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不僅高高在上的三清四御、大羅金仙等受人尊敬,民俗諸神也備受推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道教:城隍神、土地神。
01城隍
城隍神,俗稱城隍爺,是道教神靈護衛城邦、扶正祛惡的地方神,民間信仰極為普遍。城隍的起源據說是先秦時代天子八蜡之中的水庸祭。
古代城市多有溝河環衛,「隍」就是城牆外面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認為護衛城市的溝壕都有神存在,以保佑城市的安寧,後來逐漸演化稱成對城隍的崇信。
城隍神信仰起初在吳越地區十分流行,南北朝時正式稱為城隍神。唐代封爵,五代時加封為王,其分布幾乎遍於全中國。宋代列入國家祀典,各府州縣皆立廟奉祀;元代在京都建立城隍廟,封其神為「佑聖王」,城隍遂成為封建國家的守護大神。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據說原是出生在土地廟裡,因此他建立政權後對土地神與城隍神特別崇敬。
洪武年間大行封賞,京都的城隍神封分王,職位是正一品,與中央的三公和丞相平級;府城隍封公,州城隍封侯,縣城隍封伯。嗣後整頓祀典,取消神爵,下令各地城隍一如行政建制稱呼,其廟宇建造也仿自衙門規模,儼然形成一套完整的陰間王朝的官吏系統。
城隍神的職掌,原來主要為守衛城池,保障治安,道教納入其範圍後,擴大為護國安邦、剪惡除兇、科名升遷、調和風雨、管領亡魂諸事。
明清之前的城隍廟,一股主祀城阻神,兩旁分別塑有判官、牛頭、馬面和黑白無常等鬼卒,有些廟子還塑有地獄造像,顯得十分陰森恐怖。
明清以後的城廟多附有十殿閻王,城隍神一般由忠良孝悌、有德有學之士擔當,帝王也有封忠義之士為城隍者。清以前,各級官吏赴任卸任,都要到城隍廟參拜,以取得其保佑。
02土地神
土地神,俗稱土地公公,或者土地爺,有些地方的土地廟中還配祀土地奶奶。土地神的地位雖然很低,但在民間信仰極為普遍,流行於全國各地。
舊時凡有人群聚居的地方就有土地神存在。由於他管的事不少,《西遊記》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幫助唐僧往西天取經,途中凡是遇到難對付的妖怪,都要先召問「土地老兒」了解情況。
顧名思義,土地神源於遠古時代的土地崇拜。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國,有土地,才有生活的衣食,才有人們的存在。土地神古稱「社神」,即管理一有限地面的神。
《孝經緯》說:「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敬土地神的日期,稱為「社日」。股商時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土地神更多地帶有自然屬性。
周時土地神已有等級之分,《禮記,祭法》載:「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立為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
秦漢以後,總司天下土地的社神逐漸變為與天地相對應的「后土皇地祇」,由國家專禮祭祀,而各個地方、鄉村的社神逐漸演變為土地神。社日一般分為春社和秋社。
唐詩說:「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是說每逢祀土地之日,逢婦女也要停下針線活,可見民間對於社日之重視。
據記載,最早稱為土地爺的是漢代蔣子文。《搜神記》載:蔣子文是廣陵人,漢代末時為秣陵尉之職,一次因追捕盜賊到鐘山下(南京)被盜賊所傷而致死。
後來,他的一位原來的使吏見到他在道路上騎著白馬手執白羽,並且如生前一樣帶著侍從,驚慌得想逃走。子文追他,說:「我成為了此地的土地神,來保佑你們一平民百姓,你可宣告大家,為我立祠,不然的話,將會有大災難。」
於是,立了廟堂來祭祀他,並且叫鐘山為蔣山。此後,各地土地神常由對當地有功者死後所任,且各地都有土地神,如嶽飛為臨安太嶽土地神。
自唐宋以來,關於土地神的傳說相當多,鄉裡村社皆祭土地,祈禱年歲豐登,人家殷富。土地神的形象大多衣著樸實,平易近人,慈祥可親,多為鬚髮皆白的老人。
好了,《道教:城隍神、土地神》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或是補充歡迎留言在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