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揭東縣65歲的許阿姨腰痛10年了,到後來,她走路只能走500米,晚上痛得睡不著覺。
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媽的腰,10年前就開始有點痛,但一直拖著沒看醫生。拖到今年7月,她的脊柱側彎畸形明顯加重了,走路也走不遠,走500米左右就得坐下休息。腰和腿都很痛,整夜睡不著。」許阿姨的兒子介紹。
最開始,許阿姨自己買了止痛藥吃,理療也做過,都沒啥效果。
家人趕緊送她去醫院,腰椎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第1至第5腰椎間盤突出,多處椎管狹窄,第4、第5椎體不穩、椎間盤脫出,馬尾神經明顯受壓。
(紅色箭頭處,為術前腰椎側彎畸形及胸椎後凸畸形。醫院供圖)
醫生說,許阿姨的病情比較嚴重,要做手術。直到這時候,一家人才意識到有多嚴重。
經再三商量和徵求老人意見後,家人決定帶她去廣州看病。
接診的是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黃剛主任,他綜合評估後下了診斷:
許阿姨的脊柱多節段退變,伴隨嚴重畸形,導致神經受壓,產生腰痛、下肢疼痛。
簡單說,她得的是脊柱退變,是個中老年病。在中國,4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為13.3%,80歲以上高達27.1%[1]。
脊柱是人體中最易發生慢性勞損的部位。當椎間盤的發育完成後,人體的退行性變就開始了。
所謂的「退行性」,其實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變化,但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可能會加速它的發展。
脊柱退變可分為3個階段[2]。
第一階段為功能障礙期,15~45歲的人多發,多表現為腰部鈍痛、脹痛。檢查可以發現椎間盤膨出甚至突出。
第二階段為不穩定期,35~70歲的人多發。這時候,椎間盤內部可能出現撕裂,關節囊變得鬆弛。
表現出來就是椎間盤突出、脫出,脊柱不穩。檢查可能發現椎管狹窄。
第三期為穩定期,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發,主要表現為脊柱疼痛明顯,一動就痛,走不到300米就感疼痛難忍,需要停下來休息。
許阿姨就已經是這個階段了。
這3個階段的年齡並非絕對的,不少年輕人由於久坐、久站、坐姿站姿不正確、長期處於「低頭含胸」狀態、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等,脊柱的退行性改變和畸形可能會加速,提前進入到下一段病程中。
許阿姨的情況比較嚴重,需要微創手術處理。手術的學名有點長,叫「脊柱後柱截骨矯形、椎弓根釘系統內固定術」。
簡單說,就是要把畸形的脊椎骨進行截骨操作,修修補補,儘量讓它們的形態、位置恢復正常,解放受壓迫的神經,這樣才能緩解甚至消除疼痛。
(說明:此示意圖為頸椎的內固定術,而許阿姨的手術部位主要為腰椎)
相比起來,傳統脊柱矯形手術需要大範圍截骨,可能帶來出血、脊髓損傷的風險。
但是,挑戰依然不小。
許阿姨年紀比較大,因長期患病而伴隨營養不良,還有重度骨質疏鬆。
這個手術中必須使用一種固定螺釘,像樁子一樣插進骨頭裡。而骨質疏鬆的骨頭就好比鬆軟的土壤,打進去的固定樁根本撐不住。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更大的失血、脊髓神經的損傷(截癱)風險。
最終,在輸血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協作下,許阿姨的手術做得很順利。
(術後,側彎及後凸畸形糾正,恢復正常生理曲度。醫院供圖)
許阿姨的疼痛症狀明顯改善,已經能下地活動了。
��戳視頻看許阿姨的變化吧~��
現在,許阿姨每天還要堅持做腰背肌鍛鍊(主要是五點支撐法),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除,緩解疼痛感[3]。
(黃剛床邊指導許阿姨做術後腰背肌鍛鍊。醫院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人也可以經常練習這個動作,來加強腰背肌等核心肌群的力量,一定程度增加脊柱穩定性,緩解椎間盤壓力,特別適合久坐的上班族。
怎麼做五點支撐法呢?
動作要點:仰臥床上,雙膝屈曲,以雙足掌、雙肘和頭部5個點當支點,抬起腰臀和腹部,儘量抬高,如拱橋狀,所以又稱拱橋式。
每次抬起軀幹持續3~5秒,然後慢慢放下,休息3~5秒。一起一落為一個動作,連續做20~30個。
必須提醒,不管年紀多大,都要改變手機不離手的習慣。
如果需要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建議適當調整姿勢,比如用手機支架或把電腦抬高,儘量平視屏幕。每工作30分鐘,就起來活動活動,做做頸椎操。
平時養成規律鍛鍊的習慣,每周2~3次有氧運動能夠舒緩肌肉疲勞改善代謝,增加脊柱肌群抗壓能力,從而延緩脊柱的勞損退變。
參考文獻
[1]Xu L, Sun X, Huang S, et al.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prevalence and relationship to age, gender,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dy mass index. Eur Spine J, 2013.
[2]林友禧, 李星野, 沈建雄.成人退行性脊柱側凸矢狀面平衡的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誌, 2016, 26 (8) :745-748.
[3]劉志偉,李芳,吳萌等;腰背肌功能鍛鍊對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醫療前沿,2018,5(23):42-44.
閱讀原文