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碧波鼓浪匯香江 南強智薈創發展(二)

2020-09-05 海峽導報大廈門

脈脈相通 繼往開來


「如果讓我再上大學,一定選擇廈門大學。」2002年,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參觀廈大時發出這樣的感嘆。

早在1956年1月,高教部與中僑委商定同意廈大創辦華僑函授部,4月10日,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在第一版用特號字標題刊登廈大籌辦華僑函授消息。廈大華僑函授部成立之初設數學、物理、化學三個專修科,後又增設中國語文、中醫專修等科。1963年,開始有香港籍學生就讀廈大中國語文專修科。1980年,廈大海外函授部復辦,在香港等地設立海外招生代辦處,並在香港設立中醫臨床實習基地,與香港有關單位合作開展中醫實習帶教工作,培養大批中醫人才。大量香港學子通過函授學習,文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993年,廈大成立臺港澳學生先修部,為臺港澳青年學生赴大陸(內地)學習深造提供更多機會……廈大華僑函授部幾經更名為現在的廈大海外教育學院,從1956年成立至今,已培養約4300名港籍學生,其中湧現出不少文學界、中醫界精英。1983年,廈大成立新聞傳播系,以「傳播」冠名,創辦廣告學專業、國際新聞學專業,開內地之先河。這正是在原香港《大公報》老報人劉季伯先生、新聞前輩徐鑄成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原主任餘也魯教授等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才變成現實。

1990年4月,為推動與香港地區教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廈大與香港中文大學籤訂校際交流合作協議,隨後又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五所高校陸續建立姊妹校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在持續深化與香港高校雙向交流與促進務實合作中,廈大始終堅持「以學院為實體、以學科為載體、以師生為主體」。

2006年,廈大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EL)與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兩校研究生於2008年自行發起了「水環境科學研究高校聯盟University Consortium on Aquatic Sciences (UCAS)」,並吸引臺灣海洋大學與臺灣中山大學研究生加入。UCAS每年輪流在廈門、香港與臺灣舉辦學術研討會,為聯盟高校的研究生提供一個活躍的學科交叉、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反響甚佳。2011年4月,經SWIMS牽線支持,香港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捐贈560萬元人民幣,資助廈大建立「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東山站),這是中國海洋科學臺站建設史上第一個由跨國企業捐贈建立的實驗觀測站。2017年6月,東山站建成,廈大同SWIMS建立「姐妹觀測站」,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系統領域合作研究。

▷廈門大學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


近年來,廈門大學不遺餘力地為青年學子創造交流機會,搭建更廣闊的合作平臺。2017年,廈大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承辦由香港九龍總商會發起支持的「新紀元精英培訓計劃」,並連續三年承辦該項目的內地行程。聯盟高校數百名青年大學生踴躍參與,深入交流中華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增進彼此友誼和共識。2018年10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在廈大成立。次年,廈大主辦該聯盟首屆國際暑期項目活動,來自香港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60名優秀本科生參與其中,聽取專業講座,參訪現代企業,走近閩南風土,就中國歷史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等議題展開對話,收穫滿滿。

至交契友,溫情傳遞。長期以來,廈大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香港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2009年起,「香港道德會」在廈大捐資設立「香港道德會廈門大學貧困學生扶助基金」,每年資助400名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廈大學子,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鼓勵其通過道德實踐培養愛心與社會責任感。這是學校迄今為止收到的資助總額最大、資助人數最多的社會助學金。沿著廈大芙蓉湖畔拾級而行,「樂善」石刻映入眼帘,融入景中,石刻設立的初衷既是為感念香港道德會的善行義舉,亦在於教導廈大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奉獻之心,反哺社會、報效社會。2014年,著名愛國華僑、嘉裡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捐巨資建設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圖書館大樓,他特別將這幢大樓命名為「百姓大樓」(People’s Great Hall),希望以此傳承嘉庚精神,「激發更多人士參與支持廈大馬來西亞分校的事業發展」。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主樓夜景


同舟共濟 同慶新程


上世紀三十年代,香港廈大校友們就已經有了校友會組織,後因戰亂,活動中止,直到戰後才得以恢復。1949年11月,該組織正式向香港政府登記為「旅港廈門大學校友會」。改革開放以後,越來越多的廈大學子來到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用平凡的人生創造出非凡的力量。2011年,一首《揚帆香江》,唱盡在港廈大校友展才獻力香江、愛國愛港愛校的深切情懷。

▷1949年,陳嘉庚回國時與旅港廈門大學、集美學校校友合影


從南強學子到香江翹楚,廈大人用實際行動為母校在東方之珠中亮出一張張亮麗名片,在香港各行各業,湧現出一大批努力拼搏奉獻、愛國愛港愛校的廈大菁英。2015年,廈大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張彥率團赴港訪問並看望校友,出席「旅港校友會註冊成立66周年慶祝大會」。他在致辭中讚揚廈大校友在香港創出精彩,帶給香港各界亮麗成就,並為母校贏得了聲譽。

邁入新時代,香港廈大校友會依託香港聯通海內外、融匯東西方的區位優勢,成為了海內外校友聯絡感情與溝通諮詢的重要平臺。「金融」「法律」兩個分會因其專業性與實務性兼具而盛名在外。2018年11月9日,南強全球金融論壇暨全球廈門大學金融校友聯合會成立大會在港交所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致賀,來自全球各地金融領域的廈大校友,以及金融業界、學界專家精英共襄盛舉,並倡議打造助力母校建設發展的群賢基金。「希望以此契機加強金融校友交流合作,助力學校爭創世界一流,推動新時代中國金融業深化改革。」廈大校長張榮在致辭中說。

「知恩圖報,守望相助」是香港校友會文化的重要內涵。飽含著對母校綿延不斷的情誼,莊啟程、王少華、呂振萬、施子清、王英偉、黃玉山、林湧等校友和社會各界友好人士及機構先後在廈大設之了各類獎學助學基金、文化科學交流基金,助力學校的對外學術科研交流及學生的成長成才。2007年開始,香港校友會倡議設立「廈門大學旅港校友扶困助學基金」,為福建老區、山區考入廈大的部分貧困新生提供支援。2018年,香港校友會向馬來西亞分校圖書館捐贈《四庫全書》全套500冊圖書。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香港校友會聯合澳門校友會共同向武漢、鄂州、廈門共10家醫院捐助4100個脈搏血氧儀,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凝望著廈大的一樓一宇、一草一木、一石一刻,你能從中看到深愛母校的香港廈大校友的身影,如「克立樓」、「保欣麗英樓」、「王清明遊泳館」、「思源谷」……在芙蓉湖畔圓形舞臺邊有一塊鐫刻著國學大師、廈大名譽教授饒宗頤手跡「美盡東南」的置石,是香港廈大校友於85周年校慶時贈送的禮物,也是他們南強情懷的傾訴。「美盡東南」四字語出王勃《滕王閣序》:「賓主盡東南之美」,意指廈大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光。校友們說,「這份禮物,代表我們對母校的一點回饋,希望以此讓母校校園更加充滿魅力,也讓我們對母校的熱愛和眷戀永遠留在這裡。」五年後的90周年校慶,香港廈大校友再次捐資建立「廈大旅港校友林」,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樹林,正在廈大翔安校區蓬勃生長。

在廈門大學「美盡東南」置石


嘉庚永續,同慶新程。展望未來,在香港廈大校友會建會70載的新起點,在廈門大學迎來百年華誕的新徵途,廈大與香港這份情緣,正引領著廣大廈大人以自強至善的實績,服務社會,事事創先,為廈門大學建設一流、追求卓越,為香港的建設發展、祖國的繁榮穩定做出更大貢獻,譜寫更美春秋!



來源:廈門大學

02

相關焦點

  • 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碧波鼓浪匯香江 南強智薈創發展(一)
    憶往昔,南強學子風華正茂,奮發香江七十載;看今朝,百年廈大揚帆起航,嘉庚精神傳四海。鳳凰花開季,紫荊綻放時,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往事隨韶光款款而來。嘉庚情懷 香江永續「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
  • 碧波鼓浪匯香江 南強智薈創發展──廈門大學與香港的校地情緣
    憶往昔,南強學子風華正茂,奮發香江七十載;看今朝,百年廈大揚帆起航,嘉庚精神傳四海。鳳凰花開季,紫荊綻放時,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往事隨韶光款款而來。2 0 1 4年,著名愛國華僑、嘉裡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捐鉅資建設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圖書館大樓,他特別將這幢大樓命名為「百姓大樓」(People’s Great Hall),希望以此傳承嘉庚精神,「激發更多人士參與支持廈大馬來西亞分校的事業發展」。
  • 廈大與安徽的校地情緣——徽風皖韻傳情千裡 南強鐘聲響徹江淮
    迎客松前胸襟展,鷺江邊上文化揚,安徽和廈門大學雖相距千裡,但卻在四季輪轉的歷史長河裡縱橫交織、送往迎來,留下一個個精彩的瞬間,串聯成一段醇香悠揚的校地情緣。2020年2月,廈門大學校黨委通報表揚第一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來自安徽臨泉的周丙東作為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第一批馳援廈門市抗擊新冠肺炎的醫務工作者,榜上有名。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廈大師生同仇敵愾,與遼寧人民、全國人民奮起開展抗日活動。廈大師生700多人加入抗日義勇軍和救護隊,部分師生懷抱愛國熱忱,自發北上抗日,其中不乏為國捐軀者。廈大閩海學會選出15名會員組成「抗日救國委員會」,號召全校師生「一致向前奮鬥」。
  • 廈大與雲南的校地情緣——彩雲之南赤子心 鷺江之濱家國情
    在雲南德宏畹町森林公園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前,陳嘉庚先生的塑像莊嚴肅穆,眼神堅定眺望著遠方……不同的地點,同一位偉人的塑像,無聲地訴說著一所大學與一個省份結下的百年情緣。為了永遠銘記南僑機工在抗日戰爭中的豐功偉績,陳立人從上世紀90年代起,走遍雲南、四川等地,尋訪在世的南僑機工。「當年我爺爺召集他們(南僑機工)回中國支援抗日戰爭,我一定要找到他們,替爺爺說聲『感謝』。」「本總會頃接祖國電,委徵募汽車之機修人員及司機人員回國服務。
  • 廈大與莆仙興化之校地情緣——百年相依 世代芬華
    其中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進士林藻為閩舉進士第一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進士徐寅為閩史第一個狀元。流風上下,遂成「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盛譽。1921年建立的廈門大學,內承孔孟詩書,外接西洋文理,又同享海洋文化背景與地緣優勢,給嗷嗷待哺的興化學子帶來現代教育的無極福音。於是,學校甫一開招,便迎來陳國柱、劉思職等15位莆仙籍學子的到來。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坐落在東海之濱有「中國最美大學」之稱的百年高等學府——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碧波與遠山相映,鳳凰花開紅霞滿天,滋養了一代代學子,被譽為「南方之強」。廈門大學自建校初始,就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江蘇風雨兼程,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校地情緣的華麗篇章。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一方石錛,萬年光景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旁,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白色花崗巖牆體、紅色琉璃瓦,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首個人類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國際著名博物館之一。
  • 五老峰下雪蓮盛開 雪域高原白鷺翱翔——廈大與西藏的校地情緣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廈大學子加入了這支勇敢者的隊伍。如今90多歲高齡的葉雪音,被稱為「廈大援藏第一人」。葉雪音是廈大1950級生物學系校友,入校第一年,她就在父親、廈大首屆畢業生葉國慶的影響下,滿腔熱血、義無反顧地步行隨軍進藏。
  • 廈大與黑龍江的校地情緣——北國思鷺島,紙短情義長
    百年時光流轉中,廈園記載著一批批龍江人奮鬥的身影,遼闊的黑土地上,也揮灑著一代代廈大人的青春熱血。南強棟梁 報國情懷1925年,廈門大學化學系迎來了一名新生——陳康白。陳康白(網絡資料圖)他在廈大攻讀化學專業,受到了廈大時任化學系主任、著名化學家劉樹杞的指導,成績優異並留校任教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在戰火中煉就的這種情緣,不僅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促進了彼此的發展,而且在此後的漫長歷史洪流中愈加發出耀眼的光輝,譜寫了中國教育史上燦爛的篇章。可以說,正是長汀時期的艱苦環境及長汀優秀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鍛鍊了廈大師生,使他們有機會從城市校園深入到山區農民之中,從而思想作風都發生了驚人的轉變,形成了抗戰時期優良的校風。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裡,廈大不僅在長汀站穩了腳跟,而且得到了重大發展,朝著陳嘉庚在創校之初提出的「南方之強」的目標奮進。
  • 廈大與天津的校地情緣——百年風雲南北望 濱海依河鷺島情(二)
    )此外,長期致力於南開數學工作的陳省身、胡國定也曾先後到廈大講學和訪問,增進了兩校的學術交流。2019年,國家天元數學東南中心正式落戶廈大,南開大學組合數學中心主任陳永川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之一,續寫著新時期廈大與南開的數學情緣。化學是廈大代表性的學科之一。廈大與天津高校在化學領域長期保持著密切聯繫。早在1928年,著名化學家、南開大學化學系創建人、理學院的奠基人邱宗嶽就曾來廈大任教。
  • 紅土海浪攜奏「山海交響曲」——廈門大學與龍巖的校地情緣
    廈門大學與龍巖早在建校初期便結下了深厚情緣,時光流轉,校地攜手奏響的「山海交響曲」更加雄渾激越。工學院因大件儀器多安置在龍巖溪南,理學院則「落戶」白土(現東肖鎮)。4月1日,複課的鐘聲在此敲響。龍泉村陳於耕家、溪兜村最大的洋房僑眷藝豐樓,華僑張潮海樓、肅毅堂、樂怡堂……白土人民讓出了最好的房子用於廈大師生的居住、教學。
  • 廈大與山西的校地情緣:晉山閩水海天隔,四千裡外有相知
    1949年4月,在當時的廈大總支女生直屬黨小組組長劉正坤的介紹下,王克銘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的堅強戰士。1948年,王克銘(右二)與同學在廈門大學宿舍樓前來自山西的廈大「當家人」翻開校史,廈門大學的不少「當家人」,與山西有著不解之緣。
  • 刺桐花映鳳凰紅 廈門大學與泉州市的百年校地情緣
    刺桐花開泉州,鳳凰花紅南強。刺桐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鳳凰花寓意奔放熱烈、活力四射。明年4月,廈大將迎來百年校慶。泉州和廈大的百年情緣,如刺桐,如鳳凰,絢麗多姿,情濃似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共同構成了泉州和廈大的難忘記憶。
  • 唐君毅的香港情緣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之地,自上世紀起就吸引了不少內地的學術大家,新亞書院的創辦者之一唐君毅即是其中一位。唐君毅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庭訓,一生致力人文精神的重建與發展。1949年4月,唐君毅遠赴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辦新亞書院,併兼任教務長、哲學系主任等職。作為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新亞書院的作用無可替代。有人說,作為培養中國文化承續發揚之人才的學校,新亞書院是靠錢穆的名望、唐君毅的理想、張丕介的實踐和徐復觀的勇敢共同支撐起來的。
  • 東海一線在側 互濟千帆向前(二)
    廈門大學的國際經濟法學科享譽世界,其中,來自寧德福安的廈大教授陳安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理論框架和學科體系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他的五卷本《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被認為是「中國學者構建中國特色國際經濟法學派的奠基之作和代表性成果」,形成了國際經濟法學領域的中國學派。陳安被學界公認為是新中國國際經濟法的奠基人之一, 2015年被授予廈大教師最高獎「南強傑出貢獻獎」。
  • 大學底蘊造就出版品質,廈大出版社三十五載春華秋實
    作為中國最美高校、「雙一流」廈門大學的出版機構,廈大出版社也堪稱「優等生」,2019年度社會效益評價考核得分98分,等級為優秀。這一肯定是給迎來35歲生日的廈大出版社最有分量的禮物,也是出版社35年奮鬥拼搏的縮影。今天,35歲的廈大出版社愈發成熟與穩重,她將緊跟新時代步伐,以社會效益好、內容質量高的優秀出版物更好地服務廈門大學「雙一流」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 ​讓閱讀成為時尚,讓書香飄滿校園 ——廈大出版社南強書苑廈門軟體學院店揭牌
    12月21日,廈門大學出版社南強書苑廈門軟體學院店正式揭牌運營,廈門大學出版社黨總支書記、社長鄭文禮,社長助理歐光江,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執行校長鄭通濤教授,副校長王傑華,副校長姜平,校長助理莊小蘭等出席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