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六屆VIS國際學校發展大會在北京正式拉開帷幕。會上,備受矚目的《2020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千餘名國際教育領域專家,包括教育集團董事長、國際學校校長、知名大學教授、教育行業投資人等的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
在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出國留學面臨多重挑戰。如何從教學、組織管理、產業布局等多方面做出改變,構築面向未來、適應市場挑戰的行業新生態,成為國際學校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為幫助眾多辦學者和投資人梳理行業現狀、洞悉未來發展機遇,新學說耗時超過半年,在深度挖掘行業數據的基礎上,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專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與業內眾多資深人士進行多次探討,撰寫而成行業年度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該報告從發展現狀、機遇與挑戰、未來展望三個篇章縱橫分析,可為行業人員提供全面、有價值的參考。
發布會上,新學說執行長吳越以《增速雙降 苦練內功 擁抱未來》為主題發表演講,並與參會嘉賓分享了報告的核心研究成果。她表示,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獲認證的國際學校數量為907所,市場規模達到439億元,增長率雙雙呈現下降趨勢;受疫情黑天鵝事件影響,一線城市學費增長率首次下降;新建校熱點區域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江浙滬地區,並且77%的學校為品牌擴張、集團辦學。
2020年國際學校數量、市場規模增長率雙降
報告統計了各類國際課程機構和質量保障機構公布的官方數據,發現目前中國大陸地區獲認證的國際學校總數為907所,其中包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13所,民辦國際學校535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班)259所。2020年新增獲認證國際學校46所,增幅為5%,與2016-2018年相比增速下降。
2020年中國國際學校市場總規模為439億元人民幣,增速僅為7%。中國國際學校行業在過去的七年間市場規模複合增長率高達12%,其中2014-2018年這五年間複合增長率為15%,是有史以來增長最為迅速的五年。
2020年,學校數量、市場規模增長率雙降,表明近年來留學人數增長乏力,各地辦學執照申請難度提升,一、二線城市土地資源短缺和入學需求逐漸飽和等諸多因素對國際學校行業影響深刻。同時由於上述負面因素在短期內難以消除,新學說研究預計未來三年的市場規模增速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再次放緩,複合增長率將降低至5%。預計2023年中國國際學校市場規模將達到508億元人民幣,為十年前的2.3 倍。
國際學校在校生人數61萬,民辦佔比75%
根據《2020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2020年國際學校在校生規模為61萬人,其中民辦國際學校在校生佔比75%。根據三類學校在整個市場的佔比測算,公辦學校單校平均學生人數為200人,民辦為858人,外籍為876人。
進一步分析三類國際學校中不同規模的學校佔比可以發現,在公立學校國際部(班),500人以下規模的學校更為常見,佔比為85%;在民辦學校中,500人以下規模的學校佔據超過一半,500到1000人之間和1000人以上的學校分別佔比21%和29%;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中,三種規模的學校分布相對較為均勻。
民辦國際學校在校生數量在5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佔據主體。分析原因,一是較多民辦國際學校為新建學校,還未達到滿員狀態;二是近年來隨著辦學場地的緊缺,民辦學校辦學場地受限,不少學校分學段開設小校區。未來,較大規模的學校無論從生源角度還是辦學場地角度,依然出現在部分高投入的民辦國際學校中。
北上廣深學費增長率首次下降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北上廣深等多個一線城市學費增長率首次下降。以北京地區為例,近五年北京地區的國際學校學費基本保持每年3.5%-5%的上漲。而新學說調研發現,今年北京地區的學校基本維持2019年原價。
課程多元化,英式課程數增速迅猛
2020年中國獲認證國際學校中 A-Level 課程市場佔有率最高達38%,AP 課程市場佔有率為29%,IB 課程市場佔有率為13%。澳洲、加拿大等其他國際課程總佔比為19%。
從目前各類國際學校課程的市場佔有率來看,IB 及其他課程的市場佔有率變化不大, 僅有1%的上漲。與2019年相比,AP課程的市場佔有率出現明顯下滑,下降了5個百分點;A-Level課程的市場佔有率有所上升,上漲了3個百分點。
2020年新開國際學校53所,集中在粵港澳和江浙滬
2020 年,中國的國際學校在數量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據新學說在線四庫全書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落地招生並進入正式運營狀態的新學校(這裡不涉及其是否已經取得各類國際課程認證),共有53所。在新增的53所國際學校中,有5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5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班),而民辦國際學校有43所。從比例上看,民辦國際學校已經成為絕大多數辦學者的選擇。
從地域分布來看,以上53所學校分布於全國18個省份地區,北京、上海地區在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後放緩增速,廣東增長速度不減;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兩地成為待開發的熱土,即將在未來三年內迎來國際學校「大爆發」;備受矚目的海南在政策紅利下於2020年有多所國際學校落地;四川省國際學校後來居上,新增數量不少。
從辦學品牌看,53所中國外品牌21所,國內品牌20所,自創品牌12所。總的來看,引進國內外品牌辦學的新建校佔比77%,表明品牌擴張、集團辦學成為辦學主流。
12所學校因多種原因未能如期開學
《2020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發現,除了上述53所新增國際學校成功落地之外,2020 年還有12所學校延期開學。這些學校未能成功開學的原因大多是受疫情影響,也有因為品牌和合作方問題和集團擴展過速問題而延遲開學時間。未能如期開學12所學校拉低了新建校增速。
國際學校學生和家長畫像已變
新學說對00後和10後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在想出國的群體中,53%為中學生,34%為大學生,而小學生僅為13%。在中小學生對自我的描述中,「熱愛祖國」、「手機黨」、「自我矛盾」等關鍵詞頻現,表明新一代學生擁有對祖國強烈的歸屬感。但在信息泛濫的時代,他們容易面臨多種文化衝突,需要更強的理性思考能力,更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正確價值引導。
對國際學校家長的採訪和調查則表明,目前民辦國際化雙語學校的家長群體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徵:高學歷、高支付能力、高職位、決策謀劃已久。以北京地區為例,90%以上的家長接受過本科及以上教育,70%以上家庭年教育支出在15 萬以上。家長職業以企業經理和中高層管理人員為主,且 60%的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考慮孩子國際化雙語學校的選擇問題。
這些家長在與學校的溝通交流中,表達出更為強烈的參與學校辦學的願望。此外,他們還更多地要求享有對學校信息的知情權,同時對學校的服務和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國際學校在辦學的時候,如何搭建新型國際學校家校關係將成為重要的一環。
疫情暴露出國際學校的三大短板
隨著國際學校學生和家長畫像的改變,家長對學校的關注重點也從注重孩子的成績,過渡到注重孩子的個人成長。國際學校需要從課程、師資、管理等多方面做出調整。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卻暴露出國際學校目前存在的三大問題。
·外教比家長想像得更差
隨著線上教學的開展,家長發現不少外教對課堂和學生的負責程度不如中方教師,並且外教在與家長的溝通、軟體的使用方面表現得不如人意。另外,在二、三線城市中,外教的流動量較大,學校礙於外教離職對學校教學的影響,對外教的管理也較為寬鬆。導致在特殊時期,學校無法調配外教的授課,導致家校矛盾集中爆發。
·信息化升級迫在眉睫
疫情「逼迫」學校集體開展線上教學,但是信息化系統的關鍵環節有哪些,不少學校仍然一知半解。一是基礎網絡穩定安全性,其中涉及硬體、網絡的質量如何保證;二是管理信息自動化,如何使信息化發揮更大的功效,用於學校管理;三是教學數位化,以多樣化的數字工具豐富和支持學校的教學。
·學校組織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學校提供的線上教學的教授內容、教師資源、授課時長、授課效果不及線下教學是全行業一致面臨的問題。但其中有國際學校頻頻引發家長不滿,遭到投訴,甚至要求退費。但也有國際學校以超強的前瞻性,將種種問題處理得當,收穫了家長的一致好評。究其本質,學校的組織管理能力是關鍵。其中決策的前瞻性、溝通的通暢性、響應的敏捷性和執行的有效性四大方面不可或缺。
未來國際學校發展七大預測
2020年,各行各業均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形勢發生動蕩,國際學校不僅面臨外教、信息化和組織管理能力三大方面的挑戰,還需要看到更深遠的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2020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提出未來國際學校發展七大預測。
·國際學校邊界越來越模糊;
·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全國集團化辦學趨勢明顯;
·中國國際化學校教育價值觀出現「化國際」 趨勢;
·中文和中國政史地成為國際學校必修課;
·出口多元化現象更加明顯,一定比例國際學校學生選擇國內留學;
·國際學校的分層效應更加明顯,個別單體學校學費必超英美頂尖學校;
·智慧校園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
縱觀2020年,獲認證的國際學校數量、市場規模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表明行業歷經2015-2018年的「黃金髮展期」後,正在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在這一階段,隨著學生和家長對國際教育認知的深入,國際學校會更加注重對辦學品質的提升。疫情暴露了國際學校行業面臨的外教、信息化和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未來其他黑天鵝事件也會進一步加速行業的洗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能夠對形勢做出合理預判,並通過不斷實踐積蓄實力的學校將在一輪輪的角逐中取得優勢地位。
2020 年或許是中國國際教育新的元年,在新的全球政治、經濟形勢下,中國國際學校將會更加清晰辦學方針、目標和方向,走出一條更加穩健並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學校的道路。
展望未來,新學說執行長吳越表示,只要行業初心不變,希望便在,新學說也將矢志不渝地守護國際教育行業的健康成長。(文/劉聞捷 圖/國際學校發展大會提供)
責編:張青津、王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