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相通 繼往開來
「如果讓我再上大學,一定選擇廈門大學。」2002年,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參觀廈大時發出這樣的感嘆。
早在1956年1月,高教部與中僑委商定同意廈大創辦華僑函授部,4月10日,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在第一版用特號字標題刊登廈大籌辦華僑函授消息。廈大華僑函授部成立之初設數學、物理、化學三個專修科,後又增設中國語文、中醫專修等科。1963年,開始有香港籍學生就讀廈大中國語文專修科。1980年,廈大海外函授部復辦,在香港等地設立海外招生代辦處,並在香港設立中醫臨床實習基地,與香港有關單位合作開展中醫實習帶教工作,培養大批中醫人才。大量香港學子通過函授學習,文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993年,廈大成立臺港澳學生先修部,為臺港澳青年學生赴大陸(內地)學習深造提供更多機會……廈大華僑函授部幾經更名為現在的廈大海外教育學院,從1956年成立至今,已培養約4300名港籍學生,其中湧現出不少文學界、中醫界精英。1983年,廈大成立新聞傳播系,以「傳播」冠名,創辦廣告學專業、國際新聞學專業,開內地之先河。這正是在原香港《大公報》老報人劉季伯先生、新聞前輩徐鑄成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原主任餘也魯教授等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才變成現實。
1990年4月,為推動與香港地區教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廈大與香港中文大學籤訂校際交流合作協議,隨後又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五所高校陸續建立姊妹校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在持續深化與香港高校雙向交流與促進務實合作中,廈大始終堅持「以學院為實體、以學科為載體、以師生為主體」。
2006年,廈大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EL)與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兩校研究生於2008年自行發起了「水環境科學研究高校聯盟University Consortium on Aquatic Sciences (UCAS)」,並吸引臺灣海洋大學與臺灣中山大學研究生加入。UCAS每年輪流在廈門、香港與臺灣舉辦學術研討會,為聯盟高校的研究生提供一個活躍的學科交叉、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反響甚佳。2011年4月,經SWIMS牽線支持,香港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捐贈560萬元人民幣,資助廈大建立「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東山站),這是中國海洋科學臺站建設史上第一個由跨國企業捐贈建立的實驗觀測站。2017年6月,東山站建成,廈大同SWIMS建立「姐妹觀測站」,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系統領域合作研究。
▷廈門大學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
近年來,廈門大學不遺餘力地為青年學子創造交流機會,搭建更廣闊的合作平臺。2017年,廈大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承辦由香港九龍總商會發起支持的「新紀元精英培訓計劃」,並連續三年承辦該項目的內地行程。聯盟高校數百名青年大學生踴躍參與,深入交流中華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增進彼此友誼和共識。2018年10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在廈大成立。次年,廈大主辦該聯盟首屆國際暑期項目活動,來自香港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60名優秀本科生參與其中,聽取專業講座,參訪現代企業,走近閩南風土,就中國歷史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等議題展開對話,收穫滿滿。
至交契友,溫情傳遞。長期以來,廈大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香港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2009年起,「香港道德會」在廈大捐資設立「香港道德會廈門大學貧困學生扶助基金」,每年資助400名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廈大學子,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鼓勵其通過道德實踐培養愛心與社會責任感。這是學校迄今為止收到的資助總額最大、資助人數最多的社會助學金。沿著廈大芙蓉湖畔拾級而行,「樂善」石刻映入眼帘,融入景中,石刻設立的初衷既是為感念香港道德會的善行義舉,亦在於教導廈大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奉獻之心,反哺社會、報效社會。2014年,著名愛國華僑、嘉裡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捐巨資建設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圖書館大樓,他特別將這幢大樓命名為「百姓大樓」(People’s Great Hall),希望以此傳承嘉庚精神,「激發更多人士參與支持廈大馬來西亞分校的事業發展」。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主樓夜景
同舟共濟 同慶新程
上世紀三十年代,香港廈大校友們就已經有了校友會組織,後因戰亂,活動中止,直到戰後才得以恢復。1949年11月,該組織正式向香港政府登記為「旅港廈門大學校友會」。改革開放以後,越來越多的廈大學子來到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用平凡的人生創造出非凡的力量。2011年,一首《揚帆香江》,唱盡在港廈大校友展才獻力香江、愛國愛港愛校的深切情懷。
▷1949年,陳嘉庚回國時與旅港廈門大學、集美學校校友合影
從南強學子到香江翹楚,廈大人用實際行動為母校在東方之珠中亮出一張張亮麗名片,在香港各行各業,湧現出一大批努力拼搏奉獻、愛國愛港愛校的廈大菁英。2015年,廈大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張彥率團赴港訪問並看望校友,出席「旅港校友會註冊成立66周年慶祝大會」。他在致辭中讚揚廈大校友在香港創出精彩,帶給香港各界亮麗成就,並為母校贏得了聲譽。
邁入新時代,香港廈大校友會依託香港聯通海內外、融匯東西方的區位優勢,成為了海內外校友聯絡感情與溝通諮詢的重要平臺。「金融」「法律」兩個分會因其專業性與實務性兼具而盛名在外。2018年11月9日,南強全球金融論壇暨全球廈門大學金融校友聯合會成立大會在港交所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致賀,來自全球各地金融領域的廈大校友,以及金融業界、學界專家精英共襄盛舉,並倡議打造助力母校建設發展的群賢基金。「希望以此契機加強金融校友交流合作,助力學校爭創世界一流,推動新時代中國金融業深化改革。」廈大校長張榮在致辭中說。
「知恩圖報,守望相助」是香港校友會文化的重要內涵。飽含著對母校綿延不斷的情誼,莊啟程、王少華、呂振萬、施子清、王英偉、黃玉山、林湧等校友和社會各界友好人士及機構先後在廈大設之了各類獎學助學基金、文化科學交流基金,助力學校的對外學術科研交流及學生的成長成才。2007年開始,香港校友會倡議設立「廈門大學旅港校友扶困助學基金」,為福建老區、山區考入廈大的部分貧困新生提供支援。2018年,香港校友會向馬來西亞分校圖書館捐贈《四庫全書》全套500冊圖書。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香港校友會聯合澳門校友會共同向武漢、鄂州、廈門共10家醫院捐助4100個脈搏血氧儀,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凝望著廈大的一樓一宇、一草一木、一石一刻,你能從中看到深愛母校的香港廈大校友的身影,如「克立樓」、「保欣麗英樓」、「王清明遊泳館」、「思源谷」……在芙蓉湖畔圓形舞臺邊有一塊鐫刻著國學大師、廈大名譽教授饒宗頤手跡「美盡東南」的置石,是香港廈大校友於85周年校慶時贈送的禮物,也是他們南強情懷的傾訴。「美盡東南」四字語出王勃《滕王閣序》:「賓主盡東南之美」,意指廈大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光。校友們說,「這份禮物,代表我們對母校的一點回饋,希望以此讓母校校園更加充滿魅力,也讓我們對母校的熱愛和眷戀永遠留在這裡。」五年後的90周年校慶,香港廈大校友再次捐資建立「廈大旅港校友林」,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樹林,正在廈大翔安校區蓬勃生長。
在廈門大學「美盡東南」置石
嘉庚永續,同慶新程。展望未來,在香港廈大校友會建會70載的新起點,在廈門大學迎來百年華誕的新徵途,廈大與香港這份情緣,正引領著廣大廈大人以自強至善的實績,服務社會,事事創先,為廈門大學建設一流、追求卓越,為香港的建設發展、祖國的繁榮穩定做出更大貢獻,譜寫更美春秋!
來源:廈門大學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