

相關焦點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百年風雨同舟路,情若比鄰有相知。廈門大學與遼寧南北相望,在歷史變遷中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樂章。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
  • 廈大與莆仙興化之校地情緣——百年相依 世代芬華
    其中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進士林藻為閩舉進士第一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進士徐寅為閩史第一個狀元。流風上下,遂成「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盛譽。1921年建立的廈門大學,內承孔孟詩書,外接西洋文理,又同享海洋文化背景與地緣優勢,給嗷嗷待哺的興化學子帶來現代教育的無極福音。於是,學校甫一開招,便迎來陳國柱、劉思職等15位莆仙籍學子的到來。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坐落在東海之濱有「中國最美大學」之稱的百年高等學府——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碧波與遠山相映,鳳凰花開紅霞滿天,滋養了一代代學子,被譽為「南方之強」。廈門大學自建校初始,就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江蘇風雨兼程,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校地情緣的華麗篇章。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薩本棟校長任職後,廈大邀請到一批曾在國內外一流大學讀書,深受多種文化薰陶,精通外語,學有專長的知名教授。如:有後來任校長的汪德耀、王亞南、訓導長彭傳珍、李培囿、文學院長周辨明、傅鷹、蔡鎦生等。廈大師生運用各種文藝武器,走上街頭,深入農村,採用演講、教唱救亡歌曲、演出話劇、搞漫畫展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所造成的慘痛,中國人民實行全面抗戰的意義。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一方石錛,萬年光景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旁,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白色花崗巖牆體、紅色琉璃瓦,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首個人類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國際著名博物館之一。
  • 五老峰下雪蓮盛開 雪域高原白鷺翱翔——廈大與西藏的校地情緣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廈大學子加入了這支勇敢者的隊伍。如今90多歲高齡的葉雪音,被稱為「廈大援藏第一人」。葉雪音是廈大1950級生物學系校友,入校第一年,她就在父親、廈大首屆畢業生葉國慶的影響下,滿腔熱血、義無反顧地步行隨軍進藏。
  • 紅土海浪攜奏「山海交響曲」——廈門大學與龍巖的校地情緣
    廈門大學與龍巖早在建校初期便結下了深厚情緣,時光流轉,校地攜手奏響的「山海交響曲」更加雄渾激越。廈大黨支部成立後,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員,並協助招收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員9名。這批學員結業後隨北伐軍入閩,與廈大發展的黨員一起,在閩西南地區參加建立黨組織和開展農民運動工作,建立武裝力量。1926年6月,廈大黨支部發展的首批黨員阮山、林心堯建立了中共永定上湖雷支部,這是福建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
  • 廈大與雲南的校地情緣——彩雲之南赤子心 鷺江之濱家國情
    在雲南德宏畹町森林公園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前,陳嘉庚先生的塑像莊嚴肅穆,眼神堅定眺望著遠方……不同的地點,同一位偉人的塑像,無聲地訴說著一所大學與一個省份結下的百年情緣。近年來,廈大每年面向雲南招收本科生約180 人。據不完全統計,建校至今有3400多名雲南學子在廈大播種希望、成就夢想。經濟史學家李伯重就是其中一員,他出生雲南昆明,1978年考取廈大歷史系研究生,198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李伯重回憶他在廈大的時光很感慨,「廈門大學很安靜,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非常適於安心讀書」。
  • 廈大與安徽的校地情緣——徽風皖韻傳情千裡 南強鐘聲響徹江淮
    迎客松前胸襟展,鷺江邊上文化揚,安徽和廈門大學雖相距千裡,但卻在四季輪轉的歷史長河裡縱橫交織、送往迎來,留下一個個精彩的瞬間,串聯成一段醇香悠揚的校地情緣。2020年2月,廈門大學校黨委通報表揚第一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來自安徽臨泉的周丙東作為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第一批馳援廈門市抗擊新冠肺炎的醫務工作者,榜上有名。
  • 廈大與黑龍江的校地情緣——北國思鷺島,紙短情義長
    喜愛這兩首歌的人都會對黑龍江與廈大的情緣懷有深刻的理解,在太陽島的悠遠大氣與鼓浪嶼的清新典雅之間,傳遞的是大家心底裡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龍江英才 廈大名師廈門大學在創校之初,陳嘉庚先生就提出 「獨是師資一項,最為無上第一要切」。昔日廈大學子陳康白北上黑龍江,擔任名校校長舉賢任能盡心辦學。
  • 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碧波鼓浪匯香江 南強智薈創發展(二)
    1980年,廈大海外函授部復辦,在香港等地設立海外招生代辦處,並在香港設立中醫臨床實習基地,與香港有關單位合作開展中醫實習帶教工作,培養大批中醫人才。大量香港學子通過函授學習,文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 廈大舉行100周年校慶倒計時100天活動
    東南網12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 通訊員 歐陽桂蓮) 27日,正值廈門大學100周年校慶倒計時100天,廈大開展了系列與百年校慶相關的活動。當天,廈大開啟了「為吾國放一異彩」——廈門大學與偉大祖國主題展覽。
  • 廈大與天津的校地情緣——百年風雲南北望 濱海依河鷺島情(二)
    廈大早在初創時期就設立了算學系,百年來廈大與在津高校的數學學者在你來我往間,為彼此的學科建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其中與南開大學的淵源尤為深厚。姜立夫,著名數學家、教育家、南開大學數學系創始人,1926年攜其得意門生江澤涵到廈大數學系任教,兼任數學系主任。
  • 山西日報數字報
    1952年7月,中共廈門大學委員會成立,山西南下幹部團中的傑出代表張玉麟出任廈大首任黨委書記。20世紀50年代,臺海局勢緊張,廈門大學地處海防前線,肩負著其他高校所沒有的「海防鬥爭」使命。為了努力辦好海防前線大學,張玉麟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反空襲鬥爭,保障了教學秩序。此外,張玉麟在廈大建立起了輔導員制度,有力地加強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 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碧波鼓浪匯香江 南強智薈創發展(一)
    憶往昔,南強學子風華正茂,奮發香江七十載;看今朝,百年廈大揚帆起航,嘉庚精神傳四海。鳳凰花開季,紫荊綻放時,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往事隨韶光款款而來。嘉庚情懷 香江永續「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
  • 廈大和寧夏的校地情緣——滄海星月明 長河海日圓
    80多年前,廈大人的腳步就踏上了寧夏的土地。雷經天,廈門大學早期學生運動先鋒。1937年「七七」事變後,雷經天擔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法庭庭長、院長。他維護法律的神聖尊嚴,堅持依法辦事,使邊區軍民乃至全黨受到極其深刻的法制教育,並震動全國,為邊區的民主司法建設,作出了貢獻。目前,在廈大的寧夏籍師生240餘人。
  • 碧波鼓浪匯香江 南強智薈創發展──廈門大學與香港的校地情緣
    憶往昔,南強學子風華正茂,奮發香江七十載;看今朝,百年廈大揚帆起航,嘉庚精神傳四海。鳳凰花開季,紫荊綻放時,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往事隨韶光款款而來。1980年,廈大海外函授部復辦,在香港等地設立海外招生代辦處,並在香港設立中醫臨床實習基地,與香港有關單位合作開展中醫實習帶教工作,培養大批中醫人才。大量香港學子通過函授學習,文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 刺桐花映鳳凰紅 廈門大學與泉州市的百年校地情緣
    明年4月,廈大將迎來百年校慶。泉州和廈大的百年情緣,如刺桐,如鳳凰,絢麗多姿,情濃似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共同構成了泉州和廈大的難忘記憶。捐資興學 泉州赤子的家國情懷泉州人有濃厚的愛國愛鄉情結,當他們在外奮力打拼,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經常會選擇回報祖國和家鄉。
  • 文化周刊|廈門大學與海南的莫逆情緣
    楊善集楊善集與中共廈大支部的建立1926年,中國共產黨廈門大學支部成立,這是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在支部創建過程中,海南籍共產黨員楊善集起了關鍵性作用。正是在他的指導下,福建人民的革命鬥爭第一次有了黨組織領導,八閩大地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紅色傳奇。
  • 百年大學|廈門大學百年校慶倒計時100天!倒計時一百天紀念封發布
    12月27日下午,廈門大學100周年校慶倒計時100天主活動,在廈大科學藝術中心舉行!一起來現場看看吧!01,「為吾國放一異彩」——廈門大學與偉大祖國主題展覽揭幕百年廈大的校地情緣跨越百年時空跨越960萬平方公裡湧現出無數感人故事1個創意100多位參與者500多個日夜9400多份檔案、文獻、圖片最終匯聚成這45篇校地情緣系列文章講述了廈大與34個省級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